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出风结构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20:13: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的环境温度等参数进行快速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3.在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时,空调通过出风口流出冷风或者热风,冷风或者热风流动到环境空间内,从而对环境温度进行强制调节,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户需要,给用户带来更舒适的享受,空调还具有对出风方向进行调节的出风结构。
4.现在用于对出风方向进行调节的出风结构中,通过单个或多个片状结构在出风口的风流上做摆动,从而实现摆风的效果。然而,这样的方式是把气流强制转向,当出风量很大时会对风流产生影响,产生紊乱的扰动,同时,这样的调节方式的风感会偏硬。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至少一个第一导风件,用于调整所述出风口的风流流向,沿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为平面,所述第一导风件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弧形线和第一直线;至少一个第二导风件,用于调整所述出风口的风流流向,所述第二导风件和所述第一导风件间隔设置;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所述出风口运动。
6.这样,由于具有两种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具有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第一导风面为弧形面,第二导风面为平面,第二导风件的结构可与第一导风件的结构相同或者不相同,从而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风件相对出风口运动时,例如可以相对出风口转动或者相对出风口的风流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导风面为弧形面,根据康达效应,风流会沿着弧形面的表面进行流动,第一导风件可与第二导风件配合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例如实现聚风效果或者散风效果,并且风流沿着弧形面逐渐改变风向,减少风流的强制转向,导风的舒适性更好,风感更柔和。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弧形线对应的圆心角小于等于180度。
8.这样,风流能够沿着第一导风面的表面进行流动,实现康达效应,使得风流换向舒缓,风感柔和,并且不会阻挡从第二导风面该侧的风流的流动。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所述出风口的风流方向平移。
10.这样,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导风件相对出风口的风流流向平移,远离第一导风件,实现更大范围的散风或者聚风的效果。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件相对所述出风
口转动。
12.这样,提供更多的出风模式,更适应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风件沿其厚度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所述第三导风面和所述第四导风面均为平面。
14.这样,通过两个导风面均为平面的第二导风件和一个面为弧形面的第一导风件相结合,通过第一导风件的的弧形面对风流进行更大范围的改变风向,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导风件和多个第二导风件,多个所述第一导风件和多个所述第二导风件依次交替间隔设置。
16.这样,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实现不同出风模式的调节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风件沿其厚度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所述第三导风面为平面,所述第四导风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导风件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二弧形线和第二直线。
18.这样,通过具有弧形导风面的第一导风件和具有弧形导风面的第二导风件的结合,实现不同的偏风效果。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弧形线的圆心角小于等于180度。
20.这样,风流能够沿着呈弧形的第四导风面的表面进行流动,实现康达效应,使得风流换向舒缓,风感柔和,并且不会阻挡从第三导风面该侧的风流的流动。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风件相对所述出风口转动。
22.这样,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导风件转动,通过第二导风件和第一导风件的配合,从而实现不同出风模式,向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提升用户的体验。
23.本实用新型在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一种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中的第一导风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1中的第一导风件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2中的第一导风件相对第二导风件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1中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另一种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图6中的第一导风件相对第二导风件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实用新型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图8中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流场模拟图;
33.图10为图8中的第一导风件相对第二导风件的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图10中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流场模拟图;
35.图12为实用新型本实施例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图12中的第一导风件相对第二导风件的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4为图12中的第一导风件相对第二导风件的转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5为图12中的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相互转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39.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40.出风结构100;
41.出风口10;
42.第一导风件20、第一导风面21、第二导风面22、第一弧形线23、第一直线24;
43.第二导风件30、第三导风面31、第四导风面32、第二弧形线33、第二直线34;
44.第一驱动机构40;
45.第二驱动机构50;
46.空调200;
47.机体210。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5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52.请参阅图1至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100,包括出风口10、至少一个第一导风件20、至少一个第二导风件30以及第一驱动机构40。
53.其中,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100以应用在柜式空调中为例进行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结构100不限于应用至其他种类的空调中,例如壁挂式、吊顶式等空调中。其中,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均呈长条形,具有长度方向,设置于空调200的出风口10中时,可以竖直的设置,可以沿水平的设置,或者倾斜的进行设置,即相对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呈一定的夹角的设置,从而实现不同模式的调风。
54.请参阅图2,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风件20用于调整出风口10的风流流向,沿第一导风件20的厚度方向,第一导风件20包括第一导风面21和第二导风面22,第一导风面21为弧形面,第二导风面22为平面,第一导风件21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弧形线23和第一直线24;至少一个第二导风件30,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依次间隔设置,第二导风件30也用于调整出风口10的风流流向;第一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至少一个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运动。
55.上述出风结构100,由于具有两种导风件,第一导风件20具有第一导风面21和第二导风面22,第一导风面21为弧形面,第二导风面22为平面,第二导风件30的结构可与第一导风件20的结构相同或者不相同,从而第一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运动时,例如可以相对出风口10转动或者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导风面21为
弧形面,根据康达效应,风流会沿着弧形面的表面进行流动,第一导风件20可与第二导风件30配合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例如实现聚风效果或者散风效果,并且风流沿着弧形面逐渐改变风向,减少风流的强制转向,导风的舒适性更好,风感更柔和。
56.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均呈长条形,具有长度方向。其中,第一弧形线对应的圆心角小于等于180度,即,第一弧形线23对应的圆心角最大的度数为180度。如此,风流能够沿着第一导风面21的表面进行流动,实现康达效应,使得风流换向舒缓,风感柔和,并且不会阻挡从第二导风面22该侧的风流的流动。
5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20呈d形,第一弧形线23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为180度,从而在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运动时,例如转动时,能够具有更大范围的实现康达效应。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弧形线23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小于180度或者大于180度,此时第一导风件20包括两个平面导风面,例如当第一弧形线23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大于180度时请参阅图3;当第一弧形线23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小于180度时,请参阅4。
58.其中,为了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例如聚风效果、散风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风件30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同时,根据不同的出风需要,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可以设置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59.请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风件30沿其厚度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三导风面31和第四导风面32,第三导风面31和第四导风面32均为平面,如此,通过两个导风面均为平面的第二导风件30和一个面为弧形面的第一导风件20相结合,通过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面对风流进行更大范围的改变风向,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
60.具体地,请参阅图2至图12,例如,当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100分别包括一个第一导风件20和一个第二导风件30进行组合时,具有多种的组合方式,从而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
61.在一个实施例中,例如,请参阅图2,当第一导风件20的平面朝向第二导风件30时,通过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面对风流进行偏向,风流沿着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表面流动,风流实现往第二导风件30的方向进行靠近,从而实现偏风的效果。
62.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0用于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方向平移,例如往给风机构的方向远离或者靠近的方式运动,如此,通过第一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方向平移,远离第二导风件20,实现更大范围偏风的效果。
63.例如,请参阅图5,为上图中的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的组合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流向平移,并往远离第一导风件20和给风机构的方向平移,通过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面的导风作用,实现对气流进行偏转的效果,使得风流具有更大的偏转范围。
6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例如,请参阅图6,当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面朝向第二导风件30时,通过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面对风流进行偏向,风流沿着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表面流动,风流实现往第二导风件30的方向进行远离,从而实现散风的效果。
65.其中,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面朝向第二导风件30的基
础之上,当第一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流向平移,并往远离第一导风件20和给风机构的方向平移时,实现偏风的效果,且实现了比图6中的气流偏转角度更大的范围的效果。
66.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风件30可与第一导风件20具有类似的结构,例如,请参阅图8,第二导风件30沿其厚度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三导风面31和第四导风面32,第三导风面31为平面,第四导风面32为弧形面,第二导风件30沿其厚度方向的截面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二弧形部33分和第二直线34。从而,通过具有弧形导风面的第一导风件20和具有弧形导风面的第二导风件30的结合,实现不同的偏风效果。
67.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风件30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和第一导风件20的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6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第二弧形线33的圆心角小于等于180度,即,第二弧形线33对应的圆心角最大的度数为180度。如此,风流能够沿着呈弧形的第四导风面32的表面进行流动,实现康达效应,使得风流换向舒缓,风感柔和,并且不会阻挡从第三导风面22该侧的风流的流动。
6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导风件30呈d形,第二弧形线33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为180度,从而在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运动,例如转动时,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配合也能够实现康达效应。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二弧形线33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小于180度,例如类似图3和图4中的第一导风件20结构所示。
70.当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一样也具有弧形导风面时,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具有两种组合方式。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具有相同大小的弧形面和平面为例,列举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的组合方式。
71.其中,请参阅图8和图9,第一种为当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导风面朝向第二导风件30的弧形导风面时,风流沿着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30的弧形导风面流动,从而实现散风的偏风效果,其中图9为图8中的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的流场模拟图。
72.此外,请参阅图10和图11,当第一驱动件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流向平移时,风流沿着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30的弧形导风面流动,从而实现散风的偏风效果。此外对比图11和图9可知,图11中的风流还实现了往一个方向进行偏转的效果。
73.其中,请参阅图12,第二种为当第一导风件20的平面导风面朝向第二导风件30的平面导风面时,风流沿着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30的弧形导风面流动,从而实现聚风的偏风效果。
74.此外,请参阅图13,当第一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的风流流向平移时,风流沿着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30的弧形导风面流动,从而实现散风的偏风效果。
75.此外,可以理解地,不限制第二导风件30的结构,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散风或者聚风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机构40还可以设置为驱动第一导风件20相对出风口10转动,如此,提供更多的出风模式,更适应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例如,请参阅图14,
当第二导风件30也具有弧形导风面,并且第一导风件20的弧形导风面和第二导风件30的弧形导风面相背时,当第一驱动机构40驱动第一导风件20往远离第二导风件30的方向转动时,此时实现将聚集的风流进行部分扩散,使得风流的偏转方向更大,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
76.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15,出风结构100还可以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50,第二驱动机构50驱动至少一个第二导风件30相对出风口10转动,如此通过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的配合,从而实现不同出风模式,向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提升用户的体验。
77.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机构40和第二驱动机构50可以采用电机丝杆以及齿轮的配合方式以驱动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的移动和/或转动。
78.请参阅图1,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100不仅可以各包括一个第一导风件20和一个第二导风件30,其中第二导风件30沿厚度方向的两个面可以为平面导风面或者其中一个面为弧形导风面,出风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导风件20和多个第二导风件30。当出风结构100包括多个第一导风件20和多个第二导风件30时,两者可以进行依次交替间隔设置,从而实现不同出风模式的调节,或者先设置多个第一导风件20后再设置多个第二导风件30。
79.例如请参阅图1,以出风结构100中包括两个第一导风件20和两个第二导风件30为例,两个第二导风件30设置在两个第一导风件20中间,此时两个第一导风件20和两个第二导风件30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空调200的出风口10内,也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空调200的出风口10内,从而实现上下偏风,或者左右偏风,对于第二导风件30的形状,以及第二导风件30和第一导风件20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第一导风件20和第二导风件30的设置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并不限定。
80.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200,空调200包括机体210以及设于机体210上的上述的出风结构100,其中,空调20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柜式空调、吊顶空调等类型的空调,在此并不限定。
81.上述空调200,由于安装于空调200上的导风结构100中具有两种导风件:第一导风件20以及第二导风件30,由于第一导风件20的第一导风面21为弧形面,根据康达效应,风流会沿着弧形面的表面进行流动,同时第一导风件20可与第二导风件20进行不同的组合,配合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例如实现聚风效果或者散风效果,并且风流沿着弧形面逐渐改变风向,减少风流的强制转向,导风的舒适性更好,风感更柔和,因此空调200能够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82.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