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能控制方法和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与流程

2022-06-02 16:05: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储能控制方法和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发电储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控制方法和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设置电网支路最大电流的方式防止电网过载,当支路电流超过该最大电流值时,电网控制系统给能量管理系统反馈过负荷状态,能量管理系统随之降低电池储能单元的充电功率,从而防止过载。这种方法只考虑了支路的有功电流,在没有过载的情况下,各个电池储能单元可增加的充电功率难以预测,能量管理系统只能在过负荷时下调充电功率避免过载,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设置支路最大电流时,必须保留充足的余量才能保证安全,但会使得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充功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储能控制方法,通过电网主路和支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明确地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可增加的充电功率,能够在不过载的同时保证最优充电效率。
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储能控制方法的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储能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电网主路的主路视在功率、主路无功功率和主路有功功率;根据所述主路视在功率、所述主路无功功率和所述主路有功功率得到所述电网主路的主路可增功率;获取每一电网支路的支路视在功率、支路无功功率和支路有功功率;根据所述支路视在功率、所述支路无功功率和所述支路有功功率得到与所述电网支路对应的支路可增功率;获取分别连接所述电网支路的每一电池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电池充电功率;根据所述主路可增功率、所述支路可增功率和所述电池充电功率得到与每一所述电池储能单元对应的最大可充功率并进行功率分配。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控制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电网主路和支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明确地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可增加的充电功率,能够在不过载的同时保证最优充电效率。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主路视在功率、所述主路无功功率和所述主路有功功率得到主路可增功率的步骤,包括:对所述主路视在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一平方值;对所述主路无功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二平方值;计算所述第一平方值与所述第二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第一差值;对所述第一差值求开方,得到第一开方值;计算所述第一开方值与所述主路有功功率的差值并取相反数,得到所述主路可增功率。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网支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电池储能单元包括第一储能单元和第二储能单元,所述第一储能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储能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支路。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获取每一电网支路的支路视在功率、支路无功功
率和支路有功功率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视在功率、第一无功功率和第一有功功率;获取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视在功率、第二无功功率和第二有功功率。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支路视在功率、所述支路无功功率和所述支路有功功率得到支路可增功率的步骤,包括:分别对所述第一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三平方值、第四平方值;分别对所述第一无功功率、所述第二无功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五平方值、第六平方值;计算所述第三平方值与所述第五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第二差值,计算所述第四平方值与所述第六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第三差值;分别对所述第二差值、所述第三差值求开方,得到第二开方值、第三开方值;计算所述第二开方值与所述第一有功功率的差值并取相反数,得到第一可增功率;计算所述第三开方值与所述第二有功功率的差值并取相反数,得到第二可增功率。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获取连接各个电网支路的各个电池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电池充电功率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第一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第一充电功率;获取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第二充电功率。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主路可增功率、所述支路可增功率和所述电池充电功率得到每个所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充功率并进行功率分配的步骤,包括:计算所述第一可增功率与所述第二可增功率的和值,得到支路的总可增功率;计算所述第一可增功率与所述总可增功率的比值得到第一比例系数,计算所述第二可增功率与所述总可增功率的比值得到第二比例系数;计算所述主路可增功率与所述第一比例系数的乘积值得到第一分配功率,计算所述主路可增功率与所述第二比例系数的乘积值得到第二分配功率;选取所述第一可增功率和所述第一分配功率中较大的值作为第一比较值,计算所述第一比较值与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的和值,得到第一可充功率;选取所述第二可增功率和所述第二分配功率中较大的值作为第二比较值,计算所述第二比较值与所述第二充电功率的和值,得到第二可充功率;控制所述第一储能单元、所述第二储能单元分别以第一可充功率、第二可充功率进行充电。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获取每一所述电池储能单元放电时的电池放电功率、预设放电系数和预设放电阈值;获取与所述电池储能单元对应的每一所述电网支路的实际功率;根据所述电池放电功率、所述实际功率、所述预设放电系数和所述预设放电阈值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控制所述电池储能单元以所述最大可放功率进行放电。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电池放电功率、所述实际功率、所述预设放电阈值和所述预设放电系数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的步骤,包括:计算所述实际功率与所述预设放电系数的乘积值,得到第一可放功率;计算所述实际功率与所述预设放电阈值的差值,得到第二可放功率;选取所述第一可放功率与所述第二可放功率中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可放功率;计算所述实际可放功率与所述电池放电功率的和值,得到所述最大可放功率。
15.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包括:火电机组,所述火电机组用于发电;电池储能系统,所述电池储能系统连接所述火电机组,所述电池储能系统包括多个电池储能单元,每个所述电池储能单元连接一个电网支路;能量管理系统,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分别连接所述火电机组和所述电池储能系统,所述能量管理系统用于进行agc
调频,所述能量管理系统还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储能控制方法。
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18.图1为本技术储能控制方法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19.图2为图1所示步骤s200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0.图3为本技术所述电网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21.图4为图1所示步骤s300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2.图5为图1所示步骤s400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3.图6为图1所示步骤s500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4.图7为图1所示步骤s600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5.图8为本技术储能控制方法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6.图9为图8所示步骤s900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27.图10为本技术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一种实施例的模块图。
28.附图标记:
29.第一储能单元100、第二储能单元200、火电机组300、电池储能系统400、能量管理系统500。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2.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控制方法可用于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能够保护辅助火电机组agc调频的电池储能系统。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自动发电控制)是在电力系统中调节不同发电厂的多个发电机有功输出以响应负荷的变化的技术,是能量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控制着调频机组的出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电力需求,并使系统处于经济的运行状态。
34.近年来,锂电池技术快速发展,电池储能系统作为锂电池应用的一个方向,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有重要的应用场景。传统火电机组agc调频的调节速率和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低,而电池储能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的特点,因此目前普遍采用
电池储能系统辅助火电机组agc调频,从而提高火电机组的agc调节性能。在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中,电池储能系统充电时作为用电设备,能量管理系统控制其充电功率不超过电网主路和支路的额定功率以防止过载;电池储能系统放电时作为发电设备,和电网支路一起给用电负荷供电。为防止触发继电器单向保护或逆送质量不稳定的电能到电网影响火电机组或电网的正常运行,能量管理系统控制电池储能系统的放电功率不超过支路用电负荷的功率。
35.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设置电网支路最大电流的方式防止电网过载,当支路电流超过该最大电流值时,电网控制系统给能量管理系统反馈过负荷状态,能量管理系统随之降低电池储能单元的充电功率,从而防止过载。这种方法只考虑了支路的有功电流,在没有过载的情况下,各个电池储能单元可增加的充电功率难以预测,能量管理系统只能在过负荷时下调充电功率避免过载,因此设置支路最大电流时必须保留充足的余量才能保证安全,使得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充功率较低。电池储能单元放电时,如果其放电功率大于对应支路的用电负荷所需功率,则多余的放电功率可能会逆送至电网高压侧,触发继电器保护,或者影响火电机组以及电网的正常运行。现有技术通常通过设置电网支路最小电流的方式防止支路电流逆送。当支路电流小于该最小电流值时,电网控制系统给能量管理系统反馈限负荷状态,能量管理系统随之降低电池储能单元的放电功率,从而防止逆流。在没有限负荷的情况下,各个电池储能单元可增加的放电功率也难以预测,能量管理系统只能在限负荷状态的时候下调电池储能单元的放电功率。因此设置支路最小电流时也须保留充足的余量才能保证安全,使得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较低。
36.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储能控制方法,能够在不发生过载或逆送的情况下,保证电池储能系统的最佳运行效率。
37.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储能控制方法包括:
38.s100,获取电网主路的主路视在功率、主路无功功率和主路有功功率;
39.s200,根据主路视在功率、主路无功功率和主路有功功率得到电网主路的主路可增功率;
40.s300,获取每一电网支路的支路视在功率、支路无功功率和支路有功功率;
41.s400,根据支路视在功率、支路无功功率和支路有功功率得到与电网支路对应的支路可增功率;
42.s500,获取分别连接电网支路的每一电池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电池充电功率;
43.s600,根据主路可增功率、支路可增功率和电池充电功率得到与每一电池储能单元对应的最大可充功率并进行功率分配。
44.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池储能单元构成电池储能系统,每个电池储能单元连接一个电网支路。上述步骤应用于电池储能单元充电的时候。
45.对于步骤s100,视在功率是表示交流电气设备容量的量,等于电压有效值和电流有效值的乘积,其乘以功率因数即等于有功功率,因此其决定了在给定电压和电流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大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是指在具有电抗的交流电路中,电场或磁场在一周期的一部分时间内从电源吸收能量,在另一部分时间则释放能量。整个周期内平均功率是零,但能量在电源和电抗元件(电容、电感)之间不停地交换。交换速率的最大值即为“无功功率”。有功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发出或消耗的交流电能量,是周期内的平均功率。
46.对于步骤s200,视在功率由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混合组成。主路可增功率为主路可以增加的有功功率,因此视在功率减去其包含的无功功率部分以及当前的实时有功功率部分便可得到主路可增功率。
47.对于步骤s300和步骤s400,计算电网支路的支路可增功率的方法与计算电网主路的主路可增功率的方法类似,支路可增功率即为支路可增加的有功功率。不同支路的支路可增功率通常不相同,因此需要分别计算。
48.对于步骤s500,不同电网支路对应的电池储能单元的电池充电功率通常不同,需要分别单独检测。
49.对于步骤s600,各个支路的实际增加功率之和即为主路实际增加功率。各个支路的支路可增功率之和可能大于主路可增功率,因此可能出现部分支路的实际增加功率大于该支路的可增加功率,而总的支路实际增加功率之和小于或等于主路可增功率的情况,即部分支路过载时,主路可能不过载;类似的,可能出现各个支路的实际增加功率小于或等于该支路的可增加功率,而总的支路实际增加功率之和大于主路可增加功率的情况,即支路不过载时,主路可能过载。可以理解的是,还可能出现主路支路都过载的情况。本实施例采用功率分配的方式,根据各个支路的可增加功率占总的支路可增加功率的比例,对主路可增加功率进行分配,从而保证主路和支路都不会过载。各个支路分配到的可增加功率与对应的电池储能单元的电池充电功率之和即为最大可充功率,即各支路分配到的可增加功率即为对应电池储能单元的可增加充电功率。按最大可充功率给电池储能单元充电即能大大增强电池储能单元的使用效率。
50.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控制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电网主路和支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明确地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可增加的充电功率,能够在不过载的同时保证最优充电效率。
51.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根据主路视在功率、主路无功功率和主路有功功率得到主路可增功率的步骤,包括:
52.s210对主路视在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一平方值;
53.s220对主路无功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二平方值;
54.s230计算第一平方值与第二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第一差值;
55.s240对第一差值求开方,得到第一开方值;
56.s250计算第一开方值与主路有功功率的差值并取相反数,得到主路可增功率。
57.记视在功率为s,无功功率为q,有功功率为p。在交流电路中,同一线路的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关系为:s2=q2 p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规定电池储能单元充电时的功率为负值,放电时的功率为正值。
58.对于步骤s210、步骤s220、步骤s230以及步骤s240,先求主路视在功率以及主路无功功率的平方值,再求两个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的值为主路最大有功功率的平方值。再求开方得到的第一开方值即为主路最大有功功率。
59.对于步骤s250,主路最大有功功率与当前的主路有功功率的差值即为主路可增功率。主路可增功率是决定电池储能单元可增加充电功率的因素之一,因此取负值。
6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主路视在功率是额定功率,主路无功功率和主路有功功率是可变的实时功率。
61.本实施例计算主路可增功率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0062][0063]
式(1)中,δfpb_main表示主路可增功率,fse_main表示额定的主路视在功率,fq_main表示实时的主路无功功率,fp_main表示实时的主路有功功率。
[0064]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电网支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电池储能单元包括第一储能单元100和第二储能单元200,第一储能单元100连接第一支路,第二储能单元200连接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为支路a,第二支路为支路b。一个实施例,电网支路还可包括三条以上的支路。实际供电电网中通常不止两条电网支路。
[0065]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获取每一电网支路的支路视在功率、支路无功功率和支路有功功率的步骤,包括:
[0066]
s310,获取第一支路的第一视在功率、第一无功功率和第一有功功率;
[0067]
s320,获取第二支路的第二视在功率、第二无功功率和第二有功功率。
[0068]
对于步骤s310和步骤s320,不同支路的用电负荷不同,因此需要分别获取其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可以理解的是,若电网支路有三条以上,也需要分别单独获取每条支路的功率数据。
[0069]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5,根据支路视在功率、支路无功功率和支路有功功率得到支路可增功率的步骤,包括:
[0070]
s410,分别对第一视在功率、第二视在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三平方值、第四平方值;
[0071]
s420,分别对第一无功功率、第二无功功率求平方,得到第五平方值、第六平方值;
[0072]
s430,计算第三平方值与第五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第二差值,计算第四平方值与第六平方值的差值得到第三差值;
[0073]
s440,分别对第二差值、第三差值求开方,得到第二开方值、第三开方值;
[0074]
s450,计算第二开方值与第一有功功率的差值并取相反数,得到第一可增功率;
[0075]
s460,计算第三开方值与第二有功功率的差值并取相反数,得到第二可增功率。
[0076]
对于步骤s410、步骤s420、步骤ss430和步骤s440,先求第一支路的视在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平方值,再求这两个平方值的差值,即得到第一支路最大有功功率的平方值,再求开方得到的第二开方值即为第一支路的最大有功功率。同样地,先求第二支路的视在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平方值,再求这两个平方值的差值,即得到第二支路最大有功功率的平方值,再求开方得到的第三开方值即为第二支路的最大有功功率。
[0077]
对于步骤s450和步骤s460,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的最大有功功率与对应支路的当前有功功率的差值即为各支路的可增功率,即第一可增功率和第二可增功率。同理对第一可增功率和第二可增功率取负值。
[0078]
本实施例第一支路(支路a)和第二支路(支路b)的支路可增功率的具体计算公式分别为:
[0079][0080][0081]
式(2)中,δfpb_a表示第一可增功率,fse_a表示额定的第一视在功率,fq_a表示
实时的第一无功功率,fp_a表示实时的第一有功功率。
[0082]
式(3)中,δfpb_b表示第二可增功率,fse_b表示额定的第二视在功率,fq_b表示实时的第二无功功率,fp_b表示实时的第二有功功率。
[0083]
示意性实施例,电网支路数量可以为三条及以上,每一支路的可增功率计算方式与上述步骤一致。
[0084]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获取连接各个电网支路的每一电池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电池充电功率的步骤,包括:
[0085]
s510,获取第一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第一充电功率;
[0086]
s520,获取第二储能单元充电时的第二充电功率。
[0087]
对于步骤s510和步骤s520,不同支路的电池储能单元充电功率不同,需要分别检测计算。
[0088]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根据主路可增功率、支路可增功率和电池充电功率得到每个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充功率并进行功率分配的步骤,包括:
[0089]
s610,计算第一可增功率与第二可增功率的和值,得到支路的总可增功率;
[0090]
s620,计算第一可增功率与总可增功率的比值得到第一比例系数,计算第二可增功率与总可增功率的比值得到第二比例系数;
[0091]
s630,计算主路可增功率与第一比例系数的乘积值得到第一分配功率,计算主路可增功率与第二比例系数的乘积值得到第二分配功率;
[0092]
s640,选取第一可增功率和第一分配功率中较大的值作为第一比较值,计算第一比较值与第一充电功率的和值,得到第一可充功率;
[0093]
s650,选取第二可增功率和第二分配功率中较大的值作为第二比较值,计算第二比较值与第二充电功率的和值,得到第二可充功率;
[0094]
s660,控制第一储能单元、第二储能单元分别以第一可充功率、第二可充功率进行充电。
[0095]
对于步骤s610,将各支路的可增功率相加,即得到所有支路的总可增功率。
[0096]
对于步骤s620,第一比例系数和第二比例系数各代表了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可增功率在所有支路的占比。本实施例的第一比例系数和第二比例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0097][0098][0099]
式(4)和(5)中,k1表示第一比例系数,k2表示第二比例系数,δfpb_a表示第一可增功率,δfpb_b表示第二可增功率。
[0100]
对于步骤s630,根据各支路的比例系数对主路可增功率进行功率分配,从而保证最终各支路增加的实际功率之和不超过主路可增功率,避免发生主路过载的情况。
[0101]
对于步骤s640和步骤s650,将各支路分配到的分配功率与各支路可增功率进行比较,因为分配功率值与可增功率值都定义为了负值,因此取其中较大值作为实际可增功率,即取两者绝对值较小的作为实际可增功率。从而保证各支路实际增加的功率不超过其允许增加的功率范围,避免支路发生过载的情况。各支路实际可增功率与其原本的电池储能单
元充电功率之和即为各支路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充功率,也即第一可充功率和第二可充功率。
[0102]
本实施例的第一可充功率和第二充功率的具体计算公式分别为:
[0103]
fpmin_a=fpb_a max(δfpb_a,δfpb_main*k1)
ꢀꢀꢀꢀꢀꢀꢀꢀꢀꢀꢀꢀꢀꢀꢀꢀꢀ
(6)
[0104]
fpmin_b=fpb_b max(δfpb_b,δfpb_main*k2)
ꢀꢀꢀꢀꢀꢀꢀꢀꢀꢀꢀꢀꢀꢀꢀꢀꢀ
(7)
[0105]
式(6)和(7)中,fpmin_a表示第一可充功率,fpb_a表示第一充电功率,δfpb_a表示第一可增功率,δfpb_main表示主路可增功率,k1表示第一比例系数,fpmin_b表示第二可充功率,fpb_b表示第二充电功率,δfpb_b表示第二可增功率,k2表示第二比例系数,max表示取较大的值,fpmin_a与fpmin_b都为负值。
[0106]
对于步骤s660,在保证主路和支路都不发生过载的前提下,使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的电池储能单元都以最大可充功率充电,保证了电池储能单元的最佳充电效率。
[0107]
示意性实施例,电网支路可以为三条及以上,将主路可增功率分配至各支路的过程与上述步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108]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8,储能控制方法还包括:
[0109]
s700,获取每一电池储能单元放电时的电池放电功率、预设放电系数和预设放电阈值;
[0110]
s800,获取与电池储能单元对应的每一电网支路的实际功率;
[0111]
s900,根据电池放电功率、实际功率、预设放电系数和预设放电阈值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
[0112]
s1000,控制电池储能单元以最大可放功率进行放电。
[011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步骤应用于电池储能单元放电的时候。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规定电池储能单元充电时的功率为负值,放电时的功率为正值。
[0114]
对于步骤s700和步骤s800,电池放电功率即为电池储能单元的实时放电功率。为了确保对应支路始终处于供电状态,电池储能单元增加的放电功率不得超过支路当前实际功率的一定比例,该比例系数即为预设放电系数。本实施例的预设放电系数设置为0.95,此系数与发电厂协商确定。当电池储能单元的放电功率增加时,因为用电负荷消耗的功率保持稳定,所以支路提供的功率将减小。若支路的供电功率太低也有可能发生逆送,因此设立预设放电阈值,保证支路的供电功率不小于此阈值,避免电池储能单元经支路逆送电能至主路。通常此预设放电阈值为0.5mv。
[0115]
对于步骤s900和步骤1000,计算出该支路的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后,控制电池储能单元以该功率放电。从而在保证不发生逆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电池储能单元的供电作用,减轻发电厂的压力。
[0116]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9,根据电池放电功率、实际功率、预设放电阈值和预设放电系数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的步骤,包括:
[0117]
s910,计算实际功率与预设放电系数的乘积值,得到第一可放功率;
[0118]
s920,计算实际功率与预设放电阈值的差值,得到第二可放功率;
[0119]
s930,选取第一可放功率与第二可放功率中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可放功率;
[0120]
s940,计算实际可放功率与电池放电功率的和值,得到最大可放功率。
[0121]
对于步骤s910和步骤s920,第一可放功率、第二可放功率即为分别只考虑预设放
电系数、预设放电阈值的支路可增加的可放功率。
[0122]
对于步骤s930,选取第一可放功率与第二可放功率中的较小值,即可在保证支路处于供电状态时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增加放电功率,即可增加的实际可放功率。
[0123]
对于步骤s940,将电池储能单元的当前放电功率与其最大可增加放电功率相加,便可得到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电功率。
[0124]
具体示例,本技术实施例图3所示第一支路(支路a)的第一储能单元100的最大可放功率计算公式为:
[0125]
fpmax_a=fpb_a min(0.95fp,fp-0.5)
ꢀꢀꢀꢀꢀꢀꢀꢀꢀꢀꢀꢀꢀꢀꢀꢀꢀꢀꢀꢀꢀꢀꢀꢀꢀꢀ
(8)
[0126]
式(8)中,fpmax_a表示支路a的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fpb_a表示第一储能单元100实时的电池放电功率,fp表示支路a供电的实际功率,min表示取较小的值。
[0127]
支路b的第二储能单元200的最大可放功率计算方法与支路a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若电网支路有三条及以上,其他支路的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放功率计算方式同上。
[0128]
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0,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包括:火电机组300、电池储能系统400和能量管理系统500,火电机组300用于发电;电池储能系统400连接火电机组300,电池储能系统400包括多个电池储能单元,每个电池储能单元连接一个电网支路;能量管理系统500分别连接火电机组300和电池储能系统400,能量管理系统500用于进行agc调频,能量管理系统500还用于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储能控制方法。
[0129]
本技术实施例的火储联合agc调频系统可以为高储能容量配置的系统。通过考虑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预设放电系数以及预设放电阈值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过载或逆送的情况下,预测各支路电池储能单元的最大可充功率或最大可放功率,使得能量管理系统在最大可充放功率空间内进行能量控制,充分发挥电池储能系统的辅助功能。
[0130]
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3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