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动态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5:5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动态减振器。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内容:为了防止在动力传递装置中产生的振动向壳体传递,在中空状的副轴的内部配置动态减振器。在该动态减振器中,质量体沿着副轴的轴心延伸,该质量体经由圆筒状的弹性体与副轴的内周部连结。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522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在副轴齿轮机构中,会产生如下的振动模式:将因斜齿轮的啮合而产生的轴向的推力作为强制力而使齿轮沿着轴向进行振动的振动模式(轴向共振模式);在大径侧的副轴从动齿轮中以齿轮向轴向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振动模式(倾倒共振模式)。
8.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没有考虑到减振对象具有两种振动模式(轴向共振模式、倾倒共振模式),仅仅是设置成在旋转轴的中空部经由圆筒状的弹性体来连结质量体的结构。因此,可能无法应对两种振动模式。
9.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应对因齿轮的倾倒而产生的振动和齿轮的轴向振动这两方来发挥减振效果的动态减振器。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1.本发明的动态减振器具备:质量体,其配置在中空状的旋转轴的内部,且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延伸;以及弹性体,其夹设在所述质量体与所述旋转轴之间,所述动态减振器对由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齿轮产生的振动进行抑制,所述动态减振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质量体能够以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心进行往复移动的直线运动状态进行振动,所述弹性体具有:第一接触面,其与所述质量体接触且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以及第二接触面,其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不同的位置处与所述质量体接触,且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不平行,在所述齿轮以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所述质量体根据该振动而以将所述第一接触面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由此对所述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在所述齿轮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所述质量体根据该振动成为所述直线运动状态并以将所述第二接触面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由此对所述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
12.根据该结构,无论是在齿轮以从旋转轴的径向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还是在齿轮沿着旋转轴的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都对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另外,相较于弹性体与质量体的接触面仅由与旋转轴的轴向平行的面构成的情况,能够通过第二
接触面增大轴向振动时的弹性模量。由此,能够应对因齿轮的倾倒而产生的振动以及齿轮的轴向振动这两方来发挥减振效果。
13.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质量体具有:接触部,其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中央侧与所述弹性体接触;以及非接触部,其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位于比所述接触部靠两端侧的位置,与所述弹性体不接触,所述接触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14.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弹性体与质量体的一部分接触的状态下将质量体保持为能够振动。
15.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为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起算的倾斜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16.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二接触部来增加接触面积,能够提高质量体沿着轴向振动的情况下的轴向的弹性模量。
17.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质量体能够以如下的摆动状态进行振动,所述摆动状态是以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倾斜的姿态进行摆动的状态,在所述齿轮以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所述质量体根据该振动而成为所述摆动状态。
18.根据该结构,在齿轮以从旋转轴的径向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时,质量体能够应对该振动而以摆动状态进行振动。
19.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质量体以所述直线运动状态振动时的共振频率比所述质量体以所述摆动状态振动时的共振频率高。
20.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于应对齿轮沿着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的共振频率比用于应对齿轮以从径向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的共振频率高。
21.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动态减振器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内部且一体地保持所述质量体及所述弹性体的筒状的支架,所述弹性体具有与所述支架接触且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平行的第三接触面。
22.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支架来一体地保持质量体和弹性体。进而,向支架组装质量体和弹性体时的组装性得以提高。
23.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弹性体具有在与所述第三接触面不同的位置处与所述支架接触且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不平行的第四接触面。
24.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支架来一体地保持质量体和弹性体。
25.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齿轮以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所述质量体根据该振动而进行振动,由此对所述第三接触面作用来自所述支架的载荷,从而对所述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在所述齿轮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所述质量体根据该振动而进行振动,由此对所述第四接触面作用来自所述支架的载荷,从而对所述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
26.根据该结构,在齿轮以从旋转轴的径向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的载荷来对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另外,在齿轮沿着旋转轴的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第二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的载荷来对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
27.另外,所述齿轮也可以由斜齿轮构成。
28.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将在斜齿轮的啮合部产生的推力作为强制力的共振。
29.发明效果
30.在本发明中,无论在齿轮以从旋转轴的径向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还是在齿轮沿着旋转轴的轴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都对弹性体作用压缩应力。另外,相较于弹性体与质量体的接触面平行于旋转轴的轴向的情况,能够通过第二接触面来增大轴向振动时的弹性模量。由此,能够应对因齿轮的倾倒而产生的振动和齿轮的轴向振动这两方来发挥减振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有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器的车辆的概略图。
32.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副轴齿轮机构的剖视图。
33.图3是用于说明动态减振器的立体图。
34.图4是用于说明动态减振器的剖视图。
35.图5是用于说明副轴从动齿轮的倾倒共振模式的剖视图。
36.图6是用于说明副轴从动齿轮的轴向共振模式的剖视图。
37.图7是用于说明减振器倾斜模式的剖视图。
38.图8是用于说明减振器倾斜模式的立体图。
39.图9是用于说明减振器前后模式的剖视图。
40.图10是用于说明减振器前后模式的立体图。
41.图11是用于说明动态减振器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
42.图12是用于说明动态减振器的详细结构的示意图。
43.图13是表示动态减振器的减振效果的图表。
44.图14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动态减振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动态减振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要说明的实施方式。
46.(动力传递装置)
47.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有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器的车辆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车辆ve是具备发动机1、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来作为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各电机2、3是具有电动机功能和发电功能的电动发电机,经由逆变器与蓄电池电连接。在车辆ve中,从动力源输出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4向车轮5传递。
48.动力传递装置4具备输入轴6、行星齿轮机构7、输出齿轮8、副轴齿轮机构9、差速齿轮机构10和驱动轴11。另外,车辆ve具备用于收容动力传递装置4所包括的齿轮机构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内部收容有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行星齿轮机构7、输出齿轮8、副轴齿轮机构9、以及差速齿轮机构10。
49.在与发动机1的曲轴同一轴线上配置有输入轴6、行星齿轮机构7和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与行星齿轮机构7相邻,在轴向上配置于与发动机1相反的一侧。该第一电机2具备
转子2a、卷绕有线圈的定子2b、以及转子轴2c。
50.行星齿轮机构7是动力分配机构,将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向第一电机2侧和车轮5侧分配。此时,第一电机2在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的作用下进行发电。该电力蓄积在蓄电池中或者经由逆变器向第二电机3供给。
51.该行星齿轮机构7是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具备太阳轮7s、齿轮架7c、齿圈7r作为三个旋转要素。第一电机2的转子轴2c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太阳轮7s连结。输入轴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齿轮架7c连结。发动机1经由输入轴6与齿轮架7c连结。在齿圈7r上一体化有从行星齿轮机构7朝向车轮5侧输出转矩的输出齿轮8。输出齿轮8是与齿圈7r一体旋转的齿轮,与副轴齿轮机构9的副轴从动齿轮91啮合。
52.副轴齿轮机构9具有副轴从动齿轮91、与输入轴6平行配置的副轴92、以及副轴驱动齿轮93。副轴从动齿轮91及副轴驱动齿轮9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副轴92。副轴驱动齿轮93与差速齿轮机构10的差速齿圈10a啮合。在差速齿轮机构10上经由左右的驱动轴11连结有车轮5。
53.另外,车辆ve能够在从发动机1向车轮5传递的转矩上附加第二电机3输出的转矩。第二电机3具备转子3a、卷绕有线圈的定子3b、以及转子轴3c。
54.转子轴3c与副轴92平行地配置。在转子轴3c上设置有减速齿轮13。减速齿轮13与副轴从动齿轮91啮合。
55.壳体12由壳体构件12a、前罩12b和后罩12c构成。壳体构件12a是收容动力传递装置4的构件。前罩12b是发动机1侧的罩构件,螺纹紧固连结于壳体构件12a。后罩12c是各电机2、3侧的罩构件,螺纹紧固连结于壳体构件12a。
56.在壳体12的内部,收容各电机2、3的电机室与收容包括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4的齿轮室由中央支承件16分隔。中央支承件16是用于分隔电机室与齿轮室的隔壁,是一体化于壳体12的固定部。在中央支承件16上设置有供第一电机2的转子轴2c穿过的贯通孔和供第二电机3的转子轴3c穿过的贯通孔。各转子轴2c、3c经由各贯通孔延伸到电机室和齿轮室。
57.在齿轮室内,副轴92的两端部通过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支承于壳体12。第一轴承14是安装在副轴92的一侧端部的滚动轴承,外圈安装于中央支承件16。第二轴承15是安装在副轴92的另一侧端部的滚动轴承,外圈安装于前罩12b。
58.另外,如图2所示,在副轴92花键嵌合有副轴从动齿轮91。该副轴从动齿轮91由斜齿轮构成。即,副轴从动齿轮91与输出齿轮8的啮合部以及副轴从动齿轮91与减速齿轮13的啮合部是斜齿轮彼此的啮合部。因此,在副轴从动齿轮91中,将因斜齿轮的啮合而产生的轴向载荷(推力)作为强制力而产生振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在副轴从动齿轮91产生的振动经由第一轴承14及第二轴承15向壳体12传递,而在副轴92设置有动态减振器20(如图2等所示)。由此,通过在振动从各轴承14、15向壳体12传递之前由副轴92进行减振,由此抑制振动传递,降低来自壳体12的辐射声。
59.(减振器的整体结构)
60.如图2所示,动态减振器20配置在中空状的副轴92的内部。如图3所示,该动态减振器20具备质量体21、橡胶22和支架23。
61.质量体21是根据副轴92的振动而振动的棒状的惯性质量体,沿着副轴92的轴心o
延伸。该质量体21经由橡胶22与副轴92的内部连结。并且,质量体21在保持于橡胶22的状态下根据副轴92的振动而振动。
62.橡胶22是与质量体21接触的筒状的构件。动态减振器20是将高分子材料用于弹簧的构件,作为弹性体而具备橡胶22。并且,通过质量体21根据副轴从动齿轮91的振动而振动来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
63.支架23是一体地保持质量体21和橡胶22的筒状的构件,安装于副轴92的内部。如图3所示,该支架23由具有将筒状的构件对半分割所得的形状的一对构件23a、23b构成。从图3所示的组装前的状态起以覆盖橡胶22的外周部的方式将一对构件23a、23b一体化。并且,在组装后,如图4所示,将支架23压入副轴92的内部。
64.(副轴从动齿轮的共振模式)
65.对副轴从动齿轮91的共振模式进行说明。在副轴从动齿轮91中,将因斜齿轮的啮合而产生的推力作为强制力而产生倾倒共振和轴向共振。
66.如图5所示,倾倒共振是指作为大径齿轮的副轴从动齿轮91以向轴向侧倾倒的方式进行振动的振动模式(倾倒共振模式)。如图6所示,轴向共振是指副轴从动齿轮91沿轴向进行振动的振动模式(轴向共振模式)。
67.这样,副轴从动齿轮91具有倾倒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和轴向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这两个共振频率。即,在将与副轴从动齿轮91一体旋转的副轴92作为减振对象的情况下,对象的共振频率存在两个。
68.进而,在副轴从动齿轮91中,倾倒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比轴向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低。具体而言,倾倒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约为2.6khz,轴向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约为3.6khz。这是因为,副轴从动齿轮91为大径齿轮,因此在倾倒共振时成为轮辐部91a的弯曲主模式,相对于此,在轴向共振时成为次级模式。
6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成使动态减振器20的共振频率与对象的共振频率一致来抵消对象的共振模式这样的动态减振器20的共振模式,由此发挥应对两种共振模式的减振效果。即,构成为使动态减振器20的共振频率与倾倒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一致且与轴向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一致。
70.(动态减振器的共振模式)
71.动态减振器20能够以应对倾倒共振模式的作为动力吸振器的共振模式的减振器倾斜模式和应对轴向共振模式的作为动力吸振器的共振模式的减振器前后模式来振动。
72.如图7及图8所示,减振器倾斜模式是指采取质量体21相对于轴心o倾斜的姿势进行振动的共振模式。即,在减振器倾斜模式下,质量体21相对于轴心o摆动。另一方面,如图9及图10所示,减振器前后模式是指质量体21沿着轴心o在轴向上前后移动的共振模式。即,在减振器前后模式下,质量体21沿着轴向往复移动。
7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为了使质量体21的摆动状态明确而夸张示出质量体21的姿态(位移)。同样,在图10中,为了使质量体21的直线运动状态明确而夸张示出质量体21的位移。
74.并且,在副轴从动齿轮91产生倾倒共振的情况下(参照图5),动态减振器20成为减振器倾斜模式,质量体21成为摆动状态(参照图8)。这样,通过动态减振器20在倾斜方向(相对于轴心o倾斜的方向)上共振,由此消除副轴从动齿轮91的倾倒共振的振动传递。
75.另外,在副轴从动齿轮91产生轴向共振的情况下(参照图6),动态减振器20成为减振器前后模式,质量体21成为直线运动状态(参照图10)。这样,通过动态减振器20沿着轴向共振,由此消除副轴从动齿轮91的轴向共振的振动传递。
76.(动态减振器的共振频率)
77.动力吸振器的共振频率f使用弹簧常数k和质量m并由下式(1)来表示。
[0078][0079]
在动态减振器20中,作为动力吸振器的弹簧,设置有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橡胶22。因此,可以取代上式(1)的弹簧常数k而使用橡胶22的弹性模量来表示动态减振器20的共振频率。
[0080]
橡胶22的弹性模量包括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e和剪切方向的弹性模量g。并且,使用橡胶22的泊松比ν并由下式(2)来表示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e与剪切方向的弹性模量g的关系。
[0081]
g=e/[2(1 ν)]
···
(2)
[0082]
关于上式(2),橡胶22的泊松比ν约为0.5。因此,剪切方向的弹性模量g比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e小。
[0083]
并且,在动力吸振器中,在质量m固定的情况下,共振频率f基于弹簧常数k来确定。即,在动态减振器20中,由于质量体21的质量固定,因此共振频率基于橡胶22的弹性模量来确定。
[0084]
这里,作为比较例,对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52208号公报)中公开的现有结构那样具备圆柱状的质量体和圆筒状的橡胶的动态减振器进行说明。在该比较例中,橡胶与质量体的接触面仅由与轴向平行的面构成,因此在副轴从动齿轮的轴向共振时,对橡胶不作用压缩力而仅作用剪切力。因此,在比较例的动态减振器中,在应对轴向共振而使质量体沿着轴向进行振动时(减振器前后模式),共振频率f由剪切方向的弹性模量g来确定。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在副轴从动齿轮的倾倒共振时,对橡胶作用压缩力。
[0085]
即,在比较例的动态减振器中,对橡胶仅作用剪切力的情况(减振器前后模式)下的共振频率比对橡胶作用压缩力的情况(减振器倾斜模式)下的共振频率低。具体而言,进行cae分析的结果是,在该比较例中,减振器前后模式的共振频率约为1.6khz,减振器倾斜模式的共振频率约为2.6khz。
[0086]
相对于此,在作为减振对象的副轴从动齿轮91中,轴向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比倾倒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高。具体而言,副轴从动齿轮91的共振频率在轴向共振模式下约为3.6khz,在倾倒共振模式下约为2.6khz。即,在比较例的动态减振器中,共振频率的大小关系与减振对象相反,因此无法对减振对象中的两种共振模式双方都进行应对。
[0087]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动态减振器20中,构成为能够对副轴从动齿轮91中的两种共振模式双方都进行应对地发挥减振效果。在动态减振器20中,构成为应对轴向共振模式的减振器前后模式的共振频率比应对倾倒共振模式的减振器倾斜模式的共振频率高。
[0088]
(动态减振器的详细结构)
[0089]
这里,对动态减振器2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0090]
如图3所示,动态减振器20构成为,在质量体21的外周部设置有凹部211,且在质量
体21沿轴向振动时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橡胶22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21。进而,在该动态减振器20中,在支架23的内周部设置有凸部231。并且,如图4等所示,橡胶22的凹部221被夹在质量体21的凹部211与支架23的凸部231之间。另外,质量体21在轴向两端侧具有不与橡胶22接触的非接触部212、213。非接触部212是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部位,非接触部213是位于轴向的一侧的部位。
[0091]
由于橡胶22形成为筒状,因此内周面与质量体21接触且外周面与支架23接触。如图11所示,橡胶22的内周面具有与轴向平行的第一接触面22a和相对于轴向不平行的第二接触面22b来作为与质量体21接触的接触面。橡胶22的外周面具有与轴向平行的第三接触面22c和相对于轴向不平行的第四接触面22d来作为与支架23接触的接触面。另外,橡胶22的轴向的两端部222形成为沿着轴向的圆筒状,且被质量体21和支架23从径向的两侧夹持。
[0092]
如图11及图12所示,质量体21具有与第一接触面22a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1a和与第二接触面22b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1b来作为与橡胶22接触的接触部。
[0093]
第一接触部21a是形成为与非接触部212同径的圆柱状的部分。如图12所示,第一接触部21a形成为外径d1。在动态减振器20成为减振器倾斜模式的情况下,质量体21摆动,由此以第一接触部21a将橡胶22的第一接触面22a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
[0094]
第二接触部21b包含在从第一接触部21a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11中。即,凹部211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第二接触部21b和与轴向平行的底面211a。在动态减振器20成为减振器前后模式的情况下,质量体21进行直线运动,由此以第二接触部21b将橡胶22的第二接触面22b压入的方式进行振动,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
[0095]
如图12所示,该第二接触部21b是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是沿着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锥面,其倾斜角度α设定为大于0度且小于90度。通过具有设定为该倾斜角度α的第二接触部21b,由此能够增加与橡胶22接触的接触面,能够提高橡胶22的轴向弹性模量、即轴向振动时的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总之,通过增加将第二接触部21b的倾斜面向沿着径向的平面投影所得的面积,由此能够提高轴向振动时的压缩方向的弹性模量。
[0096]
底面211a是比第一接触部21a的外径d1小径的外周面。如图11所示,该底面211a与橡胶22的内周侧底面22e接触。
[0097]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底面211a上设置有多个槽部211b。槽部211b遍及周向整体地形成为环状,在轴向上分离的位置处设置多个。该槽部211b是将橡胶22向质量体21组装时用于橡胶压缩的避让空间的构造。
[0098]
另外,作为避让空间,在第一接触部21a与第二接触部21b之间设置有圆角部211c。能够在圆角部211c与橡胶22之间形成间隙。
[0099]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底面211a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倾斜方向翻转的一对第二接触部21b。即,在一个凹部211中,具有设置于轴向一侧的作为一个倾斜面的第二接触部21b和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作为另一个倾斜面的第二接触部21b。由此,在质量体21沿着轴向前后移动时,基于第二接触部21b形成的倾斜面能够将橡胶22压入,能够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
[0100]
支架23具有与第三接触面22c接触的第三接触部23a和与第四接触面22d接触的第
四接触部23b来作为与橡胶22接触的接触部。
[0101]
第三接触部23a是形成为同径的圆筒状的部分。该第三接触部23a的外径比第一接触部21a的外径d1大。在动态减振器20成为减振器倾斜模式的情况下,质量体21摆动,由此对橡胶22的第三接触面22c作用来自支架23的第三接触部23a的载荷,从而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
[0102]
第四接触部23b包含在从第三接触部23a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231中。即,凸部231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第四接触部23b和与轴向平行的内周面23c。在动态减振器20成为减振器前后模式的情况下,质量体21进行直线运动,由此对橡胶22的第四接触面22d作用来自支架23的第四接触部23b的载荷,从而对橡胶22作用压缩应力。
[0103]
如图12所示,内周面23c的内径d1比第一接触部21a的外径d1小。由此,能够通过橡胶22的压缩方向的弹性力来获得轴向的弹簧作用。如图11所示,该内周面23c不与橡胶22的外周侧底面22f接触。即,在橡胶22的外周侧底面22f与支架23的内周面23c之间设有径向的间隙。另外,支架23的外周面232与副轴92的内周面92a接触。
[0104]
在该动态减振器20中,例如橡胶22与质量体21接合且橡胶22与支架23接合。由此,在质量体21振动时能够由支架23可靠地进行保持。
[0105]
(橡胶的温度特性)
[0106]
图13是表示动态减振器的减振效果的图表。在图13中,用粗实线表示动态减振器20中的频率与声质量(inertance)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为了进行比较,用细实线表示未设置动力吸振器的情况下的频率与声质量的关系。
[0107]
如图13所示,根据动态减振器20,通过应对倾倒共振模式而成为减振器倾斜模式,由此能够降低共振频率下的声质量。同样,根据动态减振器20,通过应对轴向共振模式而成为减振器前后模式,由此能够降低共振频率下的声质量。
[0108]
在动态减振器20中,根据橡胶22的弹性模量的温度特性,与壳体12内的润滑油的温度相匹配地调整橡胶22的弹性模量,使副轴从动齿轮91的共振频率与减振器共振频率一致。例如,润滑油的常用温度为40~60℃的温度区域。因此,在润滑油的温度为40~60℃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橡胶22的弹性模量被调整为与倾倒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及轴向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一致。在为这样调整了橡胶22的弹性模量的动态减振器20的情况下,若假设润滑油的温度低于25℃,则如图13中虚线所示,副轴从动齿轮91的共振频率下的减振效果降低。这样,能够考虑润滑油的温度与橡胶22的弹性模量的温度特性的关系地构成动态减振器20。
[0109]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就动态减振器20的共振频率而言,减振器前后模式的共振频率比减振器倾斜模式的共振频率高。由此,能够使动态减振器20的共振频率与倾倒共振模式及轴向共振模式这两种模式的频率一致,能够减少副轴从动齿轮91的倾倒共振和轴向共振这两方。
[0110]
另外,在振动从第一轴承14及第二轴承15向壳体12传递之前,能够利用配置在副轴92的内部(轴心部)的动态减振器20进行减振来抑制振动传递,从而降低来自壳体12的辐射声。
[0111]
另外,能够将动态减振器20用简单的结构小型且轻量地构成。由此,能够以低成本抑制振动和噪声。进而,能够简化壳体12的隔音罩,作为单元整体来说能够实现小型化、低
成本化。
[011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橡胶22与质量体21接合且橡胶22与支架23接合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橡胶22也可以不与质量体21接合。进而,橡胶22也可以不与支架23接合。
[0113]
另外,支架23的内周面23c也可以与橡胶22的外周侧底面22f接触。即,也可以在橡胶22的外周侧底面22f与支架23的内周面23c之间不存在径向的间隙。
[0114]
另外,质量体21并不限定于具有比圆柱状的非接触部212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形状的凹部211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取代该凹部211而具有比圆柱状的非接触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这样的结构。即,也可以是上述的凹凸结构成为相反的关系的形状的质量体21、橡胶22、支架23。这种情况下,质量体21取代凹部211而具有凸部,橡胶22取代凹部221而具有凸部,支架23取代凸部231而具有凹部。
[0115]
另外,支架23并不限定于在内周部具有凸部231的结构,也可以整体形成为圆筒形。即,支架23的形状可以是内径固定,橡胶22的形状可以是外径固定。图14例示出该变形例的动态减振器20。
[0116]
如图14所示,支架23遍及轴向的整个区域地具有与轴向平行的内周面233。该内周面233与橡胶22的外周部整体接触。即,橡胶22的外周面遍及轴向的整个区域地形成为与轴向平行的面。如图14所示,该橡胶22的外周面形成为与第三接触面22c相同的外径。另外,支架23的内周面233形成为与第三接触部23a相同的内径。
[0117]
进而,在该变形例中,支架23也可以由一个圆筒状的构件构成。这种情况下,支架23与橡胶22的组装性得以提高。即,在组装时,能够在质量体21的外周部装配橡胶22且将一体化了的质量体21和橡胶22沿着轴向向支架23的内部插入。此时,能够以使橡胶22的外周面在支架23的内周面233上滑动的方式将质量体21及橡胶22压入到支架23的内部。这样,通过使支架23的内周面233和橡胶22的外周面为与轴向平行的面,由此组装性得以提高。
[0118]
附图标记说明
[0119]
20 动态减振器
[0120]
21 质量体
[0121]
21a 第一接触部
[0122]
21b 第二接触部
[0123]
22 橡胶
[0124]
22a 第一接触面
[0125]
22b 第二接触面
[0126]
22c 第三接触面
[0127]
22d 第四接触面
[0128]
23 支架
[0129]
23a 第三接触部
[0130]
23b 第四接触部
[0131]
211 凹部
[0132]
212、213 非接触部
[0133]
221 凹部
[0134]
222 端部
[0135]
231 凸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