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5:09: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软土地基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工程、道路工程以及水力工程的建设时,通常会预先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
3.加固软土地基时,一般设置若干间隔排布的灌注桩,通过灌注桩对其周围的土体进行支撑,以此增加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4.但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灌注桩间隔排布,不同灌注桩之间留有间隙,不同灌注桩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使得若干灌注桩的整体性较差,导致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对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灌注桩,还包括设置于灌注桩外侧的侧撑管,所述侧撑管于灌注桩的四周间隔均布有四个,所述软土地基中还设置有用于对侧撑管进行施工的工作井,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灌注桩相互靠近的两侧的侧撑管共用一个工作井,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灌注桩相互靠近的两侧的侧撑管共用一个工作井,所述侧撑管一端滑动配合于工作井,所述侧撑管远离工作井的一端插入于灌注桩的桩孔中,所述侧撑管的内腔与灌注桩的桩孔的内腔连通,所述工作井中设置有用于将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相互连通的衔接管。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先通过设备成孔,形成灌注桩的桩孔,再于工作井内对侧撑管进行施工,驱动侧撑管背向工作井移动,使侧撑管的一端插入于灌注桩的桩孔中,侧撑管背向工作井移动的过程中,土壤进入于侧撑管中,清理侧撑管中的土壤,然后通过将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连通,最后向灌注桩的桩孔内灌注混凝土,混凝土被灌注至桩孔、侧撑管及衔接管中,并回填工作井,使相邻灌注桩通过侧撑管、衔接管和工作井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了若干灌注桩的整体性,提高了对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
8.优选的,所述侧撑管倾斜设置,所述侧撑管靠近工作井的一端低于侧撑管的另一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工具清理侧撑管中的土壤时,土壤松动后沿倾斜设置的侧撑管的内壁向下滑动至工作井中,便于对侧撑管中的土壤进行清理。
10.优选的,所述工作井的内壁上固设有挡土板,所述挡土板上开设有与侧撑管一一对应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中放置有气囊,所述侧撑管上固设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背离气囊的一端滑动连接于挡土板中,所述联动杆与气囊抵接,向所述气囊中充气,所述联动杆能在气囊的作用下带动侧撑管移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驱动侧撑管移动时,通过气囊上的充气口向气囊中
充气,气囊膨胀,推动联动杆沿侧撑管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对侧撑管的驱动。
12.优选的,所述容纳槽包括内槽和外槽,共用同一个所述工作井的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撑管水平错位分布,所述联动杆包括滑动配合于内槽中的联动块、滑动配合于外槽中的联动杆和固设于联动杆的直线驱动件,所述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固设于侧撑管,两个错位分布的所述侧撑管能在两个直线驱动件的作用下移动至对齐。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错位布置的侧撑管,减小了工作井的横截面积,对工作井内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另外,通过控制联动杆即可实现对侧撑管的驱动,使两个侧撑管相互靠近的两端对齐,便于衔接管与侧撑管之间的连接,简化了结构,便于加工。
14.优选的,共用同一所述工作井的四个所述侧撑管中,其中两个所述对称设置的侧撑管高于另外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撑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同一工作井中四个侧撑管的排布,避免两两对称设置的侧撑管之间的干涉。
16.优选的,共用同一个所述工作井的两个对称分布的侧撑管相互靠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减阻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侧撑管移动时与土壤之间的阻力,有利于侧撑管的移动。
18.优选的,所述减阻部设置为锯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锯齿的设置减小了侧撑管与土壤的之间的阻力。
20.优选的,所述侧撑管与衔接管之间通过法兰密封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侧撑管背离灌注桩的一端与衔接管之间的连接,连接难度小,连接密封性高。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相邻灌注桩通过侧撑管、衔接管和工作井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了若干灌注桩的整体性,提高了对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2. 使用工具清理侧撑管中的土壤时,土壤松动后沿倾斜设置的侧撑管的内壁向下滑动至工作井中,便于对侧撑管中的土壤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23.图1是以俯视视角看加固结构的俯面示意图。
24.图2是显示加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5.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4是显示侧撑管与衔接管的连接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显示侧撑管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灌注桩;2、工作井;21、挡土板;22、滑移槽;23、容纳槽;231、内槽;232、外槽;3、侧撑管;31、锯齿;4、衔接管;5、联动杆;51、联动块;52、连接杆;53、直线驱动件;6、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参照图1,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呈正菱型阵列排布的灌注桩1、若干呈正菱型阵列排布的工作井2和设置于灌注桩1和工作井2之间的侧撑管3,侧撑管3的内腔与灌注桩1的桩孔的内腔连通;工作井2与灌注桩1交错设置,以俯视视角看加固结构,横向相邻的两个灌注桩1相互靠近的两侧的两个侧撑管3共用一个工作井2,纵向相邻的两个灌注桩1相互靠近的两侧的两个侧撑管3共用一个工作井2,同一工作井2对应四个侧撑管3,四个侧撑管3中,任意相邻两个侧撑管3所在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
31.结合图1和图2,工作井2中还设置有两个衔接管4,衔接管4用于将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3的底端连通。
32.向灌注桩1的桩孔中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被灌注至桩孔、侧撑管3及衔接管4中,灌注完成后,回填工作井2,若干灌注桩1通过侧撑管3、衔接管4和工作井2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若干灌注桩1的整体性,进而提高了对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
33.为增加工作井2的结构强度,工作井2的内壁上固定有挡土板21,挡土板21抵接于工作井2的内壁,将工作井2的内壁覆盖,挡土板21设置可以设置为金属板、木板等。
34.侧撑管3倾斜设置,侧撑管3靠近工作井2的一端低于侧撑管3背离工作井2的一端。
35.结合图2、图3和图4,工作井2的横截面为矩形,工作井2的侧边的延伸方向为侧撑管3的调整方向,挡土板21上开设有用于供侧撑管3沿调整方向移动的滑移槽22,侧撑管3底端穿设于滑移槽22,且侧撑管3能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其的长度方向移动至其顶端插入于灌注桩1的桩孔中。
36.结合图3和图4,初始状态时,为了充分利用工作井2内的空间,减小工作井2的横截面积,同一工作井2中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3沿侧撑管3的调整方向错位布置,当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3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至二者沿调整方向移动不会发生干涉时,移动两个侧撑管3至二者相互靠近的两端对齐,再继续将侧撑管3向外推出,直至侧撑管3顶端插入于灌注桩1的桩孔中。
37.另外,为避免同一工作井2中两两对称设置的侧撑管3发生干涉,位于横向的两侧的两个侧撑管3高于位于纵向的两侧的两个侧撑管3。
38.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撑管3相互背离的两侧分别固定有联动杆5,联动杆5沿调整方向设置且与侧撑管3垂直。
39.挡土板21朝向联动杆5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槽23,容纳槽23沿侧撑管3的倾斜方向倾斜,容纳槽23包括相互连通的内槽231和外槽232。内槽231中放置有气囊6,气囊6上设置有充气口,充气口处设置有防止气体外泄的单向阀,单向阀于附图中未示出。
40.联动杆5包括滑移连接于内槽231中的联动块51、固定于联动块51的连接杆52和固定于连接杆52的直线驱动件53,连接杆52滑动配合于外槽232,直线驱动件53位于容纳槽23外侧,直线驱动件53的输出端固定于侧撑管3,本实施例中,直线驱动件53可以设置为电缸、气缸等。
41.初始状态时,气囊6处于未充气状态,侧撑管3处于未伸出于工作井2的状态;通过气囊6的充气口对气囊6充气,气囊6膨胀,推动联动杆5沿侧撑管3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带动侧撑管3伸出工作井2直至插入于桩孔中。
42.需要对侧撑管3沿滑移槽22的长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时,控制直线驱动件53,驱
动侧撑管3移动即可。
43.为减小阻力,侧撑管3背离联动杆5的一侧设置有锯齿31,侧撑管3沿滑移槽22的长度方向移动时,锯齿31的设置减小了侧撑管3与土壤之间的阻力,有利于侧撑管3的移动。
44.侧撑管3底端与衔接管4通过法兰密封连接,连接强度高,连接密封性较好。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软土地基的加固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先通过设备成孔,形成灌注桩1的桩孔,再于工作井2内对侧撑管3进行施工, 先对气囊6进行充气,气囊6膨胀,推动联动杆5及侧撑管3沿侧撑管3的长度方向移动,但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3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至二者沿滑移槽22的长度方向移动不会发生干涉时,启动直线驱动件53,使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撑管3移动至二者相互靠近的两端对齐,再继续通过对气囊6进行充气的方式将侧撑管3向外推出,直至侧撑管3顶端插入于桩孔中;侧撑管3背向工作井2移动的过程中,土壤进入于侧撑管3中,清理侧撑管3中的土壤,由于侧撑管3倾斜设置,侧撑管3内腔中的土壤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至工作井2中;最后通过衔接管4将对称设置的两个侧撑管3连通,并向灌注桩1的桩孔内灌注混凝土,混凝土被灌注至桩孔、侧撑管3及衔接管4中,回填工作井2,使相邻灌注桩1通过侧撑管3、衔接管4和工作井2形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了若干灌注桩1的整体性,提高了对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