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及地下室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6-05 01:20: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及地下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基坑工程施工前应对场地标高、周围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调查核实,采取支护结构等保护措施。支护结构应有足够的稳定性,支护结构产生的变形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当基坑周边环境或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支护桩位移异动,支护结构产生的变形达到预警值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专项施工条件应重新进行审核审批,保证基坑周边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
3.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在处理变形情形时存在结构不稳定的情形,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及地下室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基坑支护结构在处理变形时存在结构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及地下室施工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作为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设置在支护桩顶端的冠梁,设置在冠梁上的护栏,设置用于反压支护桩的土方,支护桩的预定标高处设置有反力腰梁,在支护桩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有灌注桩,灌注桩的顶部设置承台,承台和反力腰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钢管,在灌注桩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支撑墩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撑钢管。通过设置土方起到反压支护桩,在支护桩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在灌注桩的顶部设置承台,在支护桩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在承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构成支撑支护桩的第一支撑结构,土方和第一支撑结构起到临时应急支撑支护桩的作用,防止风险和损失扩大化,为进一步作业争取了时间,在灌注桩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在支撑墩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构成支撑支护桩的第二支撑结构,取代土方和第一斜撑钢管,以便后续开挖施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7.进一步的,第一斜撑钢管和第二斜撑钢管由活络端、固定端和中间段构成,第一斜撑钢管与反力腰梁之间安装有轴力计。通过轴力测量,掌握斜撑钢管的受力状态、变化过程与趋势,确认支撑效果。
8.进一步的,支撑墩台预埋有与钢板,钢板固定连接有连接头,连接头与第二斜撑钢管连接,可更好的发挥支撑墩台的作用。
9.进一步的,所述支护桩之间设有旋喷柱,支撑墩台处设置有排水沟,将施工期间的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有组织地排到场外,以保证施工场地范围内没有任何积水,防
止受水侵害,保证排水通畅。
10.作为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步骤s1,对异动处的基坑内侧回填用于反压的土方,土方分为下土方和位于其上的上土方;
12.步骤s2,在支护桩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在灌注桩的顶部设置承台;
13.步骤s3,在支护桩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
14.步骤s4,在承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在第一斜撑钢管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轴力计;
15.步骤s5,移除上土方的外侧部分土方进行放坡,在上土方外侧设置沙袋围合,并设置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加固;
16.步骤s6,在灌注桩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等待25~30天后,在支撑墩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
17.步骤s7,拆除第一斜撑钢管;
18.步骤s8,在满足预定监测条件时,移除下土方和上土方。
19.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上土方以1:0.75放坡,下土方以1:1放坡。
20.进一步的,在步骤s6中,第二预定距离为1.8~2.2m。
21.进一步的,灌注桩的间距为8~9m。
22.进一步的,在步骤s8中,预定监测条件包括至少3天监测数据无异常,土方由上至下分四层依次开挖。
23.作为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地下室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4.步骤s1,对异动处的基坑内侧回填用于反压的土方,土方分为下土方和位于其上的上土方;
25.步骤s2,在支护桩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在灌注桩的顶部设置承台;
26.步骤s3,在支护桩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
27.步骤s4,在承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在第一斜撑钢管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轴力计;
28.步骤s5,移除上土方的外侧部分土方进行放坡,在上土方外侧设置沙袋围合,并设置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加固;
29.步骤s6,在灌注桩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等待25~30天后,在支撑墩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
30.步骤s7,拆除第一斜撑钢管;
31.步骤s8,在满足预定监测条件时,移除下土方和上土方;
32.步骤s9,在支护桩的内侧对应植筋设置腰梁,进行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施工,在主体结构与腰梁之间设置换撑梁,设置地室下的楼层结构板,在楼层结构板与第二斜撑钢管干涉处预留有洞口;
33.步骤s10,若换撑梁强度达到100%,则拆除第二斜撑钢管及支撑墩台,在第二斜撑钢管的换撑牛腿处设置千斤顶,使用叉车辅助拆除第二斜撑钢管,将第二斜撑钢管分段,将位于负一层的第二斜撑钢管采用塔吊从洞口吊运,其它层用叉车通过地下室坡道运至地面;
34.步骤s11,封闭洞口。
35.本发明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及地下室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36.通过设置土方起到反压支护桩,在支护桩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在灌注桩的顶部设置承台,在支护桩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在承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构成支撑支护桩的第一支撑结构,土方和第一支撑结构起到临时应急支撑支护桩的作用,防止风险和损失扩大化,为进一步作业争取了时间,在离灌注桩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在支撑墩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构成支撑支护桩的第二支撑结构,取代土方和第一斜撑钢管,以便后续开挖施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7.1.反压土方结合斜撑钢管的支护加固技术在应对基坑位移中可以发挥积极有效作用,在回填反压土过程中,可有效遏制变形趋势。结合斜撑钢管安装,有效完成整体加固,稳定支护位移。
38.2.在支护与临近建筑物或构筑物支护间距过近时,采用该方式对支护进行加固,在保证了项目施工安全的同时,极大幅度地降低了对临近建筑的影响。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节点做法图;
40.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墩台结构剖面图;
41.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反压土方开挖剖面示意图;
42.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移除土方和第一支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43.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室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44.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移除第二支撑结构且未封闭洞口的剖面示意图;
45.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封闭洞口后的剖面示意图;
46.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室结构与支护桩之间支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一;
47.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室结构与支护桩之间支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二;
48.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轴力计结构图;
49.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分区施工平面图;
50.图12为针对图11中d处的放大图;
51.图13为发明提供的浇筑混凝土板后三角板换撑结构示意图。
52.图中:1、支护桩;10、旋喷柱;11、反力腰梁;12、冠梁;13、护栏;2、灌注桩;21、承台;22、第一斜撑钢管;3、支撑墩台;31、第二斜撑钢管;311、钢板;32、地下室底板;41、下土方;411、第四开挖层;421、第三开挖层;42、上土方;421、第二开挖层;422、第一开挖层;5、沙袋;6、排水沟;50、主体结构;51、负一层结构板;52、负二层结构板;53、底板;54、换撑梁;55、腰梁;56、洞口;57、钢筋;70、轴力计本体;71、线孔;80、安装架;81、承载板;82、紧固孔;61、地下室剪力墙;62、地下室冠梁;90、三角板换撑结构;91、第一结构框架梁;92、第二结构框架梁;93、第一混凝土板;94、第二混凝土板;95、永临腰梁;a、内支撑区域;b、已施工区域;c、未施工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4.参阅图1至图9,本发明提供了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设置在支护桩1顶端的冠梁12,设置在冠梁12上的护栏13,设置用于反压支护桩1的土方,支护桩1的预定标高处设置有反力腰梁11,在支护桩1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有灌注桩2,灌注桩2的顶部设置承台21,承台21和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钢管22,在灌注桩2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3,支撑墩台3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撑钢管31。
55.通过设置土方起到反压支护桩1,在支护桩1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2,在灌注桩2的顶部设置承台21,在支护桩1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11,在承台21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22,构成支撑支护桩1的第一支撑结构,土方和第一支撑结构起到临时应急支撑支护桩1的作用,防止风险和损失扩大化,为进一步作业争取了时间,在灌注桩2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3,在支撑墩台3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31,构成支撑支护桩1的第二支撑结构,取代土方和第一斜撑钢管22,以便后续开挖施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56.进一步的,第一斜撑钢管22和第二斜撑钢管31由活络端、固定端和中间段构成,第一斜撑钢管22与反力腰梁11之间安装有轴力计。通过轴力测量,掌握斜撑钢管的受力状态、变化过程与趋势,确认支撑效果。
57.如图10所示,轴力计包括轴力计本体70和套接在轴力计本体70外的安装架80,轴力计本体70设有凸起的圆柱,圆柱内设有线孔71,安装架80通过紧固孔82及镙钉与轴力计本体70固定连接,安装架80设有翼状的承载板81。
58.进一步的,支撑墩台3预埋有与钢板311,钢板311固定连接有连接头,连接头与第二斜撑钢管31连接,可更好的发挥支撑墩台3的作用。
59.进一步的,支撑墩台3处设置有排水沟6,将施工期间的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有组织地排到场外,以保证施工场地范围内没有任何积水,防止受水侵害,保证排水通畅。
60.在本发明中,由于地下室外墙到支护桩1的净空较大,优选使用钢管作为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的材料,相比采用混凝土换撑梁,可以加快施工进度,钢管也方便后续的拆除。使用第二支撑结构先进行钢支撑回顶,然后把内支撑拆除,后面再浇筑混凝土支撑梁,最后拆除第二支撑结构。
61.具体地,土方从标高-3.0m回填至支护桩1标高 1.0m,在基坑内侧距离某段支护桩112m的位置每间隔8.0~9.0m施打临时的灌注桩2,灌注桩2桩顶标高-3.0m,在灌注桩2桩顶设置承台21,同时在支护桩1对应段标高 1.0m位置设置反力腰梁11,在承台21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22,共设8根φ609
×
16mm钢管对基坑进行应急加固。斜撑钢管安装完成后,挖除加固区域部分反压土方,保留加固区域内-3.0m标高以下土方411:1放坡,保留加固区域内-3.0m~ 1.0m标高范围内土方1:0.75放坡,土方四周用两排砂袋围合,坡面挂钢筋网喷射100厚c20混凝土,保护土方及坡面稳定。加固措施完成后,加固区域内的地下室后做,其余区域的地下室恢复正常施工。
62.正常区地下室底板32施工时,在距离加固区临时桩2.0m处的底板上增设支撑墩台3,支撑墩台3间距为6.0m,待其达到28d龄期后,在支撑墩台3和支护桩1的反力腰梁11之间安装第二斜撑钢管31,共安装10根φ609
×
16mm钢管,替换原加固斜撑钢管。斜撑换撑完毕后,挖除所有反压土方,破除临时的灌注桩2,加固区域地下室结构施工。在斜撑钢管穿过结构部位留置洞口,待地下室结构施工至负一层板面后,且地下室结构与基坑支护桩1之间的传力梁施工完毕,并且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除第一斜撑钢管22,封闭结构洞口。
63.其中,灌注桩2的桩径为1.2m,桩长为15m或进入中风化0.5m,采用钻(冲)孔桩机进行施工,钢筋笼主筋采用22φ28等间距布置,加强筋φ20@2000设置,箍筋φ10@150,砼保护层厚度50mm,采用c30水下砼灌注成桩。
64.承台21的截面尺寸1500
×
1200mm
×
800mm,上部钢筋4φ20,下部钢筋8φ20,腰筋6φ28,箍筋为φ10的6肢箍@150,采用c30砼。
65.在对应的支护桩1标高 1.0m位置设置反力腰梁11,截面尺寸为1000
×
800mm,在对应段范围内通长设置,反力腰梁11上部钢筋4φ20,下部钢筋3φ20,腰筋6φ28,箍筋为φ10的6肢箍@150,浇筑c30砼。
66.承台21及反力腰梁11侧面预埋750mm
×
750mm的锚板,锚板厚12mm,锚筋为9根φ20钢筋。
67.反压土方处理措施
68.(1)沙袋的装填、围蔽:反压土方长80m、宽8m、高4m,填土区四周采用双排沙袋堆码围蔽,以1:0.75放坡。沙袋5采用预留土方砂层进行装填,堆码高度约4m,编织袋装填量控制于60%~70%。沙袋5堆码修整为长条状,上下层沙袋交错堆码,经人工堆码完成后采用挖掘机进行挤压,使之与支护结构紧密贴合。
69.(2)分层铺土、分层压实:回填土时,应按0.5m厚进行压实施工,交界面相互搭接,分段进行填土。每层接缝应作斜坡状,采用挖掘机拍碾,拍碾重叠0.5~1.0m左右,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
70.(3)挂网喷锚:外露面挂φ6@200
×
200钢筋网喷100厚c20混凝土。
71.第一斜撑钢管22处理措施
72.第一斜撑钢管22安装前,将预先加工好的钢牛腿焊接在反力腰梁11的锚板上,安装钢系杆,再将第一斜撑钢管22整体吊装到位,然后用组合千斤顶施加预加轴力。
73.第一斜撑钢管22采用直径609mm,壁厚16mm热轧无缝钢管,第一斜撑钢管22主要由活络端、固定端和中间段组成,在活络端施加预应力。钢管节间采用法兰盘 高强螺栓连接。采用重型汽车吊吊装斜撑钢管,将斜撑钢管安放在钢系杆及围檩的托架上。
74.第一斜撑钢管22吊装到位后,先不松开吊钩,将一端的活动头拉出顶住承台21,再将2台200t液压千斤顶放入顶压位置。液压千斤顶在施工时应平衡顶压,并要保持千斤顶的轴力方向与支撑的中线平行。
75.施加预应力,第一斜撑钢管22组装完成后为减少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将安装斜撑钢管和准确施加预应力。千斤顶施加预应力时,使用两台千斤顶同步施加顶力,施加1000kn预压轴力,预应力分三级加载(第一次30%,第二次40%,第三次30%)。为控制水平位移,第一斜撑钢管22必须有重复预加轴力的装置,并应根据现场围护结构的变形、受力监测情况调整。
76.设置支撑墩台
77.如图2所示,在距离灌注桩2位置2.0m处的正常施工区底板施工时,预埋支撑墩台3钢筋,底板达到可承载人体重量后,开始绑扎墩台的钢筋、预埋钢板311,验收后封模浇筑墩台混凝土。
78.换撑及拆撑顺序
79.换撑按顺序从一侧向另一侧拆换,在第一斜撑钢管22两侧安装好第二斜撑钢管31后,便可拆除原第一斜撑钢管22。
80.拆除前,先落实拆除支解点,拆除连接螺栓,割除连杆,释放轴力。拆除时,使用塔吊把千斤顶放到原支撑点,用千斤顶支顶第一斜撑钢,焊断第一斜撑钢与活动端的预应力固定焊板,千斤顶逐步回油卸力,第一斜撑钢和活动端连接牢固,起吊第一斜撑钢,吊至地面或指定区域。
81.反压土方挖除
82.反压土方要在斜撑钢管全部换撑完成和原斜撑钢管拆除完成后,经3天连续第三方监测数据无异常后,进行土方开挖。如图3所示,土方开挖分4层开挖,包括位于上土方42的第一开挖层422和第二开挖层421,位于下土方41的第三开挖层421和第四开挖层411,开挖时对对应段监测点及时进行监测工作,土方由上至下分四层依次开挖。
83.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84.如图5所示,进行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根据地下室的层数,在支护桩1的内侧对应植筋设置腰梁55,在地下室的主体结构50与腰梁55之间设置换撑梁54,主体结构50形成对支护桩1的支撑,设置楼层结构板。
85.在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负一层结构板51和负二层结构板52,负一层结构板51、负二层结构板52与第二斜撑钢管31干涉的地方预留有洞口56。
86.拆除第二支撑结构
87.拆除第二斜撑钢管31及支撑墩台3,在第二斜撑钢管31加固区域施工地下室结构至负一层结构板51的板面,待负一层结构板51的换撑梁54强度达到100%时拆除二斜撑钢管31。
88.由于此时需从地下室内部拆除第二斜撑钢管31,无法使用塔吊,故采用叉车将千斤顶运到地下室的底板53换撑牛腿处,通过叉车辅助拆除第二斜撑钢管31,将第二斜撑钢管31逐段分解拆除后,用叉车通过地下室坡道运至地面。拆除至负一层时可使用塔吊通过预留的洞口56进行吊运。
89.封闭洞口
90.第二斜撑钢管31全部拆除后,封闭地下室结构预留的洞口56。
91.根据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2.步骤s1,对异动处的基坑内侧回填用于反压的土方,土方分为下土方41和位于其上的上土方42;
93.步骤s2,距离支护桩1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2,在灌注桩2的顶部设置承台21;
94.步骤s3,在支护桩1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11;
95.步骤s4,在承台21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22,在第一斜撑钢管22与
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轴力计;
96.步骤s5,移除上土方42的外侧部分土方进行放坡,在上土方42外侧设置沙袋5围合,并设置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加固;
97.步骤s6,在灌注桩2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3,等待25~30天后,在支撑墩台3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31;
98.步骤s7,拆除第一斜撑钢管22;
99.步骤s8,在满足预定监测条件时,移除下土方41和上土方42。
100.进一步的,在支护桩1之间还设有旋喷桩10;
101.进一步的,在靠近支撑墩台3处设置排水沟6。
102.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上土方42以1:0.75放坡,下土方41以1:1放坡。
103.进一步的,在步骤s6中,第二预定距离为1.8~2.2m。
104.进一步的,灌注桩2的间距为8~9m。
105.进一步的,在步骤s8中,预定监测条件包括至少3天监测数据无异常,土方由上至下分四层依次开挖。
106.进一步的,在靠近支撑墩台3处设置排水沟6。
107.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上土方42以1:0.75放坡,下土方41以1:1放坡。
108.进一步的,在步骤s6中,第二预定距离为1.8~2.2m。
109.进一步的,灌注桩2的间距为8~9m。
110.进一步的,在步骤s8中,预定监测条件包括至少3天监测数据无异常,土方由上至下分四层依次开挖。
111.根据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地下室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2.步骤s1,对异动处的基坑内侧回填用于反压的土方,土方分为下土方41和位于其上的上土方42;
113.步骤s2,距离支护桩1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2,在灌注桩2的顶部设置承台21;
114.步骤s3,在支护桩1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11;
115.步骤s4,在承台21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22,在第一斜撑钢管22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轴力计;
116.步骤s5,移除上土方42的外侧部分土方进行放坡,在上土方42外侧设置沙袋5围合,并设置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加固;
117.步骤s6,在灌注桩2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3,等待25~30天后,在支撑墩台3与反力腰梁11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31;
118.步骤s7,拆除第一斜撑钢管22;
119.步骤s8,在满足预定监测条件时,移除下土方41和上土方42;
120.步骤s9,在支护桩1的内侧对应植筋设置腰梁55,进行地下室主体结构50的施工,在主体结构50与腰梁55之间设置换撑梁54,设置地室下的楼层结构板,在楼层结构板与第二斜撑钢管31干涉处预留洞口56;
121.步骤s10,若换撑梁54强度达到100%,则拆除第二斜撑钢管31及支撑墩台3,在第二斜撑钢管31的换撑牛腿处设置千斤顶,使用叉车辅助拆除第二斜撑钢管31将第二斜撑钢
管31分段,负一层的第二斜撑钢管31采用塔吊从洞口56吊运,其它层用叉车通过地下室坡道运至地面;
122.步骤s11,封闭预留的洞口56。
123.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支护结构突然异动时,采取反压土台结合钢支撑的加固手段,后续再施工地下室结构,然后拆除这套加固体系。适用于解决因原有的支护结构突然不稳定出现问题的施工场合,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进行应急处理及后续施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
124.在地下室施工中,内支撑换撑工程作为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步骤,拆除原有内支撑之前需要下层楼面主体梁板至少完全施工至覆盖支撑投影范围,且换撑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125.施工过程中存在分区施工,而基坑支撑支护结构跨越多个分区,由于不同分区之间施工进度不一致,施工进度快的分区受施工进度慢的分区影响而无法先行拆除基坑支撑支护结构,影响了施工的进展,而且现有换撑结构存在施工成本高的缺点。
126.为进一步解决不同分区施工进度不一致而无法拆除支撑导致影响地下室施工进展的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用于地下室施工的永临结合的三角板换撑结构施工方法,参阅图11至图13,包括如下步骤:
127.步骤s12,在支护桩1上设置用于和三角板换撑结构锚固连接的永临腰梁95,从已完工结构的地下室剪力墙61延伸与永临腰梁95锚固连接的第一结构框架梁91,从第一结构框架梁91以预定夹角延伸有与永临腰梁95锚固连接的第二结构框架梁92,在第一结构框架梁91与地下室冠梁62之间浇筑第一混凝土板93,在第一结构框架梁91、第二结构框架梁92和永临腰梁95的围合区域浇筑第二混凝土板94。
128.可以看出,第一结构框架梁91从第二结构框架梁92以预定夹角延伸,两者与永临腰梁95围合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第一结构框架梁91、第二结构框架梁92、第一混凝土板93、第二混凝土板94和邻近已完工结构的地下室剪力墙61及地下室冠梁62构成类三角板结构,通过设置该换撑结构另行建立支撑,拆除原有支撑,便于后续施工,该换撑结构整体现浇,一次成型,可以作为建筑的永久结构,减少了二次拆除支撑带来的工作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整体上加快了施工进度,也符合文明施工的要求。
129.该结构从已施工完成的结构中植筋生根,在原有地下室结构中增加斜向水平支撑梁,回顶到支护桩1上的永临腰梁95中,通过主体结构对支护桩1进行支撑回顶。
130.施工要求:该换撑结构与未施工区交界处预留未施工的地下室外墙、楼层梁、板甩出钢筋;该换撑结构在最顶层内支撑梁拆除吊走前,不得拆除各楼层板底支架。拆除支架后悬空处在相邻梁板及地下室外墙施工完成前不得堆载。
131.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基坑支护结构、支护桩异动处理方法及地下室施工方法,通过设置土方起到反压支护桩,在支护桩第一预定距离处阵列设置灌注桩,在灌注桩的顶部设置承台,在支护桩的预定标高处之间设置反力腰梁,在承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一斜撑钢管,构成支撑支护桩的第一支撑结构,土方和第一支撑结构起到临时应急支撑支护桩的作用,防止风险和损失扩大化,为进一步作业争取了时间,在灌注桩第二预定距离处设置支撑墩台,在支撑墩台与反力腰梁之间设置第二斜撑钢管,构成支撑支护桩的第二支撑结构,取代土方和第一斜撑钢管,以便后续开挖施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132.1.反压土方结合斜撑钢管的支护加固技术在应对基坑位移中可以发挥积极有效作用,在回填反压土过程中,可有效遏制变形趋势。结合斜撑钢管安装,有效完成整体加固,稳定支护位移。
133.2.在支护与临近建筑物或构筑物支护间距过近时,采用该方式对支护进行加固,在保证了项目施工安全的同时,极大幅度地降低了对临近建筑的影响。
1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