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立体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6:33: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的迅速普及,我国城市停车位供应出现了严重不足,停车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停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逐渐向智能机械化立体停车方式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3.现有的全自动化立体停车库主要有平面移动类,巷道堆垛类,垂直升降类。它们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台或多台搬运器,可以从汽车底部把汽车抬升起来搬运,然后一起移动到升降机上,升降机再把搬运器连同汽车运往不同的停车层,再由搬运器把汽车送入指定的停车位。
4.但目前的智能机械化立体停车系统存在系统复杂,造价成本极高,已经成为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中很难推广。
5.中国专利 cn107060438a、cn106223687a 和 cn205875850u均公开了一种立体停车库,主要是通过一个立井式通道中设置升降梯,在立井通道的一周设置若干个围绕立井式通道的多层停车位,立井式通道中的升降梯将车辆提升到相应层后送入停车位。该种立体停车系统的主要不足是围绕立井设置停车位有限。
6.而目前的立体停车系统还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存车和取车成为一个瓶径。目前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增加取车和存车的通道或装置,但又会较大程度地增加车库造价成本。
[0007] cn101480796a所公开了立体车库或货物存放装置,利用带有升降机构的行走行车,完成二列以上和二层以上的车辆或货物存取,但该装置对于横向的车位或货位的定位机构存在缺陷。
[0008]
因此,一种存车数量大、构成简单,同时能够提高存车和取车效率的立体停车装置就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存车数量大、构成简单,同时能够提高存车和取车效率的立体停车装置。
[001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包含主框架体(11),该主框架体(11)上下设有至少两层第一停车平台,该第一停车平台包含连接于主框架体(11)上的水平方向的第一支撑梁(12),第一支撑梁(12)上设有呈梳齿状的第一停车架(13),该第一停车架(13)由并排在第一支撑梁(12)上的若干根齿杆组成的齿杆组构成,齿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梁(12)上,齿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每两个第一支撑梁(12)上的齿杆组的齿杆的自由端相对构成1个停车位。
[0011]
所述的停车平台设有车辆存取装置,该车辆存取装置至少包含升降机构和存取机
构。
[0012]
所述的升降机构包含升降支架(21)和升降机构(22)。
[0013]
存取机构包含第二停车平台和存取驱动机构。
[0014]
所述的第二停车平台包含第二支撑梁(23),第二支撑梁(23)设置于升降机构(22)上,第二支撑梁(23)为宽度小于第一停车架(13)的两组齿杆组之间的间隙的直梁,在第二支撑梁(23)的两侧设有呈梳齿状的第二停车架(24),该第二停车架(24)由并排在第二支撑梁(23)两侧的若干根齿杆组成的齿杆组构成,齿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梁(23)上,齿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第二支撑梁(23)与两侧的第二停车架(24)的齿杆构成停车位。
[0015]
所述的存取驱动机构至少包含第一水平位移机构和驱动机构,该第一水平位移机构为将所述的第二停车架(24)沿第一停车架(13)的两组齿杆组的上部或下部纵向推进或撤出的机构。
[0016]
进一步地,上述的存取驱动机构的第一水平位移机构为:包含第一移动平台(31)、第一滑道(33)和第一滑块(32),第一移动平台(31)通过第一滑块(32)连接于第一滑道(33)中,所述的升降支架(21)设置于第一移动平台(31)上,所述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移动平台(31)沿第一滑道(33)方向移动;
[0017]
或者为:包含第一移动平台(31),所述的驱动机构与设置于升降机构(22)上,使第二停车平台形成以升降支架(21)为中心的旋转平台。
[0018]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第一移动平台(31)下设有第二水平位移机构和驱动机构,第二水平位移机构包括,第二移动平台(41)、第二滑道(42)和第二滑块(43),所述的第一移动平台(31)设置于第二移动平台(41)上。
[0019]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停车平台水平方向设置两列以上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存车数量大,停车或取车方便,特别是停车时可以将车停在预停车层之后即可离开,可大大减少停车等待的时间,大大提高停车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为图4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为图4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中所示:主框架体11,第一支撑梁12,第一停车架13,限位块14,升降支架21,升降机构22,第二支撑梁23,第二停车架24,第一移动平台31第一滑道33,第一滑块32,第二移动平台41,第二滑道42,第二滑块43。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1:参照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包含主框架体11,本实施例中平行设置两排主框架体11,每排主框架体11上下设有至少两层第一停车平台,该第一停车平台包含连接于主框架体11上的水平方向的第一支撑梁12,第一支撑梁12上设有呈梳齿状的第一停车架13,该第一停车架13由并排在第一支撑梁12上的若干根齿杆组成的齿杆组构成,齿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梁12上,齿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每两个第一支撑梁12上的齿杆组构成停车位。
[0031]
所述的停车平台设有车辆存取装置,该车辆存取装置包含升降机构和存取机构。
[0032]
所述的升降机构包含升降支架21和升降机构22,升降支架21为一竖立的柱形架体,升降机构22为沿升降支架21上下移动的驱动架。
[0033]
存取机构连接于升降机构22上,所述存取机构包含第二停车平台和存取驱动机构。
[0034]
所述的第二停车平台包含第二支撑梁23,第二支撑梁23设置于升降机构22上,该第二支撑梁23为宽度小于第一停车架13的两组齿杆组之间的间隙的直梁,在第二支撑梁23的两侧设有呈梳齿状的第二停车架24,该第二停车架24由并排在第二支撑梁23两侧的若干根齿杆组成的齿杆组构成,齿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支撑梁23上,齿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第二支撑梁23与两侧的第二停车架24的齿杆组构成停车位。
[0035]
所述的存取驱动机构至少包含第一水平位移机构和驱动机构,该第一水平位移机构为将所述的第二停车架24沿第一停车架13的两组齿杆组的上部或下部纵向推进或撤出的机构。
[003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存取驱动机构的第一水平位移机构为:包含第一移动平台31、第一滑道33和第一滑块32,第一移动平台31通过第一滑块32连接于第一滑道33中,所述的升降支架21设置于第一移动平台31上,所述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移动平台31沿第一滑道33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32为滚轮,第一滑道33为两组上轨道和下轨道组成的轨道组,第一移动平台31与第一滑块32组成可沿第一滑道33水平移动的车状平台。所述的升降支架21设置在第一移动平台31上。
[0037]
在所述的第一移动平台31下设有第二水平位移机构和驱动机构,第二水平位移机构包括,第二移动平台41、第二滑道42和第二滑块43,所述的第一移动平台31设置于第二移动平台41上。
[0038]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停车平台水平方向设置两列。
[0039]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主框架体11的第一层停车位均可作为预停车位。进入车辆可停在预停车位上离开即可,此时升降机构22下降使第二停车平台低于第一停车平台,并由第一水平位移机构将第二停车平台水平伸入到第一停车平台下部,之后升降机构22向上抬升,第一停车平台的齿杆组与第二停车平台的齿杆组的齿杆相交错后即可将车辆抬起并转移到第二停车平台,第一水平位移机构回收后,升降机构22升降将车辆抬升到上层的空车位后,将车辆从第一停车平台的上部将车辆水平送入车位后,升降机构22下降从第一停车平台下部将第二停车平台收回。
[0040]
取车时反向操作即可。
[0041]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升降支架21也可为一框架体,所述的升降机构设置在框架体中,并可在框架体中上下移动。
[0042]
实施例2:参照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一滑块32为嵌在第一滑道33中的凸块,在第一层的第一停车平台上设有限位块14,可以对进入第一停车平台的车辆正确限位。当然,在其他层的第一停车平台也可设置限位块,以防止车辆未拉手刹时溜车。
[0043]
实施例3:参照图4-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的第一滑道33为升降机构22上的两个相对的凹槽,第一滑块32原来凹槽中的滑杆,第一移动平台31连接在滑杆上。
[0044]
实施例4:参照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的存取驱动机构的第一水平位移机构为:包含第一移动平台31,所述的驱动机构与设置于升降机构22上,使第二停车平台形成以升降支架21为中心的旋转平台,所述的第一停车平台以第二停车平台的旋转中心为圆心设置3列。
[0045]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