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装置、区域内动态负荷获取方法、计算机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6-01 07:57: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区域能源规划阶段,通常区域内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未确定,这就给规划时的负荷计算与预测带来了困难,只能利用负荷指标作为依据,估算区域内建筑物的冷、热、电设计负荷,而且负荷指标范围大,估算数据误差大,常常导致设备配置过大,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当区域内建筑物设计方案成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建筑物冷、热、电小时负荷的模拟计算,但是需要对所有建筑进行逐一计算,这就导致负荷计算工作量大,难度高,在工程应用中难以发挥。
3.目前对于建筑负荷动态预测已有较多方法,包括传统的统计回归预测方法、计算软件仿真预测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等,但是缺少专门用于区域能源规划的动态负荷预测方法。
4.现有专利申请cn107781947b一种建筑空调系统冷热源预测控制方法和装置公开了一种冷热源预测控制方法,通过收集供能区域的历史热环境数据;根据所述供能区域的所述历史热环境数据和预测变量对控制区域的预设的预测周期内的热环境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和舒适度要求,确定控制周期内建筑空调末端设备向所述控制区域内输入的冷热负荷;采集所述控制区域的参数指标;根据所述参数指标对下一控制周期内建筑空调末端设备向所述控制区域内输入的冷热负荷进行调整。解决了过度供能的现象,无法实现真正的供需匹配的问题。上述技术仅适用于空调,无法适用于能源站的建设。
5.现有专利申请cn111985696a一种针对大型区域供冷供热能源站的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公开了一种能源站的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获取项目所在区域气象参数数据;确定供冷供热区域典型建筑类型;选取典型单体建筑;确定典型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确定典型建筑空调室内设计参数;确定典型建筑物内部的负荷强度;确定各典型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计算各典型建筑的设计日逐时冷负荷与逐时热负荷;计算各典型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计算能源站逐时冷热负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能源站的设计负荷偏大,从而导致装机规模偏大,投资偏高的缺点。上述计算未涉及电负荷,缺乏全面性。
6.并且现有的用能侧动态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预测数据准确性差,现有的冷、热、电负荷设计指标范围过大,设计时需要根据专业经验从指标范围内确定数值,且无可靠的理论依据可供参考,导致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差,进一步导致设备配置过大。2、计算工作量大,现有预测方法需要对区域内的建筑逐一进行能耗模拟计算,难度大,耗时长。3、实际操作难度大,现有预测方法需要大量实际测试的建筑逐时能耗数据支持,而数据难以获得,导致负荷预测的可操作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动态负荷预测方法预测数据准确性差和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
8.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所述设计方法包括:
9.获取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
10.根据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确定典型建筑类型,并获取建筑基本信息;
11.根据建筑类型和建筑信息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建立建筑能耗模型;
12.根据建筑能耗模型计算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
13.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和处理;
14.根据分类和处理的结果进行校核;
15.获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的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参数;
16.根据所述特性参数进行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
17.进一步,所述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所述分类具体为:
18.负荷数据和能耗数据;
19.所述负荷数据包括冷热电负荷;
20.所述能耗数据包括耗煤量和耗电量,所述耗电量包括与室外温度有关的耗电和与室外温度无关的耗电,所述与室外温度有关的耗电通过建筑能耗模拟软件获得,所述与室外温度无关的耗电采用独立计算,从用能侧进行预测。
21.进一步,所述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和处理,所述计算结果包括:
22.峰值冷、热、电负荷;典型日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单位面积全年能耗;单位面积全年分项能耗。
23.进一步,所述根据所述特性参数进行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具体为:
24.能源站总设计冷负荷:
25.cd=∑ψi×czi
×
si;
26.能源站总设计热负荷:
27.hd=∑ψi×hzi
×
si;
28.能源站总设计电负荷:
29.ed=∑ψi×ezi
×
si;
30.其中,cd为能源站总设计冷负荷;c
zi
为i类建筑的冷负荷设计指标;hd为能源站总设计热负荷;h
zi
为i类建筑的热负荷设计指标;ed为能源站总设计电负荷;e
zi
为i类建筑的电负荷设计指标;si为i类建筑的建筑面积;ψi为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
31.进一步,所述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还包括典型设计日冷热电负荷系数设计,具体为:
32.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
33.dcj=∑ψi×czi
×
si×ucij

34.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热负荷:
35.dhj=∑ψi×hzi
×
si×uhij

36.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电负荷:
37.dej=∑ψi×ezi
×
si×ueij

38.其中,dcj为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u
cij
为j时刻i类建筑冷负荷特性系数;dhj为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u
hij
为j时刻i类建筑热负荷特性系数;dej为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电负荷;u
eij
为j时刻i类建筑电负荷特性系数。
39.进一步,所述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还包括获取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系数:
40.能源站全年j时刻总冷负荷:
41.ycj=∑ψi×czi
×
si×ncij
42.能源站全年j时刻总热负荷:
43.yhj=∑ψi×hzi
×
si×nhij
44.能源站全年j时刻总电负荷:
45.yej=∑ψi×ezi
×
si×neij
46.其中,ycj是能源站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n
cij
是j时刻i类建筑冷负荷特性系数;yhj是能源站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n
hij
是j时刻i类建筑热负荷特性系数;yej是能源站设计日j时刻总电负荷;n
eij
是j时刻i类建筑电负荷特性系数。
4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装置,所述设计装置包括:
48.典型气候区及城市典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
49.建筑基本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确定典型建筑类型,并获取建筑基本信息;
50.建筑能耗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建筑类型和建筑信息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建立建筑能耗模型;
51.逐时冷热电负荷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建筑能耗模型计算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
52.分类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和处理;
53.校核单元,用于根据分类和处理的结果进行校核;
54.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的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参数;
55.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特性参数进行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
5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区域内建筑全年冷热电动态负荷获取方法,所述使用方法是基于上述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实现的,所述方法包括:
57.统计区域能源站范围内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
58.根据各类型建筑的冷热电设计负荷特性系数,计算各类型建筑的冷热电设计负荷,利用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获取能源站总冷热电设计负荷;
59.根据各类型建筑的设计日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计算各类型建筑的设计日冷热电逐时负荷,利用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获取能源站设计日总逐时冷热电负荷;
60.根据各类型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计算不同类型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利用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获取能源站全年冷、热、电逐时负荷。
6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
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上述步骤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
62.本发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储存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上述步骤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
63.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64.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动态负荷预测方法预测数据准确性差和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
65.(1)本发明选择选取全国四个气候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保证计算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
66.(2)本发明确定典型建筑类型,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通过对国内各类典型建筑实际设计案例以及相关建筑信息的收集,确定不同类型典型建筑的基本信息及标准使用模式,适用建筑更全面。
67.(3)现有技术中未考虑建筑电负荷,本发明包含电负荷,更适用于能源站,为能源站规划阶段的冷热电负荷的确定提供了简单、准确、合理的基础数据,极大降低规划阶段的工作量和难度,提高了负荷计算的准确性。
68.(4)现有技术中只计算了典型设计日24小时逐时负荷,并从中取到了冷热负荷设计指标;本发明通过研究根据全年气象参数,计算了全年8760h逐时负荷,并从中筛选到了典型设计日,以及负荷指标。对我国能源站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和数据。对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69.(5)现有技术直接应用典型设计日逐时负荷来计算建筑负荷;本发明通过计算负荷指标、设计日逐时负荷、全年逐时负荷时,应用的是冷热电负荷系数,而非直接计算的逐时负荷。冷热电负荷系数是逐时负荷与设计负荷的比值。使用冷热电负荷系数,方便套用到其他地区,其他设计负荷点。
70.(6)现有用能侧动态负荷预测方法可操作性差、准确性差、工作量大的现状,基于能耗模拟方法,使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我国4个不同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的典型建筑(办公楼、酒店、住宅、学校、医院、商场)进行逐时冷热电负荷进行计算,经过数据校核后,提供了我国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可供运行分析的冬季典型设计日、夏季典型设计日、过渡季典型设计日、全年的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并提出了利用上述负荷特性系数进行动态负荷预测的计算方法,系统地解决了区域能源规划阶段用能侧动态负荷计算的问题。
71.本发明适用于区域能源规划领域。
附图说明
72.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流程图。
7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计算所得冷负荷指标平均值与常用指标对比图。
7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计算所得热负荷指标平均值与常用热负荷指标对比图。
7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计算所得电负荷指标平均值与电负荷指标统计值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7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77.实施例一、参见图1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所述设计方法包括:
78.获取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
79.根据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确定典型建筑类型,并获取建筑基本信息;
80.根据建筑类型和建筑信息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trnsys建立建筑能耗模型;
81.根据建筑能耗模型计算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
82.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和处理;根据分类和处理的结果进行校核;
83.获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的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参数;
84.根据所述特性参数进行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
85.所述计算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逐时冷热电负荷是指对每种气候和建筑类型的组合进行逐时冷热电负荷计算。
86.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典型城市典型建筑冷热电逐时负荷特性的研究,提出一种便捷的区域能源用能侧负荷预测方法和数据,使得区域能源规划时能够快速获、准确地预测建筑物冷热电负荷。
87.其中,所述的根据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确定典型建筑类型,并获取建筑基本信息,例如:选取严寒地区中的城市哈尔滨,其建筑信息参见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23/1270-2008)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db231269-2008)。
88.本实施例中,所述典型气候区是指具有极端的气候环境,典型城市是公众所知的城市,典型建筑类型为行业标准,其中典型建筑模型中包含的信息如表1所示。
89.表1典型建筑模型中包含的信息
90.常规信息建筑信息围护结构设备位置楼层数外墙照明总建筑面积长宽比屋顶暖通空调系统形式插座负荷窗墙比地面制冷设备通风要求窗位置外窗设备效率人员密度遮阳内墙控制策略室内温湿度条件层高渗透 运行策略朝向
ꢀꢀ
91.所述获取的典型气候区包括: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
92.其中,获取了代表性的10个典型城市,包括: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北京、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长沙、广州;获取了6类典型建筑,包括:办公楼、酒店、住宅、学校、医院、商场进行逐时冷热电负荷进行计算,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93.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的进
一步限定,所述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所述分类具体为:
94.负荷数据和能耗数据;
95.所述负荷数据包括冷热电负荷;
96.所述能耗数据包括耗煤量和耗电量,所述耗电量包括与室外温度有关的耗电和与室外温度无关的耗电,所述与室外温度有关的耗电通过建筑能耗模拟软件获得,所述与室外温度无关的耗电采用独立计算,从用能侧进行预测。
97.实施例三、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和处理,所述计算结果包括:
98.峰值冷、热、电负荷;典型日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单位面积全年能耗;单位面积全年分项能耗。
99.计算结果在进行初步整理获取全年8760h逐时热负荷、全年8760h逐时冷负荷、冷水机组全年逐时能耗、冷却泵全年逐时能耗、冷冻泵全年逐时能耗、冷却塔全年逐时能耗、新风机组全年逐时能耗、供暖输送系统全年逐时能耗等大量数据。
100.将全年逐时冷负荷、全年逐时热负荷和全年逐时电负荷数据中的高峰负荷进行削峰处理,超过第50小时峰值负荷值的高峰负荷用第50个小时的负荷值替代,从处理后的逐时数据中选出最接近第50小时峰值负荷的当天作为典型设计日。
101.实施例四、参见图2、图3、图4说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根据所述特性参数进行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具体为:
102.能源站总设计冷负荷:
103.cd=∑ψi×czi
×
si;
104.能源站总设计热负荷:
105.hd=∑ψi×hzi
×
si;
106.能源站总设计电负荷:
107.ed=∑ψi×ezi
×
si;
108.其中,cd为能源站总设计冷负荷;c
zi
为i类建筑的冷负荷设计指标;hd为能源站总设计热负荷;h
zi
为i类建筑的热负荷设计指标;ed为能源站总设计电负荷;e
zi
为i类建筑的电负荷设计指标;si为i类建筑的建筑面积;ψi为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
109.所述的冷热电负荷设计指标为三个常量,cz表示冷负荷设计指标,hz表示热负荷设计指标,ez表示电负荷设计指标;
110.其中,冷负荷设计指标是在设计室内外条件下,为达到室内环境温度要求,建筑单位面积所需要的冷量。本发明中提供冷负荷指标与相关标准所提供的指标吻合,可用于计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冷负荷,用于指导能源站规划设计。
111.热负荷设计指标是在设计室内外条件下,为达到室内环境温度要求,建筑单位面积所需要的热量。本发明中提供热负荷指标与相关标准所提供的指标吻合,可用于计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热负荷,用于指导能源站规划设计。
112.电负荷设计指标是建筑单位面积所需要的耗电量,包括空调、照明、设备、动力等
耗电。本发明中提电负荷指标由模拟计算以及相关标准数据整合得到,数据合理,可用于计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电负荷,用于指导能源站规划设计。
113.计算所得各种类型建筑冷负荷指标平均值与常用冷负荷指标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办公建筑、医院、酒店与商场的建筑冷负荷计算指标平均值均处于常用负荷指标范围内。住宅建筑冷负荷计算指标平均值低于负荷指标,这是由于本发明中采用的更加高标准的节能标准,导致计算值偏低,对于学校冷负荷计算指标平均值同样低于负荷指标,这是因为学校在最热季节休息,其设计负荷不在最不利条件,所以计算值偏低。
114.因此,以上结果均在合理范围内,计算结果可靠。
115.计算所得各种类型建筑热负荷指标平均值与常用热负荷指标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学校、办公建筑、医院、酒店与商场的建筑热负荷计算指标平均值均高于常用负荷指标范围,这是因为公共建筑热负荷指标计入了新风负荷,去除新风负荷后,热负荷计算指标平均值均处于常用负荷指标范围内。住宅建筑热负荷计算指标平均值处于常用负荷指标范围内。
116.以上计算结果均合理。
117.计算所得各种类型建筑电负荷指标平均值与常用电负荷指标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模拟计算所得的电负荷指标平均值与电负荷指标实际统计值基本保持在同一个范围,以上电负荷计算结果合理。
118.实施例五、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三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还包括典型设计日冷热电负荷系数设计,具体为:
119.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
120.dcj=∑ψi×czi
×
si×ucij

121.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热负荷:
122.dhj=∑ψi×hzi
×
si×uhij

123.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电负荷:
124.dej=∑ψi×ezi
×
si×ueij

125.其中,dcj为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u
cij
为j时刻i类建筑冷负荷特性系数;dhj为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u
hij
为j时刻i类建筑热负荷特性系数;dej为能源站典型设计日j时刻总电负荷;u
eij
为j时刻i类建筑电负荷特性系数。
126.典型设计日冷、热、电负荷系数为三个24*1维的数组,表示典型设计日24个小时逐时负荷与设计负荷的比值,为无量纲量。其中,uc表示典型设计日冷负荷系数,uh表示典型设计日热负荷系数,ue表示典型设计日电负荷系数。
127.典型设计日包括冬季典型设计日、夏季典型设计日与过渡季典型设计日。
128.各典型设计日冷负荷系数是在典型日逐时冷负荷与设计冷负荷的比值。典型设计日逐时冷负荷由典型日室外气象条件与室内设计条件计算得到。可通过冷负荷设计指标与典型设计日冷负荷系数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典型日逐时冷负荷,以用于能源站设计。
129.各典型设计日热负荷系数是在典型日逐时热负荷与设计冷负荷的比值。典型设计日逐时热负荷由典型日室外气象条件与室内设计条件下计算得到。可通过热负荷设计指标与典型日热负荷系数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典型日逐时电负荷,以用于能源站设计。
130.各典型设计日电负荷系数是在典型日逐时电负荷与设计电负荷的比值。典型设计日逐时电负荷由当天空调、设备正常工作条件下,考虑照明、动力等能耗计算得到。可通过电负荷设计指标与典型日电负荷系数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典型日逐时电负荷,以用于能源站设计。
131.实施例六、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三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还包括获取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系数:
132.能源站全年j时刻总冷负荷:
133.ycj=∑ψi×czi
×
si×ncij
134.能源站全年j时刻总热负荷:
135.yhj=∑ψi×hzi
×
si×nhij
136.能源站全年j时刻总电负荷:
137.yej=∑ψi×ezi
×
si×neij
138.其中,ycj是能源站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n
cij
是j时刻i类建筑冷负荷特性系数;yhj是能源站设计日j时刻总冷负荷;n
hij
是j时刻i类建筑热负荷特性系数;yej是能源站设计日j时刻总电负荷;n
eij
是j时刻i类建筑电负荷特性系数。
139.典型气象年冷、热、电负荷系数分别为三个8760*1的数组,表示典型年8760个小时逐时负荷与设计负荷的比值,为无量纲量。其中,nc表示典型气象年冷负荷系数,nh表示典型气象年热负荷系数,ne表示典型气象年电负荷系数。
140.其中,典型年冷负荷系数表示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逐时冷负荷与设计冷负荷的比值,为8760个无量纲量。典型年逐时冷负荷由典型年逐时室外气象参数与室内设计条件计算得到。利用典型年冷负荷系数与冷负荷设计指标可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逐时冷负荷,以用于能源站设计。
141.典型年热负荷系数表示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逐时热负荷与设计热负荷的比值,为8760个无量纲量。典型年逐时热负荷由典型年逐时室外气象参数与室内设计条件计算得到。利用典型年热负荷系数与热负荷设计指标可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逐时热负荷,以用于能源站设计。
142.典小时电负荷系数表示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逐时电负荷与设计电负荷的比值,为8760个无量纲量。典型年逐时电负荷由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空调、设备、照明、动力等电能耗计算得到。用典型年电负荷系数与电负荷设计指标可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典型年全年8760小时逐时电负荷,以用于能源站设计。
143.实施例七、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装置,所述设计装置包括:
144.典型气候区及城市典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
145.建筑基本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典型气候区及其典型城市确定典型建筑类型,并获取建筑基本信息;
146.建筑能耗模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建筑类型和建筑信息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建立建筑能耗模型;
147.逐时冷热电负荷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建筑能耗模型计算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
148.分类和处理单元,用于根据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逐时冷热电负荷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和处理;
149.校核单元,用于根据分类和处理的结果进行校核;
150.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的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参数;
151.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特性参数进行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
152.实施例八、本实施例所述一种区域内建筑全年冷热电动态负荷获取方法,所述使用方法是基于实施例一至六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实现的,所述方法包括:
153.统计区域能源站范围内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
154.根据各类型建筑的冷热电设计负荷特性系数,计算各类型建筑的冷热电设计负荷,利用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获取能源站总冷热电设计负荷,
155.根据各类型建筑的设计日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计算各类型建筑的设计日冷热电逐时负荷,利用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获取能源站设计日总逐时冷热电负荷;
156.根据各类型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特性系数,计算不同类型建筑的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利用区域内同类建筑的同时使用系数获取能源站全年冷、热、电逐时负荷。
157.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获得某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全年的冷热电动态负荷,精确到“日”,依据本实施例获得的这些数据,能够实现对该区域内的能源做更合理、更科学的能源规划。
158.实施例九、本实施例所述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实施例一至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
159.实施例十、本实施例所述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储存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执行实施例一至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建筑冷热电动态负荷设计方法。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