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10:08: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除/加湿功能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空调器难以满足建筑物实际需要的热湿比的变化,一般是牺牲对湿度的控制,通过仅满足室内温度的要求来妥协,造成夏季制冷(特别是小负荷工况)温度舒适但湿度过高、湿度舒适但温度过低的问题,导致用户不舒适,需要对吹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或加湿。
3.加湿的方法包括有水加湿法和无水加湿法:水加湿方法具有加湿效果好、加湿速度快等优点,利用各种手段(如电加热、超声波等)使水变为水蒸汽送入室内,但有水加湿法在空气调节设备中设置有循环水箱,导致设备成本较高,且需要用户连通自来水管路并自行更换水,使用较繁琐。此外,在室内空气湿度高的情况下,水加湿法无法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调节。
4.无水加湿法利用吸湿材料(如转轮)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转轮工作时分为吸附区和脱附区,空气中的水分在吸附区被转轮中的吸湿材料所吸附,然后在脱附区被加热空气所脱附,两股气流同时作用在转轮上,并随着轮子的转动,使得处理空气中的水分连续不断的被吸附并又被再生空气脱附而排出。无水加湿转轮方法不需要加水且可以连续使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5.但是,现有技术中转轮常见应用于除湿机中,在空调器中无广泛应用。
6.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技术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通过转轮模块与三个换热器通过合理布局及控制,实现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整机紧凑,提高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节能减耗。
8.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内设有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还设有转轮模块,所述转轮模块包括转轮,所述转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回风风道正对,另一部分与所述新风风道正对,所述转轮可以对流经的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和脱附;所述回风风道内设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转轮模块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转轮模块的另一侧;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在制冷除湿工况下,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用作蒸发器;
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在制热加湿工况下,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在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工况下,回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转轮及所述第二换热器,新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转轮。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还设有全热交换芯体,所述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工况下,回风和新风在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进行顺流热质交换。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内通过隔板结构分隔出所述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及旁通风道,所述旁通风道与所述空调器的送风口连通,所述隔板结构上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工况下,所述第一风阀关闭;所述空调器在外气旁通工况下,所述第一风阀开启,新风直接经所述第一风阀进入所述旁通风道。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结构上还设有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工况下,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及所述第三风阀关闭;所述空调器在外气旁通工况下,所述第一风阀开启,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三风阀关闭;所述空调器在内循环工况下,所述第一风阀关闭,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三风阀开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回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二风阀、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转轮及空调器的送风口,新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三风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转轮、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空调器的排风口。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的壳体上设有第一维修盖,打开所述第一维修盖可对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用于驱动所述转轮转动的驱动部件进行维修。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风风道内在靠近所述空调器的排风口处设有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道内在靠近所述空调器的新风口处设有送风风机,所述排风风机和所述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内腔的同一侧;所述空调器的壳体上设有第二维修盖,打开所述第二维修盖可对所述排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及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回路上的压缩机、电子膨胀阀进行维修。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轮模块还包括:安装框架,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转轮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转轮正对的开口,空气经所述开口流经所述转轮;第一密封部,其沿所述转轮的周向延伸,密封设于所述转轮的外周面和所述安装框架上靠近所述开口处的内壁上;第二密封部,其设于所述开口处,用于分隔流经所述转轮的来自所述回风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的两股空气。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横跨所述开口的安装梁, 所述安装梁与分隔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回风风道的隔板连接;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安装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转轮的外端面密封接触。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轮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安装梁连接;所述安装框架上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的动力输出端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转轮之间设有传动带,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传动带都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转轮的外周侧,所述第一翻边部与所述安装框架上靠近所述开口处的内壁密封接触。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所公开的空调器具备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两种功能,能够对室内空气同时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部件布局紧凑。
19.通过内部部件的合理局部,配合第一维修盖和第二维修盖,便于全热交换器芯体和滤网的清洗更换、送风风机和排风风机的电机维修、压缩机维修、转轮的驱动电机维修、电子膨胀阀维修更换、压机主控板和整机主控板的维修等。
20.转轮模块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通过设置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避免吸附区和脱附区两股气流相互泄露的问题,提高空气除/加湿效果。
21.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维修示意图;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省略顶部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省略顶部盖板、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结构省略内部部分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加湿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外气旁通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内循环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转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结构从q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根据实施例的转轮模块中转轮与驱动部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3为根据实施例的转轮模块中安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根据实施例的转轮模块的侧视图;图15为图14中a-a向剖视图;图16为图14中b-b向剖视图。
24.附图标记:100-机壳,110-回风口,120-新风口,130-排风口,140-送风口,150-排风风机,160-送风风机,170-旁通风道,181-第一维修盖,182-第二维修盖,191-第一隔板,192-第二隔板,193-第三隔板;200-转轮模块,210-转轮,211-转轴,220-安装框架,221-安装梁,222-侧壁,223-开口,230-第一密封部,231-第一固定部,232-第一翻边部,240-第二密封部,241-第二固定部,242-第二翻边部,250-驱动部,261-主动轮,262-传动带,263-张紧轮,264-张紧臂,265-张紧弹簧,270-固定板;310-第一换热器,320-第二换热器,330-第三换热器;410-第一风阀,420-第二风阀,430-第三风阀;500-全热交换芯体;600-接水盘,610-水泵,620-排水管;710-压缩机,720-电子膨胀阀;800-电器盒,810-电器盒盖。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空调器,参照图1、图3、图5、图6至图9,其中图3至图5将部分盖板及隔板进行了省略,以便清晰体现空调器内腔中的结构,图6至图9为空调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原理示意图。
32.空调器的内腔中通过隔板结构分隔出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回风风道的一端连通回风口110,另一端连通排风口130。新风风道的一端连通新风口120,另一端连通送风口140。
33.回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150,排风风机150靠近排风口130设置,排风风机150抽取室内污风,经回风风道和排风口130排到室外。
34.新风风道内设有送风风机160,送风风机160靠近送风口140设置,送风风机160抽取室外新风,经新风风道和送风口140送入室内。
35.以图1所示方位,回风口110和新风口120设于空调器的后侧,排风口130设于空调器的左侧,送风口140设于空调器的右侧,且排风口130和送风口140均靠近空调器的前侧。
36.该空调器还包括转轮模块200、三个换热器(分别为第一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20及第三换热器330)及全热交换芯体500。
37.全热交换芯体500靠近新风口120和回风口110设置,全热交换器芯体500在制冷除湿时,实现新风的温度降低和湿度降低;在制热加湿时,实现新风的温度增加和湿度增加。
38.全热交换器芯体500的材料为pp,层高2mm,在不影响施工安装的情况下,回风口110和新风口120向全热交换器芯体500中间移动,提高芯体表面风速分布的均匀性,降低风阻。
39.回风口110与全热交换芯体500之间、新风口120与全热交换芯体500之间分别设有滤网,滤网是初效滤网,采用无纺布滤芯,过滤级别g1,能够过滤空气中的大颗粒粉尘和虫子进入机体。
40.转轮模块200用于实现空气的湿度调节,参照图10和图11,转轮模块200包括转轮210,除湿和加湿通过转轮210的旋转来完成。
41.转轮210的一部分(第一处理区)与回风风道正对,另一部分(第二处理区)与新风风道正对,回风和新风两股气流通过转轮210上的蜂窝状结构实现进风和出风,两股气流逆向流动,转轮210可以对流经的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除湿和脱附加湿。
42.制冷除湿时,转轮210吸附侧将相对湿度较高的新风通过吸附材料作用实现除湿;制热加湿时,将回风的水分通过转轮210吸附侧回收,而后利用相对湿度较低的新风通过转轮210脱附侧进行脱附,实现加湿。
43.换言之,当风穿过转轮210的吸附区时,水分被转轮210吸附而变得干燥,与此同时,加热后的再生空气又将水分从转轮210中脱附出来。转轮210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速度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空气除湿或加湿处理过程。
44.转轮210的吸附材料是转轮的关键材料,可以是硅胶、玻纤、卤酸盐的复合材料、分子筛等。优选硅胶转轮,硅胶转轮可提高再生吸附效果,更好地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再生吸附和脱附除湿处理,使用寿命可达10年。
45.对于三个换热器的布置,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设于回风风道内,第三换热器330设于新风风道内,并且,第一换热器310设于转轮模块200的一侧,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三换热器330设于转轮模块200的另一侧。
46.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工况下,对新风进行除湿,参照图6,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用作冷凝器,第三换热器330用作蒸发器,第三换热器330通过蒸发蒸发冷却给空气除湿。
47.回风过程如下:回风口110

全热交换器芯体500

第一换热器310

转轮210

第二换热器320

排风风机150

排风口130,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芯体500进行顺流热质交换,再经过第一换热器310换热,较低相对湿度满足转轮210脱附需求,经过转轮210对回风加湿。为进一步提升能效,增加第二换热器320进一步回风换热、回收能量。
48.新风过程如下:新风口120

全热交换器芯体500

第三换热器330

转轮210

送风风机160

送风口,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经过全热交换器芯体500进行顺流热质交换,经过第三换热器330换热后进一步冷却除湿,较高相对湿度(在90%以上)满足转轮210吸附除湿需求,经过转轮210对新风深度除湿。
49.空调器在制热加湿工况下,对新风进行加湿,参照图7,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用作蒸发器,第三换热器330用作冷凝器。为降低压损,第一换热器310为l型设计,增大换热面积。
50.回风过程如下:回风口110

全热交换器芯体500

第一换热器310

转轮210

第二换热器320

排风风机150

排风口130,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芯体500进行顺流热质交换,为防止第一换热器310析出水分降低加湿效果,通过电磁阀将第一换热器310旁通,第一换热器310不工作仅起到风道的作用。经过转轮210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转轮210的出风与第二换热器320进行换热,回收能量。
51.新风过程如下:新风口120

全热交换器芯体500

第三换热器330

转轮210

送风风机160

送风口140,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经过全热交换器芯体500进行顺流热质交换,经过第三换热器330换热后,温度升高、绝对湿度降低,较低的相对湿度(在20%以下)满足转轮210脱附需求,经过转轮210对新风进行加湿。
52.该空调器具备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两种功能,能够对室内空气同时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部件布局紧凑。
5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具有外气旁通工作模式,当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小的情况下,热交换效率和调湿效率很低,没有必要进行热交换和调湿,此时打开旁通通道,减少风阻,此模式下,压缩机710、转轮210、排风风机150均不工作,节能环保。
54.具体的,空调器内通过隔板结构分隔出旁通风道170,旁通风道170与送风口140连通,隔板结构上设有第一风阀410。
55.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工况下,第一风阀410关闭,参照图6和图7。
56.空调器在外气旁通工况下,参照图8,第一风阀410开启,新风直接经第一风阀410进入旁通风道170,新风过程如下:新风口120

第一风阀410

送风口140。
5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具有内循环工作模式,内循环模式除湿,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应用于室内空气质量好,但室内湿度较高的场景。在该模式下,压缩机710、电子膨胀阀720等工作过程与制冷除湿模式类似,不再赘述。
58.具体的,隔板结构上还设有第二风阀420和第三风阀430,空调器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各风阀处于不同的状态。
59.空调器在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工况下,第一风阀410、第二风阀420及第三风阀430关闭,参照图6和图7。
60.空调器在外气旁通工况下,第一风阀410开启,第二风阀420和第三风阀430关闭,参照图8。
61.空调器在内循环工况下,参照图9,第一风阀410关闭,第二风阀420和第三风阀430开启,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用作冷凝器,第三换热器330用作蒸发器。
62.回风过程如下:回风口110

第三换热器330

转轮210

送风风机160

送风口140,此模式下第三换热器330为蒸发器,室内回风经过第三换热器330换热后冷却除湿,再经过转轮210对室内回风吸附除湿。
63.新风过程如下:新风口120

第一换热器310

转轮210

第二换热器320

排风风机150

排风口130,此模式下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为冷凝器。室外新风经过第一换热器310换热,较低相对湿度满足转轮210脱附需求,经过转轮210对回风脱附加湿,增加第二换热器320进一步回风换热并回收能量。
64.各风阀的材料为abs,在设计时通过增加主壁厚和加筋的形式,在强度上进行了加强。密封上是采用在风阀上粘贴epdm棉的形式进行密封。此外,各风阀安装时均是采用竖直形式安装的,风阀的开闭过程无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65.第一风阀410、第二风阀420及第三风阀420均位于风向的迎风侧,在送风风机160和排风风机150开启后会在风压的作用下锁紧。
66.此外,空调器在由正常模式(制冷除湿或制热加湿)切换到外气旁通模式或者内循环模式时,为保证风阀的顺利开启,需要关闭送风风机160和排风风机150后再控制风阀开启,否则,过大的负压力会影响风阀和电机的寿命。
6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710在制冷除湿时,保证第三换热器330的除湿能力且蒸发器不低于0℃;在制热加湿时,保证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一换热器330的能力发挥且不结霜。
6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三换热器330上下布置,第三换热器330的底部设有接水盘600,起到收集冷凝水的作用,通过水泵610和排水管620将冷凝水排出。此外,接水盘600还作为第三换热器330和第二换热器320的支撑件以及起到相互之间的风道密封作用。
69.为保证第三换热器330安装接水盘600内后不被冷凝水浸泡,第三换热器330下面增加支架。位于接水盘600上的第三换热器330和第二换热器320形成的腔体在前后和上下方向均密封,不漏气。
7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电器盒800设于空调器的前侧,电器盒800内的元器件包括压机驱动板、整机主控板、端子排、滤波器等,通过空调器内腔中的负压,带动电器盒800内气体流动,实现电器盒800的散热降温。
7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在生产加工时采用模块化组装的方式,在生产线下预先组装不同模块,再在生产线进行安装,各模块主要包括:转轮模块200,包括转轮210、驱动部件等,具体结构在下文详述;排水模块,包括接水盘600、水泵610、排水管620等;风机模块,包括送风风机160、排风风机150、相关固定结构等;第一换热器310及钣金;第二换热器320、第三换热器330及钣金;风阀模块,包括第一风阀410、第二风阀420及第三风阀430。
7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安装时,通过吊钩进行吊顶安装,预留安装维修口,维修主要包括全热交换器芯体500和滤网的清洗更换、送风风机160和排风风机150的电机维修、压缩机710维修、转轮210的驱动电机维修、电子膨胀阀720维修更换、压机主控板和整机主控板的维修等。
73.空调器的维修方案参照图2,空调器的壳体上设有第一维修盖181,第一维修盖181设于机壳100的左侧,打开第一维修盖181,全热交换芯体500、滤网以及用于驱动转轮210转动的驱动电机可见,以便对这几个部件进行维修。
74.电器盒800设于空调器的前侧外部,电器盒800的外侧设有电器盒盖810,拆掉电器盒盖810,即可对电器盒800的内部电路,如压机主控板、整机主控板等进行维修。
75.空调器的壳体上设有第二维修盖182,第二维修盖182设于机壳100的前侧,电器盒800设于第二维修盖182上,打开第二维修盖182,排风风机150、送风风机160及空调器的换热回路上的压缩机710、电子膨胀阀720可见,以便对这几个部件进行维修。
76.对于转轮模块20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至图13,转轮模块200除了转轮210外,还包括安装框架220、第一密封部230以及第二密封部240。
77.安装框架220为矩形框架结构,由若干个铰接的横向桁条、纵向桁条及钣金拼接而成,其内形成有容纳空间,转轮210位于容纳空间内,安装框架220的两侧壁222上分别设有与转轮210正对的开口223,空气经开口223流经转轮210。
78.第一密封部230和第二密封部240的作用是将流经转轮210的两股气流(指回风和新风)分隔开,避免处理后的干空气和再生后的湿空气互相泄露,以提高空气除/加湿效果。
79.第一密封部230其沿转轮210的周向延伸,密封设于转轮210的外周面和安装框架220上靠近开口处的内壁上,对转轮210的周向进行密封。
80.第二密封部240设于开口223处,用于分隔流经转轮210的来自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的两股空气。
81.安装框架220的设置,一方面为转轮210及驱动结构提供了安装载体和空间,另一方面也利于转轮模块200整体作为一个安装模块安装于空调器的内腔中,便于生产组装。
82.参照图3和图10,安装框架220上设有横跨开口223的安装梁222,安装梁222与分隔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隔板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经过转轮210处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上下布置,对应的,安装梁222横向水平延伸,安装梁222位于转轮210的外端面侧,第二密封部240固定于安装梁222上,将安装梁222与转轮210的外端面之间的缝隙封堵,避免回风和新风在此缝隙处发生互相泄露。
83.图3中只能够看到转轮模块200一侧的隔板(记为第三隔板193),在转轮模块200的
另一侧也具有一用于分隔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隔板。
84.第一密封部230和第二密封部240都是由耐高温、耐磨擦、阻力小的硅胶加特氟隆涂层的复合式平带型密封条构成。
85.对于第二密封部24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6,第二密封部240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二固定部241和第二翻边部242,第二密封部240为l型结构,第二固定部241与安装梁222固定连接,第二翻边部242与转轮210的外端面密封接触。
86.转轮210转动时,第二密封部240不动,第二翻边部242与转轮210的外端面之间相互摩擦,并保持密封状态。
87.进一步的,继续参照图16,安装梁222上通过螺钉固定有固定板270,固定板270沿安装梁22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固定部241过盈安装于安装梁222和固定板270之间的间隙内,安装梁222和固定板270均为金属材质,提高第二固定部241在此处的过盈安装密封性。
88.固定板270靠近转轮210的一侧外伸于安装梁222,使得第二密封部240过盈安装便利并且安装后密封可靠,不存在安装后密封不到位的情况,避免了第二密封部240的安装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构简单可靠。
89.进一步的,参照图10和图11,在转轮210的同一侧分别设有两段第二密封部240,同侧的两个第二密封部240位于转轮210的转动中心的两侧,其中一个第二密封部240上的第二翻边部242向下延伸,另一个第二密封部240上的第二翻边部242向上延伸,也即同侧的两个第二密封部240上的第二翻边部242朝向相反,第二翻边部242的朝向与转轮210的转动方向同向,图示中的转轮21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可以保证第二翻边部242与转轮210的外端面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避免第二翻边部242翘起而影响转轮210的转动。
90.对于第一密封部23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图14及图16,第一密封部230为圆环结构,其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固定部231和第一翻边部232,第一固定部231通过卡箍(未图示)固定于转轮210的外周侧,第一翻边部232与安装框架220上靠近开口223处的内壁密封接触。
91.转轮210转动时,第一密封部230随转轮210同步转动,第一翻边部232与安装框架220的内壁相互摩擦,并保持密封状态。
92.安装框架220至少在与第一翻边部232接触的部分由不锈钢制成,降低第一密封部230的摩擦系数,进而降低驱动电机的功率,起到节能降噪的效果。
93.对于转轮210的驱动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和图15,转轮210上设有转轴211,转轴21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安装梁222固定连接。
94.安装框架200上设有驱动部250(驱动电机),驱动部250的动力输出端设有主动轮261,主动轮261与转轮210之间设有传动带262,主动轮61和传动带262都位于容纳空间内。
95.转轮210的旋转采用皮带轮传动的方式,皮带轮传动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低噪音、低振动等优点,并且皮带轮传动对于皮带轮的制造和安装精度不像啮合传动严格。
96.驱动部250为减速电机,为保证转轮210充分的吸附水分和脱附水分,转轮210的转速为12转/小时。
97.进一步的,容纳空间内设有张紧臂264,张紧臂264的一端与安装框架220固定连接,另一端铰接有张紧轮263,张紧轮263作用于传动带262,张紧臂264的另一端还设有张紧弹簧265,张紧弹簧265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框架220上,张紧弹簧265与张紧臂264之间具有
一定角度。
98.张紧轮263、张紧臂264及张紧弹簧265构成传动带262的张紧机构,确保传动带262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一方面确保传动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选用传动带262时可适当选大,便于安装同时不影响传动效果。
9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开口223在靠近安装梁222的位置处的内径增大,标记为p区域,内径外扩的p区域避免了转轮210旋转时密封不严的情况,保证了第二密封部240在角落位置的安装密封,防止回风和新风相互泄露。
10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