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茶叶的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7:59: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茶叶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的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2.鲜茶叶在采摘后需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摊凉、提香等处理后才可成为商品销售出去;发酵是茶叶形成品质的关键过程。所谓发酵,是在酶的促使作用下,以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过程。其中茶叶的发酵一般有自然发酵与发酵室两种模式。其中自然发酵存在因温湿度难以控制容易导致茶叶发酵速度慢,加工效率低,发酵不均匀,汤色发暗,品质难以控制等缺点。发酵室中发酵容易造成因温湿度及氧气供给不均匀而导致茶叶内外发酵不均匀,香气低闷,产生酸味等影响茶叶品质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茶叶的发酵系统。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茶叶的发酵系统,包括发酵室主体、氧气箱、超声雾化加湿器、空气加热器、换气扇、可编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箱、超声雾化加湿器、空气加热器、换气扇、可编程控制系统均安装在发酵室主体外,所述氧气箱与设置在发酵室主体中的供氧管道相连,所述超声雾化加湿器与设置在发酵室主体中的加湿管相连,所述加湿管包括主管道、不少于一根纵管道、不少于一根横管道,所述空气加热器与设置在发酵室主体中的进气主管相连,所述进气主管连接有多根通气导管,所述发酵室主体内部设有置茶架,所述置茶架为多层的板状结构,所述可编程控制系统分别与氧气箱、空气加热器、超声雾化加湿器、换气扇电连接,所述发酵室主体中还具有温度检测传感器、湿度检测传感器和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湿度检测传感器、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与可编程控制系统电连接。
5.在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中,所述供氧管道设置有数根。
6.在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中,所述纵管道、横管道分别位于发酵室主体内壁的两侧,所述纵管道、横管道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雾化喷头。
7.在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中,所述通气导管中具有无数个通气小孔。
8.在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中,所述置茶架之间具有预留空隙。
9.在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中,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湿度检测传感器及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放在置茶架中间层的表面上。
10.一种茶叶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潮水:采用晒青毛茶为茶原料,加水均匀喷洒到晒青毛茶原料上,用水量为晒青毛茶原料净重的50%,潮水增湿至茶叶含水量为40%
±
2%;(2)进料:将步骤(1)潮水后的茶原料装满在71*49.5*38.5cm塑料筐中,每筐30kg左右,再整齐摆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
(3)一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由30℃逐渐提升至40℃,湿度为80%,供氧 为36s/1h,排碳为72s/1h,一次发酵时间为8d,该一次发酵结束时茶原料含水量为25
±
2%;(4)二次发酵前补水:一次发酵结束后,将塑料筐从置茶架中推出,解块后均匀混合,再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可编程控制系统控制超声雾化加湿器,加水均匀喷洒到茶原料上,补水量为茶原料原净重的30%,使茶原料含水量为40
±
2% ;(5)二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由40℃逐渐提升到48℃,湿度为80%,供氧为36s/1h,排碳为72s/1h,二次发酵时间为10d,该二次发酵结束时茶原料含水量为16
±
2%;(6)三次发酵前补水:二次发酵结束后,将塑料筐从置茶架中推出,解块后均匀混合,再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可编程控制系统控制超声雾化加湿器,加水均匀喷洒到茶原料上,补水量为茶原料原净重的30%,使茶原料含水量为35
±
2%;(7)三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由48℃逐渐提升到50℃,湿度为80%,供氧 为36s/1h,排碳为72s/1h,三次发酵时间为5d,该二次发酵结束时茶原料含水量为25
±
2%;(8)解块:第三阶段结束,将塑料筐从置茶架中推出,解块后均匀混合,并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9)四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保持在50℃,湿度为0%,供氧为36s/1h,排碳为72s/1h,四次发酵时间为3d,起堆均匀混合后装袋入库,发酵结束。
11.实施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茶叶的发酵系统,通过设有的氧气箱、超声雾化加湿器、空气加热器、换气扇为发酵室主体提供均匀的温湿度及氧气浓度,可编程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氧气箱、超声雾化加湿器、空气加热器、换气扇使发酵室主体内部的氧气及温湿度达到设定标准,从而使得发酵室主体在较佳可控环境条件提高茶叶品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的这种茶叶发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发酵室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14.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的这种茶叶的发酵系统,包括发酵室主体1、氧气箱2、超声雾化加湿器3、空气加热器4、换气扇5、可编程控制系统11。氧气箱2、超声雾化加湿器3、空气加热器4、换气扇5、可编程控制系统11均安装在发酵室主体1外,可编程控制系统11分别与氧气箱2、超声雾化加湿器3、空气加热器4、换气扇5电连接。
15.发酵室主体1中具有温度检测传感器6、湿度检测传感器7和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8。
16.发酵室主体1侧壁上端安装有氧气箱2,氧气箱2与设置在发酵室主体1中的供氧管道9相连,供氧管道9设置有数根,每根均水平固定在发酵室主体1墙壁上,使得对发酵室主体1中进行均匀供氧。
17.发酵室主体1另一侧壁上端具有超声雾化加湿器3,超声雾化加湿器3连接有进水管和加湿管10,利用超声雾化加湿器3将水变为水蒸气对发酵室主体1的湿度进行调节,该加湿管10包括主管道101、不少于一根纵管道102、不少于一根横管道103,纵管道102、横管道103与主管道101对应连通,纵管道102、横管道103分别位于发酵室主体1内壁的两侧,纵管道102、横管道103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雾化喷头104,利用发酵室主体1两侧设有有多个雾化喷头104可将喷出的水蒸气均匀送入至发酵室主体1内,使得发酵室主体1内的茶原料均匀加湿。在喷淋加湿的过程中,湿度传感器7实时监测发酵室主体1中的湿度,当湿度达到要求时,超声雾化加湿器3停止喷水。
18.发酵室主体1侧壁下端具有空气加热器4,发酵室主体1顶端具有换气扇5,在发酵的过程中,当温度传感器6监测到的温度达不到发酵温度需要升温时,可打开空气加热器4,经过空气加热器4加热后的热空气经过进气主管12进入各个通气导管13,再通过各个通气导管13上的无数个通气小孔将热量传入到发酵室主体1中,使发酵室主体1中的茶原料均匀受热;当发酵温度达到要求后,停止向发酵室主体内的通入热空气,如果是温度传感器6监测到的温度高于发酵温度,需要降温时,只需要打开换气扇5,即可降低发酵室主体1内的温度。且能达到换气的效果。
19.发酵室主体1内部布置有置茶架14,置茶架14为多层的板状结构,置茶架14用于放置装茶原料的塑料筐,置茶架14之间具有预留空隙。塑料筐位于预留空隙中。温度检测传感器6、湿度检测传感器7及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8放在置茶架14中间层的表面上,使能够更好的反应发酵室主体1中温湿度及氧气浓度的各项指标。
20.温度检测传感器6、湿度检测传感器7、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8与可编程控制系统11电连接。温度检测传感器6、湿度检测传感器7和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8将检测到的温湿度数据和氧气浓度数据传回可编程控制系统11中,可编程控制系统11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氧气箱2、超声雾化加湿器3、空气加热器4、换气扇5使发酵室主体1内部的氧气及温湿度达到设定标准。从而使得发酵室主体在较佳可控环境条件提供均匀的温湿度及氧气浓度,从而提高茶叶品质。
21.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茶叶的发酵方法,按照茶叶发酵工艺的要求,通过可编程控制系统11对发酵室环境的精准控制,从而提高茶叶品质及成品率。其中包括以下步骤:(1)潮水:采用晒青毛茶为茶原料,加水均匀喷洒到晒青毛茶原料上,用水量为晒青毛茶原料净重的50%,潮水增湿至茶叶含水量为40%
±
2%;(2)进料:将步骤(1)潮水后的茶原料装满在71*49.5*38.5cm塑料筐中,每筐30kg左右,再整齐摆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3)一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由30℃逐渐提升至40℃,湿度为80%,供氧 为36s/1h,排碳为72s/1h,一次发酵时间为8d,该一次发酵结束时茶原料含水量为25
±
2%;(4)二次发酵前补水:一次发酵结束后,将塑料筐从置茶架中推出,解块后均匀混合,再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可编程控制系统控制超声雾化加湿器,加水均匀喷洒到茶
原料上,补水量为茶原料原净重的30%,使茶原料含水量为40
±
2% ;(5)二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由40℃逐渐提升到48℃,湿度为80%,供氧为36s/1h,排碳为72s/1h,二次发酵时间为10d,该二次发酵结束时茶原料含水量为16
±
2%;(6)三次发酵前补水:二次发酵结束后,将塑料筐从置茶架中推出,解块后均匀混合,再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可编程控制系统控制超声雾化加湿器,加水均匀喷洒到茶原料上,补水量为茶原料原净重的30%,使茶原料含水量为35
±
2%;(7)三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由48℃逐渐提升到50℃,湿度为80%,供氧 为36s/1h,排碳为72s/1h,三次发酵时间为5d,该二次发酵结束时茶原料含水量为25
±
2%;(8)解块:第三阶段结束,将塑料筐从置茶架中推出,解块后均匀混合,并放于发酵室主体中的置茶架上;(9)四次发酵:调节可编程控制系统数据,使温度保持在50℃,湿度为0%,供氧为36s/1h,排 碳为72s/1h,四次发酵时间为3d,起堆均匀混合后装袋入库,发酵结束。
22.本方法中二次发酵、三次发酵之前对茶原料进行补水,保证了茶叶发酵的延续性和发酵品质,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发酵室主体内温度采取逐步递增的方法,给予自然接种发酵微生物充分的生长繁殖和分解代谢的时间以及温度条件,为后续茶叶的微生物发酵打下基础。同时,可以防止堆内水分的过快挥发,保证了茶叶发酵所需的湿热环境。
2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