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系统及耳机终端与流程

2022-06-05 21:06: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系统及耳机终端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系统及耳机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移动终端来收听音乐和观看视频,为了保证良好视听体验,很多用户会采用耳机来收听音频。为了提升耳机的收听体验,通过设计耳机的不同声道,可使用户听到立体感的音频。
3.立体声耳机具有左耳机和右耳机,其中左耳机固定输出左声道,右耳机固定输出右声道。现有技术中,由于在用户佩戴立体声耳机之前,需要人为的先区分左右耳机,甚至会出现左右耳机戴反的情况,严重影响耳机使用的便携性。在用户市场调研中,此特性是重要负向舆情。
4.事实上,当用户在收听立体声时,如果左右耳机戴反,会造成左右声道相反,即用户的收听体验很可能与音乐、视频的真实声音环境相反。尤其是在观看视频时,若左右声道相反,即左耳接收到的是右声道音频,右耳接收到的是左声道音频,视频屏幕上具有方向性的动作与所配合的音频将是相反的,严重降低用户体验感。
5.此外,用户只有在已经戴反并收听到音频时才会发现戴反,并且只能通过手动切换左右耳机来恢复正常左右声道,亦对使用便利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6.在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6254993b公开了一种耳机左右声道自适应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的方法包括:终端接收目标耳机发送的控制信号,目标耳机包括喇叭以及至少两个压力传感器,控制信号是目标耳机的压力传感器在检测到目标耳机的佩戴位置时产生的;终端基于控制信号判断目标耳机的佩戴位置;终端检测与目标耳机连接的终端的第一声道电路是否与目标耳机的佩戴位置匹配;若不匹配,将与目标耳机连接的终端的声道电路由第一声道电路切换至第二声道电路。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相应的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用户在佩戴耳机前无需区分左右声道,即无论怎样佩戴耳机,获得的左右声道的声音信号始终是正确的,提升用户听觉效果。该专利的缺点是需要额外增加传感器件(压力传感器)进行佩戴位置的识别,不利于产品的减重和小型化,会影响产品的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压力传感器并不能确保能够准确识别左右耳的佩戴差异。
7.在另外一个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4080028b公开了一种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耳机,该方法应用于一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与一耳机连接,该方法包括:当耳机佩戴于一用户的耳朵上时,电子设备获得耳机发送的用于表征耳朵的第一生物特征的第一生物特征信息;基于第一生物特征信息,识别耳机的第一音频输出单元和第二音频输出单元与耳朵的左耳和右耳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该方法,电子设备能够识别耳机的第一音频输出单元和第二音频输出单元与耳朵的左耳和右耳间的对应关系。该专利的缺点亦是需要额外增加传感器件(温度、生物、图像传感器)进行佩戴位置的识别,不利于产品的减重和小型化,会影响产品的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温度、生物并不能确保能够准确识别左右耳的佩戴差异。
8.在另外一个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6358127a公开了一种左右声道切换方法和
移动终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耳机根据至少一个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发送的控制指令,其中,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耳机的耳机头外表面,所述检测结果用于得知所述耳机的耳机头是否佩戴至所述耳机头对应的耳道;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移动终端切换左声道音频信号和右声道音频信号。解决了无法根据耳机的佩戴情况自动切换左右声道音频信号以及操作繁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该技术控制移动终端自动根据耳机的佩戴情况切换左右声道,无需用户手动调节左右耳机头,减少手动操作,从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该专利的缺点是由于电阻抗受佩戴影响不敏感,佩戴方式不同(左右耳佩戴)在阻抗上很难体现出差距,因此存在难以区分并识别出左右耳的情况。
9.【申请内容】
10.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系统及耳机终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切换左右耳机时只能手动操作影响耳机使用便利性的技术问题。
11.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2.接收耳机终端中由拾音装置所拾取的来自发声装置的声道检测信号;
13.将接收到的所述声道检测信号作信号处理,分别获得左耳机的特征信息和右耳机的特征信息;
14.将所述左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将所述右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右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得到对比结果;
15.当所述对比结果为不符时,切换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后再输出正确的左右声道信号。
16.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基于人耳的耳道-耳膜的阻抗特性对入耳式耳机的声学特性的影响的原理,来识别左耳机和右耳机是否输出了正确的声道信号,从而实现无需用户操作移动终端即可对耳机终端进行控制,能够自适应切换左耳机和右耳机的声道信号的技术效果。
1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所述接收耳机终端中由拾音装置所拾取的来自发声装置的声道检测信号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18.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19.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预设确定的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使得每个耳机终端在出厂时就拥有确定的判定左右声道信号的标准。
2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所述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21.将左耳机分别佩戴至左耳和右耳,将右耳机分别佩戴至左耳和右耳;
22.发声装置发出声道检测信号;
23.拾音装置接收声道检测信号;
24.对声道检测信号作傅里叶变换;
25.分别得到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26.存储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27.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得到作为参照依据来说较为准确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将1~10khz的某一段作为频谱识别特征,在识别之后再通过均衡补
偿中高频谱效应,保证左右耳的平衡和音质。
2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所述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29.提醒用户首次正确佩戴左右耳;
30.发声装置发出声道检测信号;
31.拾音装置接收声道检测信号;
32.拾音装置处理声道检测信号得到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33.存储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34.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首次正确佩戴后,用户可以不用去特意区分左右耳,佩戴上去之后耳机可以自动检测左右耳的特征信息,如果左右耳的特征信息和初次佩戴时的特征信息一致,则可以判断是正确佩戴,否则,就自动切换声道后再输出给左右耳正确的音频信。
3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输出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36.对即将输出的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分别作均衡补偿。
37.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保证输出后的左右耳机的音频信号的平衡和音质。
3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的频段为1~10khz。
3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所述将接收到的所述声道检测信号作信号处理,分别获得左耳机的特征信息和右耳机的特征信息的步骤中,所述信号处理为傅里叶变换或时域算法变换。
4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切换耳机声道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对比单元、切换单元和输出单元;
41.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耳机终端中由拾音装置所拾取的来自发声装置的声道检测信号;
42.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声道检测信号作信号处理,分别获得左耳机的特征信息和右耳机的特征信息;
43.所述对比单元用于将所述左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将所述右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右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得到对比结果;
44.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当所述对比结果为不符时,切换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45.所述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正确的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46.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精准识别判断耳机终端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的发送左右声道输入音频信号,无需用户手动切换耳机终端的左右声道,大大的提升了耳机终端的使用便利性。
4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系统还包括预设单元,所述预设单元用于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48.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预设单元预设确定的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使得每个耳机终端在出厂时就拥有确定的判定左右声道信号的标准。
4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终端,包括两个耳机以及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耳机声道的系统;所述系统安装在所述耳机中。
50.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利用耳机内现有的器件,能够精准识别判断立体声耳机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的发送左右声道输入音频信号,无需用户手动替换耳机,大大的提升了立体声耳机的使用便利性,不用增加硬件成本,且有稳定的改善效果,收益显著。
5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耳机包括前腔部分和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连接所述前腔部分;
52.所述前腔部分包括前腔和耳套,所述耳套套在所述前腔外;
53.所述主体部分包括外壳、前盖板、发声装置、拾音装置和处理装置,所述外壳与所述前腔连接,所述前盖板设置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前腔的连接处并将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前腔的前端封住,所述发声装置、所述拾音装置和所述处理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外壳被所述前盖板所封闭的腔体内,两个所述耳机内的所述拾音装置的安装位置不同,所述发声装置和所述拾音装置分别与所述处理装置电连接。
54.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利用拾音装置在耳道中的位置不同,拾音装置所采集到的特征信息中高频频谱部分会由于前腔部分的负载阻抗的变化而产生差异。此时左耳和右耳必有固定的频率响应差异,来识别左右耳,能够帮助耳机终端精准识别判断耳机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地发送左、右声道信号,无需用户手动替换耳机,大大的提升了耳机终端的使用便利性。
5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耳机具有关于一对称面对称的外形轮廓,所述拾音装置位于所述耳机的对称面的一侧,所述拾音装置与所述对称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毫米。
56.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左右耳佩戴时,拾音装置所采集到的特征信息中高频频谱部分会由于拾音装置的非对称性而产生差异,得到不同的特征信息,从而作为识别左、右声道信号的依据。
5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前腔部分关于所述对称面不对称,且所述前腔部分的体积至少为0.2立方厘米。
5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前腔部分还包括尖端,所述尖端自所述前腔的一侧延伸出,且所述尖端的外形轮廓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59.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正是由于前腔部分的这种非对称结构,当同一个耳机佩戴在左右耳时,耳机的前腔部分会分别在上方或者下方,此时尖端深入耳道与耳道耦合会产生不同的耳道阻抗。当左耳机和右耳机反戴时,拾音装置采集到的高频频谱会由于前腔部分的负载阻抗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得到不同的特征信息,从而作为识别左、右声道信号的依据。
6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发声装置、所述拾音装置和所述处理装置连接在所述耳机终端的工作电路中,其中,所述处理装置上分别连接有电源、存储器、射频电路、蓝牙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传感器以及输入/输出接口,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器连接音频电路,所述发声装置和所述拾音装置连接在所述音频电路上。
61.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
stereo)耳机等,也可以为有线立体声耳机等。该耳机终端可以接入各种类型的通信系统中,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及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系统;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
82.实施例1
83.如图1所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耳机终端的示意图。
84.该耳机终端具有左耳机10、右耳机20、耳机线30及转接口40,该耳机线30的一端分别连接左耳机10和右耳机20,该耳机线30的另一端连接转接口40。由于左耳机10和右耳机20的形状轮廓、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均相似,仅为了适应左耳和右耳的耳道结构进行了具有微小差异的设计,故为方便说明,下文针对耳机10、20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描述适用于左耳机10和右耳机20,若左耳机10和右耳机20存在结构差异之处,则会在下文中阐明。
85.参见图2和图3,耳机10、20具有前腔部分100和主体部分200,该前腔部分100插在耳道50中,该主体部分200连接前腔部分100并位于耳道50外部。具体来说,前腔部分100具有前腔101和耳套102。主体部分200具有外壳201、前盖板202、发声装置203、拾音装置204及处理装置205。耳套102套在前腔101外,且当耳机10、20伸入耳道50时,耳套102撑开耳壁并卡在耳道50中。前盖板202设置于外壳201与前腔101的连接处并将外壳201靠近前腔101的前端封住。发声装置203、拾音装置204和处理装置205均安装在前盖板202所封闭的外壳201的腔体内,发声装置203和拾音装置204分别与处理装置205电连接。发声装置203用于发出声道检测信号。拾音装置204用于采集该声道检测信号。处理装置用于对声道检测信号进行计算和处理。其中,发声装置203为一种播放器;拾音装置204为一种反馈式麦克风;该声道检测信号是一种声音信号,通过耳机10、20的前腔部分100进入耳道50中,且能够被作为拾音装置204的反馈式麦克风所采集到。
86.为了使得耳机终端能够自主识别左耳机10和右耳机20与声道信号的匹配情况以及自动切换左耳机10和右耳机20的声道信号,则从两个耳机10、20的发声装置203中所发出的、经拾音装置204所采集并处理的声道检测信号应当存在差异,处理装置205根据这个差异,通过对声道检测信号进行处理就能辨别出用户左右耳的佩戴信息,最终输出正确的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87.参见图3,两个耳机10、20的外形轮廓大体关于其对称面对称,该对称面在图中用虚线表示,而其内部结构大部分也相同,比如发声装置203和处理装置205的布置,但前腔部分100关于该对称面不对称,且该前腔部分100的体积至少为0.2立方厘米。而为了获得表征不同侧耳道50的特征信息,拾音装置204的安装位置并不相同。拾音装置204不在耳机10、20的对称面上,而是分别安装在耳机10、20的对称面的一侧,拾音装置204与对称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毫米,左右耳佩戴时,拾音装置202所采集到的特征信息中高频频谱部分会由于拾音装置202的非对称性而产生差异,得到不同的特征信息,从而作为识别左、右声道信号的依据。当耳机10、20戴在左耳和右耳时,由于拾音装置204在耳道50中的位置不同,拾音装置204所采集到的特征信息中高频频谱部分会由于前腔部分100的负载阻抗的变化而产生差异。此时左耳和右耳必有固定的频率响应差异,这个响应的差异主要是拾音装置204的安装位置本身的差异造成的,不会随着佩戴的松紧程度(即声音泄露量)而变化,这种频率信息的差异是稳定的,该差异是可以被利用起来识别左右耳的,所以能够帮助耳机终端精准
识别判断耳机10、20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地发送左、右声道信号,无需用户手动替换耳机10、20,大大的提升了耳机终端的使用便利性。
88.参见图4,该耳机终端内具有工作电路,发声装置203、拾音装置204和处理装置205分别连接在该工作电路中,处理装置205上分别连接有电源、存储器、射频(rf,radio frequency)电路、蓝牙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传感器以及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接口,数字信号处理器连接音频电路,发声装置203和拾音装置204连接在音频电路上。其中,i/o接口用于连接处理装置205和耳机终端的中央处理器(cpu),电源给处理装置205供电,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信息,比如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射频电路用于向处理装置205输出用于产生声道检测信号的射频电流,蓝牙模块用于提供无线传输功能,传感器用于感测处理装置205所接收到的声道检测信号,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将处理装置205调制的射频电流进行处理转化成声道检测信号并通过音频电路传输给发声装置203,将经过音频电路传输过来的拾音装置204所接收的声道检测信号转化成感应电流并传输给处理装置205。
89.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额外的传感器来判断耳机佩戴的位置信息,本实施例的耳机终端利用现有的发声装置203和拾音装置204,能够精准识别判断立体声耳机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的发送左右声道输入音频信号,无需用户手动替换耳机,大大的提升了立体声耳机的使用便利性,不用增加硬件成本,且有稳定的改善效果,收益显著。
90.实施例2
91.本技术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耳机终端,本实施例2的耳机终端与上述实施例1的耳机终端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的耳机终端的前腔部分100为非对称结构。
92.参见图5,具体来说,前腔部分100具有一个尖端103,该尖端103自前腔101的一侧延伸出,且该尖端103外形轮廓关于对称面对称,该对称面在图中用虚线表示,该尖端103用于在佩戴时深入耳道与耳道耦合。正是由于前腔部分100的这种非对称结构,当同一个耳机佩戴在左右耳时,耳机的前腔部分100会分别在上方或者下方,此时尖端103深入耳道与耳道耦合会产生不同的耳道阻抗。当左耳机和右耳机反戴时,拾音装置204采集到的高频频谱会由于前腔部分100的负载阻抗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得到不同的特征信息,从而作为识别左、右声道信号的依据。
93.实施例3
94.如图6所示的是本技术实施例3公开了一种切换耳机声道的系统。该系统就安装在本技术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提及的处理装置中。该系统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声道检测信号来获取左耳和右耳内声音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特征信息,利用左耳和右耳的耳道细节不会完全一致的耳道特性,来辨别出左耳和右耳内所输出信号是否正确,以在左耳机和右耳机的输出信号不匹配时能够主动切换两者的信号,以达到输出正确的声道信号的效果。
95.具体来说,该系统包括预设单元1、接收单元2、处理单元3、对比单元4、切换单元5和输出单元6。
96.该预设单元1用于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97.该接收单元2用于接收耳机终端中由拾音装置所拾取的来自发声装置的声道检测信号。
98.该处理单元3用于将接收到的声道检测信号作傅里叶变换,分别获得左耳机的特征信息和右耳机的特征信息。
99.该对比单元4用于将左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将右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右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得到对比结果。
100.该切换单元5用于当对比结果为不符时,切换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101.该输出单元6用于输出正确的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102.本技术实施例3的切换耳机声道的系统中,通过预设单元预设确定的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使得每个耳机终端在出厂时就拥有确定的判定左右声道信号的标准。能够精准识别判断耳机终端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的发送左右声道输入音频信号,无需用户手动切换耳机终端的左右声道,大大的提升了耳机终端的使用便利性。
103.实施例4
104.本技术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区分左耳和右耳的声道信息是否正确时往往需要额外设置传感器而产生的不利于堆叠和减重且识别准确性不够的问题。
105.该方法通过本技术实施例3所公开的切换耳机声道的系统来执行,该系统安装在本技术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公开的耳机终端中的处理装置中。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7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06.step101:预设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107.step102:接收耳机终端中由拾音装置所拾取的来自发声装置的声道检测信号。
108.step103:将接收到的声道检测信号作信号处理,分别获得左耳机的特征信息和右耳机的特征信息。
109.step104:将左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将右耳机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右声道特征信息对比,得到对比结果。若对比结果为相符(即yes),则执行步骤step105;若对比结果为不符(即no),则执行步骤step106。
110.step105:正常输出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111.step106:切换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
112.step107:对即将输出的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分别作均衡补偿(eq,equalizer)。在对比结果为不符时,切换左声道信号和右声道信号。经过切换操作后,即将输出的左右声道信号,已为正确的左右声道信号。
113.step108:输出正确的左右声道信号。该输出的左右声道信号通常是经过均衡补偿的。
114.该方法是基于人耳的耳道-耳膜的阻抗特性对入耳式耳机的声学特性的影响的原理,来识别左耳机和右耳机是否输出了正确的声道信号,从而实现无需用户操作移动终端即可对耳机终端进行控制,能够自适应切换左耳机和右耳机的声道信号的技术效果。
115.在步骤step103中,信号处理为傅里叶变换或时域算法变换。其中,时域算法可以是皮尔逊相关、时间滞后互相关等时域算法,步骤step101中预设的特征信息可为预设的特征频谱,也可以为预设的时域特征。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为特征频谱时,其特征频谱的频段为1~10khz。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为时域特征时,通过将检测得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时域特征进行比对,来进行左右声道的切换。下文采
用预设的特征信息为特征频谱进行说明。
116.当耳机终端采用本技术实施例1所公开的结构,即作为拾音装置的反馈式麦克风在左耳机和右耳机中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且不设置在耳机的对称面上。由于耳机本身左右声道的前腔部分的结构不同,以及左右耳的耳道结构也具有差异性,当配有同样播放器的耳机佩戴在左耳和右耳中时,反馈式麦克风接收到的频谱曲线中的高频部分(1~10khz)会有显著的差异。此外,由于左耳机中的反馈式麦克风和右耳机中的反馈式麦克风的位置差异,其采集到的声道检测信号经过处理后的特征信息会由于前腔部分的负载阻抗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因此,利用此差异,在设计开发阶段即可对左右耳的声道信号特征信息做预先测试,利用反馈式麦克风实际测试得到的特征信息和预设的特征频谱进行对比,若相同,则判断为佩戴正常;若不同,则需要切换左右耳的输出信号,切换之后再输出正确的左右声道信号。预先设置用于比较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能够使得每个耳机终端在出厂时就拥有确定的判定左右声道信号的标准。参见图8可知,在圈a处的低频频谱受佩戴方式和泄露影响大、不稳定,在圈b处的1~10khz时频谱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中高频反映了人耳耳道的差异,以及麦克风摆放位置差异,此差异均能够作为左右耳佩戴的识别特征。通过步骤step104,利用这个差异特征就能够识别出左右耳,进而在得到的特征信息与预设的特征信息不符合时,将左右声道信号切换。再在输出信号之前执行步骤step107,进行均衡补偿,能够保证输出后的左右耳机的音频信号的平衡和音质。最终输出正确的左右声道信号。
117.上述方法利用反馈式麦克风在耳道中的位置不同造成的左右耳有固定的频率响应差异,且不会随着佩戴的松紧程度(泄露量)而变化,所以能够精准识别判断耳机终端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的发送左右声道输入音频信号,无需用户手动切换耳机声道,大大地提升了耳机的使用便利性。
118.在本实施例4的方法中,步骤step101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预存在本技术实施例1的耳机终端的存储器(参见图4)中供调用和对比,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流程来获得。
119.第一种是通过多次记录左右耳佩戴时的声道检测信号的特征频谱,对所记录的所有特征频谱进行拟合,最终记为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作为对比识别左右耳的依据。具体流程如图9所示。
120.步骤1:将左耳机分别佩戴至左耳和右耳,将右耳机分别佩戴至左耳和右耳;
121.步骤2:播放器发出声道检测信号;
122.步骤3:反馈式麦克风接收声道检测信号;
123.步骤4:对声道检测信号作傅里叶变换;
124.步骤5:分别得到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ll和lr)和右声道特征信息(rl和rr);
125.步骤6:存储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ll和lr)和右声道特征信息(rl和rr)。
126.该第一种流程的好处是能够得到作为参照依据来说较为准确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将1~10khz的某一段作为频谱识别特征,在识别之后再通过均衡补偿中高频谱效应,保证左右耳的平衡和音质。
127.第二种是通过记录用户首次正确佩戴耳机终端时,所采集到的左右耳的声道检测信号,经处理所得的特征频谱,分别记为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具体流程如图10所示。
128.步骤a:提醒用户首次正确佩戴左右耳;
129.步骤b:播放器发出声道检测信号;
130.步骤c:反馈式麦克风接收声道检测信号;
131.步骤d:反馈式麦克风处理声道检测信号得到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132.步骤e:存储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右声道特征信息。
133.首先保证用户第一次左右耳是正确佩戴的,然后可以根据这次佩戴记录一组特征频谱,存储到耳机的特征数据库中。之后,用户可以不用去特意区分左右耳,佩戴上去之后耳机可以自动检测左右耳的特征信息。如果左右耳的特征信息和初次佩戴时的特征频谱一致,则可以判断是正确佩戴;否则,就自动切换声道后再输出给左右耳正确的音频信号。无论采用哪一种流程,预设的左声道特征信息和预设右声道特征信息均存储在本技术实施例1的耳机终端的存储器(参见图4)中。
134.采用本技术实施例4的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不需要进行预设特征频谱,而是根据用户自己首次的正确佩戴生成左右耳的特征频谱,因此准确度更高;同时,由于仅仅利用了左右耳耳道的差异,耳机本身(包括前腔部分、反馈式麦克风位置)可以设计成完美对称形式。
135.实施例5
136.本技术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本技术实施例3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137.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切换耳机声道的方法、系统及耳机终端,能够精准识别判断耳机终端的左右耳佩戴情况,同时准确的发送左右声道输入音频信号,无需用户手动切换耳机终端的左右声道,大大地提升了耳机终端的使用便利性。
138.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139.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
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14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