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干旱沙地容器造林方法与流程

2022-05-26 21:09: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沙地造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旱沙地容器造林方法。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干旱沙地降水量小,保水能力差,土壤含水量低,从而降低干旱沙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并且幼林生长缓慢。目前为了提高沙地保水性,大多采用覆膜技术、覆膜操作偏复杂,种植效果也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旱沙地容器造林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
4.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干旱沙地容器造林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一、培育适地苗木:选择适合干旱沙地类型的两年生营养杯苗木,进行适地性栽培1~2年;适地性栽培是指选用待植沙地内的一小块沙地作为育苗地块,使育苗地块的湿度、温度与待植沙地的环境湿度、温度保持一致;步骤二、深栽:在待种植的沙地表面挖深度60~90cm的栽植坑,将定植盘放入栽植坑内,定植盘高度为30~40cm,直径40~60cm;步骤三、定植盘栽植:将步骤一栽培好的营养杯苗木放入定植盘内,使营养杯苗木的原土印低于定植盘上表面8~12cm,营养杯四周的定植盘空腔使用客土填满;定植盘外侧用栽植坑挖出的沙土填满并踩实,使定植盘上表面位于地面下30~50cm位置,形成大垵套小垵模式;步骤四、覆草:定植盘上方的栽植坑覆盖干燥的杂草,使填满后的栽植坑上表面与地面平齐;步骤五、依据土壤干旱程度定期浇水。
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将定植盘放入栽植坑中,营养杯放入定植盘中形成大垵套小垵的结构,降低了栽植深度;在定植盘的周围覆盖杂草,既能避免太阳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抗旱能力,又提高了透气性和渗水率,解决深栽苗木烂根问题,杂草腐烂后,增加土壤肥力;利用本方法提高了土壤墒情,提高成活率,一次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80%左右,一次补植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6.进一步地,步骤一中营养杯的尺寸在直径12cm
×
高度15cm以上,营养杯底面和侧壁开设有9个以上孔(地面开设3个孔,在低于营养杯二分之一高度的营养杯侧壁环向开设6个以上孔),用于苗木生根扎根。营养杯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降解期为3~4年。
7.定植盘为圆筒形结构,直径40~60cm,高度30~40cm;定植盘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降解期在2~3年。苗木高于2米时,采用直径60cm、高40cm的定植盘;苗木高度在1.5~2米时,采用直径40~59cm、高度30~39cm的定植盘。
8.步骤三中客土包括黏土、沙土和有机肥,黏土、沙土、有机肥按质量比6:3:1混合,其中黏土的粒度<2μm。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营养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栽植后苗木位置图;图3为对比例中栽植后苗木位置图;图中标号为:1、营养杯;2、定植盘;3、客土;4、原土;5、杂草。
具体实施方式
10.为充分了解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此。
11.实施例1在张家口市怀来县瑞云乡山地沙土使用本发明方法进行沙地造林栽培,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一、培育适地苗木:春末夏初,在横岭村大西沟山脚沙地上,选择2年生12cm
×
高15cm营养杯1侧柏苗木进行适地性栽培。营养杯1结构如图1所示。在栽种时和栽后10日分别浇水一次,每次以浇透为准。栽种后1年再次浇水1次,以浇透为准。
12.步骤二、两年后春末夏初季节,在该村大西沟100亩山地沙土上深栽上述苗木1.1万株,此时苗高1.2米左右。栽植坑深度70~80cm,直径50cm,株行距2
×
3米。
13.步骤三、定植盘栽植:在栽植坑内放入直径45cm、高35cm可降解定植盘,将适地栽培的营养杯侧柏苗木放入定植盘2内,定植盘2剩余空间填装客土3踩实,定植盘外侧使用栽植坑内挖出的原土4回填并踩实,踩实后营养杯1上表面位于定植盘2上表面以下10cm位置处。
14.步骤四、使用干杂草5覆盖填装定植盘上方的栽植坑的剩余空间,厚度35~45cm,使栽植坑的上表面与地面平齐。结构参阅图2。
15.步骤五、覆草完成后每株浇水10kg,栽后10~15日浇水一次,每株10kg水量,总计浇水两次,每株耗水量20kg。
16.对比例1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土地进行传统沙地造林,按如下步骤进行:在大西沙沟100亩山地沙土上用来自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培育的3年生直径12cm
×
高15cm营养杯1侧柏苗木1.1万株,苗高1.3米,株行距2
×
3米,坑深40~50cm,直径30cm。用挖出原土4回填,栽植踩实后苗木营养杯1上表面的土壤面位于地面下10cm处,结构参阅图3。栽后和栽后10日、20日、30日分别浇水,每次浇水15kg,总计浇水次数4次,每株耗水量60kg。
17.实施例1的栽植当年苗木成活率为85%,栽植一年后保存率80%,对比例1的栽植当年苗木成活率为40%,栽植一年后保存率为35%。实施例1的浇水次数明显少于对比例1,浇水量减少70%左右。
18.实施例2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东荒峪镇九山村50亩山脚沙地上使用本发明方法进行沙
地造林栽培,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一、培育适地苗木:春末夏初,在九山村山脚沙地上,选择2年生直径12cm
×
高15cm营养杯1侧柏苗木进行适地性栽培。在栽种时和栽后10日分别浇水一次,每次以浇透为准。栽种后1年再次浇水1次,以浇透为准。
19.步骤二、两年后在东荒峪镇九山村50亩山地沙地上深栽步骤一得到的苗木5500株,此时苗高1.3米。栽植坑深度70~80cm,直径50cm,株行距2
×
3米。
20.步骤三、定植盘栽植:在栽植坑内放入直径50cm、高40cm可降解定植盘,将营养杯1侧柏苗木放入定植盘2内,定植盘2剩余空间填装客土3踩实,定植盘外侧用栽植坑挖出的原土4回填并踩实,踩实后营养杯1上表面位于定植盘2上表面以下10cm位置处。
21.步骤四、使用干杂草5(杂草大小、植物品种无要求)覆盖填装定植盘上方的栽植坑剩余空间,厚度30~40cm,使栽植坑的上表面与地面平齐。
22.步骤五、覆草完成后每株浇水10kg,栽后15日浇水一次,每株约10kg,总计浇水2次,每株耗水量约20kg。
23.对比例2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山地沙土进行传统沙地造林,按如下步骤进行:在东荒峪镇九山村50亩山地沙土上用本地3年生12cm
×
高15cm营养杯侧柏苗木5500株,苗高1.4米,株行距2
×
3米,坑深45~50cm,直径40cm。用挖出的原土4回填,栽植踩实后苗木营养杯1上表面的土壤面位于地面下10cm处。栽后和栽后10日、20日、30日分别浇水,每次浇水15kg,总计浇水4次,每株耗水量60kg。
24.实施例2的栽植当年苗木成活4951株,成活率为90%,栽植一年后保存率88%(成活4841株)。对比例2的栽植当年苗木成活2749株,成活率为50%,栽植一年后保存率为45%(成活2476株)。实施例1的浇水次数明显少于对比例1,单株浇水量减少40kg,明显减低了水耗量,提高了土壤保水率。
25.通过两组对比示例的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干旱沙地容器造林方法,减少一半浇水次数,浇水量降低70%左右,有效解决干旱沙地造林水源缺乏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性能,进而提高了一次造林成活率和一次补植造林成活率。
26.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改动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