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21:34: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600亿平方米,其中很多建筑由于建筑使用功能改变、设计施工不当、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等原因,存在结构承载能力、结构强度及刚度不能达到现行规范标准要求的问题,需要进行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以提升建筑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1%,其中建筑供暖、制冷需求能源消耗量巨大,我国早期住宅建筑由于缺少相应的建筑热工和绿色建筑方面的规范要求,导致既有建筑能耗高,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实行节能改造是降低我国既有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
3.节能楼板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重量较大,需要对楼板进行加固,而传统的楼板加固装置在使用时装拆不便,加固效果不好,容易影响工作效率,公开号为cn112482761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节能楼板加工加固装置及方法,采用一种建筑节能楼板加工加固装置对楼板进行加固,然而该加固装置加固位置固定,在支撑过程中,两楼板之间的连接处可能因为重力而率先产生向下移位,导致连接不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两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
5.本技术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包括:第一楼板,所述第一楼板的一侧面设有安装条;第二楼板,所述第二楼板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安装条相适配的安装槽;当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之间通过所述安装条和所述安装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位于同侧的两板面相平齐;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安装有支架;转轮,所述转轮绕自身轴线转动连接于安装座上;抵接杆,所述抵接杆沿所述转轮的轴向滑移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抵接杆的顶端用于抵接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插接配合处;所述转轮的周侧固设有斜块,所述斜块具有用于与所述抵接杆的底端相互抵接且相对滑移的斜面;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转轮同轴固定;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沿自身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面相对,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均啮合于所述齿轮,当所述抵接杆的底端向下运动以驱使所述转轮旋转,所述齿轮驱动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相向运动;所述第一齿条上安装有第一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有第一支撑筒,所述第一支
撑筒顶部设有第一万向轮,所述第一万向轮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楼板;所述第二齿条上安装有第二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有第二支撑筒,所述第二支撑筒顶部设有第二万向轮,所述第二万向轮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楼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安装条表面、安装槽槽壁均涂抹粘连胶,然后通过抵接杆的顶端抵接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插接配合处,第一支撑筒顶部的第一万向轮顶部抵接支撑于第一楼板,第二支撑筒顶部的第二万向轮顶部抵接支撑于第二楼板,当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插接配合处因重力而率先下移时,抵接杆的顶部随之下降,抵接杆的底端通过斜块的斜面带动转轮旋转,进而转轮旋转带动齿轮旋转,实现带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相向运动,使得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相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相向运动,第一支撑筒顶部的第一万向轮一方面降低了与楼板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在后续调节位置时也移动方便,使得支撑加固位置朝向靠近插接配合处位移,提高了支撑稳定性,并且减少了继续下降的可能。
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安装块沿垂直于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自远离所述齿轮朝向靠近所述齿轮、自靠近所述第一齿条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齿条逐渐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筒底部穿过所述第一让位槽滑移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一安装块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自远离所述齿轮朝向靠近所述齿轮、自靠近所述第二齿条朝向远离所述第二齿条逐渐远离,所述第二支撑筒底部穿过所述第二让位槽滑移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设置,分别给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位移提供了导向,并且第一导向槽自远离齿轮朝向靠近齿轮、自靠近第一齿条朝向远离第一齿条逐渐远离,第二导向槽自远离齿轮朝向靠近齿轮、自靠近第二齿条朝向远离第二齿条逐渐远离,使得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距离变化不会过大,并且均是斜向运动,受到的阻力较小。
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支撑筒内滑移连接有第一滑柱,所述第一滑柱的底部和所述第一支撑筒的内底部之间设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第一滑柱的顶部延伸出所述第一支撑筒并连接于所述第一万向轮;所述第二支撑筒内滑移连接有第二滑柱,所述第二滑柱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支撑筒的内底部之间设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滑柱的顶部延伸出所述第二支撑筒并连接于所述第二万向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配合处因重力下移时,插接配合处附近也常常会随之具有较小的位移,例如第一万向轮顶部和第二万向轮顶部所接触到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位置也会产生较小位移,而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够随之压缩,提供让位;并且当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相向移动,因越靠近插接配合处楼板产生的向下的位移越大,因此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所产生的回复力也会越来越大,进而能够进一步进行抵紧。
1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导向槽呈弧形过渡,所述第二导向槽呈弧形过渡。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过渡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使得位移更为顺畅。
1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导向槽靠近所述齿轮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插接配合处正下方;所述第二导向槽靠近所述齿轮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插接配合处正下方。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配合处下降移位较大,第一万向轮和第二万向轮能够直接滑移至插接配合处正下方实现支撑。
1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支撑筒底部通过第一滑轮滑移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支撑筒底部通过第二滑轮滑移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16.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安装座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
1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气缸,所述气缸顶部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底部。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将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安装条表面、安装槽槽壁均涂抹粘连胶,然后通过抵接杆的顶端抵接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插接配合处,第一支撑筒顶部的第一万向轮顶部抵接支撑于第一楼板,第二支撑筒顶部的第二万向轮顶部抵接支撑于第二楼板,当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插接配合处因重力而率先下移时,抵接杆的顶部随之下降,抵接杆的底端通过斜块的斜面带动转轮旋转,进而转轮旋转带动齿轮旋转,实现带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相向运动,使得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相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相向运动,第一支撑筒顶部的第一万向轮一方面降低了与楼板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在后续调节位置时也移动方便,使得支撑加固位置朝向靠近插接配合处位移,提高了支撑稳定性,并且减少了继续下降的可能;2、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设置,分别给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的位移提供了导向,并且第一导向槽自远离齿轮朝向靠近齿轮、自靠近第一齿条朝向远离第一齿条逐渐远离,第二导向槽自远离齿轮朝向靠近齿轮、自靠近第二齿条朝向远离第二齿条逐渐远离,使得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距离变化不会过大,并且均是斜向运动,受到的阻力较小;3、当插接配合处因重力下移时,插接配合处附近也常常会随之具有较小的位移,例如第一万向轮顶部和第二万向轮顶部所接触到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位置也会产生较小位移,而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够随之压缩,提供让位;并且当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相向移动,因越靠近插接配合处楼板产生的向下的位移越大,因此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所产生的回复力也会越来越大,进而能够进一步进行抵紧。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说明:1、第一楼板;2、第二楼板;3、安装条;4、安装槽;5、机架;6、安装座;7、气
缸;8、转轴;9、转轮;10、齿轮;11、支架;12、抵接杆;13、斜块;14、第一齿条;15、第二齿条;16、第一安装块;17、第二安装块;18、第一支撑筒;19、第一万向轮;20、第二支撑筒;21、第二万向轮;22、第一滑柱;23、第一压缩弹簧;24、第二滑柱;25、第二压缩弹簧; 26、第一让位槽;27、第一导向槽;28、第二让位槽;29、第二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23.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4.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
25.参照图1和图2,该建筑楼板支撑加固系统,包括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第一楼板1的一侧面设有安装条3,第二楼板2的一侧面设有与安装条3相适配的安装槽4,且第一楼板1的相对两侧,可分别设置安装条3和安装槽4,以进行多面楼板之间的相互插接;当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之间通过安装条3和安装槽4插接配合,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位于同侧的两板面相平齐;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下方设有机架5,机架5上设有安装座6,机架5上设有用于调节安装座6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具体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机架5上的气缸7,气缸7的缸体底部固定连接于机架5上,然后气缸7顶部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于安装座6底部,进而,可以通过气缸7的活塞杆伸缩,实现安装座6高度的调节。
26.在安装座6上转动安装有转轴8,转轴8可绕自轴转动,转轴8上安装有转轮9,转轮9和转轴8同轴固定,转轮9也可绕自身轴线转动;转轴8还同轴固定有齿轮10,齿轮10位于转轮9下方。
27.安装座6上固定安装有支架11,安装架通过支架11滑移连接有抵接杆12,抵接杆12可沿转轮9的轴向于支架11上滑移,抵接杆12的顶端用于抵接于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插接配合处;转轮9的周侧固定安装有斜块13,斜块13具有用于与抵接杆12的底端相互抵接且相对滑移的斜面;当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的插接配合处因重力而率先下移时,抵接杆12的顶部随之下降,抵接杆12的底端通过斜块13的斜面带动转轮9旋转,进而转轮9旋转带动齿轮10旋转。
28.安装座6上设置有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均沿自身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安装座6上,滑移方式可以采用导轨等方式实现导向和限位;其中,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的齿面相对,第一
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均啮合于齿轮10,当齿轮10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相向或相背运动;其中,在第一齿条14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安装块16,第二齿条15上安装有第二安装块17,第一安装块16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齿条14的长度方向,第二安装块17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齿条15的长度方向;且第一安装块16和第二安装块17的延伸方向相背。
29.在第一安装块16上设有第一支撑筒18,第一支撑筒18顶部设有第一万向轮19,第一万向轮19用于支撑第一楼板1;第二安装块17上设有第二支撑筒20,第二支撑筒20顶部设有第二万向轮21,第二万向轮21用于支撑第二楼板2;当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的插接配合处因重力而率先下移时,抵接杆12的顶部随之下降,抵接杆12的底端通过斜块13的斜面带动转轮9旋转,进而转轮9旋转带动齿轮10旋转,实现带动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相向运动,使得第一安装块16和第二安装块17相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筒18和第二支撑筒20相向运动,第一支撑筒18顶部的第一万向轮19一方面降低了与楼板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在后续调节位置时也移动方便,使得支撑加固位置朝向靠近插接配合处位移,提高了支撑稳定性,并且减少了继续下降的可能。
3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筒18内滑移连接有第一滑柱22,第一滑柱22的底部和第一支撑筒18的内底部之间设有第一压缩弹簧23,第一滑柱22的顶部延伸出第一支撑筒18并连接于第一万向轮19;第二支撑筒20内滑移连接有第二滑柱24,第二滑柱24的底部和第二支撑筒20的内底部之间设有第二压缩弹簧25,第二滑柱24的顶部延伸出第二支撑筒20并连接于第二万向轮21;当插接配合处因重力下移时,插接配合处附近也常常会随之具有较小的位移,例如第一万向轮19顶部和第二万向轮21顶部所接触到的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的位置也会产生较小位移,而第一压缩弹簧23和第二压缩弹簧25能够随之压缩,提供让位;并且当第一支撑筒18和第二支撑筒20相向移动,因越靠近插接配合处楼板产生的向下的位移越大,因此第一压缩弹簧23和第二压缩弹簧25所产生的回复力也会越来越大,进而能够进一步进行抵紧。
31.其中,第一安装块16和第一支撑筒18的底部之间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第二安装块17和第二支撑筒20的底部之间也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即齿轮10转动时,通过第一齿条14和第二齿条15可以带动第一安装块16和第二安装块17沿第一齿条14的长度方向相向运动或向背运动。
3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块16和第一支撑筒18的底部之间的连接,第二安装块17和第二支撑筒20的底部之间的连接,也可以如下方式:第一安装块16沿垂直于第一齿条14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让位槽 26,第一安装座6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27,第一导向槽27自远离齿轮10朝向靠近齿轮10、自靠近第一齿条14朝向远离第一齿条14逐渐远离,第一支撑筒18底部穿过第一让位槽 26后,通过第一滑轮(图中未示)滑移于第一导向槽27内,第一滑轮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筒18底部;第一安装块16沿垂直于第二齿条15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让位槽28,第二安装座6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29,第二导向槽29自远离齿轮10朝向靠近齿轮10、自靠近第二齿条15朝向远离第二齿条15逐渐远离,第二支撑筒20底部穿过第二让位槽28后,通过第二滑轮(图中未示)滑移于第二导向槽29内,第二滑轮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筒20底部,以减小静摩擦力,第一导向槽27和第二导向槽29的设置,分别给第一支撑筒18和第二支撑筒20的位移提供了导向,并且第一导向槽27自远离齿轮10朝向靠近齿轮10、自靠
近第一齿条14朝向远离第一齿条14逐渐远离,第二导向槽29自远离齿轮10朝向靠近齿轮10、自靠近第二齿条15朝向远离第二齿条15逐渐远离,使得第一支撑筒18和第二支撑筒20之间距离变化不会过大,并且均是斜向运动,受到的阻力较小。
33.进一步地,第一导向槽27和第一导向槽27均呈弧形过渡,以使得位移更为顺畅,并且,曲率对于弧形的曲率可以设置为逐渐增大,从而在插接配合处下移距离越大时,第一支撑筒18和第二支撑筒20运动的距离越大。对于弧形过渡的第一导向槽27和第二导向槽29,其靠近齿轮10的一端,可以设置成位于第一楼板1和第二楼板2插接配合处正下方,以使得在插接配合处下降移位较大的情况下,第一万向轮19和第二万向轮21能够直接滑移至插接配合处正下方实现支撑。
34.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