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适用于城市适用地的无土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4 20:18: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土栽培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城市适用地的无土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代城市绿化面积十分有限,城市空气质量与农村相差甚远,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城市中可进行绿化的面积十分有限,传统的城市绿化需要大量土壤以及人工维护,导致可适用于城市绿化的区域进一步减少。
3.城市中建筑密度较大,建筑顶部面积相当可观,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可对城市建筑顶部面积进行充分利用,实现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目的,但是城市建筑多为高层建筑,建筑顶部风力较大,无土栽培的植物容易遭到破坏,且市面上现有的无土栽培设备需要大量人工进行维护,导致在建筑顶部进行无土栽培的方案难以实施,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城市适用地的无土栽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城市适用地的无土栽培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无土栽培设备因需要大量人工维护导致在建筑顶部进行无土栽培绿化方案难以实施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适用于城市适用地的无土栽培装置,包括水池,所述水池四角竖直向上设置有立柱,且所述立柱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截面呈c型,所述水池的顶端位于四组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四角均与滑槽呈匹配滑动套接,所述滑槽内还套接有用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升降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
7.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滑槽的底部,且所述第一隔板位于第一气囊的顶部,所述第二气囊位于第一隔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二隔板位于第二气囊的顶部。
8.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的进排气口设置于底端侧边,且所述第二气囊的进排气口设置于顶端,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进排气口均设置有气接头。
9.优选的,所述立柱的顶端远离滑槽开口一侧开设有用于引出第二气囊连接气管的第一槽口。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开设有圆孔,且所述圆孔关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呈均匀分布。
11.优选的,所述水池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槽口,且所述水池的外壁位于第二槽口处设置有排水包围,且所述排水包围的底端设置有水管快接头,所述第一隔板的边缘位于第二槽口处竖直向下设置有挡板,且所述挡板呈凹字形,所述挡板靠近水池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垫。
12.优选的,所述水池的底端四角均设置有垫块,且所述垫块与滑槽尺寸匹配套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该装置通过第二气囊控制第二隔板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高度,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双层扶持植株,可有效避免植株被楼顶大风吹歪或吹走。
15.2、该装置通过凹字形挡板控制水位,多余的水通过凹字形挡板流出经过排水包围、快接头以及相应的水管重力自行回收,调节第一气囊的气压,使得第一气囊控制第一隔板和挡板的高度,从而控制水溢出的水位高度,达到调节水位自动控制高度的目的。
16.3、当该装置被用于室内或其他温和环境中时,可通过垫块与立柱顶端套接,使得该装置叠加为多层使用,提高空间利用率。
17.综上所述,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有助于推广使用,且可以通过电脑控制集中控制气囊的压缩气供给、水池的营养液供给,有效减少人力投入,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植物水培,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无土栽培设备因需要大量人工维护导致在建筑顶部进行无土栽培绿化方案难以实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的结构放大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的结构放大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处的结构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1、水池;101、立柱;102、滑槽;103、第一槽口;104、第二槽口;105、垫块;2、第一气囊;201、第二气囊;202、第一隔板;203、第二隔板;3、挡板;301、密封垫;302、排水包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6.实施例1
27.参照图1-图5,一种适用于城市适用地的无土栽培装置,包括水池1,所述水池1四角竖直向上设置有立柱101,且所述立柱101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102,所述滑槽102截面呈c型,所述水池1的顶端位于四组立柱101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且所述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的四角均与滑槽102呈匹配滑动套接,所述滑槽102内还套接有用于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升降的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201,所述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均开设有圆孔,且所述圆孔关于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呈均匀分布;所述第一气囊2位于滑槽102的底部,且所述第一隔板202位于第一气囊2的顶部,所述第二气囊201位于第一隔板202的顶部,且所述第二隔板203位于第二气囊201的顶部;通过第二气囊201控制第二隔板203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高度,通过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双层扶持植株,可有效避免植株被楼顶大风吹歪或吹走。
28.所述第一气囊2的进排气口设置于底端侧边,且所述第二气囊 201的进排气口设置于顶端,所述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201的进排气口均设置有气接头,所述立柱101的顶端远离滑槽102开口一侧开设有用于引出第二气囊201连接气管的第一槽口103。
29.所述水池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槽口104,且所述水池1的外壁位于第二槽口104处设置有排水包围302,且所述排水包围302的底端设置有水管快接头,所述第一隔板202的边缘位于第二槽口104处竖直向下设置有挡板3,且所述挡板3呈凹字形,所述挡板3靠近水池 1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垫301;通过凹字形挡板3控制水位,多余的水通过凹字形挡板3流出经过排水包围302、快接头以及相应的水管进行回收,达到自动控制水位的目的。
30.实施例2
31.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水池1的底端四角均设置有垫块105,且所述垫块105与滑槽102尺寸匹配套接;当该装置被用于室内或其他温和环境中时,可通过垫块105与立柱101顶端套接,使得该装置叠加为多层使用,提高空间利用率。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水管向水池1内加水,通过凹字形挡板3控制水位,多余的水通过凹字形挡板3流出经过排水包围302、快接头以及相应的水管进行回收,调节第一气囊2的气压,使得第一气囊2控制第一隔板202和挡板3的高度,从而控制水溢出的水位高度,达到自动控制水位的目的,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上的圆孔一一对应,将植株穿过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上圆孔,使得植株底部根系浸泡于水池1中进行水培,通过第二气囊201控制第二隔板203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高度,通过第一隔板202和第二隔板203双层扶持植株,可有效避免植株被楼顶大风吹歪或吹走,该装置结构功能设计中的压缩气供给、营养液供给均可通过电脑控制进行集中控制,可有效的减少人力投入。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