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19:47: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到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柔性折叠终端产品必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折叠终端产品(如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电子设备)需要满足较高的可靠性,较好的操作体验及id外观,这样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以折叠手机为例,与以往的翻盖手机不同,柔性折叠手机由于屏幕是连续可折叠的,为保证折叠屏不受拉扯或挤压,产品整机外观在其中间转轴折弯部分将有很大的变形,而一般的结构无法做到这么大的变形量。
3.目前主流的折叠类型的终端产品,通过采用转轴机构实现屏幕折叠,但是现有采用的转轴机构部件之间间隙过大,容易出现晃动及卡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提高了转轴机构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转轴机构应用于可折叠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两个壳体,两个壳体可通过转轴机构转动实现移动终端的折叠以及展开。转轴机构包括主轴组件、两个摆动组件以及至少一对连杆组件;其中,两个摆动组件分列在主轴组件的中心线的两侧,并用于分别与两个壳体一一对应固定连接,以实现转轴机构与壳体的连接。上述的主轴组件的中心线平行于主轴组件的长度方向。每对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均用于实现摆动组件与主轴组件之间连接,并作为摆动组件相对主轴组件转动的结构件。每个连杆组件包括实轴摆杆、虚拟轴摆杆以及连杆;其中,虚拟轴摆杆及实轴摆杆分列在主轴组件的中心线两侧,连杆用于连接虚拟轴摆杆和实轴摆杆。在实现主轴组件与摆动组件连接时,实轴摆杆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主轴组件转动连接,第二端与位于同侧的摆动组件滑动连接。在上述连接中,实轴摆杆可绕实轴(转轴)相对主轴组件转动,转轴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轴组件的中心线。虚拟轴摆杆的第一端与主轴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绕第一虚拟轴线转动,第二端与位于同侧的摆动组件转动连接;第一虚拟轴线平行于主轴组件的中心线。在上述连接中,虚拟轴摆杆绕第一虚拟轴线相对主轴组件转动。连杆作为实轴摆杆和虚拟轴摆杆的连接件,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实轴摆杆的第一端及虚拟轴摆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且在实轴摆杆转动时,通过连杆拉动虚拟轴摆杆转动。在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分别与两个摆动组件连接时,第一连杆组件的实轴摆杆与第二连杆组件的虚拟轴摆杆位于主轴组件的同一侧;第一连杆组件的虚拟轴摆杆与第二连杆组件的实轴摆杆位于主轴组件的相对的另一侧;且位于主轴组件同一侧的实轴摆杆和虚拟轴摆杆中,实轴摆杆相对主轴组件转动所绕的轴线与虚拟轴摆杆相对主轴组件转动所绕的第一虚拟轴线不同。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实轴摆杆和连杆保证了虚拟轴摆杆在转动时的稳定性,保证了转轴机构在运行时的可靠性。
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实轴摆杆相对所述主轴组件转动所绕的轴线与
所述连杆相对所述实轴摆杆转动所绕的轴线不同。从而保证实轴摆杆在转动时,可通过连杆保证虚拟轴摆杆的转动稳定性。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主轴组件设置有与每个虚拟轴摆杆一一对应的第一弧形滑槽;所述每个虚拟轴摆杆的第一端设置有滑动装配在对应的第一弧形滑槽内的第一弧形臂;所述第一弧形臂的内凹面朝向所述主轴组件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通过第一弧形臂与第一弧形滑槽的配合实现了虚拟轴摆杆与主轴组件之间的滑动连接。其中,第一弧形滑槽的圆心位于第一虚拟轴线。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主轴组件包括主外轴以及与所述主外轴固定连接的主内轴;其中,每个第一弧形滑槽包括:设置在所述主外轴上且内凹的弧形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内轴且覆盖所述弧形凹槽的弧形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主轴组件采用分体结构,方便部件的加工。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两个屏幕支撑板;每个屏幕支撑板位于所述主轴组件及与所述主轴组件相邻的一个摆动组件之间,并用于支撑柔性屏。通过屏幕支撑板在转轴机构弯折时支撑柔性屏,保证了支撑柔性屏的可靠性。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屏幕支撑板的第一侧与对应的摆动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绕第二虚拟轴线转动;所述屏幕支撑板的第二侧与所述主轴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绕第三虚拟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虚拟轴线、第三虚拟轴线分别平行于所述主轴组件的中心线。通过采用屏幕支撑板绕虚拟轴转动,实现了在摆动组件相对主轴组件转动时屏幕支撑板仍可靠的连接。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屏幕支撑板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二弧形臂,第二侧设置有第三弧形臂;其中,所述第二弧形臂和所述第三弧形臂的内凹面朝向所述主轴组件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所述主轴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弧形臂滑动配合的第二弧形滑槽;所述摆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弧形臂滑动配合的第三弧形滑槽。通过弧形臂与弧形滑槽的配合实现屏幕支撑板与主轴组件及摆动组件之间的连接。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每个支撑板具有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二表面;所述支撑板的第二表面与所述主轴组件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为弧度相同的弧形面。提高了对柔性屏的支撑效果。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两个背板;所述两个背板位于所述转轴机构背离柔性屏的一侧,并用于一一对应遮挡所述主轴组件与所述两个摆动组件之间的间隙。通过背板遮挡在展开时摆动组件与主轴组件之间的间隙。
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在所述两个摆动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两个背板相对的一侧对齐并遮挡所述主轴组件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面。提高了移动终端在展开时的外观效果。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背板的第一侧与所述主轴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绕第四虚拟轴线转动,第二侧与对应的摆动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相对对应的摆动组件转动;其中,所述第四虚拟轴线平行于所述主轴组件的中心线。实现了在转轴机构折叠时,背板可相对运动。
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每个背板的第一侧设置有第四弧形臂;所述主轴组件内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弧形臂滑动装配的第四弧形滑槽;其中,所述第四弧形臂的内凹面
背离所述主轴组件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每个背板的第二侧设置有滑块;所述摆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滑块滑动配合的滑槽;其中,所述滑块可在滑槽内转动;或,所述滑块与所述背板的第二侧转动连接。通过弧形臂与弧形滑槽的配合实现背板与主轴组件的连接。
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虚拟轴摆杆的第二端具有第五弧形臂;与所述虚拟轴摆杆对应的摆动组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五弧形臂配合的弧形凸起;所述第五弧形臂的内凹面扣在所述弧形凸起并可相对所述弧形凸起转动。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两个同步摆杆;所述两个同步摆杆分列在所述主轴组件的中心线两侧;每个同步摆杆的第一端设置有齿轮结构,且所述两个同步摆杆的齿轮结构啮合;每个同步摆杆的第二端滑动装配在位于同侧的摆动组件,并可相对所述摆动组件转动。通过联动组件实现摆动组件之间的同步转动。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与每个同步摆杆对应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内的阻尼面;滑动装配在所述支撑板内的阻尼滑块;其中,所述阻尼滑块与对应的同步摆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其中,所述阻尼滑块内设置有抵压在所述阻尼面的阻尼结构。提高了在折叠时用户的体验。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阻尼结构包括设置在阻尼滑块内的弹性件以及阻尼球;其中,所述阻尼滑块的个数为两个;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压在所述两个阻尼球并用于推动所述阻尼球外露在所述阻尼滑块外。通过阻尼滑块与弹性件的配合,实现了与阻尼面的配合。
2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弹性件为弹簧。
2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阻尼面具有沿所述阻尼滑块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凹面、凸面以及第二凹面;在所述两个摆动组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时,所述阻尼球与所述第一凹面配合;在所述两个摆动组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时,所述阻尼球与所述第二凹面配合;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角度。在不同的角度实现阻尼效果。
2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两个框体连接件,所述两个框体连接件分列在所述主轴组件的中心线两侧;所述两个摆动组件分别与同一侧的所述框体连接件固定连接。
25.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柔性屏、两个壳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所述两个壳体分列在所述转轴机构两侧,所述两个摆动组件分别与所述两个壳体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屏连续覆盖于所述两个壳体以及所述转轴机构上,且所述柔性屏与所述两个壳体固定连接。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实轴摆杆和连杆保证了虚拟轴摆杆在转动时的稳定性,保证了转轴机构在运行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分解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虚拟轴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组件与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虚拟轴摆杆与第二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时连杆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组件内部件的等效示意图;
3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幕支撑板与摆动组件及主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6.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下屏幕支撑板与摆动组件及主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7.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与主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8.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板与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39.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转动时背板与主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40.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时背板与主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41.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联动组件与主轴组件及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42.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时联动组件与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43.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结构与联动组件及第二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44.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阻尼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到的“第一”、“第二”仅为方便区分部件进行的定义,并不代表实际的含义。
47.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转轴机构应用于移动终端,尤其为屏幕可弯折的移动终端,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但是无论采用那种移动终端其均包含如图1中所示的结构:第一壳体20、转轴机构10、第二壳体30及柔性屏40。一并参考图1及图2,图2中示出了移动终端的分解示意图。转轴机构10分别与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连接,通过转轴机构10的转动使得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可相对转动,柔性屏40覆盖在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及转轴机构10,并分别与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及转轴机构10粘接连接,形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在使用时,移动终端包含两个状态,一个为展开状态,一个为折叠状态。图1中示出了移动终端的展开后的状态,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分列在转轴机构10的两侧,并处于近似同一平面,而柔性屏40跟随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展开。在折弯时,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沿如图1中所示的带箭头直线所示的方向转动,折叠后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层叠,而柔性屏40跟随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折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为外折的设备,即在折叠后,柔性屏40位于移动终端的外侧。为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0,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48.首先参考图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转轴机构包括主轴组件100以及两个摆动组件。应理解,在图3中示出了转轴机构一端侧的结构,在转
轴机构另一端侧也采用相同的结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仅以图3所示转轴机构的一端侧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49.主轴组件100作为转轴机构的承载部件,用以承载上述的摆动组件以及连杆组件。为方便描述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了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a。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为主轴组件100的多个中心线中平行于其长度方向的一条中心线。该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a也为转轴机构的中心线。
50.主轴组件100具有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图中未标示),作为一个可选方案,第一表面为弧形面。在柔性屏折叠时,可通过第一表面支撑柔性屏。上述第一表面的弧度为柔性屏折弯部分的折弯弧度。
51.主轴组件100包括主外轴120以及与主外轴120固定连接的主内轴110。主内轴110用于支撑柔性屏,上述第一表面为主内轴110的一外表面。主外轴120用于与主内轴110围成容纳器件的空间,在主内轴110与主外轴120之间可围成容纳转轴机构的其他部件的空间。示例性的,主外轴120和主内轴110之间通过螺栓、螺钉等螺纹连接件连接,或者主外轴120和主内轴110之间通过卡扣固定连接。
52.摆动组件是转轴机构与壳体连接的部件。转轴机构具有两个摆动组件,为方便描述,将两个摆杆组件分别命名为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分列在主轴组件100的两侧,也即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的两侧。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用于分别与两个壳体一一对应固定连接,结合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场景,第一摆动组件210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摆动组件220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53.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摆动组件210通过第一框体连接件410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摆动组件220通过第二框体连接件420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框体连接件410可通过螺栓或螺钉分别与第一摆动组件210及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框体连接件420可通过螺栓或螺钉分别与第二摆动组件220及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当然,第一框体连接件410和第二框体连接件420还可通过其他连接件实现与上述部件的固定连接,在此不再一一示例。
54.应理解,在图3中仅示例出了一个第一框体连接件410和一个第二框体连接件420,但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第一框体连接件410和第二框体连接件420的个数。为保证转轴机构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连接时的稳定性,第一框体连接件410和第二框体连接件420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设定。
55.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框体连接件410和第二框体连接件420可呈对称的方式设置,当然也可根据其他部件的设置位置做合理的调整进行避让。
56.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与主轴之间可相对转动。在移动终端折叠时,用户驱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第一壳体带动第一摆动组件21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第二壳体带动第二摆动组件22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为保证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具有相对转动的空间,第一摆动组件21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以及第二摆动组件220与主轴组件100必然存在间隙。为避免该间隙影响支撑柔性屏的效果,在上述间隙内设置了屏蔽支撑板。每个屏幕支撑板位于主轴组件100及与主轴组件100相邻的一个摆动组件之间,并用于支撑柔性屏。
57.图3中示出了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320,第一屏幕支撑板310位于第一摆动组件210和主轴组件100之间,并可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和主轴组件100转动。第二屏幕支撑板320位于第二摆动组件220和主轴组件100之间,并可相对第二摆动组件220和主轴组件100转动。在第一摆动组件210、第二摆动组件22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时,可通过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320的相对转动遮挡第一摆动组件210、第二摆动组件220分别与主轴组件100在转动时产生的间隙,并可通过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320支撑柔性屏,避免柔性屏悬空。
58.参考图4,图4示出了转轴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示出了第一摆动组件210、第二摆动组件220与主轴组件100具体实现转动连接的结构。
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连杆组件实现摆动组件相对主轴组件转动。该连杆组件设置在主外轴和主内轴围成的空间内。
60.上述连杆组件成对设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包含有至少一对连杆组件。在转轴机构中,可根据需要设置连杆组件的对数,为保证摆动组件和主轴组件之间的转动时的稳定性,连杆组件可以采用两对连杆组件,或者也可采用三对连杆组件、四对连杆组件等不同对数的连杆组件。但无论采用几对连杆组件,每对连杆组件的结构均相同,下面以图4所示的第一连杆组件510和第二连杆组件520组成的一对连杆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61.每对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组件510和第二连杆组件520,且第一连杆组件510和第二连杆组件520沿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a长度方向排列。每个连杆组件均包括实轴摆杆以及虚拟轴摆杆,其中,虚拟轴摆杆及实轴摆杆分列在主轴组件的中心线a的两侧。如图4中所示,第一连杆组件510的第一虚拟轴摆杆513与第二连杆组件520中的第二实轴摆杆521位于主轴组件100中心线a的同一侧,并用于与第一摆动组件210连接。第一连杆组件510的第一实轴摆杆511与第二连杆组件520中的第二虚拟轴摆杆523位于主轴组件100中心线a的相对的另一侧,并用于与第二摆动组件220连接。
62.上述一对连杆组件用于限定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沿设定轨迹转动。其中,第一连杆组件510和第二连杆组件520与对应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因此以第一连杆组件510为例进行说明。
63.第一实轴摆杆511的第一端通过转轴(图4中未标示)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该转轴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a。为方便描述,将其命名为第一转轴,在第一实轴摆杆511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时,第一实轴摆杆511绕实轴(第一转轴)转动。
64.第一实轴摆杆511的第二端与位于同侧的摆动组件(第一摆动组件210)滑动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摆动组件210内设置有滑槽211,第一实轴摆杆511的第二端滑动装配在滑槽211内,并可沿第一方向b滑动。其中,第一方向b垂直于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a,且平行于第一摆动组件210的宽度方向。
65.在第一摆动组件21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时,第一实轴摆杆511的第二端可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滑动,并通过第一实轴摆杆511与第一摆动组件210之间的相对滑动,限定第一摆动组件210按照设定的轨迹运动。
66.一并参考图5及图6,图5示出了第一虚拟轴摆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第一虚拟轴摆杆与主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第一端与主轴组件100滑动连接并可绕第一虚拟轴线转动,其中,第一虚拟轴线平行于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a。
67.在实现第一虚拟轴摆杆513与主轴组件100之间滑动连接时,主轴组件100设置有与第一虚拟轴摆杆513一一对应的第一弧形滑槽130。在主轴组件100采用主外轴120和主内轴时,第一弧形滑槽130包括设置在主外轴120上且内凹的弧形凹槽,以及设置在主内轴且覆盖弧形凹槽的弧形面,通过弧形凹槽和弧形面围成第一弧形滑槽130。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第一端设置有滑动装配在对应的第一弧形滑槽130内的第一弧形臂5131,第一弧形臂5131的内凹面朝向主轴组件100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上述第一弧形滑槽130的圆心及第一弧形臂5131的圆心位于第一虚拟轴线上,以使得第一弧形臂5131在第一弧形滑槽130内滑动时,第一虚拟轴摆杆513可绕第一虚拟轴线转动。
68.一并参考图5及图7,图7示出了第一虚拟轴摆杆的第二端与第二摆动组件220的配合示意图。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第二端与位于同侧的摆动组件(第二摆动组件220)转动连接,示例性的,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五弧形臂5132,对应的摆动组件(第二摆动组件220)内设置有与第五弧形臂5132对应的弧形凸起221,第五弧形臂5132的内凹面扣在弧形凸起221并可相对所述弧形凸起221转动。在第二摆动组件220带动第一虚拟轴摆杆513转动时,第二摆动组件220先相对第一虚拟轴摆杆513转动设定角度,之后第二摆动组件220带动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绕第一虚拟轴线转动。
69.结合图4,第二连杆组件520中的第二实轴摆杆521和第二虚拟轴摆杆523与对应的主轴组件100、第一摆动组件210及第二摆动组件220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第一连杆组件510中的第一实轴摆杆511和第一虚拟轴摆杆513与对应的主轴组件100、第一摆动组件210及第二摆动组件220的连接方式。其中,第一连杆组件510的第一实轴摆杆511与第二连杆组件520的第二虚拟轴摆杆523位于主轴组件100的同一侧;第一连杆组件510的第一虚拟轴摆杆513与第二连杆组件520的第二实轴摆杆521位于主轴组件100的相对的另一侧;且位于主轴组件100同一侧的实轴摆杆和虚拟轴摆杆中,实轴摆杆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所绕的轴线与虚拟轴摆杆相对主轴组件转动所绕的第一虚拟轴线不同。示例性的,第一实轴摆杆511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所绕的轴线与第二虚拟轴摆杆523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所绕的第一虚拟轴线不同。第二实轴摆杆521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所绕的轴线与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所绕的第一虚拟轴线不同。
70.以第一摆动组件210为例,第一摆动组件210通过第一实轴摆杆511和第二虚拟轴摆杆523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在第一摆动组件210转动时,推动第一实轴摆杆511的第二端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沿方向b滑动,并带动第一实轴摆杆511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同时,第一摆动组件210还推动第二虚拟轴摆杆530相对主轴组件100及第一摆动组件210转动。在采用上述方式运动时,通过第一实轴摆杆511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的滑动,以及第二虚拟轴摆杆523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的转动,避免了第一实轴摆杆511和第二虚拟轴摆杆523转动绕不同转轴时的相位差。并通过上述运动限定第一摆动组件210沿设定轨迹转动。同理,第二摆动组件220在转动时,通过第一虚拟轴摆杆513和第二实轴摆杆521的运动限定第二摆动组件220沿设定轨迹转动。
71.为保证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在转动时的稳定性。第一连杆组件510中设置了第一连杆512来保持第一虚拟轴摆杆513在转动时的稳定。第二连接组件520中设置了第二连杆522来保持第二虚拟轴摆杆523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72.一并参考图6及图8,图6示出了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杆组件的状态示意
图,图8示出了转轴机构在展开状态时第一连杆组件的状态示意图。以第一连杆512为例,第一连杆512的第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一实轴摆杆51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实轴摆杆511相对主轴组件转动所绕的轴线与第一连杆512相对第一实轴摆杆511转动所绕的轴线不同。第一连杆512的第二端通过转轴与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同理,第一连杆512相对第一虚拟轴摆杆513转动所绕的轴线与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相对主轴组件转动所绕的轴线不同。为方便描述,将第一连杆512与第一实轴摆杆511转动连接的转轴命名为第二转轴o2,第一连杆512与第一虚拟轴摆杆513转动连接的转轴命名为第三转轴o3。第二转轴o2及第三转轴o3分别平行于主轴组件的中心线,且第二转轴o2相对第一转轴o1偏置,以使得在第一实轴摆杆511转动时,可通过第二转轴o2带动第一连杆512摆动。
73.采用第二转轴o2相对第一转轴o1偏移设置时,在第一实轴摆杆511绕第一转轴o1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转轴o1可带动第一连杆512发生相对移动,第一连杆512的相对移动可限定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相对位移,从而使得第一虚拟轴摆杆513在转动时得到可靠地支撑。
74.为方便理解上述第一实轴摆杆、第一连杆512、第一虚拟摆杆的相对位置关系,下面结合图9给出的原理图示意说明。图9中的以第一转轴o1为圆心,第二转轴o2与第一转轴o1的间距为半径画圆,得到的轨迹即为在第一实轴摆杆转动时,第一连杆512的第一端转动的轨迹所在的圆。以第一虚拟轴线o4为圆心,第三转轴o3与第一虚拟轴线o4的间距为半径画圆,得到的轨迹为在第一虚拟轴摆杆转动时,第一连杆512的第二端转动的轨迹所在的圆。由图9中示出的轨迹可看出,在第一实轴摆杆绕第一转轴o1转动、第一虚拟轴摆杆绕第一虚拟轴线o4转动时,第一连杆512的两端分别沿两个圆的轨迹摆动。图9中的虚线表示第一连杆512处于不同位置时的状态,由图9所示的第一连杆512的轨迹可看出,在第一实轴摆杆及第一虚拟轴摆杆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杆512的长度以及其分别与第一实轴摆杆及第一虚拟轴摆杆连接的位置,可限定第一虚拟轴摆杆绕第一虚拟轴线转动,第一连杆512与主轴组件中的第一弧形滑槽一起限定第一虚拟轴摆杆的运动,保证了第一虚拟轴摆杆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75.由上述描述可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杆组件可通过实心旋转轴(第一转轴o1)与第一虚拟轴线o4的旋转相位差及第一连杆512的联动实现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的变化及变化量的调整,上述第一连杆512兼有联动及稳定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作用。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一转轴o1与第二转轴o2相对转动的偏移量不做具体限定,但应保证第一连杆512可实现第一实轴摆杆511和第一虚拟轴摆杆513的联动,并给第一虚拟摆杆513提供可靠的支撑即可。
76.参考图10及图11,图10示出了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及第二屏幕支撑板320的配合示意图。图11示出了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320在转轴机构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和第二屏幕支撑板320的结构相同,在此以第一屏幕支撑板310为例进行说明。
77.第一屏幕支撑板310位于主轴组件10与第一摆动组件210之间。第一屏幕支撑板310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二弧形臂311,第二侧设置有第三弧形臂312,其中,第二弧形臂311和所述第三弧形臂312的内凹面朝向主轴组件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上述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第一屏幕支撑板310相对的两侧,第一侧及第二侧的排布方向垂直于主轴组件10的
中心线。
78.主轴组件10设置有与第二弧形臂311滑动配合的第二弧形滑槽140,第二弧形臂311可滑动装配在第二弧形滑槽140内。在第二弧形臂311沿第二弧形滑槽140滑动时,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可绕第二虚拟轴线转动。
79.第一摆动组件210设置有与第三弧形臂312滑动配合的第三弧形滑槽212。第三弧形臂312滑动装配在第三弧形滑槽212内,在第三弧形臂312沿第三弧形滑槽212滑动时,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可绕第三虚拟轴线转动。
80.应理解,上述第二虚拟轴线穿过第二弧形臂311及第二弧形滑槽140的圆心,且第二虚拟轴线平行于主轴组件10的中心线。第三虚拟轴线穿过第三弧形臂312及第三弧形滑槽212的圆形,且第三虚拟轴线平行于主轴组件10的中心线。
81.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具有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二表面,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二表面为弧形面,且第二表面与主轴组100件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为弧度相同的弧形面,以保证移动终端在折叠状态时,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和主轴组件10可形成支撑柔性屏折弯处的弧形面。
82.在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相对转动到折叠状态时,第一屏幕支撑板310的第二弧形臂311滑入到第二弧形滑槽140的内部,第三弧形臂312滑入到第三弧形滑槽212的内部。第一屏幕支撑板310与主轴组件100形成支撑柔性屏的弧形面。在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相对转动到展开状态时,第一屏幕支撑板310的第二弧形臂311从第二弧形滑槽140内滑出,第三弧形臂312从第三弧形滑槽212内滑出。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及主轴组件100之间形成两个支撑柔性屏的弧形面。应理解,在第一屏幕支撑板310转动到图11所示状态时,第二弧形臂311应仍由部分位于第二弧形滑槽140中,第三弧形臂312应仍有部分位于第三弧形滑槽212中,以保证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可稳定的与主轴组件100及第一摆动组件210连接。
83.第二屏幕支撑板320与主轴组件10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的连接方式可参考上述第一屏幕支撑板310与主轴组件100及第一摆动组件210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84.由图10及图11可看出,通过采用屏幕支撑板的第一侧与对应的摆动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绕第二虚拟轴线转动,屏幕支撑板的第二侧与主轴组件100滑动连接并可绕第三虚拟轴线转动的方式,使得设置的屏幕支撑板可遮挡在转动过程中摆动组件与主轴组件100之间的间隙,提高对柔性屏的支撑效果,避免柔性屏在转轴机构处出现悬空的情况。在用户触控柔性屏时,可通过主轴组件100、屏幕支撑板及摆动组件给柔性屏可靠的支撑,改善了用户的体验。
85.参考图12,图12示出了背板与主轴组件100及摆动组件的配合示意图。为改善转轴机构的外观效果,转轴机构中设置了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位于转轴机构背离柔性屏的一侧,即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与第一屏幕支撑板310及第二屏幕支撑板320分别对应设置在主轴组件100相对的两侧。
86.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用于一一对应遮挡主轴组件100与两个摆动组件之间的间隙。示例性的,第一背板610用于遮挡第一摆动组件21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的间隙,第二背板620用于遮挡第二摆动组件220与主轴组件100之间的间隙。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二背板620为例进行说明。
87.第二背板620的第一侧与主轴组件100滑动连接并可绕第四虚拟轴线转动,第二背板620的第二侧与对应的摆动组件滑动连接并可相对对应的摆动组件(第二摆动组件220)转动;其中,第四虚拟轴线平行于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实现了在转轴机构折叠时,背板可相对运动。
88.参考图12中所示的第二背板620与主轴组件100具体的连接方式。第二背板620的第一侧设置有第四弧形臂621,第四弧形臂621的内凹面背离主轴组件100用于支撑柔性屏的第一表面。主轴组件100内设置有与第四弧形臂621滑动装配的第四弧形滑槽150。第四弧形臂621与第四弧形滑槽150同心设置,第四弧形臂621与第四弧形滑槽150的圆心穿过第四虚拟轴线。第四弧形臂621在第四弧形滑槽150内滑动时,第二背板620可绕第四虚拟轴线转动。
89.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四弧形臂621的端部设置有限位凸起(图12中未标示),对应的第四弧形滑槽150设置有与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槽。通过限位凸起和限位槽的配合,限定第四弧形臂621的滑动距离,以避免第四弧形臂621从第四弧形滑槽150中滑出,保证了第二背板620的可靠性。
90.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二背板620包括遮挡第二摆动组件220及主轴组件100之间间隙的挡板622以及上述的第四弧形臂621,第四弧形臂621与挡板622固定连接,如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连接。当然,挡板622和第四弧形臂621也可采用一体结构制备而成。
91.参考图13,图13示出了第二背板620与第二摆动组件220的连接示意图。第二背板620的第二侧设置有滑块623,第二摆动组件220设置有与滑块623滑动配合的滑槽223,滑块623可在滑槽223内转动。以实现第二背板620相对第二摆动组件220的相对转动以及滑动。
92.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还可采用滑块623与第一背板610的第二侧转动连接。滑块623与第二背板620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第二背板620与第二摆动组件220之间的相对转动。
93.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在第二背板620包括挡板622及第四弧形臂621时,滑块623与挡板622连接。
94.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对称设置,其具体的结构以及与第一摆动组件210及主轴组件100的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二背板62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95.在转轴机构由折叠状态转动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二背板620跟随第二摆动组件220的运动而运动。首先参考图12所示的折叠状态。第二背板620的第四弧形臂621位于第四弧形滑槽150的外端。在转轴机构开始转动时,结合图13所示,第二摆动组件220通过滑槽223推动滑块623滑动,进而带动第二背板620相对第二摆动组件220滑动以及相对转动。同时,参考图14,第二背板620推动第四弧形臂621朝向第四弧形滑槽150内滑动,并沿逆时针转动,如图15所示,在转轴机构转动到展开状态时,在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处于第一位置,第四弧形臂621滑动到第四弧形滑槽150内,第二背板620遮挡第二摆动组件220和主轴组100之间的间隙。且第一背板610和第二背板620相对的一侧对齐并遮挡主轴组件100背离主轴组件背离所述柔性屏的一面。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外观比较平整。
96.在移动终端展开或者折叠时,为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运动状态的一致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设置了联动组件。
97.参考图16,图16示出了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联动组件包括第一同步摆杆710和第二同步摆杆720。第一同步摆杆710和第二同步摆杆720分列在主轴组件100的中心线两
侧。其中,第一同步摆杆71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结构711,第二同步摆杆72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结构721。第一齿轮结构711及第二齿轮结构721分别与主轴组件100转动连接,且第一齿轮结构711和第二齿轮结构721啮合。
98.第一同步摆杆710的第二端滑动装配在位于同侧的摆动组件(第一摆动组件210),并可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转动。示例性的,第一同步摆杆710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有滑块712,滑块712与第一摆动组件210滑动连接。滑块712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实轴摆杆相对第一摆动组件210的滑动方向(方向b)相同。
99.第二同步摆杆720与第二摆动组件220的连接可参考上述第一同步摆杆710与第一摆动组件210的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100.参考图17,图17示出了移动终端在展开状态时,两个同步摆杆的位置示意图。在第一摆动组件21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时,第一摆动组件210推动滑块712滑动,滑块712推动第一同步摆杆710相对主轴组件100转动,同时,第一齿轮结构711与第二齿轮结构721的啮合,保证对称设置的第二同步摆杆720保持相同的运动,以使得第一摆动组件210和第二摆动组件220在转动时同步。
101.参考图18,图18示出了转轴机构的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转轴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810和第二限位组件820。其中,第一限位组件810与第一同步摆杆710对应连接,第二限位组件820与第二同步摆杆720对应连接。示例性的,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还可仅采用一个限位组件。如仅采用第一限位组件810或仅采用第二限位组件820。
102.第一限位组件810和第二限位组件820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二限位组件820为例进行说明。
103.第二限位组件820包括设置在第二摆动组件220内的阻尼面822;滑动装配在第二摆动组件220内的阻尼滑块821。其中,阻尼滑块821与对应的同步摆杆(第二同步摆杆720)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此时,阻尼滑块821可为第二同步摆杆720与第二摆动组件220滑动配合的滑块为一体结构。
104.一并参考图18及图19,图19示出了阻尼滑块的分解示意图。阻尼滑块821内设置有用于抵压在阻尼面822的阻尼结构。阻尼结构包括设置在阻尼滑块821内的弹性件823以及阻尼球824。在本技术中,阻尼结构中包含有两个阻尼球824,弹性件823的两端分别抵压在两个阻尼球824上。在装配在阻尼滑块821内时,阻尼滑块821内设置有腔体8212,阻尼滑块821朝向阻尼面822的端部设置有与腔体8121连通的通孔8211。阻尼结构的弹性件823位于腔体8212内,而阻尼球824插入到通孔8211内,并外露在阻尼滑块821的端面外,以与阻尼面822接触。在阻尼球824与阻尼面822接触时,弹性件823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力推动阻尼球824抵压在阻尼面822。
105.作为一个可选方案,弹性件823为弹簧,或者具有弹性力的橡胶弹簧等。
106.应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示例出了每个限位组件包含两个阻尼球,但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做具体的限定,也可采用一个阻尼球的设置方式。
107.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阻尼面822具有沿阻尼滑块821滑动方向排列的第一凹面、凸面以及第二凹面。在两个摆动组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时,阻尼球与第一凹面配合;在两个摆动组件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时,阻尼球与第二凹面配合;其中,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示例性的,第一角度对应移动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二状态对应移动终端的折叠状态。
而凸面用于在摆动组件由第一角度转动到第二角度时的过渡过程中与阻尼球配合的表面。其中,摆动组件的夹角指代的是两个摆动组件的中心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上述两个摆动组件的中心线垂直于主轴组件的中心线。
108.示例性的,在由第一角度转动到第二角度时。在位于第一角度时,阻尼球与第一凹面接触,在由第一角度转动到第二角度时,阻尼滑块821沿方向b滑动,且阻尼球从第一凹面滑动到凸面,阻尼球被压缩。在转动到第二角度时,阻尼球由凸面滑动到第二凹面。压缩弹簧推动阻尼球弹出。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上述第一角度对应移动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二角度对应移动终端的折叠状态。
109.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第一凹面与凸面之间,以及第二凹面与凸面之间具有方便阻尼球滑动的过渡面。示例性的,过渡面可为弧形面或者斜面,以便于阻尼球方便的在不同面之间滚动。
110.如图1及图2中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为可折叠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转轴机构,以及柔性屏、两个壳体(第一壳体20及第二壳体30),其中,两个壳体分列在转轴机构10两侧,并分别与两个摆动组件一一对应固定连接。柔性屏覆盖在两个壳体及转轴机构上,且柔性屏与两个壳体固定连接。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实轴摆杆和连杆保证了虚拟轴摆杆在转动时的稳定性,保证了转轴机构在运行时的可靠性。
11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