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混动汽车的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13:33: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动汽车装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混动汽车的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近几年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是纯电动和混动车型占主导地位。就设计研发方面考虑,大部分车型的车身结构设计需同时满足燃油、纯电动以及混动车型的需要。高压转换器模块在混动车型中是一种标配的存在,其尺寸约为260mm*100mm*180mm,重约为5kg。
3.在汽车混动车型前机舱的布置过程中,高压转换器模块由于其体积比较大,其需要借用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由于高度较高,而且一般布置在机舱的左侧,其安装在机舱左侧的车身上的螺栓的安装空间会被挡住,导致总装线上无法装配。于此同时,其在装配的过程中,前机舱上横梁会突出于机舱后端,而为了保证空间的布置,高压转换器模块一般布置于机舱后端的前机舱上横梁下方,导致高压转换器模块在z向安装的过程中会与前机舱上横梁干涉。该情况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4.1)由于高压转换器模块体积较大,会挡住其与左侧车身钣金的工具安装空间;
5.2)在总装过程中,高压转换器模块z向竖直放置的过程中会与机舱后端的前机舱上横梁干涉;
6.3)高压转换器模块高度达到180mm,重大5kg,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共振以及异响,容易出现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安装不受限、稳定性好的用于混动汽车的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9.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混动汽车的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该支架包括用于固定并支撑高压转换器模块的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设有支架卡舌的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和用于支撑和限定y向位置的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
10.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下端固定有用于沿x向推进并与支架卡舌插接的前端支架插块;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与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和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分别与车身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的上端设有第一安装平面和第二安装平面,其上设有多个用于与第一螺栓配合固定高压转换器模块的螺栓安装孔。
12.优选地,所述前端支架插块通过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上的焊接螺母与第二螺栓固定在第一安装平面和第二安装平面之间。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平面和第二安装平面为凸起结构的安装平面。
14.优选地,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上设有多个方向的用于紧固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的螺栓安装孔及定位孔,并通过第三螺栓与车身固定。
15.优选地,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上设有一个通过焊接螺栓与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固定的斜形螺栓安装孔平面,其上设有用于紧固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的螺纹孔。
16.优选地,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呈l型,一侧上设有用于与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固定的螺栓安装孔,另一侧设有用于与车身固定的第五螺栓;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通过两侧的第四螺栓与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固定;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上设有用于与车身固定的第六螺栓。
17.优选地,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的两端设有用于与车身定位的第一限位卡爪和第二限位卡爪。
18.优选地,所述高压转换器后部支撑支架上设有用于给前端支架插块导向的导向面。
19.优选地,所述支架卡舌为有弹力和摩擦力的支架卡舌。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前端插块插接的形式,采用x向推进安装方式,然后在后端用的螺栓将支架紧固,这种形式解决了高压转换器模块挡住其工具安装空间的问题以及z向竖直放置与机舱后端的前机舱上横梁干涉的问题;
22.2)本实用新型整体安装方式采用错位三角定位安装,前端安装利用插块与支架卡舌z向弹性变形,即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卡舌的弹性会减弱其频率,减少共振的风险;
23.3)本实用新型中z向底部存在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做支撑,使得整个系统支架在z向和y向都有稳定紧固作用;同时,支架卡舌的摩擦力使得其不容易产生晃动,以达到整车性能的要求;
24.4)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多样化、实用、容易满足布置要求、且适用于多种平台,多种车型通用化应用推广。
附图说明
25.图1为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在装配高压转换器模块在整车状态下布置位置示意图;
26.图2为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在前机舱车身上的安装点位置示意图;
27.图3为系统性的高压转换器支架爆炸图;
28.图4为高压转换器支架俯视图;
29.图5为高压转换器支架a-a剖面图;
30.图6为高压转换器支架b-b剖面图。
31.其中:1-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1-第一安装平面、12-第二安装平面、13-焊接螺母、14-第一螺栓、15-第二螺栓、16-焊接螺栓、17-斜形螺栓安装孔平面、18-第三螺栓、2-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1-第四螺栓、22-导向面、3-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
31第一限位卡爪、32第二限位卡爪、33-第五螺栓、4-前端支架插块、5-支架卡舌。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4.如图1所示,为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在装配高压转换器模块在整车状态下的布置位置,其正上方有前舱上横梁,其布置位置是布置在其凹进去的空间里。
35.图2为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在前机舱车身上的安装点位置,车身竖直上有螺栓安装孔以及定位孔,平面支架上也有相关的有螺栓安装孔以及定位孔。
36.图3为本实施例的系统性高压转换器支架爆炸图,该支架包括:用于固定支撑高压转换器模块的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设有支架卡舌5的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3和前端支架插块4;
37.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的上端设有第一安装平面11和第二安装平面12,其上设有4个用于与高压转换器模块固定连接的螺栓安装孔,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和前端高压转换器两者为通过4个m6螺栓安装在一起,然后前端支架插块4通过焊接螺母13与m6螺栓焊接在安装于第一安装平面11和第二安装平面12中间,从而与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内的支架卡舌5插接;
38.所述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的尾部设有多个方向的用于紧固的螺栓安装孔及定位孔,包括用焊接螺栓固定的斜形螺栓安装孔平面17;
39.高压转换器后部支撑支架2通过3个m6螺栓固定在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3上以及车身上,其上端的支架卡舌4以及导向面22是给插块导向以及安装作用的;
40.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3呈l型,一侧上设有用于与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固定的螺栓安装孔,另一侧设有一个与焊接螺母配合的用于与车身固定的m6螺栓;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通过两侧的m6螺栓与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3固定;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3的两端还设有用于与车身定位的第一限位卡爪31和第二限位卡爪32,并配合螺栓与车身固定限位。
41.所述高压转换器后部支撑支架2里侧设有用于给前端支架插块4导向的导向面。
42.通过利用前端插块插接的形式,然后在后端用m8螺栓配合不同方向的螺栓孔将支架紧固。
43.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上设有多个与车身竖直上的螺栓安装孔及定位孔相对应的螺栓安装孔及定位孔。
44.结合图3-图6可知,整体安装方式采用错位三角定位安装,前端安装利用插块与支架卡舌z向弹性变形,起到固定作用,所述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的装配过程具体为:
45.首先,将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和高压转换器模块下支撑支架3固定安装于车身之内;
46.接着,将高压转换器模块、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前端支架插块4固定连接形
成一个整体;
47.最后,将该整体通过插块插接形式沿x向推进安装,使得前端支架插块4与高压转换器模块后部支撑支架2中的支架卡舌5z向插接,并紧固前端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1的尾端。
48.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前端插块插接的形式,采用x向推进安装方式,然后在后端用2个m8的螺栓将支架紧固,这种形式解决了高压转换器模块挡住其工具安装空间的问题以及z向竖直放置与机舱后端的前机舱上横梁干涉的问题。
49.整体安装方式采用错位三角定位安装,前端安装利用插块与支架卡舌z向弹性变形,即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卡舌的弹性会减弱其频率,减少共振的风险,同时z向底部存在高压转换器模块支架做支撑,使得整个系统支架在z向和y向都有稳定紧固作用,同时,支架卡舌的摩擦力使得其不容易产生晃动,目前已在cae工程师的帮助下达到整车性能的要求了。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