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专用卡片的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2:44: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检验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专用卡片的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是逐年增高,目前梅毒已经在性传播疾病当中排在首位,成为第一位发病率的性传播疾病。加强梅毒的预防控制也是很紧迫的任务。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离不开实验室检测。梅毒实验室检测主要有病原学和血清学两种检测手段,梅毒血清学检测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常规开展的实验室检测项目。血清血检测根据检测抗体的种类,又分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两大类。这两类实验必须同时开展,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和患者的相关症状等综合考虑作出诊断。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容易实现自动化的仪器检测;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目前临床实验室都是手工操作的检验项目,用于判断梅毒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以及观察梅毒治疗效果、复发和再感染等情况,对于梅毒确诊患者疗效监测有着着重要意义。
3.现在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包括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两种方法,这两种检测方式原理相同,操作步骤相同,使用检测器材相同,都是在一张有压印多个18毫米直径圆圈环状卡片上进行血清的操作实验,这种卡片是纸质材料,在做检测时,会根据检测的份数把这个反应圈剪成需要的个数,应为一盒试剂里配的这个反应卡片基本是根据检测人份数配的。这样剪下来反应圈一个或者几个连着就更小,在生物安全柜里在这个18毫米直径反应圈里加50ul的血清样品涂布开和17ul的抗原反应液,然后要将它拿出来放到水平旋转仪上去旋转反应,因卡片体积较小,也很薄,医护人员戴着乳胶手套不便于拿取卡片,手上容易沾染反应物,造成污染,也让反应液不足引起实验的误差,在转运这个反应卡片的过程性也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违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去处理这些污染问题,又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专用卡片的转运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转运卡片。
5.所述的用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专用卡片的转运装置,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前、后两侧壁上均水平安装有固定块,每块固定块上均铰接有前后摆动的固定杆,固定杆下方水平设置有放置板,放置板的左侧固定在安装块的右侧,固定杆的下表面与放置板的上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的铰接端和固定块上均开设有上下相通的通孔,通孔内安装有螺栓,螺栓的头部固定在固定块的底部,螺栓依次穿过固定块和固定杆上的通孔,螺栓上套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螺母。
7.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为粗糙的磨砂面。
8.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放置有便于医护人员移动卡片的刮板。
9.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的左侧壁顶部倒有倒角。
10.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块的左侧安装有把手。
11.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的右端安装有垫块,垫块的下表面低于放置板的下表面,垫块的上表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其中左侧与放置板的上表面平齐。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放置板用于放置实验卡片,固定杆在实验卡片移动过程中能对实验卡片起到夹持作用,避免实验卡片上的试剂和样本洒落,造成污染,固定杆搭接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边缘能保证放置板的上平面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上表面平齐,保证实验卡片转运流畅,避免实验卡片上的试剂和样本洒落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侧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18.图5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各部件名称:1、把手2、固定块3、安装块4、放置板5、刮板6、固定杆7、螺栓8、螺母9、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1.实施例1
22.本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专用卡片的转运装置,包括安装块3,所述安装块3的前、后两侧壁上均水平安装有固定块2,每块固定块2上均铰接有前后摆动的固定杆6,固定杆6下方水平设置有放置板4,放置板4的左侧固定在安装块3的右侧,固定杆6的下表面与放置板4的上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23.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2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杆6在实验卡片移动过程中能夹持实验卡片,避免实验卡片在移动过程中移动,固定杆6搭接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边缘能保证放置板4的上平面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上表面平齐,使实验卡片在转运过程中保持平稳,转运流畅,不产生颠簸。
25.本实施例使用时,将放置板4放入生物安全柜中,将实验卡片放置到放置板4的上表面,在实验卡片的18毫米直径反应圈里加50ul的血清样品涂布开和17ul的抗原反应液,根据实验所需的卡片大小将两个固定杆6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轻轻触碰实验卡片的边角,对
实验卡片起到一定的夹持作用,医护人员拿取安装块3,将放置板4移动到水平旋转仪旁,将两根固定杆6的前端搭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边缘,放置板4的上表面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上表面平齐,医护人员使用手指或其他工具推动实验卡片的边缘,将实验卡片推动到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上表面,将固定杆6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上取下,使其进行旋转反应,旋转反应完成后,再将两根固定杆6的前端搭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边缘,放置板4的上表面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上表面平齐,医护人员使用手指或其他工具推动实验卡片的边缘,将实验卡片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上推动到放置板4上。
26.本实施例中,固定杆6的长度要比放置板4的宽度长,这样才能保证固定杆6能搭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上,保证放置板4的上表面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上表面平齐。
27.本实施例中安装块3的宽度为2厘米,放置板4的宽度为10厘米,实验用到的整张卡片长约9厘米,宽约6.3厘米,上面有4排3列的12个反应圈,单个反应圈直径为18毫米,实验卡片的长度会根据检测人份数配,从一个反应圈至十二个反应圈不等,10厘米宽的放置板4可以适用于每个数量的反应圈。
28.实施例2
29.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固定杆6的铰接端和固定块2上均开设有上下相通的通孔,通孔内安装有螺栓7,螺栓7的头部固定在固定块2的底部,螺栓依次穿过固定块2和固定杆6上的通孔,螺栓上套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螺母8。
30.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3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结构简单,便于调整固定杆6的摆动角度的同时还能锁定固定杆6。
32.本实施例使用时,拧松螺母8可以调整固定杆6的摆动角度,拧紧螺母8可以将固定杆6的摆动角度固定。
33.本实施例中,螺栓7还可以采用螺杆,螺杆穿过固定块2和固定杆6的通孔,在螺杆上套有两个与之呈螺纹配合螺母8,固定块2和固定杆6安装在两个螺母8之间,当然我们可以在螺母8上安装转轮,便于医护人员转动螺母8。
34.实施例3
35.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放置板4的上表面为粗糙的磨砂面。
36.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37.本实施未在图纸中体现,磨砂面能增大与实验卡片的静摩擦力,避免实验卡片在转运过程中,在放置板4上移动,避免实验卡片上的试剂和样本洒落,造成污染。
38.实施例4
39.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放置板4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放置有便于医护人员移动卡片的刮板5。
40.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4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结构简单,便于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移动实验卡片,也避免了在转运过程中实验卡片上的试剂和样本接触到医护人员的手,保证了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42.本实施例中,刮板5还可以采用推杆和耙等结构。
43.实施例5
44.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放置板4的左侧壁顶部倒有倒角。
45.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4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结构简单,保证实验卡片在放置板4的上表面和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上表面转运顺畅,在医生人员因操作不当导致放置板4上表面高于或者低于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的上表面时,保证实验卡片转运流畅,避免实验卡片上的试剂和样本洒落污染环境。
47.实施例6
48.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安装块3的左侧安装有把手1。
49.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5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结构简单,便于医护人员拿取安装块3。
51.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把手1上设置防滑纹,增大把手1与医护人员手的静摩擦力。
52.实施例7
53.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所述放置板4的右端安装有垫块9,垫块9的下表面低于放置板4的下表面,垫块9的上表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其中左侧与放置板4的上表面平齐。
54.本实施例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55.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能适用于不同的水平旋转仪,水平旋转仪的型号不同,有些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设置有翻边,翻边高度一般在0.3mm至0.6mm。
56.本实施例中,垫块9的下表面至放置板4下表面的距离为0.3mm至0.6mm,垫块9的下表面扣在水平旋转仪旋转台的翻边上,倾斜的垫块9便于实验卡片在放置板4的上表面和水平旋转仪的旋转台之间转运。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