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基站及清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1:41: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清洁机器人组件技术领域以及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基站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自移动式清洁机器人一般配套有基站。基站用于与清洁机器人彼此对接,从而实现向清洁机器人充电加水、供清洁机器人泄出污物等功能。
3.在现有的技术方案当中,在清洁机器人与基站彼此对接的过程当中,基站会受到清洁机器人的冲击力。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基站很容易出现位移、跌倒等意外情况,进而影响清洁系统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综上,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基站,其在与清洁机器人对接的过程当中稳定性更理想。
5.而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基站,包括:
7.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清洁机器人对接的对接端;
8.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用于与外界壁面相抵接,以在对接时将所述清洁机器人向所述壳体所施加的力传递至所述外界壁面。
9.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具有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处于所述展开状态的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与所述外界壁面相抵接。
10.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脚,所述支脚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铰接,所述支脚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外界壁面相抵接,所述支脚能够通过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而使所述第一支撑件在所述收纳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间切换;所述支脚被配置成能够调整并锁定其长度。
11.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支脚长度方向依次活动连接的杆体,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杆体在所述支脚的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并且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杆体被配置成能够沿所述支脚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以调整两者重叠部位在所述支脚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12.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相连接的两个所述杆体分别为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上设置有多个沿所述支脚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锁定结构,所述第二杆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各所述第一锁定结构相互适配的第二锁定结构。
13.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收纳槽,处于所述收纳状态的所述第一支撑件收纳在所述收纳槽当中。
14.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
包括用于与墙壁相抵接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突出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侧壁,所述接触件及所述壳体上由所述接触件所突出的一侧侧壁围合出一能够容置踢脚线的空间。
15.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壳体间可拆卸连接。
16.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对接端及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壳体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背两侧。
1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还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基站。
18.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包括有益效果:
19.本技术所提供的基站主要在壳体上设置了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用于和外界壁面接触,进而使得对接过程当中,清洁机器人向基站所施加的冲击力能够依次通过壳体、支撑结构而被传递至外界壁面之上,利用外界壁面对基站进行辅助支撑,进而有效保障了整个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对接过程当中的稳定性,尤其适用于立式充电座等清洁机器人基站。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其中: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的剖面示意图,此时,第一支撑件处于收纳状态;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的剖面示意图,此时,第一支撑件处于展开状态;
23.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在使用第一支撑件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第一支撑件与壳体处于第一预设夹角;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在使用第一支撑件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第一支撑件与壳体处于第二预设夹角;
26.图6为基站在贴近踢脚线时的跌倒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在使用第二支撑件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在结合使用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基站的结构拆解示意图;
30.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
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独特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他实例中,不会对已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34.实施例1
35.本实施例的主体是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用于清洁机器人的基站。
36.请结合图1、图2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基站包括:
37.壳体1,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与清洁机器人对接的对接端11;
38.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连接在壳体1上并用于与外界壁面相抵接,以在对接时将清洁机器人向壳体1所施加的力传递至外界壁面。
39.其中,基站主要通过对接端11而与清洁机器人相互对接,进而完成向清洁机器人充电、加水、供清洁机器人排除污物等功能。在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彼此接触、彼此对接的过程当中,清洁机器人自身的驱动力会向基站施加冲击力,在基站与墙壁5间隔布置时,基站可能会出现位移、跌倒等意外情况。而本实施例主要在基站的壳体1上设置了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用于和外界壁面接触,进而使得对接过程当中,清洁机器人向基站所施加的冲击力能够依次通过壳体1、支撑结构而被传递至外界壁面之上,利用外界壁面对基站进行辅助支撑,进而有效保障了整个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对接过程当中的稳定性。
40.对于基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基站为清洁机器人所配套的充电座,具体是立式充电座,对接端11即为基站上所设置的充电接口或充电簧片,但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中上述基站并不限制于立式充电座,也并不限制于充电座。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基站为座式充电座。又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基站为水箱座,用于向清洁机器人补给清洁用水。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基站可以同时耦合有多个功能,实施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具体选择基站的类型,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41.同时,针对于外界壁面,其可以是例如地面4、墙壁5、踢脚线6或者家具等等外部部件的壁面,只要其能够稳定地承载由支撑结构所传递的力,即可起到辅助支撑壳体1的效果。实施人员可以依据基站的布置环境而对应选择具体的外界壁面,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42.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支撑结构主要用于将清洁机器人向基站所施加的冲击传递给外界壁面,冲击力的方向与清洁机器人相对于基站的移动方向关联,实施人员可以依据清洁机器人与基站之间的对接方式而对应设置支撑结构的布置方式,只要确保基站所受到的冲击力能够被传递至外界壁面即可。
43.示例性的,请结合图1并参见图4至图7,其中箭头所指即为冲击力的方向,可以看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立式充电座,构成对接端11的充电接口设置于壳体1的侧部之上,具体是壳体1的正面,而清洁机器人能够相对基站沿水平方向移动,进而与充电接口相对接。清洁机器人在与基站的对接过程当中会向基站施加以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支撑结构将基站所受到的冲击力传递至墙壁5或者地面4之上。
44.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基座上的对接端形成于壳体1的侧部,具体是壳体1的正面,而清洁机器人与对接端11的对接方向倾斜设置。在该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在与基站的对接过程当中会向基站施加以冲击力,该冲击力可以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和竖直向下的冲击力。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分为两组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相背两侧侧部之上,具体是壳体1的左右两面。壳体1和两组支撑结构形成与外界壁面接触点呈三角形分布的三角支撑结构,进而有效地将基站所受到的冲击力传递至外界壁面中。
45.又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基座上的对接端11形成于壳体1的顶部,并且清洁机器人与对接端11的对接方向倾斜设置。在该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在与基站的对接过程当中会向基站施加以冲击力,该冲击力可以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和竖直向下的冲击力。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分为两组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相背两侧侧部之上,具体是壳体1的左右两面。壳体1和两组支撑结构形成与外界壁面接触点呈三角形分布的三角支撑结构,进而有效地将基站所受到的冲击力传递至外界壁面中。
46.对于基站而言,主要部署在空间较为拮据的室内环境当中,因此提升整个基站的结构紧凑度、空间利用效率,对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对应于此,请结合图1、图2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2,第一支撑件2具有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处于展开状态的第一支撑件2用于与外界壁面相抵接。请参见图1,在基站未处于使用状态或者壳体1无须使用支撑结构时,第一支撑件2即可处于收纳状态,进而降低基站所占用的空间体积、改善用户视觉感官。请结合图2,当基站处于使用状态时、壳体1需要使用支撑结构时,第一支撑件2即可切换至展开状态,进而利用外界壁面对壳体1进行辅助支撑。
47.关于第一支撑件2的折叠方式,实施人员可以将支脚21配置成具有多个首尾依次铰接的连接节的形状。但对于支撑结构而言,其主要用于传递冲击力,如果采用具有多个铰接点的支脚21,支脚21中的铰接点在冲击力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意外的相对转动,进而影响对于壳体1的支撑效果。同时,设置多个铰接点会增加用户操作的复杂程度,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包括支脚21,支脚21的一端与壳体1相铰接,支脚21的另一端用于与外界壁面相抵接,支脚21能够通过其相对于壳体1的转动而使第一支撑件2在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切换。
48.关于第一支撑件2由收纳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方式,在本实施例当中,当用户需要使用第一支撑件2时,即可手持住支脚21,并使得支脚21相对壳体1转动,进而让第一支撑件2切换至展开状态。如此设置,具有操作简单、实施成本低的优势。
4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支撑件2于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间的切换方式,并不限制于手动驱动,还可以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基站包括有感应装置,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清洁机器人的接近或者远离。基站还包括有与支脚21驱动连接的驱动装置,当感应装置感应到清洁机器人与基站之间的间距小于预设阈值时,基站即启动驱动装置,从而使得支脚21转动,以由收纳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更为具体的,上述驱动装置可以
是电机,也可以是例如直线伸缩臂等其他驱动装置,上述感应装置可以为红外传感器等光电传感器。
50.请参见图2和图9,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图2和图9中的虚线所示出的支脚21,表示支脚21能够处于该状态,图9中,部分第一支撑件2连接在壳体1上,而为方便展示,另一部分第一支撑件2未连接在壳体1上。其中,支脚21具有一端与壳体1铰接连接,支脚21通过自身的转动即可在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切换,在保障第一支撑件2支撑稳定性的同时,方便了用户对第一支撑件2进行操作,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支脚21与壳体1之间的夹角处于一个预设的较小夹角时,第一支撑件2即处于收纳状态,而当支脚21与壳体1之间的夹角处于一个预设的较大夹角时,第一支撑件2即处于展开状态。这里预设的较小夹角可以是任意角度,例如0
°
、1
°
、2
°
、3
°
、10
°
、20
°
等等,而预设的较大夹角只需要比预设的较小夹角大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此外,为进一步降低整个基站的外形尺寸,并改善第一支撑件2对于整个基站外形上的影响,请再次参见图9,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置有收纳槽12,处于收纳状态的第一支撑件2收纳在收纳槽12当中。
51.更为具体的,关于支脚21,正如前文当中所描述的,其可以与地面4、墙壁5、踢脚线6以及家具等等外界壁面接触,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第一支撑件2在展开状态时,支脚21与壳体1间具有使支脚21与地面4相接触的第一预设夹角,请参见图5,支脚21与壳体1间具有使支脚21与墙壁5相接触的第二预设夹角。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夹角具体是45
°
,而第二预设夹角具体是90
°

52.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支脚21而言,可以将其设置为固定长度的样式。但如此设置,会对支撑结构部署造成一定限制,使得整个基站及其壳体1无法灵活地调整自身的位置。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支脚21被配置成能够调整并锁定其长度。
53.其中,对于上述支脚21实现能够调整并锁定其长度功能的具体结构,请结合图2、图3、图9和图10,图2中线段两端的箭头即代表该支脚21的长度伸缩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支脚21包括至少两个沿支脚21长度方向依次活动连接的杆体,相连接的两个杆体在支脚21的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并且相连接的两个杆体被配置成能够沿支脚21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以调整两者重叠部位在支脚21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关于杆体的具体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支脚21的组件数具体为两组,即第一支撑件2包括两根支脚21,而每一支脚21均包括有两根杆体,分别是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于第一支撑件2所包含支脚21的数量、每一支脚21所包含杆体的数量并不构成具体限制,实施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对应调整支脚21的组件数和每一支脚21所包含杆体的数量,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54.另外,关于支脚21长度调整并锁定的功能,在另一实施例中,彼此相连接的两个杆体之间螺纹连接,用户通过旋拧杆体即可调整整个支脚21的长度。同时,螺纹结构还具有着自锁功能,支脚21的长度并不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化。但显然的,螺纹结构在外观上具有多道狭缝,这些狭缝很容易积累灰尘,用户清理起来较为不便。
55.所以,针对于前文中所描述的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进行锁定功能的结构,请详细参见图3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211上设置有多个沿支脚21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锁定结构213,第二杆体2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各第一锁定结构213相互适配的第二锁定结构214。
56.其中,当第二杆体212相对第一杆体211进行相对移动时,而使支脚21处于用户所期望的长度时,用户即可将第二锁定结构214与对应的第一锁定结构213进行连接,进而完成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之间的锁定。如此设置,能够简化支脚21的结构,降低支脚21上积尘的风险并方便用户进行调整。
57.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第二锁定结构214,其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锁定结构214的数量与第一锁定结构213相一致,当其中一个第二锁定结构214与对应第一锁定结构213进行锁定时,其余的全部或者部分第二锁定结构214也与对应的第一锁定结构213进行锁定,这样能够提升锁定稳定性。
58.关于第一锁定结构213和第二锁定结构214的具体形式,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锁定结构213为卡舌,而第二锁定结构214为能够供卡舌卡入的卡口,实施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交换卡舌、卡口的位置关系,或者对应选择第一锁定结构213和第二锁定结构214的具体形式。
5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211被配置成具有沿支脚21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而第二杆体212则穿入在第一杆体211的空腔部位当中,在卡舌与卡口彼此分离之后,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即可沿支脚21长度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活动。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而对应调整上述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的形状,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杆体211和第二杆体212彼此套接并且滑动配合。
60.进一步的,如上第一支撑件2主要用于壳体1与墙壁5等外界壁面具有一定间距、间隔布置的应用情形。同时,针对于基站与墙壁5相贴近的应用情形,本实施例还对应设置了第二支撑件3。其中,基站所部署的室内环境往往都安装有踢脚线6。壳体1一般只能与踢脚线6进行贴合,而当踢脚线6高度较矮时,踢脚线6与壳体1的接触件31位往往会处于对接端11的下方,这会导致壳体1在受到清洁机器人的冲击力时形成一个力偶,具体是使得整个基站具有朝踢脚线6上方空洞空间转动趋势的力偶。请参见图6,其中一对具有箭头的曲线即表征壳体1在力偶作用下的转动趋势。当踢脚线6较厚,踢脚线6上方的空洞空间较大时,壳体1最终会倾斜而使其顶部与墙壁5相抵,这无疑会影响整个基站的稳定性。
61.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3包括用于与墙壁5相抵接的接触件31,接触件31突出于壳体1的一侧侧壁,且接触件31及壳体1上由接触件31所突出的一侧侧壁围合出一能够容置踢脚线6的空间,其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越过踢脚线6而直接与墙壁5相接触的接触件31,进而降低了壳体1在如前文所描述的力偶作用下,朝踢脚线6上方空间跌倒的风险,进一步地保障了整个基站的稳定性。
6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接触件31、对接端11及踢脚线6的位置关系并不做特别限定。这是因为当接触件31处于对接端11和踢脚线6之间时,接触件31能够降低上述力偶的力臂,进而降低壳体1跌倒的风险。而当接触件31处于对接端11背向于踢脚线6一侧外时,接触件31所受到的墙壁5的反作用力能够配合冲击力形成一个力偶,这个力偶能够抵消前文所描述的使壳体1具有跌倒趋势的力偶,进而降低壳体1跌倒的风险。
63.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支撑件3并不限制于壳体1与踢脚线6相接触的应用情形,相较于壳体1与外界壁面分离的技术方案,只要接触部31与墙壁5接触,即可降低壳体1朝踢脚线11上方的空洞空间跌落的风险。
64.关于接触件31,实施人员可以将其设置成具有一定弹性的,这样能够降低对接触
件31制造精度的要求。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接触件31采用橡胶制成。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除了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材质来制成接触件31,还可以将接触件31的形状配置成能够弯折的,以使整个接触件31具有弹性。
65.此外,对于上述接触件31,其可以配置成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而在本实施例中,为向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第二支撑件3与壳体1间可拆卸连接,用户可以依据自身具体情况而选择是否使用接触件31。
66.关于接触件31与壳体1之间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请参见图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接触件31为橡胶软塞,而壳体1上形成有与橡胶软塞相适配的插孔13。在需要使用第二支撑件3时,用户仅需要将橡胶软塞插入在对应插孔13中,让橡胶软塞涨紧而与插孔13过盈配合,即可实现接触件31与壳体1之间的连接。
67.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同时设置有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以使得用户能够依据基站具体部署情况而择一选用。但可以理解的是,对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而言,两者并不限制于必须单独使用。第一支撑件2和第二支撑件3可以一并使用,即第一支撑件2、第二支撑件3同时与外界壁面相接触。
68.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典型的应用示例。
69.应用示例一
70.请参见图4,在该应用示例中,基站的壳体1放置在与墙壁5具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基站具体是立式充电座,壳体1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和清洁机器人充电端子相对接的充电接口,以作为对接端11。
71.同时,壳体1上还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有与壳体1铰接的支腿21,其中,支腿21与地面4接触、抵接。
72.在壳体1面对清洁机器人回冲所施加的冲击力时,分别与壳体1、地面4相连接的支脚21能够将冲击力传递至地面4,利用地面4对基站及其壳体1进行辅助支撑,进而有效保障了整个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对接过程当中的稳定性。
73.应用示例二
74.请参见图5,在该应用示例中,基站的壳体1放置在与墙壁5具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基站具体是用于向清洁机器人补给清洁用水的水箱座,壳体1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和清洁机器人水箱相对接的补水接口,以作为对接端11。
75.同时,壳体1上还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有与壳体1铰接的支腿21,其中,支腿21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至合适位置,以让其一端最终与墙壁5接触、抵接。
76.在壳体1面对清洁机器人回冲所施加的冲击力时,分别与壳体1、墙壁5相连接的支脚21能够将冲击力笔直地传递至墙壁5,利用墙壁5对基站及其壳体1进行辅助支撑,进而有效保障了整个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对接过程当中的稳定性。
77.应用示例三
78.请参见图7,在该应用示例中,基站的壳体1贴近于墙壁5放置,并与踢脚线6相接触,基站具体是用于供清洁机器人倾泄污物的污物回收座,壳体1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和清洁机器人污物收集箱相对接的污物回收口,以作为对接端11。
79.同时,壳体1上还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有接触件31,接触件31越过踢脚线6而与墙壁5接触、抵接。在该应用示例中,壳体1上同样设置有支脚21,但支脚21处于收纳
状态。
80.在壳体1面对清洁机器人回冲所施加的冲击力时,由于壳体1通过接触件31与踢脚线6上方的墙壁5相互接触,所以冲击力会直接传递给墙壁5,并不会带动壳体1朝踢脚线6上方空间跌倒,进而有效保障了整个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对接过程当中的稳定性。
81.应用示例四
82.请参见图8,在该应用示例中,基站的壳体1贴近于墙壁5放置,但未与墙壁5、踢脚线6直接接触,基站具体是立式充电座,壳体1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和清洁机器人充电端子相对接的充电接口,以作为对接端11。
83.同时,壳体1上还连接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支脚21和接触件31,支腿21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至合适位置,且让其一端最终与地面4接触、抵接,而接触件31则越过踢脚线6而与墙壁5接触、抵接。
84.在壳体1面对清洁机器人回冲所施加的冲击力时,由于壳体1通过支脚21将冲击力传递给地面4,同时还通过接触件31将冲击力传递给墙壁5,所以冲击力并不会带动壳体1跌倒、位移,从而有效保障了整个基站与清洁机器人对接过程当中的稳定性。
85.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技术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技术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技术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86.同时,本技术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87.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技术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申请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技术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88.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数字允许有
±
%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89.针对本技术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作为参考,但与本技术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技术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技术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技术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技术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
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