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19:34: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vr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


背景技术:

2.vr(virtual reality)设备一般指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是一种利用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合的产品,通过左右眼屏幕分别显示左右眼的图像,配合耳机等其他设备,使人们获得强烈的沉浸感。
3.vr设备一经面世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vr设备内部的结构比较精细,需要小心存放,使人们在收纳、携带vr设备时感到不便;同时,随着vr设备的频繁使用,其充电续航问题也在困扰着用户。而市面上现有的vr设备容纳包仅仅是简单的提供一个容纳空间,且vr设备放入其中还会移动,在用户出行时,也很容易造成vr设备的损坏。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可以在将vr设备稳定地收纳的同时,为vr设备进行充电,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收纳、充电效果好。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包括:
8.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内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以容纳vr设备;
9.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容纳槽;
10.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内;
11.第一充电插头,所述第一充电插头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内,所述第一充电插头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所述第一充电插头用以插装并电连接于vr设备的充电口,以供vr设备的充电使用。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插头上设置有磁吸装置,所述磁吸装置用以磁吸连接于vr设备的充电口处。
13.进一步地,所述磁吸装置为磁吸环,所述磁吸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插头端部,所述磁吸环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充电插头的电触点正对于所述通孔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容纳槽与vr设置的形状相匹配。
15.进一步地,所述容纳槽内凸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以及第三限位部将所述容纳槽分隔为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第三容纳部和第四容纳部。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呈弧形。
17.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设有第四限位部,当所述上壳体盖合于所述容纳槽时,所述
第四限位部用以抵接于vr设备表面。
1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限位部为边缘平滑的弹性限位块。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纳部内还设有第五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用以抵接于耳机等附件表面。
20.进一步地,还包括手提部,所述手提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壳体表面。
21.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表面凸设有转动轴,所述手提部设有跑道形轴孔,所述转动轴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轴孔内。
22.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内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所述第一充电插头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纳部内还设有第二充电插头,所述第二充电插头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电路板。
24.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端部设有吊挂环,所述吊挂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转动轴端部。
25.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外表面设有充电插口,所述充电插口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电路板。
26.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侧壁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和所述控制电路板。
27.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设有透明的观察部,所述观察部用以容许视线穿过使用。
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充电的电池设置于下壳体内,而第一充电插头电连接于电池,当vr设备放置于容纳槽内时,第一充电插头插装于vr设备的充电口,并实现vr设备于电池之间的电连接,使电池可以为vr设备供电,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在收纳vr设备的同时为其进行充电,简化用户的操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vr设备可以放置于容纳槽内,有效地收纳固定vr设备,防止用户携带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时vr设备受到损伤,有效地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状态第一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33.图3是图2圈a处的放大图;
3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剖视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图5圈b处的放大图;
3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状态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参照图1至图7,一种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包括:
39.下壳体10,所述下壳体10内设有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用以容纳vr设备;
40.上壳体20,所述上壳体20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容纳槽11;
41.电池50,所述电池50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0内;
42.第一充电插头30,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设置于所述容纳凹槽11内,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电连接于所述电池50,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用以插装并电连接于vr设备的充电口,以供vr设备的充电使用。
43.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充电的电池设置于下壳体内,而第一充电插头电连接于电池,当vr设备放置于容纳槽内时,第一充电插头插装于vr设备的充电口,并实现vr设备于电池之间的电连接,使电池可以为vr设备供电,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在收纳vr设备的同时为其进行充电,简化用户的操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vr设备可以放置于容纳槽内,有效地收纳固定vr设备,防止用户携带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时vr设备受到损伤,有效地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
4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上设置有磁吸装置31,所述磁吸装置31用以磁吸连接于vr设备的充电口处。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vr设备可以放置于容纳槽内,有效地收纳固定vr设备,防止用户携带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时vr设备受到损伤;而磁吸装置的设置,可以使第一充电插头自动定位、插接于vr设备的充电口,可以有效为vr设备充电,提升vr设备的续航能力,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
45.本实施例中,所述磁吸装置31为磁吸环,所述磁吸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端部,所述磁吸环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的电触点正对于所述通孔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磁吸环可以保障第一充电插头与vr设备之间的受力均衡,使第一充电插头更稳固地连接于vr设备,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使第一充电插头可以更稳定地为vr设备充电,也可以保护第一充电插头的电触点,有效保障产品的使用寿命。
46.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1与vr设置的形状相匹配。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容纳槽的形状于vr设备相匹配,可以有效地固定、限位vr设备,防止vr设备在容纳槽内晃动,有效地保护vr设备,提升产品的稳定性。
47.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1内凸设有第一限位部91、第二限位部92和第三限位部93,所述第一限位部91、所述第二限位部92以及第三限位部93将所述容纳槽11分隔为第一容纳部12、第二容纳部13、第三容纳部14和第四容纳部15。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凸出地设置于容纳槽底部,将容纳槽分隔为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第三容纳部和第四容纳部,第一容纳部可以用于收纳vr眼镜/vr头显,而第二容纳部可以用于收纳头带等其他附件,第三容纳部可以用于收纳手柄等附件,而第四容纳部可以容纳用于容纳数据线、充电插头等小型附件;分隔设置的容纳部,可以将各个部件分别收纳,防止各部件之间发生碰撞,有效地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各部件更有规则地存储,方便用户取用。
4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9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92均呈弧形。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弧形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外表面可以有效地贴合头戴式耳机内表面以及vr眼镜/vr头显的内侧,可以更稳定、更充分地接触vr设备以及附件,进一步地提升产品的稳定
性。
49.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20设有第四限位部21,当所述上壳体20盖合于所述容纳槽11时,所述第四限位部21用以抵接于vr设备表面。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第四限位部可以抵接于vr设备上表面,进一步限位vr设备,防止vr设备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提升产品的稳定性。
5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限位部21为边缘平滑的弹性限位块。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由于弹性限位块具有弹性,当弹性限位块抵接于vr设备上表面时,弹性限位块发生弹性形变,有效地抵接于vr设备上表面,将vr设备限位,防止vr设备上表面发生偏移;而且其边缘平滑,具有弹性,可以防止限位块对vr设备上表面造成损伤,保护vr设备,有效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部13内还设有第五限位部132,所述第五限位部132用以抵接于耳机等附件表面。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第五限位部可以抵接于耳机等附件的一侧表面,而第一限位部的另一端抵接于耳机等附件的另一侧表面,有效地限位耳机等附件,保障产品的稳定性。
5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手提部40,所述手提部4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下壳体10表面。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手提部可以方便用户提起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方便用户携带;优选地,当用户提起手提部时,装入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的重心与手提部在同一垂直线上,这样设置可以使产品受力均匀,进一步地方便用户提起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3.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10表面凸设有转动轴17,所述手提部40设有跑道形轴孔41,所述转动轴17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轴孔41内。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当用户提起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时,转动轴沿跑道形轴孔移动至轴孔下端部,转动轴于轴孔下端部转动;当将vr设备的容纳充电包收纳时,向下压手提部,转动轴沿跑道形轴孔移动至轴孔上端部,手提部紧贴于下壳体表面,有效地减小产品的体积,方便用户收纳、存放。
54.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10内控制电路板60,所述控制电路板60电连接于所述电池50,所述第一充电插头30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6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电池的设计可以使产品脱离市电使用,方便用户在户外对vr设备进行充电,有效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而控制电路的设计可以使产品连接市电和/或连接vr设备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时能有效地调节输入/或输出的功率、电压以及电流,保护充电收纳包、vr设备以及其他电子产品。
5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部13内还设有第二充电插头131,所述第二充电插头131电连接于所述电池50和所述控制电路板6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将第二充电插头设置于第二容纳部内,可以为放置于第二容纳部内的电子产品进行充电,例如,第二容纳部内放置的头戴式耳机或者手机等其他电子产品,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适用性,为用户带来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56.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17端部设有吊挂环171,所述吊挂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转动轴17端部。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收纳时,吊挂环紧贴于转动轴端部,而当需要使用吊挂环时,转动吊挂环,使吊挂环外露于转动轴端部,方便用户将其他产品吊挂于吊挂环,例如钥匙扣、装饰挂件等,使用户在提起手提部时,无需拿取其他物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7.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10外表面设有充电插口19,所述充电插口19电连接于所
述电池50和所述控制电路板6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用户可以将充电线插装于充电插口,将电池连接于市电,有效地为电池补充电量,提升产品的续航能力;而且也可以通过usb插口,将产品与其他电子产品连接,例如电脑等,可以传输电量以及信息。
58.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10侧壁设有指示灯16,所述指示灯16电连接于所述电池50和所述控制电路板6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指示灯的设置可以用以提示用户产品的剩余电量,充电状态以及使用状态等;例如,当指示灯亮起红光时,则提示用户电量不足;指示灯亮起的绿灯的数量提示用户产品的剩余电量;而当红色指示灯闪烁时,则提示产品出现故障,提示用户对产品进行检查维修。
59.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20设有透明的观察部22,所述观察部22用以容许视线穿过使用。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透明的观察部可以方便用户观察产品内部的vr设备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既可以使产品外观美观、简洁大方,也方便用户观察容纳充电包内的vr设备等,给用户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60.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