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变形玩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12: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形玩具。


背景技术:

2.变形机器人中,各部件的连接处设置转动连接结构或位移连接结构。玩耍时,小朋友玩家依次手动解锁各部件,以实现相应部件的平移或转动的形态变换。但是,现有变形机器人所实现的变形较为简单,在玩耍一段时间后,小朋友玩家容易失去玩耍兴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玩具,结构新颖,变形有趣,玩耍方便,趣味性强。
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提供一种变形玩具,包括:
6.第一本体;
7.第二本体,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本体位置一和第二本体位置二;
8.翻转件,其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翻转件具有第一翻转位置和第二翻转位置;
9.第一锁定组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第一锁定组件用于锁定所述翻转件;
10.第二锁定组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用于锁定所述第二本体;
11.第一触发组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解锁;
12.第二触发组件,用于触发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解锁;
13.所述变形玩具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变形玩具在所述第一姿态和所述第二姿态之间可相互切换;当所述变形玩具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位置一,所述翻转件位于所述第一翻转位置;当所述第一触发组件触发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解锁所述翻转件时,所述翻转件转动至所述第二翻转位置,同时带动所述变形玩具转变为所述第二姿态,以使所述第二触发组件触发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解锁所述第二本体,解锁的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至所述第二本体位置二。
14.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三锁定组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一和第一转动位置二,所述第三锁定组件用于锁定所述第一转动组件;
15.当所述变形玩具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一;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能随解锁的所述第二本体转动,使所述第三锁定组件解锁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解锁的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二。
16.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二转动位置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二,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用于锁定所述第二转动组件;
17.当所述变形玩具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一;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能随解锁的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联动,以转动至所述第二转动位置二。
18.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第二翻转位置的所述翻转件限位。
19.可选地,还包括第三转动组件,所述第三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可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三转动位置一和第三转动位置二;
20.所述变形玩具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第三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三转动位置一;所述翻转件由所述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翻转位置时,能够推动所述第三转动组件转动至所述第三转动位置二。
21.可选地,所述第二本体包括壳体和牙箱,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用于锁定所述壳体,所述牙箱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牙箱的输出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22.所述壳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位置一时,所述牙箱蓄能;
23.所述壳体解锁时,所述牙箱释能并驱动所述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二本体位置二。
24.可选地,所述第三锁定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绕所述第三锁定组件转动,所述第三锁定组件上设置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一转动组件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本体可转动连接;
25.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置一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三锁定组件周向抵接;所述第一转动组件随解锁的所述第二本体转动时,所述第一转轴运动至所述避让缺口处,以使所述第三锁定组件解锁所述第一转动组件。
26.可选地,所述第一锁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上,所述第一锁定组件包括第一锁定部、第一磁性件和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翻转件上设置有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一触发组件包括第二磁性件;
27.所述第一锁定部用于与所述第二锁定部连接,以锁定所述翻转件;
28.当所述第二磁性件距离所述第一磁性件至两者的磁性力作用范围内时,所述第一磁性件在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性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锁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活动,以使所述第一锁定部与所述第二锁定部分离,以解锁所述翻转件;
29.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锁定部复位。
30.可选地,所述第二锁定组件包括相连的铰接部和第三锁定部,所述铰接部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第四锁定部;
31.所述第三锁定部能够与所述第四锁定部连接,以锁定所述第二本体;
32.所述铰接部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第二触发组件的触发下转动,以使所述第三锁定部与所述第四锁定部分离,以解锁所述第二本体。
33.可选地,所述第二触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二触发组件被配置为能够向靠近所述第二锁定组件的方向运动,以碰撞触发所述第二锁定组件解锁;
34.所述第二触发组件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
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触发组件复位。
3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形玩具,当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二本体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一,且第二锁定组件锁定第二本体,同时翻转件位于第一翻转位置,且第一锁定组件锁定翻转件。使第一触发组件触发第一锁定组件解锁翻转件,解锁的翻转件相对于第一本体转动,并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同时,翻转件在转动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变形玩具转变为第二姿态,并使第二触发组件触发第二锁定组件解锁第二本体,解锁的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转动,并由第二本体位置一转动至第二本体位置二。通过设置第一触发组件,使第一触发组件触发第一锁定组件解锁翻转件的同时,使变形玩具转变为第二姿态,并同时使第二触发组件触发第二锁定组件解锁第二本体,从而实现一连串的变形,玩法新颖酷帅,趣味性强,从而可有效激发小朋友玩家的玩耍兴趣。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的第一轴测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的第二轴测图;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处于第二姿态时的第一轴测图;
4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处于第二姿态时的第二轴测图;
4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的第三轴测图;
4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隐藏部分第一转动组件)时的第四轴测图;
4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翻转件的轴测图;
4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处于锁定状态)、第二锁定组件及第二触发组件的轴测图;
4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处于解锁状态)、第二锁定组件及第二触发组件的轴测图;
4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二锁定组件及第二触发组件的部分结构的轴测图;
4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第二本体、第一转动组件及第一触发组件的部分结构的轴测图;
4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第二本体的部分结构的轴测图;
5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形玩具中第一转动组件的轴测图。
51.附图标记:
52.1b、第一转轴;2b、第二转轴;3b、第三转轴;
53.1b1、第一切面;1b2、第二切面;
54.1、第一本体;2、第二本体;3、翻转件;4、第一锁定组件;5、第二锁定组件;6、第一触
发组件;7、第二触发组件;8、第一转动组件;9、第三锁定组件;10、第二转动组件;20、限位件;30、第三转动组件;40、第二弹性复位件;
55.11、避让孔;12、凸起;
56.21、壳体;22、牙箱;
57.211、第四锁定部;
58.31、盾牌部;32、第一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
59.311、第二锁定部;
60.41、第一锁定部;42、第一磁性件;43、第一弹性复位件;
61.51、铰接部;52、第三锁定部;
62.71、导轨;
63.91、避让缺口;
64.101、人形头部;102、兽形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65.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6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形玩具,该变形玩具具有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且能够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相互切换,变形方式新颖,趣味性强,能够有效激发并保持小朋友玩家的玩耍兴趣。
69.具体地,如图1-图5所示,该变形玩具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翻转件3、第一锁定组件4、第二锁定组件5、第一触发组件6及第二触发组件7。第二本体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本体1上,且第二本体2具有第二本体位置一和第二本体位置二,即第二本体2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至第二本体位置一,还能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至第二本体位置二。第二锁定组件5安装于第一本体1上,并用于锁定第二本体2。第二触发组件7用于触发第二锁定组件5解锁第二本体2,解锁的第二本体2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翻转件3可转动地安装于
第一本体1上,且翻转件3具有第一翻转位置和第二翻转位置,即翻转件3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至第一翻转位置,也能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第一锁定组件4安装于第二本体2上,并用于锁定翻转件3。第一触发组件6用于触发第一锁定组件4解锁翻转件3,解锁的翻转件3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
70.当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二本体2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一,且第二锁定组件5锁定第二本体2,同时翻转件3位于第一翻转位置,且第一锁定组件4锁定翻转件3。使第一触发组件6触发第一锁定组件4解锁翻转件3,解锁的翻转件3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并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同时,翻转件3在转动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变形玩具转变为第二姿态,并使第二触发组件7触发第二锁定组件5解锁第二本体2,解锁的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转动,并由第二本体位置一转动至第二本体位置二。通过设置第一触发组件6,使第一触发组件6触发第一锁定组件4解锁翻转件3的同时,使变形玩具转变为第二姿态,并同时使第二触发组件7触发第二锁定组件5解锁第二本体2,从而实现一连串的变形,玩法新颖酷帅,趣味性强,从而可有效激发小朋友玩家的玩耍兴趣。
71.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变形玩具为机器人形态。第一本体1为下肢形状,包括两个下肢,每个下肢均包括腿部和脚部。第二本体2为躯干形状,且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连接于下肢形状的第一本体1的上方。当第二本体2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一时,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共面,即变形机器人的躯干与下肢左右对正。当第二本体2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二时,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水平转动,使得变形机器人的躯干与下肢左右错位。翻转件3为盾牌形状,其转动安装于第二本体2上。当翻转件3位于第一翻转位置时,翻转件3位于第二本体2的前侧;当翻转件3位于第二翻转位置时,翻转件3位于第二本体2的后侧。
72.进一步地,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整个机器人呈匍匐形态,即机器人的前侧与接触面接触,同时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与下肢形状的第一本体1左右正对,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位于机器人的前侧,即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位于匍匐形态的机器人的底部。使第一触发组件6触发第一锁定组件4解锁翻转件3,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先相对于第一本体1向下转动,并绕过第一本体1的底部,之后再由第一本体1的底部向上转动至第一本体1的后侧,与此同时,整个机器人向后腾起并站立,即机器人转变为站立的第二姿态,在机器人站立起来的同时,第二触发组件7触发第二锁定组件5解锁第二本体2,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水平向左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图等原因,图3、图4、图9和图10中示出的状态为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共面(即第二本体2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一),但正确的状态应为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左右错位(即第二本体2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二)),以由第二本体位置一转动至第二本体位置二,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与下肢形状的第一本体1左右错位。
73.示例性地,如图5-图7所示,翻转件3包括盾牌部31、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盾牌部31为板状。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分别连接于盾牌部31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部32远离盾牌部31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的左侧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33远离盾牌部31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的右侧转动连接。翻转件3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的过程中,翻转件3由机器人的前侧向下转动至机器人的底部,之后由机器人的底部向上转动。在翻转件3由机器人的前侧向下转动至机器人的底部的过程中,盾牌部31远离第一本体1的一端(为方便描述,后续记为接触端)与接触面接触,并扫过接触面,盾牌部31的接触端作为支点,在翻转件3的支撑作用下,机器人向后腾起至站立。当盾牌部31由机器人的前侧转动至
机器人的底部时,机器人呈完全竖直的站立形态,且在整个翻转件3的支撑作用下,第一本体1的底部与接触面分离,使得盾牌部31能够绕过第一本体1的底部并继续向上转动至机器人的后侧,并最终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
74.可选地,第一连接部32与第一本体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33与第一本体1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解锁的翻转件3相对于第一本体1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翻转件3位于第一翻转位置时,第一锁定组件4锁定翻转件3,第一弹性件蓄能。当第一锁定组件4解锁翻转件3后,第一弹性件释能,以驱动翻转件3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
75.可选地,参见图1-图6、图10-图13,该变形玩具还包括第一转动组件8和第三锁定组件9。第一转动组件8与第二本体2可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一转动位置一和第一转动位置二,即第一转动组件8能够相对于第二本体2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一,还能相对于第二本体2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二。第三锁定组件9用于锁定第一转动组件8。当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转动组件8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一;第一转动组件8能随解锁的第二本体2转动,使第三锁定组件9解锁第一转动组件8,解锁的第一转动组件8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二。第一转动组件8能随第二本体2同步转动,以实现其的自动解锁,变形方式新颖。
76.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8为胳膊形态,两个胳膊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的左右两侧。示例性地,左胳膊的手臂握住右胳膊的手臂,两个胳膊同时相对于第二本体2转动。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一时,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相对于第二本体2上举,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与第二本体2共线。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二时,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相对于第二本体2前伸,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与第二本体2呈夹角。具体地,变形玩具处于匍匐的第一姿态时,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相对于第二本体2处于上举位置(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一转动组件8共线),且第三锁定组件9锁定第一转动组件8。当变形玩具转变为站立的第二姿态时,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随躯干形态的第二本体2同时相对于下肢形态的第一本体1水平向左转动,从而第一转动组件8相对于第三锁定组件9运动,第三锁定组件9解锁第一转动组件8,解锁后的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相对于第二本体2由上举位置向下转动至前伸位置。
77.可选地,参见图5-图7,上述的第一锁定组件4设置于第一转动组件8上,第一锁定组件4包括第一锁定部41、第一磁性件42和第一弹性复位件43,翻转件3上设置有第二锁定部311,第一触发组件6包括第二磁性件;第一锁定部41用于与第二锁定部311连接,以锁定翻转件3;当第二磁性件距离第一磁性件42至两者的磁性力作用范围内时,第一磁性件42在第二磁性件的磁性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锁定部41相对于第一转动组件8活动,以使第一锁定部41与第二锁定部311分离,以解锁翻转件3;第一弹性复位件43用于驱动第一锁定部41复位。本实施例中,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为中空结构,第一锁定组件4设置于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内,且第一锁定部41的端部伸出第一转动组件8的底部,第一磁性件42与第一锁定部41固定连接,且第一磁性件42能够带动第一锁定部41在第一转动组件8内滑动。第二锁定部311设置于盾牌部31上。具体地,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即机器人处于匍匐形态时,翻转件3的盾牌部31位于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的底部,第一锁定部41伸出第一转动组件8的底部的一端与盾牌部31上的第二锁定部311连接,以将翻转件3锁定于第一翻转位置。示例性地,第一锁定部41伸出第一转动组件8的一端为第一卡勾,第二锁定部311为
开设于翻转件3的盾牌部31上的第一卡孔,第一卡勾卡入第一卡孔中,从而实现第一锁定组件4与翻转件3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一触发组件6与第一锁定组件4分离,且两者的距离大于第二磁性件与第一磁性件42的磁性力的作用范围。将第一触发组件6向第一转动组件8靠近,即将第一触发组件6向第一转动组件8中的第一锁定组件4靠近,使第二磁性件距离第一磁性件42的距离在两者的磁性力作用范围内时,第一磁性件42在第二磁性件的磁性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锁定部41相对于第一转动组件8滑动,以使第一锁定部41与盾牌部31上的第二锁定部311分离,从而解锁翻转件3。
7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磁性件42和第二磁性件的磁吸力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第一触发组件6与第一转动组件8的连接。也就是说,当变形玩具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触发组件6是连接于第一转动组件8上的。示例性地,第一触发组件6为剑形状,剑形状的第一触发组件6连接于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的端部,从而从外形上看起来像是机器人的手部持剑的形态,形态新颖有趣。
79.将变形玩具由第二姿态转变为第一姿态时,将第一触发组件6与第一转动组件8分离,使第一磁性件42和第二磁性件的距离大于两者的磁性力作用范围时,第一弹性复位件43驱动第一锁定部41和第一磁性件42复位。示例性地,第一弹性复位件43为弹簧。
80.可选地,参见图8-图10,第二锁定组件5包括相连的铰接部51和第三锁定部52,铰接部51与第一本体1铰接,第二本体2上设置有第四锁定部211,第三锁定部52能够与第四锁定部211连接,以锁定第二本体2。铰接部51被配置为能够在第二触发组件7的触发下转动,以使第三锁定部52与第四锁定部211分离,以解锁第二本体2。
81.本实施例中,下肢形态的第一本体1为中空结构,第二锁定组件5设置于第一本体1内,并位于第一本体1的上部。铰接部51转动连接于第一本体1的内壁。具体地,铰接部5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本体1的内壁凸设有第二转轴2b,铰接部51通过第一连接孔套设于第二转轴2b上,从而实现铰接部51与第一本体1的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的上部端面设置有避让孔11,第三锁定部52远离铰接部51的一端由避让孔11伸出第一本体1,以能够与第二本体2上的第四锁定部211连接。示例性地,第四锁定部211为设置于第二本体2的底部的第二卡孔,第三锁定部52由避让孔11伸出第一本体1的一端插入第二卡孔中,从而将第二本体2锁定于第二本体位置一。当铰接部51在第二触发组件7的触发下绕第二转轴2b的轴向的轴线转动时,铰接部51带动第三锁定部52脱离第二卡孔,从而解锁第二本体2。
82.铰接部51与第二转轴2b或第一本体1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铰接部51复位,以使第三锁定部52能够在铰接部51的带动下与第四锁定部211连接,从而能够将第二本体2锁定于第二本体位置一。示例性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
83.可选地,第二触发组件7设置于第一本体1上,第二触发组件7被配置为能够向靠近第二锁定组件5的方向运动,以碰撞触发第二锁定组件5解锁。第二触发组件7与第一本体1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复位件40,第二弹性复位件40用于驱动第二触发组件7复位。本实施例中,第二触发组件7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下肢形态的第一本体1的长度方向,且第二触发组件7能够向靠近第二锁定组件5的铰接部51的方向移动,以碰撞铰接部51,使得铰接部51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绕第二转轴2b的轴向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第三锁定部52与第四锁定部211分离,以解锁第二本体2。具体地,当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即机器人处于匍匐形态时,第二触发组件7远离铰接部51的一端从下肢形态的第一本体1的底部(即脚部的底部)伸出。当变
形玩具转变为第二姿态时,机器人由匍匐形态转变为竖直站立形态,第二触发组件7伸出第一本体1的底部的一端与接触面接触撞击,并在接触面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本体1向上运动,以撞击铰接部51,以使第三锁定部52与第四锁定部211分离。
84.优选地,第二触发组件7上设置有导轨71,第一本体1的内壁设置有与导轨71配合的凸起12,凸起12插入导轨71中,以对第二触发组件7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滑动进行导向,保证第二触发组件7能够有效撞击到铰接部51,从而使第三锁定部52顺利解锁第二本体2。示例性地,导轨71为开设于第二触发组件7上的长条孔,且长条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触发组件7的延伸方向。
85.当变形玩具由第二姿态转变为第一姿态时,第二弹性复位件40驱动第二触发组件7复位,从而使铰接部51复位。示例性地,第二弹性复位件40为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触发组件7和第一本体1的内壁。
86.可选地,参见图9-图13,第二本体2包括壳体21和牙箱22。壳体21为中空结构,壳体2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本体1,第二锁定组件5用于锁定壳体21,牙箱22设置于壳体21内,且牙箱22的输出端与壳体21连接。壳体21位于第二本体位置一时,牙箱22蓄能;壳体21解锁时,牙箱22释能并驱动壳体21转动至第二本体位置二。通过设置牙箱22,实现解锁的第二本体2的自动转动,变形快速顺畅。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四锁定部211(即第二卡孔)设置于壳体21的底部,第三锁定部52与第四锁定部211连接,以锁定壳体21及其内的牙箱22。该变形机器人还包括第三转轴3b。第三转轴3b与第二本体2的上部固定连接,并伸入到壳体21内,且第三转轴3b贯穿牙箱22。壳体21解锁后,牙箱22释能,牙箱22和壳体21一并绕第三转轴3b转动。
87.可选地,上述的第三锁定组件9设置于壳体21内,并与第一本体1固定连接,解锁的壳体21相对于第一本体1绕第三锁定组件9转动,第三锁定组件9上设置有避让缺口91,第一转动组件8通过第一转轴1b与第二本体2可转动连接。第一转动组件8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一时,第一转轴1b与第三锁定组件9周向抵接。第一转动组件8随解锁的第二本体2转动时,第一转轴1b运动至避让缺口91处,以使第三锁定组件9解锁第一转动组件8。本实施例中,第三锁定组件9固定连接于第三转轴3b伸出牙箱22的一端。第一转轴1b上设置有第一切面1b1和第二切面1b2,即第一转轴1b为扁轴。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匍匐形态的第二本体2与下肢形态的第一本体1左右正对,且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处于上举位置,此时第一转轴1b位于第三锁定组件9的上表面,且第一转轴1b的第一切面1b1与第三锁定组件9的上表面贴合,以实现对第一转轴1b的周向锁定,进而锁定第一转动组件8。当第一转动组件8随解锁的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水平向左转动时,第一转轴1b相对于第三锁定组件9运动至与其上的避让缺口91正对的位置,从而第一转轴1b被解锁,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在重力作用下绕第一转轴1b向下转动,直至第一转轴1b上的第二切面1b2与避让缺口91的侧面贴合时,第一转动组件8转动停止,并转动至了相对于第二本体2前伸的第一转动位置二。
88.可选地,参见图1-图6、图10,该变形玩具还包括第二转动组件10,第二转动组件10与第二本体2可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二转动位置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二,第一转动组件8还用于锁定第二转动组件10。当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二转动组件10位于第二转动位置一;第二转动组件10能随解锁的第一转动组件8联动,以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二。第一转动组件8兼具变形件和锁定件的作用,第一转动组件8在变形的同时,带动第二转动组件10解
锁,实现连锁变形,结构简单,玩法新颖。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10为头形状,包括人形头部101和兽形头部102。人形头部101固定连接于躯干形态的第二本体2的上部,兽形头部10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本体2的上部,并位于人形头部101的后侧。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即机器人处于匍匐形态时,兽形头部102位于第二转动位置一,兽形头部102优选扣合于人形头部101的后侧,从外形看起来两个头部合并成一个头部,形态新颖有趣。变形玩具转变为第二姿态,即机器人转变为竖直站立形态时,兽形头部102向后转动,即向背离人形头部101的方向转动,直至运动至第二转动位置二,兽形头部102与人形头部101分离,即一个头部变形为两个头部,变形新颖有趣。示例性地,兽形头部102为鹰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兽形头部102也可为其他动物头部形态,在此不做限定。
89.可选地,兽形头部102与第二本体2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件,且兽形头部102与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的肩部处抵接。当胳膊形态的第一转动组件8由第一转动位置一向第一转动位置二转动时,肩部推动兽形头部102向背离人形头部101的方向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二,且在肩部的抵接作用下,兽形头部102保持在第二转动位置二。当第一转动组件8由第一转动位置二向第一转动位置一转动时,肩部避让兽形头部102,兽形头部102在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人形头部101的方向转动,直至其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一。示例性地,第三弹性件为扭簧。
90.可选地,参见图1-图6,该变形玩具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本体1上的限位件20,限位件20用于对第二翻转位置的翻转件3限位。当位于第一翻转位置的翻转件3被解锁后,翻转件3相对于第一本体1由第一翻转位置向第二翻转位置转动,当翻转件3转动至与限位件20抵接时,翻转件3转动到位。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0为侧翼形状,两个侧翼分设于下肢形态的第一本体1的左右两侧,且两个侧翼分别相对于第一本体1向外并向后张开。当盾牌部31转动至第一本体1的底部时,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分别经过对应的侧翼与第一本体1的间隙,并继续向后转动,直至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与对应的侧翼抵接。
91.可选地,参见图1-图6,该变形玩具还包括第三转动组件30,第三转动组件30与第一本体1可转动连接,并具有第三转动位置一和第三转动位置二。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时,第三转动组件30位于第三转动位置一;翻转件3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时,能够推动第三转动组件30转动至第三转动位置二。翻转件3在变形的同时,还能带动第三转动组件30变形,变形方式新颖有趣。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组件30为尾巴形状,尾巴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本体1的后侧上部。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即机器人处于匍匐形态时,尾巴形态的第三转动组件30位于第三转动位置一,并相对于第一本体1向后上翘第一角度。变形玩具处于第二姿态,即机器人处于竖直站立姿态时,尾巴形态的第三转动组件30位于第三转动位置二,并相对于第一本体1向后上翘第二角度,且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解锁的翻转件3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时,翻转件3会与第三转动组件30相遇,并推动第三转动组件30一并转动,直至翻转件3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同时第三转动组件30转动至第三转动位置二。可选地,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与第一本体1之间连接有第四弹性件,翻转件3由第二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一翻转位置时,翻转件3避让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第三转动组件30在第四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转动至第三转动位置一。示例性地,第四弹性件为扭簧。
92.本实施例的变形玩具的变形过程如下:
93.变形玩具处于第一姿态,即机器人处于匍匐形态时,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与下肢形状的第一本体1共面,位于第一本体1内的第二锁定组件5锁定第一本体1;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处于上举位置,并被第二本体2内的第三锁定组件9锁定;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一转动组件8共线;翻转件3位于机器人的底部,并与接触面接触,位于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内的第一锁定组件4锁定翻转件3;头形状的第二转动组件10中的兽形头部102扣合于人形头部101上,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上翘于第三转动位置一。
94.将第一触发组件6向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靠近,第一触发组件6和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在第二磁性件和第一磁性件42的磁性力的作用下而连接,呈现出手臂握剑的形态,同时第一触发组件6触发第一锁定组件4解锁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解锁的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由第一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同时,机器人向后腾起至站立,同时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推动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转动,当盾牌形状的翻转件3转动至第二翻转位置时,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同时转动至第三转动位置二;机器人转变为站立形态的同时,第二触发组件7与接触面接触碰撞,使第二触发组件7触发第二锁定组件5解锁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解锁的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相对于下肢形状的第一本体1水平向左转动;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随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一并转动,使第三锁定组件9解锁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解锁的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由上举位置转动至前伸位置;同时,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转动至前伸位置的过程中带动兽形头部102的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二,一个头部变形为两个头部。由上可知,使第一触发组件6触发第一锁定组件4(即机器人的手握持剑)时,即可实现一连串的变形,从而使机器人由匍匐形态转变为站立形态,也就是说,机器人由匍匐形态转变为站立形态为一个自动变形的过程。
95.将机器人由站立形态转变为匍匐形态时,使第一触发组件6与第一锁定组件4分离(即将剑从机器人的手中拿掉),之后手动将躯干形状的第二本体2相对于下肢形状的第一本体1向左转动至两者共面且左右正对的位置,之后手动将胳膊形状的第一转动组件8由前伸位置转动至上举位置,同时第一转动组件8避让第二转动组件10,使得第二转动组件10中的兽形头部102能够在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二,兽形头部102扣合于人形头部101上,两个头部合并成一个头部,再手动将翻转件3由第二翻转位置转动至第一翻转位置,并使翻转件3上的第四锁定部211与第一锁定组件4的第三锁定部52连接,以使第一锁定组件4锁定翻转件3,同时翻转件3避让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使得尾巴形状的第三转动组件30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由第三转动位置一转动至第三转动位置二,至此,将机器人放置于接触面时,机器人将呈匍匐状态。由上可知,使第一触发组件6与第一锁定组件4分离(即将剑从机器人的手中拿掉)后,机器人由站立形态转变为匍匐形态为一个手动操作的过程。
96.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