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接接头和取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13:29: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连接和拆卸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接头和取管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给排水、燃气等领域会用到大量的管道,这些管道需要用接头连接起来,现有的管道接头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钳压式、扩口滑紧式和螺母卡套式等,但是上述的连接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弊端:1、钳压式接头和扩口滑紧式接头需要专业的水暖工采用专用工具进行安装,专业性强,操作繁琐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接头处渗漏,并且由于该接头在安装后均不能拆卸及重复使用,若接口漏水就只能剪短管道,这就使得管道长度变短,需重新铺设新管道和接头,费时费力又伤财;2、螺母卡套式接头需要用扳手拧紧螺母进行安装,因此对安装空间有要求,需要预留扳手位,存在一定的安装局限性,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螺母易松动,会造成连接处渗漏。因此,亟需一种连接接头,以解决上述现有的接头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接头,其通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防脱结构防止管材脱落,并且安装方便,降低安装成本,适用性好。
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连接接头,包括:内管、外管、第一弹性爪环和弹性收紧环,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的后端与所述内管连接,且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限定形成有环形插置槽,所述环形插置槽朝向前端敞开;
6.所述外管的内壁上具有卡环,所述第一弹性爪环及所述弹性收紧环均设于所述环形插置槽内,所述弹性收紧环安装于所述外管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卡环的前侧,所述弹性收紧环的后侧与所述卡环的前侧之间限定形成有卡槽;
7.所述第一弹性爪环包括第一安装环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环内侧的第一倒齿片,所述第一安装环配合卡合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倒齿片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所述第一倒齿片与所述内管限定形成第一卡紧点;
8.所述外管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锥形面,所述第一锥形面间隔设于所述卡环的前侧,所述第一锥形面从前至后内径逐渐增大,所述弹性收紧环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锥形面配合相抵的第二锥形面,所述弹性收紧环的内壁设有倒齿部,所述倒齿部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所述倒齿部与所述内管之间限定形成第二卡紧点。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收紧环包括收紧部和定位部,所述收紧部抵接于所述定位部的前侧,所述第二锥形面设于所述收紧部的外壁上,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卡环之间限定形成所述卡槽,所述倒齿部设于所述收紧部的内壁上。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紧部包括收紧圈和设于所述收紧圈内侧的套管,所述收紧圈的内壁连接于所述套管的外壁,所述收紧圈抵接于所述定位部的前侧,所述倒齿部设于所述套管的内壁上。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的后侧端面贴近所述第一倒齿片的前侧设置,所述收紧圈上设有第一台阶,所述套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台阶轴向配合卡接的第二台阶,用于限制所述套管向管口方向移动。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包括外管座和外管本体,所述外管座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本体连接于所述外管座的外侧,所述卡环设于所述外管座的前侧并位于所述外管本体的内侧,所述第一锥形面设于所述外管本体的内壁。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弹性爪环,所述第二弹性爪环包括第二安装环和第二倒齿片,所述内管的外周壁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安装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倒齿片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环的前侧,且从外至内向后倾斜,所述第二倒齿片的外径大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连接位置处的直径。
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上设有贯通所述外管的内侧和外侧的观察口,用于观察管材在所述环形插置槽中的位置。
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滑动设于所述外管的内壁上的指示环,所述指示环设于所述环形插置槽中并轴向位于所述第一卡紧点和所述观察口的内侧开口之间。
17.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取管装置,包括:顶出部和套接部,所述顶出部连接于所述套接部的端面上,所述顶出部用于插入如上述所述的环形插置槽中,从而取出管材。
18.本技术的连接接头和取管装置,通过内管和外管的配合限定形成供管材插设的环形插置槽,从而连接管材,通过第一弹性爪环上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的第一倒齿片,以及弹性收紧环上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的倒齿部,将管材卡接在当前位置,阻止其脱出,并且不会影响管材插入,同时通过取管装置可以轻松取出管材,安装拆卸方便,固定效果好。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方案的连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方案的连接接头的剖视图;
21.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22.图4是本方案的连接接头的爆炸图;
23.图5是本方案的外管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方案的外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方案的第一弹性爪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方案的收紧圈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方案的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方案的第二弹性爪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本方案的指示环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是本方案的取管装置结构示意图;
31.图13是本方案的连接接头处于第一插管深度时的剖视图;
32.图14是本方案的连接接头处于第二茶馆深度时的剖视图;
33.图15是图14中b部的放大图;
34.图16是本方案的取管装置工作时的剖视图;
35.图17是图16中c部的放大图。
36.图中,1、内管;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2、外管;21、卡环;22、卡槽;23、第一锥形面;24、外管座;25、外管本体;26、观察口;3、第一弹性爪环;31、第一安装环;32、第一倒齿片;33、第一卡紧点;4、弹性收紧环;41、第二锥形面;42、倒齿部;43、第二卡紧点;44、收紧部;441、收紧圈;442、套管;443、第一台阶;444、第二台阶;45、定位部;5、环形插置槽;6、密封圈;7、第二弹性爪环;71、第二安装环;72、第二倒齿片;8、指示环;9、取管装置;91、顶出部;92、套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底”、“周向”、“中心”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述的“前”、“后”是指,在安装时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
39.如图1-4、图7及图13-15所示,一种连接接头,包括:内管1、外管2、第一弹性爪环3和弹性收紧环4,所述外管2套设于所述内管1的外侧,所述外管2的后端与所述内管1连接,且所述外管2与所述内管1之间限定形成有环形插置槽5,所述环形插置槽5朝向前端敞开;
40.所述外管2的内壁上具有卡环21,所述第一弹性爪环3及所述弹性收紧环4均设于所述环形插置槽5内,所述弹性收紧环4安装于所述外管2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卡环21的前侧,所述弹性收紧环4的后侧与所述卡环21的前侧之间限定形成有卡槽22;
41.所述第一弹性爪环3包括第一安装环31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环31内侧的第一倒齿片32,所述第一安装环31配合卡合于所述卡槽22内,所述第一倒齿片32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所述第一倒齿片32与所述内管1限定形成第一卡紧点33;
42.所述外管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锥形面23,所述第一锥形面23间隔设于所述卡环21的前侧,所述第一锥形面23从前至后内径逐渐增大,所述弹性收紧环4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锥形面23配合相抵的第二锥形面41,所述弹性收紧环4的内壁设有倒齿部42,所述倒齿部42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所述倒齿部42与所述内管1之间限定形成第二卡紧点43。
4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外管2优选地连接于内管1中间位置,使得内管1与外管2之间限定形成前后两个环形插置槽5,两个管材插入两个环形插置槽5内即可连接起来,第一弹性爪环3成角度连接,优选地呈“v”型连接,卡环21的形状与第一弹性爪环3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一安装环31能够卡接在卡环21与弹性收紧环4之间限定形成的卡槽22上,第一倒齿片32向内延伸并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不会影响管材的正常插入,并且第一倒齿片32部分伸入安装位内,与内管1配合形成第一卡紧点33,在管材安装到位后,第一倒齿片32就会
对管材产生一定的抱紧力,在管材受到向管口处的拉扯力时,第一倒齿片32可以防止管材脱出。优选地,第一倒齿片32为间隔均匀周向分布的多个倒齿片组成,重量轻,不易损坏;第一弹性爪环3优选地采用高强度、弹性好的金属钣金材料支座而成,强度高,变形能力强。弹性收紧环4抵接于第一安装环31上,当第一弹性爪环3受到向管口处的拉力时,第一倒齿片32带动第一安装环31向管口处轴向移动,从而给予弹性收紧环4轴向的力,由于弹性收紧环4的外壁具有倾斜的第二锥形面41并与外管2内壁的第一锥形面23配合相抵,因此弹性收紧环4受到轴向力后会向内挤压,由于套管442的内壁上设有向后向内倾斜延伸的倒齿部42,因此倒齿部42与内管1之间限定形成第二卡紧点43,当倒齿部42抵接在管材上时,会再给管材施加一个力,防止管材脱出,从而实现多重防脱出的效果。管材安装时只需将管材插入环形插置槽5中即可,安装非常方便。
4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弹性收紧环4包括收紧部44和定位部45,所述收紧部44抵接于所述定位部45的前侧,所述第二锥形面41设于所述收紧部44的外壁上,所述定位部45与所述卡环21之间限定形成所述卡槽22,所述倒齿部42设于所述收紧部44的内壁上。由于弹性收紧环4是受到轴向力后收缩卡紧管材的,因此需要兼顾轴向受力和径向收缩两方面的问题,一整块的弹性收紧环4在径向收缩较为困难,因此可以将弹性收紧环4分为两部分,定位部45用于与卡环21限定形成卡槽22,供第一弹性爪环3安装,并承受轴向力,定位部45可以选择无弹性的材料,传递力的效果更好且无变形,并且定位部45优选为一个整圆,能够与第一安装环31对应配合,用于接收第一安装环31给予的轴向的力,定位部45的外周设有轴向向后延伸的凸起环,该凸起环与卡环21限定形成卡槽22,使第一弹性爪环3能够承受的轴向拉力提升,防止第一弹性爪环3因受力屈服变形而失效。收紧部44承受定位部45传来的轴向力,其上的第二锥形面41抵接于外管2内侧的第一锥形面23,将轴向力转化为径向的分力,从而限缩收紧部44,使倒齿部42卡紧管材,防止脱出,收紧部44优选地设有缺口部,使收紧部44受到径向的力后向内收紧的幅度更大,更有利于倒齿部42卡接在管材上。
45.具体地,如图2、3、8、9所示,所述收紧部44包括收紧圈441和设于所述收紧圈441内侧的套管442,所述收紧圈441的内壁连接于所述套管442的外壁,所述收紧圈441抵接于所述定位部45的前侧,所述倒齿部42设于所述套管442的内壁上。收紧部44分为两部分,与定位部45加在一起一共为三部分,拆分后更有利于变形和受力,收紧圈441径向收缩抵在套管442的外壁上,使套管442同时径向收缩,倒齿部42卡紧管材,收紧圈441优选地设有贯通的缺口部,套管442的前端优选地设有缺口部,后端周向连通,收紧圈441上贯通的缺口部保证收紧圈441的变形更大,卡紧效果好,套管442部分缺口部分连通,使套管442兼顾变形和强度。
46.更具体地,继续参阅图2、3、8、9所示,所述套管442的后侧端面贴近所述第一倒齿片32的前侧设置,所述收紧圈441上设有第一台阶443,所述套管44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台阶443轴向配合卡接的第二台阶444,用于限制所述套管442向管口方向移动。当管材受到的脱出力较大时,第一弹性爪环3变形较大,第一倒齿片32会抵接在套管442的后侧端面上,不仅增加了第一倒齿片32的刚度,同时又会施加一个轴向力给套管442,使套管442向管口方向移动,通过台阶配合将轴向力传递至收紧圈441上,使收紧圈441上的倒齿部42更加抱紧管材,进一步提升防脱出的效果。
4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所述外管2包括外管座24和外管本体25,所述外管座24套设于所述内管1的外侧,所述外管本体25连接于所述外管座24的外侧,所述卡环21设于所述外管座24的前侧并位于所述外管本体25的内侧,所述第一锥形面23设于所述外管本体25的内壁。外管座24与外管本体25可以采用过盈配合、螺纹连接、配合卡接等方式连接,外管座24与外管本体25之间优选地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效果好且容易加工,外管座24的外周壁面上设有外螺纹,外管本体25的内周壁面上设有内螺纹,内外螺纹扭紧固定。并且,外管本体25与外管座24上设有配合防止反松的卡接结构,优选地,外管本体25的端部内侧设有倾斜的小凸起,并且外管座24与外管本体25相应的位置同样设有配合的小凸起,外管本体25扭紧于外管座24上,使两部分小凸起过盈配合,倾斜设置的小凸起可以防止外管本体25和外管座24的螺纹配合反松脱出。
4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还包括密封圈6,所述内管1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凹槽11,所述密封圈6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1中。密封圈6设于外周壁面上,优选为橡胶材质,既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流体从管材和内管1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内管1和外管2之间,又能够提高管材与内管1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了安装固定效果。密封圈6优选地设置为在未安装管材时部分设于安装位内,在插入管材时管材挤压使密封圈6变形并压入第一凹槽11内,密封和固定效果更好。
4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0所示,还包括第二弹性爪环7,所述第二弹性爪环7包括第二安装环71和第二倒齿片72,所述内管1的外周壁面上设有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安装环71设于所述第二凹槽12中,所述第二倒齿片72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环71的前侧,且从外至内向后倾斜,所述第二倒齿片72的外径大于所述外管2和所述内管1的连接位置处的直径。第二弹性爪环7成角度连接,优选地呈“v”型连接,第二安装环71配合安装于第二凹槽12中,第二倒齿片72沿第二安装环71径向均匀分布设有多个第二倒齿片72,第二倒齿片72的外径大于外管2和内管1连接位置处的直径可以对外管2进行轴向限位,防止外管2轴向脱出。第二弹性爪环7上优选地设有缺口部,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第二弹性爪环7卡入到第二凹槽12中。第二弹性爪环7优选为高强度,弹性好的金属钣金材料,强度高、变形能力强。
5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外管2上设有贯通所述外管2的内侧和外侧的观察口26,用于观察管材在所述环形插置槽5中的位置。观察口26可用于查看管材在环形插置槽5中的位置,便于确认管材是否安装到位。
51.具体地,如图2、11、13、14所示,还包括滑动设于所述外管2的内壁上的指示环8,所述指示环8设于所述环形插置槽5中并轴向位于所述第一卡紧点33和所述观察口26的内侧开口之间。指示环8的外圆设有均匀分布的小凸起,这些凸起的直径稍大于外管2的内壁直径,从而达到过盈配合防止管件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指示环8滑出。在管材插入环形插置槽5中后,管材抵接于指示环8上并推动指示环8朝后移动,当管材端面将指示环8推到环形插置槽5的后端,并通过观察口26能够看到时,说明安装完成。
52.本技术的安装过程为:首先将密封圈6和第二弹性爪环7分别套设于内管1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上,然后将指示环8安装于外管座24的内壁上,安装位置靠近卡环21,再将第一弹性爪环3卡接于卡环21上,然后将定位部45贴合于第一安装环31上,再将收紧圈441套设于套管442的外周,并将二者的组合体,即收紧部44一起轴向靠近定位部45的前侧,使收紧圈441与定位部45抵接,最后将外管本体25周向套设于收紧部44上,并与外管座24螺
纹连接扭紧,完成组装。
53.如图12、16、17所示,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取管装置9,包括:顶出部91和套接部92,所述顶出部91连接于所述套接部92的端面上,所述顶出部91用于插入如上述所述的环形插置槽5中,从而取出管材。顶出部91伸入环形插置槽5中,抵接在弹性收紧环4的前端,弹性收紧环4向后轴向移动,将第一弹性爪环3抵接于卡环21上,松开连接接头与管材之间的连接,此时取出管材即可,顶出部91离开环形插置槽5后,第一卡紧点33和第二卡紧点43复位,可重复多次使用。取管装置9优选为弹性材质,且形状优选为略大于半圆的环形结构,将取管装置9的开口卡在管材上,稍用力即可将取管装置9卡接在管材上,使用便捷。
54.本技术的拆卸过程为:将取管装置9套接在管材上,使顶出部91朝向环形插置槽5的后侧,拿住套接部92并轴向施力使取管装置9轴向位移,顶出部91抵接在套管442的前侧端面上,用力向后侧推动套管442,使套管442的后侧端面抵接在第一弹性爪环3的第一倒齿片32上,使第一倒齿片32变形,此时第一卡紧点33和第二卡紧点43均无卡接效果,即可轻松地轴向拔出管材,松开取管装置9后,第一弹性爪环3的第一倒齿片32由于自身弹性复位到初始的自由状态尺寸,可以重复安装使用。整个安装拆卸过程无需专业人员和其他特殊安装工具,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更能节约安装成本,可以重复安装使用,绿色环保。
55.综上,本技术的连接接头和取管装置9,通过内管1和外管2的配合限定形成供管材插设的环形插置槽5,从而连接管材,通过第一弹性爪环3上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的第一倒齿片32,以及弹性收紧环4上向内延伸、且从外至内逐渐向后倾斜的倒齿部42,将管材卡接在当前位置,阻止其脱出,并且不会影响管材插入,同时通过取管装置9可以轻松取出管材,安装拆卸方便,固定效果好。
56.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