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

2022-06-11 05:35: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秀珍菇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经检索现有技术公开了神经外科护理用术后手脚恢复机构(cn202111456365.1),涉及外科护理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面前侧呈左右对称状焊接有两根支撑柱,且两根支撑柱上端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床板;所述床板前端面上部设置有支撑杆件,且支撑杆件上呈左右对称状设置有两个手部锻炼件,床板下侧设置有脚部锻炼件。本发明通过手部锻炼件的设置,能够使得手部锻炼件在调节牵引重量时更加便捷,而且通过电动缸、床板和脚部锻炼件的配合,能够使患者在进行脚部锻炼时,无需下床,更加安全,解决了传统的手脚恢复机构中的手部锻炼件在调节牵引重量时十分麻烦,以及脚部锻炼件在使用时需患者下床进行,从而降低了患者在进行脚部锻炼时的安全性的问题。
3.但是经本发明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现有技术中针对病人在床体上设置相对应的锻炼装置,便于病人不下床锻炼,但是对于身体较为虚弱的术后病人,当病人需要上床时,需要病人先将臀部放在床上,再扭动身体将身体调整至与床体平行后躺下,这个动作对于术后身体较为虚弱的病人难度较大。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包括支撑板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固定安装在支撑板的底面,所述支撑板的顶面设置变更机构,所述变更机构包括转动板、随动环板、限位块、平移槽、伸缩簧、水平拉杆、卡齿和嵌合槽,所述转动板与支撑板转动连接,随动环板与转动板固定连接,随动环板的侧壁开设嵌合槽,支撑板的侧壁开设平移槽,所述限位块与平移槽滑动连接,伸缩簧与限位块固定连接,水平拉杆与限位块固定连接,水平拉杆的侧壁开设卡齿。
7.进一步,所述转动板的水平截面为弓形,随动环板的数量为二且两个随动环板均与转动板的圆周面固定连接,随动环板的内径与转动板的直径相等,两个随动环板对称设置。
8.进一步,所述限位块为矩形块,限位块的左侧壁面呈内凹圆弧,限位块的左侧壁面与随动环板的圆周面适配,卡齿呈三棱柱状,嵌合槽与卡齿相适配。
9.进一步,所述水平拉杆为圆柱体且水平拉杆与限位块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伸缩簧位于限位块的前方,伸缩簧的一端与限位块的前壁面固定连接且限位块的另一端与支撑板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10.进一步,所述变更机构还包括随动杆、拨动板、上推板和翻转杆,所述支撑板的右
侧壁面对称设置相同的限位块、平移槽、伸缩簧和水平拉杆,所述随动杆与前方的水平拉杆固定连接,拨动板与随动杆固定连接,上推板与随动杆固定连接,翻转杆与支撑板转动连接且翻转杆与上推板贴合,后方的水平拉杆与翻转杆贴合。
11.进一步,所述随动杆为l形板,随动杆的左侧壁面与前方的水平拉杆右端面固定连接,上推板与随动杆的顶面固定连接且上推板位于翻转杆的后方,翻转杆与支撑板的转动连接点位于上推板的上方,后方的水平拉杆圆周面与翻转杆的后壁面贴合,拨动板呈弧形且拨动板的端面与随动杆的右侧壁面固定连接。
12.进一步,所述变更机构还包括背靠板、隐藏槽、内扣槽、调节板、水平管、螺纹杆和内置块,所述转动板的顶面开设隐藏槽,所述背靠板位于隐藏槽内且背靠板与转动板内壁面转动连接,背靠板的顶面开设内扣槽,所述调节板与背靠板滑动连接,水平管与转动板转动连接,螺纹杆与水平管螺纹连接,内置块与螺纹杆万向转动连接,背靠板的底面开设与水平管适配的矩形槽,背靠板的内顶面开设纵向截面呈l形的卡槽且卡槽与内置块适配。
13.进一步,所述背靠板为矩形板且背靠板与隐藏槽适配,背靠板的顶面与转动板顶面齐平,调节板的长度小于背靠板的长度,调节板的底面与背靠板的底面齐平,所述内扣槽的横向截面呈凹字形。
14.进一步,所述水平管为空心圆管,螺纹杆与水平管相适配,所述内置块与水平管的端面转动连接,内置块的纵向截面呈凸字形。
15.有益效果
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在病人恢复期间躺在转动板顶面,在身体较为虚弱不便于上下床时,病人需要上床时,病人直接臀部坐在转动板的顶面,通过转动转动板将病人从床沿位置带动至身体与支撑板顶面平行位置,代替病人自身扭动身体将身体从与支撑板垂直位置调整至与支撑板平行,更便于病人上床,减少上床转动身体时的发力,更有利于恢复。
18.(2)、该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设置变更机构,在病人不便于下床,通过转动转动板带动病人移动,利用转动板的旋转调整病人头部朝向进而改变视线角度,在病人身体较为虚弱又不便于下床的情况下,通过转动板的转动调整病人的视线范围。
19.(3)、该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在调节转动板的旋转角度之前,通过拉动水平拉杆带动限位块在平移槽内滑动,限位块压缩平移槽,卡齿运动至与嵌合槽分离,当转动板旋转至合适角度后,松开水平拉杆,伸缩簧的弹力推动限位块再次与随动环板贴合,卡齿与嵌合槽卡合,实现对转动板位置的固定,便于调节的同时便于固定转动板的角度。
20.(4)、该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在转动板的圆周面对称设置两个相同的限位块,在需要旋转转动板时,通过拉动拨动板带动前方的水平拉杆移动,同时,随动杆带动上推板同步向前移动,上推板推动翻转杆的下方倾向翻转,通过翻转杆的杠杆作用,翻转杆的上半部分推动后方的向后移动,后方的水平拉杆带动对应的限位块与对应的随动环板分离,实现同时对前后两个随动环板的同步释放,提高在释放随动环板时的便捷性,同时,对称设置的限位块对两个随动环板同时卡合固定,在不需要调节转动板的位置时,转动板更加稳固。
21.(5)、该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用手指伸入内扣槽内,将背靠板从隐藏槽
内翻出,背靠板从与转动板平行翻转至倾斜位置,螺纹杆的端面设置矩形凸起,通过拨动螺纹杆端面的凸起带动螺纹杆旋转,螺纹杆从水平管内伸出,将内置块放入背靠板底面的l形卡槽内,继续转动螺纹杆,利用螺纹杆伸出水平管的长度的改变调节背靠板的翻转角度,便于病人靠着水平管,在病人的背部不与床头靠平行时,便于为病人提供额外靠背,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2.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
23.图1为本发明立体图;
24.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25.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
26.图4为随动环板和限位块分离示意图;
27.图5为背靠板与隐藏槽分离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图5中c的放大图。
29.图例说明:
30.10、支撑板;11、支撑腿;20、转动板;21、随动环板;22、限位块;23、平移槽;24、伸缩簧;25、水平拉杆;26、卡齿;27、嵌合槽;30、随动杆;31、拨动板;32、上推板;33、翻转杆;40、背靠板;41、隐藏槽;42、内扣槽;43、调节板;44、水平管;45、螺纹杆;46、内置块。
具体实施方式
31.一种神经外科用术后康复装置,如图1-图6所示,包括支撑板10和支撑腿11,支撑腿11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0的底面,支撑板10的顶面设置变更机构,变更机构包括转动板20、随动环板21、限位块22、平移槽23、伸缩簧24、水平拉杆25、卡齿26和嵌合槽27,转动板20与支撑板10转动连接,随动环板21与转动板20固定连接,随动环板21的侧壁开设嵌合槽27,支撑板10的侧壁开设平移槽23,限位块22与平移槽23滑动连接,伸缩簧24与限位块22固定连接,水平拉杆25与限位块22固定连接,水平拉杆25的侧壁开设卡齿26,转动板20的水平截面为弓形,随动环板21的数量为二且两个随动环板21均与转动板20的圆周面固定连接,随动环板21的内径与转动板20的直径相等,两个随动环板21对称设置,限位块22为矩形块,限位块22的左侧壁面呈内凹圆弧,限位块22的左侧壁面与随动环板21的圆周面适配,卡齿26呈三棱柱状,嵌合槽27与卡齿26相适配,水平拉杆25为圆柱体且水平拉杆25与限位块22的右端面固定连接,伸缩簧24位于限位块22的前方,伸缩簧24的一端与限位块22的前壁面固定连接且限位块22的另一端与支撑板10的内壁面固定连接,通过在病人恢复期间躺在转动板20顶面,在身体较为虚弱不便于上下床时,病人需要上床时,病人直接臀部坐在转动板20的顶面,通过转动转动板20将病人从床沿位置带动至身体与支撑板10顶面平行位置,代替病人自身扭动身体将身体从与支撑板10垂直位置调整至与支撑板10平行,更便于病人上床,减少上床转动身体时的发力,更有利于恢复。
32.通过设置变更机构,在病人不便于下床,通过转动转动板20带动病人移动,利用转
动板20的旋转调整病人头部朝向进而改变视线角度,在病人身体较为虚弱又不便于下床的情况下,通过转动板20的转动调整病人的视线范围。
33.在调节转动板20的旋转角度之前,通过拉动水平拉杆25带动限位块22在平移槽23内滑动,限位块22压缩平移槽23,卡齿26运动至与嵌合槽27分离,当转动板20旋转至合适角度后,松开水平拉杆25,伸缩簧24的弹力推动限位块22再次与随动环板21贴合,卡齿26与嵌合槽27卡合,实现对转动板20位置的固定,便于调节的同时便于固定转动板20的角度。
34.变更机构还包括随动杆30、拨动板31、上推板32和翻转杆33,支撑板10的右侧壁面对称设置相同的限位块22、平移槽23、伸缩簧24和水平拉杆25,随动杆30与前方的水平拉杆25固定连接,拨动板31与随动杆30固定连接,上推板32与随动杆30固定连接,翻转杆33与支撑板10转动连接且翻转杆33与上推板32贴合,后方的水平拉杆25与翻转杆33贴合,随动杆30为l形板,随动杆30的左侧壁面与前方的水平拉杆25右端面固定连接,上推板32与随动杆30的顶面固定连接且上推板32位于翻转杆33的后方,翻转杆33与支撑板10的转动连接点位于上推板32的上方,后方的水平拉杆25圆周面与翻转杆33的后壁面贴合,拨动板31呈弧形且拨动板31的端面与随动杆30的右侧壁面固定连接,通过在转动板20的圆周面对称设置两个相同的限位块22,在需要旋转转动板20时,通过拉动拨动板31带动前方的水平拉杆25移动,同时,随动杆30带动上推板32同步向前移动,上推板32推动翻转杆33的下方倾向翻转,通过翻转杆33的杠杆作用,翻转杆33的上半部分推动后方的35向后移动,后方的水平拉杆25带动对应的限位块22与对应的随动环板21分离,实现同时对前后两个随动环板21的同步释放,提高在释放随动环板21时的便捷性,同时,对称设置的限位块22对两个随动环板21同时卡合固定,在不需要调节转动板20的位置时,转动板20更加稳固。
35.变更机构还包括背靠板40、隐藏槽41、内扣槽42、调节板43、水平管44、螺纹杆45和内置块46,转动板20的顶面开设隐藏槽41,背靠板40位于隐藏槽41内且背靠板40与转动板20内壁面转动连接,背靠板40的顶面开设内扣槽42,调节板43与背靠板40滑动连接,水平管44与转动板20转动连接,螺纹杆45与水平管44螺纹连接,内置块46与螺纹杆45万向转动连接,背靠板40的底面开设与水平管44适配的矩形槽,背靠板40的内顶面开设纵向截面呈l形的卡槽且卡槽与内置块46适配,背靠板40为矩形板且背靠板40与隐藏槽41适配,背靠板40的顶面与转动板20顶面齐平,调节板43的长度小于背靠板40的长度,调节板43的底面与背靠板40的底面齐平,内扣槽42的横向截面呈凹字形,水平管44为空心圆管,螺纹杆45与水平管44相适配,内置块46与水平管44的端面转动连接,内置块46的纵向截面呈凸字形,通过用手指伸入内扣槽42内,将背靠板40从隐藏槽41内翻出,背靠板40从与转动板20平行翻转至倾斜位置,螺纹杆45的端面设置矩形凸起,通过拨动螺纹杆45端面的凸起带动螺纹杆45旋转,螺纹杆45从水平管44内伸出,将内置块46放入背靠板40底面的l形卡槽内,继续转动螺纹杆45,利用螺纹杆45伸出水平管44的长度的改变调节背靠板40的翻转角度,便于病人靠着水平管44,在病人的背部不与床头靠平行时,便于为病人提供额外靠背,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3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拉动拨动板31带动前方的水平拉杆25移动,水平拉杆25带动限位块22在平移槽23内滑动,限位块22压缩平移槽23,卡齿26运动至与嵌合槽27分离,随动杆30带动上推板32同步向前移动,上推板32推动翻转杆33的下方倾向翻转,通过翻转杆33的杠杆作用,翻转杆33的上半部分推动后方的35向后移动,后方的水平拉杆25带动对应的
限位块22与对应的随动环板21分离,病人直接臀部坐在转动板20的顶面,通过转动转动板20将病人从床沿位置带动至身体与支撑板10顶面平行位置,用手指伸入内扣槽42内,将背靠板40从隐藏槽41内翻出,背靠板40从与转动板20平行翻转至倾斜位置,螺纹杆45的端面设置矩形凸起,通过拨动螺纹杆45端面的凸起带动螺纹杆45旋转,螺纹杆45从水平管44内伸出,将内置块46放入背靠板40底面的l形卡槽内,继续转动螺纹杆45,利用螺纹杆45伸出水平管44的长度的改变调节背靠板40的翻转角度。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