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压井管汇

2022-06-07 22:20: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井控管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井管汇。


背景技术:

2.压井是采用加重钻井液注入井内,并循环替换出侵入井内地层流体的重要井控作业,在针对普通试油井、探井以及修井作业时,均有大量应用。由于压井的目的是压住油层,保证试油等作业顺利安全地进行,同时又需要确保施工后的油层不会因为压井而受到污染,因此针对不同施工条件和地质条件的作业,选择适宜的压井液就自然地成为了施工成功的关键,例如,常规作业多采用固液混合态的修井泥浆或聚合物压井液,而对于容易产生地层损害的一些井体作业中,往往需要采用无固相压井液进行作业。
3.而对压井液进行加注时,目前主要是利用与钻井泵连接的专用压井管汇向井下注入压井液,如反压法压井;对于采用无固相的压井液进行加注作业时,由于现场的暂存罐多数为重复使用,容易存在固体残留,将无固相压井液暂存在暂存罐中时,很容易导致固相污染,从而影响无固相压井液的效果,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对其进行过滤。另一方面,过滤设备的存在又是与固液混合态的压井液相冲突的,这意味带有过滤效果的压井设备往往难以应用于一般的压井作业中,需额外定制相应的设备,增加了设备的安装和更换成本。
4.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具有对特殊条件下的无固相压井液进行过滤,又能够允许常规条件下普通压井液顺利应用的压井设备,实现针对不同压井条件下压井液的配适。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井管汇,可对无固相压井液进行过滤,并不对固液混合压井液的使用造成影响,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可有效节省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成本。
6.为解决上述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7.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压井管汇,包括主管路、侧管路、过滤管路,其中,
8.主管路前端设置有进口板阀,后端设置有出口板阀,进口板阀连接至钻井泵处,出口板阀连接至防喷器组处,主管路上还并联设置有侧管路,侧管路上可拆卸设置有过滤管路;主管路至少有部分管道段的内壁上设置有多组混合片,过滤管路内部水平设置有完全填充内部截面的圆柱形滤筒,滤筒两侧的底面在过滤管路截面上的投影相同,且滤筒两侧的底面的中轴线平行但不重合;过滤管路段设置有两组竖直向下的集渣槽,且两组集渣槽分别设置在滤筒的入口端和出口端。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过滤管路前端与侧管路之间设置有连接板阀。
1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主管路在其前端与混合片之间的管路段上设置有连接板阀。
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主管路、进口板阀和出口板阀经多组均匀
分布的可竖直活动的支撑杆支撑,支撑杆设置在底板上。
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主管路上位于侧管路与出口板阀之间的管路段上设置有音叉密度计。
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集渣槽底部为可拆卸的托板。
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于,所述滤筒接近进口板阀一侧的底面与液体流向形成的迎角为锐角。
15.本实用新型起到的技术效果是:
16.1、压井管汇中设置有带有过滤设备的并联支路和常规结构的主管路,可根据注入压井液类型的需要确定所要采用的管路,适用范围广泛,且在需要根据井况变化采用不同类型压井液时可灵活变换管路的结构,有效节省了安装和更换成本。
17.2、支路中的过滤设备可将压井液中的固相物质有效滤除,并收集在集渣槽中,针对无固相压井液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
18.3、主管路上内部设置有多组混合片,可提高固液混合压井液的混合效果,确保其能够顺利注入井筒中。
19.4、出口板阀前端设置有音叉密度计,可对即将注入井筒中的压井液密度实施在线监测,便于后续判断压井过程的完成情况。
20.5、整个压井管汇为撬装结构,并由可升降的支撑杆进行支撑,可调节压井管汇的整体高度,便于对其进行吊装和安装。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正剖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滤筒的正剖视图;
24.图中:1-主管路、2-混合片、3-进口板阀、4-出口板阀、5-连接板阀、6-侧管路、7-过滤管路、8-滤筒、9-集渣槽、10-音叉密度计、11-底板、12-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27.实施例:
28.参见图1,一种压井管汇,
29.主管路1前端设置有进口板阀3,后端设置有出口板阀4,进口板阀3连接至钻井泵处,出口板阀4连接至防喷器组处,由此将压井管汇设置在压井液的注入段上,作为针对压
井液的处理设备。
30.主管路1至少有部分管道段的内壁上设置有多组混合片2,在管道中设置混合片2以提高多相流体的混合效果为现有技术,而本实用新型中在主管路1中采用混合片2的目的是为了在注入固相压井液时提高其混合效果,避免固相在后续管路或井下沉积引起堵塞和储层伤害,因此现有技术中任何能实现提高管道中流体混合效果的混合片设计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中,其具体结构和组成在此不做特别限制。
31.主管路1上还并联设置有侧管路6,其液体的进出口基于进口板阀3与出口板阀4的位置进行设置,显然,侧管路6靠近进口板阀3的接口为流体的进液口,侧管路6靠近出口板阀4的接口为流体的出液口。
32.侧管路6上可拆卸设置有过滤管路7,过滤管路7内部水平设置有完全填充内部截面的圆柱形滤筒8,滤筒8滤孔大小可根据针对流体中固体颗粒的要求进行选择,以此实现对流体中固相颗粒携带量的控制。
33.滤筒8两侧的底面在过滤管路7截面上的投影相同,且滤筒8两侧的底面的中轴线平行但不重合,这样的设计使得滤筒8的结构为端面倾斜的圆柱筒体,此外,滤筒8接近进口板阀3一侧的底面与液体流向形成的迎角为锐角,参见图2,图2中的箭头即为流体运动方向,而角α即为滤筒8接近进口板阀3一侧的底面与液体流向形成的迎角,该角度保持为锐角,使得被流体带动而与流体保持同向运动的固体颗粒在被滤筒8过滤后,将保持下落趋势,尽可能避免使其残留在滤筒8上,便于延长滤筒8的工作时间和收集过滤后的滤渣。
34.过滤管路7前端与侧管路6之间设置有连接板阀5,主管路1在其前端与混合片2之间的管路段上设置有连接板阀5,分别用于截断流体进入过滤管路7和混合片2所在的后续管路中,使得这一部分相连的管路段可以从整个管汇上取下,执行诸如拆卸滤筒8的清洁作业,以及改变滤筒8孔径等操作,避免固形物在混合片2或滤筒8上的积累,保证其用于混合或过滤的效果。
35.本实施例中,滤筒8两侧的过滤管路7段的下方还分别设置有两组集渣槽9,以首先接触流体截面的滤筒8一端作为入口端,另一端作为出口端,滤筒8入口端设置的集渣槽9可以收集因滤筒8入口端阻挡而无法通过滤筒8的固相颗粒,取决于滤筒8入口端面迎角的角度,大部分固体颗粒难以穿过滤筒8,不会在入口端面上积累,而是直接落入滤筒8入口端设置的集渣槽9中,避免其积累在管道中被流体反复带动重新造成堵塞;而滤筒8出口端面后方设置的集渣槽9的作用则是收集少部分可能穿透滤筒8的固体颗粒,尤其是在管道中流体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将穿透滤筒8的固体颗粒收集在后方的集渣槽9中,减少流体对其的影响,进一步降低其被流体带入管路后续的概率。
36.集渣槽9底部为可拆卸的托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在截断管路的情况下,直接拆卸掉托板排出积累的固体颗粒,而无需卸掉过滤管路7整体进行清理,有效节省了清理的人工成本。
37.主管路1、进口板阀3和出口板阀4经多组均匀分布的可竖直活动支撑杆12支撑,支撑杆12可活动,可在竖直方向上活动,便于调整管汇的高低压,从而与不同位置的钻井泵和防喷器组管路相连接,有效提升了安装效率,且可竖直活动支撑杆12的驱动方式为现有技术,如液压驱动或蜗杆驱动等,因此现有技术中任何能实现支撑杆12可竖直活动的设计均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中,其具体结构和组成在此不做特别限制;支撑杆12设置在底板11上,
管汇与支撑杆12整体设置在底板11上,由此构成撬装结构,便于对管汇进行移动和安装,节省了针对管汇的安装成本。
38.主管路1上位于侧管路6与出口板阀4之间的管路段上设置有音叉密度计10,便于对经管汇注入井下的液体进行密度在线监测,由于压井作业中需要掌握液体的置换情况,需要对于循环前后的流体密度进行掌握和比较,在此使用音叉密度计10可便于对循环前的流体进行密度掌握。
39.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是:
40.将管汇连接至钻井泵与防喷器组的管路上,根据所需注入的液体选择开启连接板阀,并关闭另一条管路的连接板阀,当需要注入无固相压井液时,开启与过滤管路相连的连接板阀,关闭与带有混合片的主管路段相连的连接板阀即可,需注入固相压井液时则相反;撬装结构和可调节高度的支撑杆便于其进行定位组装,使得整个管汇从安装到使用的过程适用范围广泛,有效节省了使用成本。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指出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