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下拉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2:56: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拉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训练框架是一种多功能的家用综合训练健身器材。通过训练框架能够完成多种训练动作,并且训练框架结构紧凑、功能丰富,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多种训练需求。
3.现有的训练框架的下拉杆是设置在训练框架外部,在使用者使用下拉杆进行下拉训练时,训练框架会产生晃动,不够稳定;并且结构不够紧凑,占地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稳定、占地面积小的下拉训练装置。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下拉训练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顶框和底框,所述顶框和所述底框之间设置有多根竖管,所述顶框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所述第一横管和所述第二横管之间设置有多根第一纵管,所述第二横管背向所述第一横管的一侧设置有多根第二纵管,所述第二横管连接有滑轮机构,从所述滑轮机构引出的至少一根牵引绳连接有下拉杆,所述下拉杆位于所述顶框与所述底框之间,所述第二横管在所述底框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底框内。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二横管位于第一纵管和第二纵管之间,第二横管连接有滑轮机构,从滑轮机构引出的下拉杆位于顶框与底框之间,下拉杆位于框架内部,在使用者使用下拉杆进行下拉训练时,框架受力更加稳定,能够减少框架的晃动,并且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拉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下拉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1.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1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14.请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下拉训练装置,包括框架100,框架100包括顶框200和底框400,顶框200和底框400之间设置有多根竖管300,顶框20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管210和第二横管220,第一横管210和第二横管220之间设置有多根第一纵管230,第二横管220背向第一横管210的一侧设置有多根第二纵管240,第二横管220连接有滑轮机构600,从滑轮机构600引出的至少一根牵引绳连接有下拉杆260,下拉杆260位于顶框200与底框400之间,第二横管220在底框400上的正投影位于底框400内。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顶框位于框架顶部,底框位于框架底部,底框放置在地面上,底框和顶框之间设置有多根竖管,多根竖管共同支撑顶框,框架可以集多种训练机构为一体,满足使用者不同的训练需求。顶框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第一横管与第二横管之间通过多根第一纵管连接,可以但不限于第二横管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纵管,保证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连接的稳定性。第二横管背向第一横管的一侧设置有多根第二纵管,第二横管连接有滑轮机构,滑轮机构连接有牵引绳,牵引绳的一端与下拉杆连接,牵引绳的另一端与负载相连,在使用者使用下拉杆进行下拉训练时,牵引绳能够传递力,为下拉训练提供阻力。下拉杆位于顶框与底框之间,在使用者使用下拉杆进行下拉训练时,使用者位于框架内部,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在使用者使用下拉杆进行下拉训练时,第二横管承受大部分的力,第二横管在底框上的正投影位于底框内,使得框架受力靠近框架的重心,在使用者进行下拉训练时,框架受力更加稳定,不容易产生晃动。
16.进一步的,顶框200背向底框400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管250,第一横管210和第二横管220分别与固定管250固定连接,固定管250与滑轮机构600连接。
1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固定管来连接滑轮机构,在使用者进行下拉训练时,第一横管、第二横管和固定管能够同时受力,保证了滑轮机构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分别与固定管固定连接,固定管也能够提高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连接的稳定性。
18.进一步的,滑轮机构600包括固定座700、第一滑轮座610和第二滑轮座620,第一滑轮座610和第二滑轮座620分别与固定座700转动连接,第一滑轮座610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611,第一牵引绳612从第一滑轮座610引出,第一牵引绳612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613,第一连接件613通过第一扣件614与下拉杆260连接,第二滑轮座620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621,第二牵引绳622从第二滑轮座620引出,第二牵引绳622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件623,第二连接件623通过第二扣件624与下拉杆260连接。
1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下拉杆连接,第二牵引绳通过第二连接件与下拉杆连接,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连接不同的负载,在使用者使用下拉杆进行下拉训练时,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共同为下拉杆提供阻力,使得下拉杆受力更加平衡,下拉杆运动更加稳定。并且使用者下拉更加顺畅。
20.第一滑轮座和第二滑轮座分别与固定座转动连接,在使用者进行下拉训练时,第一牵引绳会带动第一滑轮座相对于固定座转动,使得第一牵引绳保持与第一滑轮接触,避免第一牵引绳与第一滑轮座接触,产生不必要的磨损。第二牵引绳会带动第二滑轮座相对于固定座转动,使得第二牵引绳保持与第二滑轮接触,避免第二牵引绳与第二滑轮座接触,产生不必要的磨损。同时,也能够扩展下拉杆的摆动范围,使用者可以进行斜下拉训练,能
够满足使用者不同的训练需求。
21.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一扣件来连接第一牵引绳和下拉杆,第二连接件和第二扣件来连接第二牵引绳和下拉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降低下拉杆的位置,能够避免下拉杆与第二纵管产生碰撞,也能够降低下拉杆的高度,便于使用者抓住下拉杆。第一扣件实现下拉杆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第二扣件实现下拉杆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在需要进行下拉训练时,可以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与下拉杆连接;在不需要进行下拉训练时,可以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与下拉杆分开,避免使用者在训练过程中,误碰到下拉杆。
22.进一步的,第一牵引绳612设置有第一限位球6121,第一限位球6121位于第一连接件613与第一滑轮座610之间,第二牵引绳622设置有第二限位球6221,第二限位球6221位于第二连接件623与第二滑轮座620之间。
2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球能够避免第一牵引绳的端部从第一滑轮与第一滑轮座之间的间隙穿过,保证了第一牵引绳能够处于张紧状态。第二限位球能够避免第二牵引绳的端部从第二滑轮与第二滑轮座之间的间隙穿过,保证了第二牵引绳能够处于张紧状态。
24.进一步的,第一滑轮座610背向第一横管2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件615,第一牵引绳612从第一限位件615与第一滑轮611之间引出,第二滑轮座620背向第一横管2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件625,第二牵引绳622从第二限位件625与第二滑轮621之间引出。
2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和第一滑轮能够卡住第一限位球,并且能够控制第一牵引绳端部的方向,使得第一连接件朝向底框。第二限位件和第二滑轮能够卡住第二限位球,并且能够控制第二牵引绳端部的方向,使得第二连接件朝向底框。便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与下拉杆连接。
26.进一步的,固定座7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710和第二固定板720,第一固定板710与第二固定板720之间设置有第一轴套730和第二轴套740,第一轴套730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栓731,第一固定板710和第二固定板720通过第一螺栓731固定,第一轴套730与第一滑轮座610固定连接,第一滑轮座610相对于固定座700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滑轮611相对于第一滑轮座610的转动方向垂直,第二轴套740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栓741,第一固定板710和第二固定板720通过第二螺栓741固定,第二轴套740与第二滑轮座620固定连接,第二滑轮座620相对于固定座70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滑轮621相对于第二滑轮座620的转动方向垂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螺栓套接有第一轴套,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轴套的转动连接,实现第一滑轮座与固定座的转动连接。第二螺栓套接有第二轴套,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轴套的转动连接,实现第二滑轮座与固定座的转动连接。
28.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能够保证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连接的稳定性。
29.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板710面向固定管250的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一卡接部711和第二卡接部712,第一卡接部711和第二卡接部712位于固定管250的两侧,第一卡接部711和第二卡接部712共同卡住固定管250,第二固定板720面向固定管250的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三卡接部721和第四卡接部722,第三卡接部721和第四卡接部722位于固定管的两侧,第三卡接
部721和第四卡接部722共同卡住固定管250。
3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共同卡住固定管,第三卡接部和第四卡接部共同卡住固定管,能够避免在使用者进行下拉训练时,固定座相对于固定管产生扭转,保证了固定座与固定管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1.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613包括第一连接部6131和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延伸部6132,两个第一延伸部6132均位于第一连接部6131背向第一滑轮座610的一侧,两个第一延伸部6132分别与第一限位轴连接,第一限位轴以及两个第一延伸部6132构成供第一扣件614穿过的第一间隙6135,第一限位轴穿过任一第一延伸部613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板6134,第二连接件623包括第二连接部6231和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延伸部6232,两个第二延伸部6232均位于第二连接部6231背向第二滑轮座620的一侧,两个第二延伸部6232分别与第二限位轴连接,第二限位轴以及两个第二延伸部6232构成供第二扣件624穿过的第二间隙6235,第二限位轴穿过任一第二延伸部623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6234。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牵引绳连接,通过两个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限位轴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扣件连接,具体的,将第一扣件穿过第一间隙,此时第一限位轴位于第一扣件内,实现第一扣件与第一连接件的连接。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延伸部,并且第一限位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能够防止第一限位件脱离第一延伸部。
33.第二连接部与第二牵引绳连接,通过两个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限位轴实现第二连接件与第二扣件连接,具体的,将第二扣件穿过第二间隙,此时第二限位轴位于第二扣件内,实现第二扣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第二限位件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延伸部,并且第二限位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能够防止第二限位件脱离第二延伸部。
34.进一步的,任一第一延伸部6132背向另一第一延伸部6132的一侧为平面,任一第二延伸部6232背向另一第二延伸部6232的一侧为平面。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任一第一延伸部背向另一第一延伸部的一侧为平面,能够增大第一限位板与第一延伸部的接触面积,在下拉训练时,避免第一限位板产生形变,保证了第一限位板的可靠性。
36.任一第二延伸部背向另一第二延伸部的一侧为平面,能够增大第二限位板与第二延伸部的接触面积,在下拉训练时,避免第二限位板产生形变,保证了第二限位板的可靠性。
37.进一步的,第二横管220的两端分别通过竖管300与底框400连接,任一第二纵管230远离第二横管220的一端通过竖管300与底框400连接。
3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横管的两端分别通过竖管与底框连接,能够保证竖管支撑第二横管的稳定性。任一第二纵管远离第二横管的一端通过竖管与底框连接,能够保证竖管支撑第二纵管的稳定性。保证了下拉训练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9.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