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主动自锁托槽以及正畸矫治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4:41: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牙科正畸领域,特别是涉及主动自锁托槽以及正畸矫治系统。


背景技术:

2.牙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正畸托槽固定在牙面上,弓丝穿过托槽上的弓丝槽沟,并通过结扎橡胶圈或者结扎丝钢丝将弓丝直接结扎与托槽弓丝槽沟内,弓丝的矫正力通过托槽传递到牙齿,使牙齿产生预期的移动,以达到矫正牙齿的目的。
3.自锁托槽一般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大类。被动式自锁托槽的锁片与弓丝不形成约束,有利于弓丝在弓丝槽沟内滑动进而控制牙齿的移动,具有在矫治前期创造的低摩擦力环境的优点,利于排齐整平牙列。主动式自锁托槽使用弹性活动部件使弓丝嵌入托槽槽沟,弹性部件和弓丝之间形成约束,同时弹性部件还能储存及逐步释放能量,传递持续轻力到牙齿及支撑结构,产生精确和可控制的移动,从而有效控制牙齿在槽沟内的转矩表达。
4.例如公开号为cn209187014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其包括托槽体,托槽体上开设有槽沟,使槽沟的两侧形成第一结扎翼和第二结扎翼;托槽体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包括移动板和压板;移动板沿开设于托槽体上的滑移通道滑动配合。该类技术方案通过c形弹性部件实现对弓丝的主动自锁,但是较大的弹性部件意味着较大的形变行程,会导致对弓丝的约束能力下降;同时绕设在托槽外围的弹性部件容易造成异物感,进一步的,口腔内异物以及牙结石等恶劣工况也会降低弹性部件的工作效能。
5.本领域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也尝试过在沟槽内设置弹性部件。例如公开号为cn208048816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弹簧槽底的自锁托槽,其结构包括:托槽基座、托槽体以及具有弹簧槽底的弓丝槽。其中,托槽基座底部设有弧形底网,托槽体的中央部位设计有正畸弓丝穿入的弹簧槽底弓丝槽沟。沿托槽体的纵向槽沟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对对称的结扎翼,结扎翼内设有限位锁扣槽和滑动锁片,限位锁扣槽内设有凸起,用以固定滑动锁片。该类技术方案满足机械设计的原理但是忽略了托槽的结构尺寸。托槽为了降低异物感尺寸一般为毫米级,在该尺寸维度上加工弹簧槽底等结构对加工精度和组装难度都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在工业和商业上难以推广。
6.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材料和加工条件下,如何在毫米级尺寸的托槽上实现易于生产和装配的、且对于弓丝有良好主动自锁效果的整体结构成为了行业内众多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8.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9.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10.盖片,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
位置;
11.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盖片上且随所述盖片运动;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约束槽内。
12.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13.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14.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15.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延伸至所述约束槽内。
16.可选的,所述工作部为靠近所述网底的端部用于与弓丝相互作用。
17.可选的,所述盖片朝向所述网底的一侧开设有工作窗;所述工作部经由所述工作窗延伸进入所述约束槽。
18.可选的,所述工作部整体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定位端和与所述盖片配合的第二定位端,u形或w形的底部能够与弓丝相互作用,工作部能够通过自身形变切换u形或w形的底部相对于约束槽的底部的相对距离。
19.可选的,所述盖片上设有约束腔,所述第二定位端收容于所述约束腔内。
20.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21.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2.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23.盖片,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24.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盖片上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25.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与所述弓丝相互作用,作用部位至少包括在盖片运动方向上的两处。
26.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27.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28.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提供所述作用部位。
29.可选的,所述作用部位与所述弓丝之间的接触形式至少为线接触。
30.可选的,在盖片运动方向上,所述作用部位至少包括在弓丝的相对两侧缘。
31.可选的,所述工作部的截面形状为w形或u形,其中w形或u形的底部形成所述作用部位。
3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33.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34.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定位槽和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35.盖片,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36.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盖片上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37.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与所述弓丝相互作用,作用部位在所述约束槽的轴向上延伸。
38.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39.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40.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提供所述作用部位。
41.可选的,所述作用部位与所述弓丝之间的接触形式至少为线接触。
42.可选的,所述工作部的截面形状为w形或u形,其中w形或u形的底部形成所述作用部位。
4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44.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45.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46.盖片,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47.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包括:
48.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49.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能够与弓丝相互作用,所述工作部具有收容于所述盖片内的避让状态和探出所述盖片的工作状态;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下,所述工作部处于工作状态。
50.可选的,所述盖片朝向网底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下,所述托槽体封闭所述释放空间,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释放空间与所述约束槽连通。
51.可选的,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工作部处于工作状态时探出所述释放空间进入所述约束槽内。
52.可选的,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下,所述工作部处于工作状态时探出所述释放空间进入所述定位槽内。
5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54.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55.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56.盖片,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57.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包括:
58.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59.工作部,整体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盖片配合,u形或w形的底部能够与弓丝相互作用,工作部能够通过自身形变切换u形或w形的底部相对于约束槽的底部的相对距离。
60.可选的,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定位端和与所述盖片配合的第二定位端,所述盖片上设有约束腔,所述第二定位端收容于所述约束腔内。
61.可选的,所述盖片朝向所述网底的一侧开设有工作窗;所述工作部经由所述工作窗延伸进入所述约束槽。
62.可选的,所述盖片朝向网底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下,所述托槽体封闭所述释放空间,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释放空间与所述约束槽连通,且所述工作部经由所述释放空间延伸进入所述约束槽。
6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64.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65.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66.盖片,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67.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盖片上且随所述盖片运动;所述弹性件具有受所述弓丝抵压朝向盖片形变的自锁状态和远离所述盖片的自由状态。
68.可选的,所述盖片朝向网底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自锁状态下的所述弹性件至少一部分回缩进入所述释放空间。
69.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70.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71.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自身形变以实现所述自由状态和自锁状态。
72.可选的,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下,所述托槽体封闭所述释放空间,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释放空间与所述约束槽连通,所述工作部经由所述释放空间延伸进入所述约束槽。
7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74.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75.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定位槽和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76.盖片,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所述盖片朝向所述网底的一侧开设有工作窗;
77.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盖片上;
78.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弹性件经由所述工作窗延伸进入所述约束槽。
79.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80.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81.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自身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定位端和与所述盖片配合的第二定位端,所述第一定位端通过所述工作窗与所述连接部实现连接。
82.可选的,所述盖片上设有约束腔,约束腔与所述工作窗独立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端收容于所述约束腔内。
8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动自锁托槽,包括:
84.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85.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定位槽和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
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86.盖片,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具有开放所述约束槽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87.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盖片上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88.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下,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约束槽内;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下,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定位槽内。
89.可选的,所述定位槽的形状与所述弹性件的对应部分的形状互补。
90.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91.连接部,与所述盖片连接且随所述盖片运动;
92.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用于延伸进入所述约束槽或者定位槽内,所述定位槽的形状与所述工作部的形状互补。
93.可选的,所述约束槽和所述定位槽之间设有阻挡部,所述盖片处于开启位置时,所述工作部靠近所述约束槽的侧缘与所述阻挡部相抵,所述盖片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工作部靠近所述定位槽的侧缘与所述阻挡部相抵。
94.可选的,所述工作部具有收容于所述盖片内的避让状态和探出所述盖片的工作状态;所述阻挡部为圆弧设置且能够驱动所述工作部进入所述避让状态。
95.可选的,所述盖片朝向网底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避让状态下的所述弹性件至少一部分回缩进入所述释放空间。
9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97.网底,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98.托槽体,与所述网底连接,所述托槽体上开设有定位槽和供弓丝穿设的约束槽,所述约束槽开放于所述托槽体的第一侧面;
99.盖片,包括
100.滑动座,活动配合于所述第一侧面且顶面中空形成装配腔;
101.封闭板,安装在所述滑动座上并封闭所述装配腔;
102.弹性件,随所述盖片运动,所述弹性件一端安装于所述装配腔内,另一端自所述滑动座朝向所述网底的侧面探出且能够于弓丝相互作用。
103.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
104.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装配腔内或受所述滑动座和封闭板夹持于所述装配腔内;
105.工作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自所述滑动座朝向所述网底的侧面探出。
106.可选的,所述滑动座朝向所述网底的一侧开设有适配窗,所述工作部经由所述适配窗朝向所述网底探出。
107.可选的,所述适配窗的开口尺寸与所述工作部的尺寸匹配。
108.可选的,所述封闭板朝向网底的侧面设有适配凸块,所述适配凸块将所述适配窗分割为工作窗和约束腔。
109.可选的,所述工作部自身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定位端和与所述盖片配合的第二定位端,所述第一定位端通过所述工作窗与所述连接部实现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端收容于所述约束腔内。
110.可选的,所述第二定位端插设于所述约束腔内或被所述滑动座和所述封闭板夹持于所述约束腔内。
111.可选的,所述封闭板背向所述网底的侧面与所述滑动座背向所述网底的侧面平滑过渡,且两者之间密封连接。
112.可选的,所述滑动座两侧由设有滑块,所述托槽体上设有与滑块对应的滑道,所述装配腔设置在两滑块之间。
11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正畸矫治系统,包括若干个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和弓丝,所述弓丝用于依次穿设各所述主动自锁托槽的约束槽。
114.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托槽体、盖片以及弹性件的结构优化,在毫米级尺寸的托槽上实现了易于生产和装配的、且对于弓丝有良好主动自锁效果的整体结构,克服了一直以来困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问题,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115.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116.图1至图2分别为现有技术中自锁托槽的设置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示意图图;
117.图3至图4分别为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图1和图2所示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解决办法不同视角示意图;
118.图5为第一实施例中主动自锁托槽示意图;
119.图6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开盖示意图;
120.图7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的盖片和托槽体配合示意图;
121.图8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盖片装配示意图;
122.图9为图8中的盖片以及弹性件剖面示意图;
123.图10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24.图11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自由状态示意图;
125.图12为图11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26.图13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与较小尺寸圆形弓丝配合示意图;
127.图14为图13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不同视角示意图;
128.图15为图13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29.图16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与中等尺寸方形弓丝配合示意图;
130.图17为图1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不同视角示意图;
131.图18为图1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32.图19为图18中弹性件工作部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133.图20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与较大尺寸方形弓丝配合示意图;
134.图21为图20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不同视角示意图;
135.图22为图20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36.图23为图22中弹性件工作部部位局部放大示意图;
137.图24为图5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的盖片处于开启位置示意图;
138.图25为图24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39.图26为第二实施例中主动自锁托槽示意图;
140.图27为图2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的盖片和托槽体配合示意图;
141.图28为图27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盖片装配示意图;
142.图29为图28中的盖片以及弹性件剖面示意图;
143.图30为图29中的盖片以及弹性件另一视角剖面示意图;
144.图31为图30中盖片以及弹性件装配关系示意图;
145.图32为图2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与弓丝配合关系示意图;
146.图33为图32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47.图34为第三实施例中主动自锁托槽示意图;
148.图35为图34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的盖片和托槽体配合示意图;
149.图36为图35中的盖片以及弹性件剖面示意图;
150.图37为图3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盖片在剖面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151.图38为图3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盖片的装配示意图;
152.图39为图36中的盖片以及弹性件另一视角剖面装配示意图;
153.图40为图36中的主动自锁托槽与弓丝配合关系示意图;
154.图41为图41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剖面示意图。
155.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56.1、网底;
157.2、托槽体;21、约束槽;22、第一侧面;23、定位槽;24、阻挡部;25、滑道;
158.3、弓丝;
159.4、盖片;41、滑动座;411、适配窗;412、工作窗;413、约束腔;414、释放空间;415、装配腔;416、滑块;42、封闭板;421、适配凸块;
160.5、弹性件;51、连接部;52、工作部;521、第一定位端;522、第二定位端;53、作用部位;
161.61、虚线位置;62、虚线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16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6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16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165.参考附图1至附图4所示,图中所示的为现有技术中的托槽结构。随着矫治过程的推进,牙齿在弓丝3的作用下空间姿态产生调整,从而可能出现如附图2中所示的情况,弓丝
3和约束槽的槽底无法完全贴合的情况,从而影响托槽预设矫治数据的表达。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克服手段时通过结扎丝实现弓丝3和托槽稳定连接,例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或者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c形弹性件的形式。不论结扎丝或者是上文提到的c形弹性件,均存在以下问题:
166.1、限制了托槽结构的发展,与结扎丝对应的结扎翼在空间上展开容易导致异物感,c形弹性件同理;
167.2、结扎结构、c形弹性件和托槽之间的间隙均容易受到口腔内异物以及牙结石的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正畸过程的开展;
168.3、结扎丝的设置,c形弹性件的调整以及后期的观察需要医护人员实现操作,增加了椅边操作时间的同时增加了复诊的次数,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影响。
169.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170.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171.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172.盖片4,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参考附图6)和对应的关闭位置(参考附图5);
173.弹性件5,安装于盖片4上且随盖片4运动;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弹性件5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约束槽21内。
174.相较于现有技术中c形弹性件5延伸至托槽体2外部的设置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随盖片4运动,能够有效控制弹性件5的体积,降低异物感;同时同步盖片4的运动和弹性件5的运动过程,降低椅边操作的时间。
175.在弹性件5的具体设置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弹性件5包括:
176.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177.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延伸至约束槽21内。进一步的,工作部52为靠近网底1的端部用于与弓丝3相互作用。盖片4朝向网底1的一侧开设有工作窗412;工作部52经由工作窗412延伸进入约束槽21。在附图中,工作部52整体为u形(参见附图36)或w形(参见附图8),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连接部51连接的第一定位端521和与盖片4配合的第二定位端522,参考附图23所示,u形或w形的底部能够与弓丝3相互作用,工作部52能够通过自身形变切换u形或w形的底部相对于约束槽21的底部的相对距离。盖片4上设有约束腔413,第二定位端522收容于约束腔413内。
178.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179.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180.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181.盖片4,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182.弹性件5,安装于盖片4上且随盖片4运动;
183.弹性件5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与弓丝3相互作用,作用部位53至少包括在盖片4运动方向(即附图12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处。
184.结合附图2可知,弓丝3相对托槽体2可能产生扭转的运动趋势从而导致弓丝3的底面与约束槽21的槽底分离或者局部分离。本实施例中,通过弹性件5和弓丝3的作用部位53的设置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85.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弹性件5包括:
186.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187.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提供作用部位53。进一步的,作用部位53与弓丝3之间的接触形式至少为线接触,在实际产品中,因此产品加工精度以及弹性件5形变的原因,线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为面接触。尤其是在附图34至附图41所示的实施例中,作用部位53与弓丝3之间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在盖片4运动方向上,作用部位53至少包括在弓丝3的相对两侧缘。工作部52的截面形状为w形或u形,其中w形或u形的底部形成作用部位53。
188.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189.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190.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定位槽23和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191.盖片4,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192.弹性件5,安装于盖片4上且随盖片4运动;
193.弹性件5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与弓丝3相互作用,作用部位53在约束槽21的轴向上延伸。
194.结合附图2可知,弓丝3相对托槽体2可能产生扭转的运动趋势从而导致弓丝3的底面与约束槽21的槽底分离或者局部分离。附图2中展示了在弓丝3径向上的分离,实际上在弓丝3轴向上可能产生上述分离。本实施例中,通过弹性件5和弓丝3的作用部位53的设置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195.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弹性件5包括:
196.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197.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提供作用部位53。进一步的,作用部位53与弓丝3之间的接触形式至少为线接触,在实际产品中,因此产品加工精度以及弹性件5形变的原因,线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为面接触。尤其是在附图34至附图41所示的实施例中,作用部位53与弓丝3之间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工作部52的截面形状为w形或u形,其中w形或u形的底部形成作用部位53。
198.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199.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00.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201.盖片4,转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
置;
202.弹性件5,弹性件5包括:
203.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204.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能够与弓丝3相互作用,工作部52具有收容于盖片4内的避让状态和探出盖片4的工作状态;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下,工作部52处于工作状态。
205.本实施例中通过能够相对盖片4切换状态的弹性件5来实现对于弓丝3的约束,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弓丝3约束和生产装配难度之间的两难局面。相较于设置在外部的c形的弹性部件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5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06.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盖片4朝向网底1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414,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下,托槽体2封闭释放空间414(根据不同尺寸和盖片4和托槽体2的匹配,托槽体2可能不会完全封闭释放空间114,例如附图23中,图中盖片4右侧的释放空间414暴露于外界),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释放空间414与约束槽21连通。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工作部52处于工作状态时探出释放空间414进入约束槽21内。托槽体2上开设有定位槽23,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下,工作部52处于工作状态时探出释放空间414进入定位槽23内。
207.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208.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09.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210.盖片4,转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211.弹性件5,弹性件5包括:
212.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213.工作部52,整体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两端分别与连接部51和盖片4配合,u形或w形的底部能够与弓丝3相互作用,工作部52能够通过自身形变切换u形或w形的底部相对于约束槽21的底部的相对距离。
214.工作部52能够通过自身形变来适应不同尺寸的弓丝3尺寸,从而对于不同的治疗过程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有效减少复诊次数,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医护人员的负担。
215.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连接部51连接的第一定位端521和与盖片4配合的第二定位端522,盖片4上设有约束腔413,第二定位端522收容于约束腔413内。盖片4朝向网底1的一侧开设有工作窗412;工作部52经由工作窗412延伸进入约束槽21。盖片4朝向网底1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414,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下,托槽体2封闭释放空间414(根据不同尺寸和盖片4和托槽体2的匹配,托槽体2可能不会完全封闭释放空间114,例如附图23中,图中盖片4右侧的释放空间414暴露于外界),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释放空间414与约束槽21连通,且工作部52经由释放空间414延伸进入约束槽21。
216.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217.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18.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219.盖片4,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220.弹性件5,安装于盖片4上且随盖片4运动;弹性件5具有受弓丝3抵压朝向盖片4形变的自锁状态和远离盖片4的自由状态。
221.自锁状态下的弹性件5能够对弓丝3保持持续的紧固效果,从而保持弓丝3和约束槽21的贴合状态,实现托槽预设矫治数据的表达。
222.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盖片4朝向网底1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414,自锁状态下的弹性件5至少一部分回缩进入释放空间414。弹性件5包括:
223.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224.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自身形变以实现自由状态和自锁状态。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下,托槽体2封闭释放空间414(根据不同尺寸和盖片4和托槽体2的匹配,托槽体2可能不会完全封闭释放空间114,例如附图23中,图中盖片4右侧的释放空间414暴露于外界),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释放空间414与约束槽21连通,工作部52经由释放空间414延伸进入约束槽21。
225.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226.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27.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定位槽23和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228.盖片4,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盖片4朝向网底1的一侧开设有工作窗412;
229.弹性件5,安装于盖片4上;
230.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弹性件5经由工作窗412延伸进入约束槽21。
231.弹性件5通过工作窗412延伸进入约束槽21意味着弹性件5至少贯穿一部分盖片4,该设置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盖片4和弹性件5的连接强度,在盖片4移动的过程中同步弹性件5的运动过程。
232.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弹性件5包括:
233.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234.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自身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别为与连接部51连接的第一定位端521和与盖片4配合的第二定位端522,第一定位端521通过工作窗412与连接部51实现连接。盖片4上设有约束腔413,约束腔413与工作窗412独立设置,第二定位端522收容于约束腔413内。
235.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动自锁托槽,包括:
236.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37.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定位槽23和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238.盖片4,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具有开放约束槽21的开启位置和对应的关闭位置;
239.弹性件5,安装于盖片4上且随盖片4运动;
240.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下,弹性件5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约束槽21内;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下,弹性件5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定位槽23内。
241.盖片4的不同状态也需要定位效果,从而将盖片4保持的对应的状态。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不仅能够用于实现对弓丝3的约束,还能够实现对盖片4的约束,从而在控制整体结构体积的前提下实现功能的复合,有效提高部件利用率,降低生产和装配的难度。
242.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定位槽23的形状与弹性件5的对应部分的形状互补。弹性件5包括:
243.连接部51,与盖片4连接且随盖片4运动;
244.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用于延伸进入约束槽21或者定位槽23内,定位槽23的形状与工作部52的形状互补。约束槽21和定位槽23之间设有阻挡部24,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时,工作部52靠近约束槽21的侧缘与阻挡部24相抵,盖片4处于关闭位置时,工作部52靠近定位槽23的侧缘与阻挡部24相抵。工作部52具有收容于盖片4内的避让状态和探出盖片4的工作状态;阻挡部24为圆弧设置且能够驱动工作部52进入避让状态。盖片4朝向网底1的侧面向内缩进以形成释放空间414,避让状态下的弹性件5至少一部分回缩进入释放空间414。
245.参考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主动自锁托槽,包括:
246.网底1,用于与对应位置的牙齿表面粘接;
247.托槽体2,与网底1连接,托槽体2上开设有定位槽23和供弓丝3穿设的约束槽21,约束槽21开放于托槽体2的第一侧面22;
248.盖片4,包括
249.滑动座41,活动配合于第一侧面22且顶面中空形成装配腔415;
250.封闭板42,安装在滑动座41上并封闭装配腔415;
251.弹性件5,随盖片4运动,弹性件5一端安装于装配腔415内,另一端自滑动座41朝向网底1的侧面探出且能够与弓丝3相互作用。
252.通过盖片4的结构优化实现在盖板内装配弹性件5。盖片4和弹性件5之间能够实现预装配组件提高生产和装配效率,也可以将盖片4和弹性件5分阶段装配至托槽体2上降低装配难度。盖片4还能为弹性件5提供一个稳定的安装基础,从而提高弹性件5运动的稳定形,进一步提高主动自锁托槽的工作效果。
253.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参见附图8至附图12、附图30至附图33以及附图38至附图41所示,弹性件5包括:
254.连接部51,固定连接于装配腔415内或受滑动座41和封闭板42夹持于装配腔415内;
255.工作部52,与连接部51连接且自滑动座41朝向网底1的侧面探出。滑动座41朝向网底1的一侧开设有适配窗411,工作部52经由适配窗411朝向网底1探出。适配窗411的开口尺寸与工作部52的尺寸匹配。封闭板42朝向网底1的侧面设有适配凸块421,适配凸块421将适配窗411分割为工作窗412和约束腔413。工作部52自身为u形或w形,u形或w形的开口两端分
别为与连接部51连接的第一定位端521和与盖片4配合的第二定位端522,第一定位端521通过工作窗412与连接部51实现连接,第二定位端522收容于约束腔413内。第二定位端522插设于约束腔413内或被滑动座41和封闭板42夹持于约束腔413内。封闭板42背向网底1的侧面与滑动座41背向网底1的侧面平滑过渡,且两者之间密封连接。滑动座41两侧由设有滑块416,托槽体2上设有于滑块416对应的滑道25,装配腔415设置在两滑块416之间。
256.结合上文的描述,不难理解的,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正畸矫治系统,包括若干个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主动自锁托槽和弓丝3,弓丝3用于依次穿设各主动自锁托槽的约束槽21。
257.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各主动自锁托槽均基于附图5至附图41所示的各实施例中归纳而来,可以理解为是不同技术视角下的归纳总结,其均基于通过在盖片4上设置一弹性件5以实现弓丝3和约束槽21的主动自锁这一发明构思。因此在没有明显的冲突的前提下,上文中提到的各主动自锁托槽的技术特征能够相互结合,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阐释各技术特征相互的协同作用。
258.参考附图5至附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盖片4通过滑动座41两侧的滑块416滑动配合于托槽体2上。盖片4的滑动座41、弹性件5以及盖片4的封闭板42为三明治结构,滑动座41和封闭板42相互扣合将弹性件5约束在装配腔415内。弹性件5为一体结构且经由工作窗412向网底1探出。工作部52为w形,且底部为平滑设置并用于与弓丝3或者定位槽23相互配合。第二定位端522收容于约束腔413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端522和约束腔413为活动配合,即第二定位端522能够在约束腔413内自由运动以释放弹性件5形变过程中的运动量。工作窗412和约束腔413通过封闭板42上的适配凸块421分割适配窗411形成。同理的,适配凸块421用于形成工作窗412的侧壁回缩以扩大工作窗412的尺寸,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弹性件5形变过程中的第一定位端521的运动量。在附图中,具体表现为适配凸块421用于形成工作窗412的侧壁为倾斜设置,该侧壁靠经网底一侧的为底缘,远离网底一侧的为顶缘,相对于滑动座用于形成工作窗412的侧边而言,底缘相较于顶缘更加远离。
259.在附图24至附图25中所示,盖片4处于开启位置,工作部52为于定位槽23内,定位槽23的形状与工作部52互补。在盖片4由关闭位置进入开始位置的过程中,工作部52需要越过阻挡部24,阻挡部24为圆弧设置且能够驱动工作部52进入避让状态。其中工作部52的w形的底部的中间位置还能够提供一个弱定位效果,从而为盖片4的开启效果提供一个段落感,为其他功能的实现提供结构基础。
260.其中附图13至附图15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主动自锁托槽和较小尺寸(例如附图中弓丝直径为0.016英寸,即0.4mm)的圆形弓丝3适配效果,此时因为尺寸的关系,弓丝3与弹性件5之间部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弓丝3能够在约束槽21内自由以动,在矫治前期能够实现快速排牙。此时弹性件5只起到约束盖片4相对运动的作用。
261.其中附图14至附图19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主动自锁托槽和中等尺寸(例如附图中弓丝尺寸为0.016英寸*0.022英寸,即0.4mm*0.56mm)的方形弓丝3适配效果,在附图所示的尺寸的弓丝3会与弹性件5的工作部52产生相互作用,参考附图19中所示,虚线位置61为工作部52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底部的位置,可以明显观察到工作部52在弓丝3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相应的,弓丝3会在工作部52的弹力作用力靠紧约束槽21的底部,在保证托槽预设矫治数据准确表达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主动自锁。随着弓丝3尺寸的变大(例如附图20至附图23所示),工作部52的形变量增加,施加在弓丝上的弹力增加,能够进一步增强主动自锁
的效果。同时,因为弓丝3的作用力,工作部52整体处于形变状态,因此工作部52各部位继续形变的所需要的应力会增加。该特征在工作部52和阻挡部24的配合上尤其明显,在附图18中将盖片4由关闭位置驱动至开启位置所需力量明显大于附图15中将盖片4由关闭位置驱动至开启位置所需力量。即,弹性件5的工作部52形变量越大,则盖片4的开启力矩越大,从而保证托槽在高应力工作状态下的安全性,避免盖片4意外解锁的情况出现。附图22中同理。
262.其中附图20至附图23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主动自锁托槽和较大尺寸(例如附图中弓丝尺寸为0.019英寸*0.025英寸,即0.48mm*0.64mm)的方形弓丝3适配效果,在附图所示的尺寸的弓丝3会与弹性件5的工作部52产生更强的相互作用,参考附图23中所示,虚线位置61为工作部52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底部的位置,虚线位置62为附图19中的工作部52的底部的位置,可以明显观察到工作部52在弓丝3的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形变。相应的,弓丝3会在工作部52的弹力作用力更靠紧约束槽21的底部,从而实现进一步的主动自锁。可以观察到的是,除了工作部52的底部相对于约束槽21底部的距离变化外,还有工作部52形态的变化。其中包括工作部52底部的u形变得更为平缓,第一定位端521在工作窗412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第二定位端522在约束腔413的位置变化。
263.参考附图26至附图3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弹性件5为一体结构且工作部52为w形,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二定位端522和盖片4的配合方式。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端522和约束腔413为自由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端522受封闭板42和滑动座41相互夹持。第二定位端522自约束腔413延伸至封闭板42和/或滑动座41的顶部。该设置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第二定位端522的约束效果,避免因为在工作部52形变过程中导致第二定位端522脱出约束腔413。另一方面来看,第二定位端522的装配能够与封闭板42和滑动座41的装配同步实现。例如当封闭板42和滑动座41采用焊接工艺时,能够通过一次焊接实现第二定位端522、滑动座41以及封闭板42三者的连接,提高强度的同时减少工序以及工艺处理上的难度。
264.参考附图34至附图41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弹性件5的工作部52为u形,同步的,定位槽23也相应的修改为u形。该设置的优点在于工作部52和弓丝3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更为稳定的对弓丝3施加作用力以实现托槽预设矫治数据的准确表达以及主动自锁。
265.上文中各实施例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自由状态下的工作部在约束槽内长度占约束槽总深度的10%至35%。工作状态下的工作部在约束槽内长度占约束槽总深度的2%至20%。在附图所示的尺寸关系上,自由状态下的工作部的底部和约束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020英寸,即0.508mm。即小于该尺寸的弓丝不会受到弹性件的约束效果,大于该尺寸的弓丝会趋势弹性件进入工作状态。其中w形工作部的弹性件能够通过w形的凹陷来进一步适配圆形弓丝.
266.约束槽内设有供工作形变的避让口,具体表现为约束槽的槽口两端回缩以避让工作部的底部两侧。在具体材质以及加工工艺的设置上,托槽体和盖片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或者陶瓷材质,在成型工艺上可以选择粉末冶金、cnc加工或者线切割等加工工艺。弹性件可以采用不锈钢或者记忆合金,在成型工艺上可以选择冲压、折弯、cnc或者线切割等加工工艺。在盖片和弹性件的组装上可以采用尺寸配合的夹持、摩擦等方式,也可以采用结构配
合的卡合、限位等方式,也可以根据材料选择焊接、粘接、铆接等方式。在弹性件尺寸上,弹性件整体可以采用0.05毫米至0.2毫米厚的薄板制作。在盖片开合方向上,弹性件的长度与盖板匹配,在附图中弹性件略短于盖片的尺寸,即弹性件的长度为盖片长度的50%至98%。在约束槽的轴向上,弹性件的长度与约束槽的轴向长度匹配,在附图中弹性件略短于约束槽的轴向长度,即弹性件的长度为约束槽的轴向长度的50%至98%。
26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26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