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锂电池智能管理用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15:19: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温装置,具体为一种锂电池智能管理用降温装置,属于锂电池降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锂电池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一些出行装置也利用锂电池作为动力,进行使用,如电动车,但由于锂电池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当放电量较大时,容易起热,造成热量堆积,需要对热量进行处理,避免热量堆积时,造成危险,但现在对锂电池降温的方法较为简单,大多采用自然冷却或采用导热硅胶,将锂电池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部,存在降温速度较慢,不便于使用的问题且不便于对锂电池的温度进行实时智能化管理,导致容易产生热量堆积,使得锂电池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锂电池智能管理用降温装置,能够便于对锂电池进行智能监控和快速降温。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锂电池智能管理用降温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均匀插接有隔板,且所述隔板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温度感应模块,所述壳体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有供气箱,且所述供气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制冷腔和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与所述制冷腔相连通,所述制冷腔与所述隔板相连通,且所述供气箱的内部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板,所述温度感应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制冷腔和所述气泵。
5.优选的,为了便于外部空气进入到所述供气箱的内部,所述供气箱的上端和下端均匀开设有进气孔,且所述供气箱的内部位于所述进气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6.优选的,为了便于对外部空气进行干燥处理,所述供气箱的内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干燥箱,且所述气泵的进气端与所述干燥箱相连通,所述干燥箱与所述供气箱相连通。
7.优选的,为了便于对外部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制冷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制冷板,且所述制冷腔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所述隔板通过所述通气管与所述制冷腔相连通。
8.优选的,为了便于对所述隔板进行安装,所述壳体的内部两侧均匀开设有卡槽,且所述隔板的两侧卡接在所述卡槽的内部。
9.优选的,为了便于对所述壳体内部的锂电池进行降温处理,所述隔板由框架、接触板、主通管和支管道组成,且所述接触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接触板的一侧,且所述支管道均匀固定安装在主通管的两侧,所述主通管与所述支管道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接触板之间,所述支管道与所述接触板上均匀开设有出气孔,所述主通管与所述制冷腔相连通。
10.优选的,为了便于对所述隔板之间的锂电池进行降温,所述隔板由框架、导热板和换热管组成,且所述导热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两侧,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框架的内部,且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导热板之间,所述温度感应模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热板的一侧,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制冷腔相连通,且所述框架的内部位于所述导热板之间注入有冷却液。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隔板上安装有温度感应模块,进而便于实时感应到电池的温度,方便控制板根据监测到的温度进行开启气泵和制冷板,使得冷空气吹入到隔板的内部,通过隔板对锂电池上的温度进行降温处理,避免热量堆积,有效的对锂电池进行智能化保护和降温,提高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提高锂电池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立体俯剖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壳体,2、隔板,3、温度感应模块,4、供气箱,5、制冷腔, 6、气泵,7、控制板,8、进气孔,9、过滤网,10、干燥箱,11、制冷板, 12、通气管,13、卡槽,14、框架,15、接触板,16、主通管,17、支管道,18、出气孔,19、导热板,20、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锂电池智能管理用降温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均匀插接有隔板2,且隔板2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温度感应模块 3,壳体1的外部一侧固定安装有供气箱4,且供气箱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制冷腔5和气泵6,气泵6的出气端与制冷腔5相连通,制冷腔5与隔板2 相连通,且供气箱4的内部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板7,温度感应模块3电性连接控制板7,控制板7电性连接制冷腔5和气泵6,当需要对壳体1内部的锂电池进行降温时,使得气泵6将空气吹入到制冷腔5的内部,并经过制冷板11对制冷腔5内部的空气进行降温冷却,且利用制冷板11在通电时,一侧的热量相另一侧转移的原理,使得制冷板11便于对制冷腔5内部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进而便于将冷空气吹入到隔板2的内部,使得冷空气对壳体1内部的锂电池进行降温。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2所示,供气箱4的上端和下端均匀开设有进气孔8,且供气箱4的内部位于进气孔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过滤网9,供气箱4的内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干燥箱10,且气泵6的进气端与干燥箱10相连通,干燥箱10与供气箱4相连通,在进行降温时,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孔8进入到供气箱4的内部,并通过过滤网9对空气进行过滤,且在开启气泵6时,使得供气箱4内部的空气经过干燥箱10和气泵6进入到制冷腔5的内部,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干燥。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1所示,制冷腔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制冷板11,且制冷腔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通气管12,通气管12 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且隔板2通过通气管12与制冷腔5相连通,干燥后的空气通过制冷腔5时,制冷板11对空气进行降温,并使得冷空气通过通气管12进入到隔板2的内部。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2所示,壳体1的内部两侧均匀开设有卡槽13,且隔板2的两侧卡接在卡槽13的内部,便于对隔板 2进行安装。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3所示,隔板2由框架14、接触板15、主通管16和支管道17组成,且接触板15固定安装在框架14 的两侧,温度感应模块3安装在接触板15的一侧,且支管道17均匀固定安装在主通管16的两侧,主通管16与支管道17位于框架14的内部,且位于接触板15之间,支管道17与接触板15上均匀开设有出气孔18,主通管16与制冷腔5相连通,当冷空气进入到主通管16时,使得冷空气通过支管道17上的出气孔18吹出,进而使得冷空气吹向锂电池,便于冷空气与锂电池相接触,进而便于冷空气对锂电池进行降温处理。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如图4所示,隔板2由框架14、导热板19和换热管20组成,且导热板19固定安装在框架14的两侧,换热管20位于框架14的内部,且换热管20位于导热板19之间,温度感应模块3固定安装在导热板19的一侧,换热管20与制冷腔5相连通,且框架14的内部位于导热板19之间注入有冷却液,当冷空气进入到换热管20 的内部时,冷空气中的温度与冷却液中的温度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冷却液的温度降低,进而使得导热板19的温度降低,通过热传导的原理,使得导热板19对锂电池的温度进行降温处理,便于对锂电池进行降温。
2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隔板2插接在壳体1的内部,且将锂电池安装在隔板2之间,使锂电池与温度感应模块3相接触,进而使得温度感应模块3实时感应锂电池的温度,且将监测数据发送至控制板7,当温度过高时,控制板7开启气泵6和制冷板11,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孔8进入到供气箱4的内部,并通过过滤网9对空气进行过滤,且在开启气泵6时,使得供气箱4内部的空气经过干燥箱10和气泵6进入到制冷腔5的内部,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干燥,干燥后的空气通过制冷腔5时,制冷板11对空气进行降温,并使得冷空气通过通气管12进入到隔板2的内部。
25.实施例一,当冷空气进入到隔板2上的主通管16时,使得冷空气通过支管道17上的出气孔18吹出,且在接触板15上开始有出气孔18,进而使得冷空气吹向锂电池,便于冷空气与锂电池相接触,进而便于冷空气对锂电池进行降温处理。
26.实施例二,当冷空气进入到隔板2内部的换热管20的内部时,冷空气中的温度与冷却液中的温度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冷却液的温度降低,进而使得导热板19的温度降低,通过热传导的原理,使得导热板19对锂电池的温度进行降温处理,便于对锂电池进行降温。
2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