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3:51: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


背景技术:

2.消防管道用于输送消防用水,能够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人们及时使用消防管道内的水用于灭火,然而在消防管道进行铺设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不同的使得场地进行钻孔,使得钻孔时需要频繁的更换不同型号的钻头。
3.专利公开号为cn209139897u,公开了一种消防工程安装专用穿墙钻孔装置,包括壳体、连接头和把手,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壳体的顶部一端嵌接有吹风开关,该种发明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非常适合消防工程用打孔装置,通过设置有水泵和三通管的配合操作方式,并在风机和风道的配合下,当需要进行打孔安装时,首先通过旋转电机带动转子转动,使转子带动钻头对安装面进行钻孔,在钻孔的同时首先打开风机,风机将风通过风道从出气孔排出,对钻头打的孔进行灰尘处理,然后再打开喷水开关,水泵将蓄水箱内部的水通过输水管从三通管排出,对钻头打的孔进行冲洗,可以有效避免打孔安装时,孔内部的杂质对安装造成影响,高效安全,适合广泛推广。消防管道安装时,螺栓的型号有很多,但该装置的钻头型号无法根据需求进行更换,导致该装置的实用性较低。
4.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更换钻头型号的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以克服现有的装置无法更换钻头的型号,导致实用性较低的缺点。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包括有:
7.连接管;
8.第一连接杆,连接管内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用于起导向作用的第一连接杆;
9.电机,两个第一连接杆上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电机,电机顶部设有开关,开关与电机通过电性连接;
10.第一弹簧,两个第一连接杆下侧均与电机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
11.推动杆,连接管上部滑动式连接有用于带动电机移动的推动杆;
12.转换机构,连接管内底部设有用于更换不同型号钻头的转换机构,转换机构部件与电机输出轴连接;
13.带动机构,连接管与转换机构部件之间连接有用于带动转换机构部件移动的带动机构。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换机构包括有:
15.第二连接杆,连接管内部下侧均匀间隔固接有四块安装板,每块安装板的中部均焊接有用于起导向作用的第二连接杆;
16.第一连接环,四根第二连接杆上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连接环;
17.第一旋转环,第一连接环内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旋转环,第一旋转环顶部与电机输出轴底部连接;
18.第二弹簧,第一连接环底部前后两侧均与第二连接杆下侧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
19.第三连接杆,每块安装板上均连接有两个用于起导向作用的第三连接杆;
20.滑动环,同侧的两个第三连接杆顶部之间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动环;
21.第三弹簧,四个滑动环底部均与同侧的两个第三连接杆下侧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
22.第一带动板,四个滑动环内部均滑动式连接有第一带动板;
23.第四弹簧,四个第一带动板下部外侧均与同侧的滑动环外侧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
24.第二连接环,四个第一带动板下部内侧均连接有第二连接环;
25.备用钻头,四个第二连接环内部均转动式连接有不同型号的用于钻孔的备用钻头。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带动机构包括有:
27.第三连接环,连接管内部下侧连接有用于起导向作用的第三连接环;
28.第二旋转环,第三连接环底部中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旋转环;
29.第四连接环,连接管下部转动式连接有第四连接环;
30.气缸,第四连接环右侧与第二旋转环右侧之间连接有用于带动第一带动板移动的气缸,气缸底部右侧设有按钮,按钮与气缸通过电性连接。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对第四连接环进行限位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有:
32.第一滑套,第四连接环右侧设有第一滑套;
33.第一滑动杆,第一滑套内部滑动式连接有用于对第四连接环进行限位的第一滑动杆;
34.第五弹簧,第一滑动杆左侧与第四连接环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对推动杆进行限位的卡位机构,卡位机构包括有:
36.推动板,推动杆上部连接有推动板;
37.第六弹簧,推动杆上部与套有第六弹簧,第六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推动板和连接管内顶部连接;
38.第一连接板,连接管内部右上侧连接有第一连接板;
39.卡位板,第一连接板中部滑动式连接有用于对推动板进行限位的卡位板;
40.第七弹簧,卡位板左侧与第一连接板左侧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七弹簧。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带动卡位板移动的解锁机构,解锁机构包括有:
42.第二连接板,连接管内部右上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板;
43.第二带动板,第二连接板上滑动式连接有用于对卡位板进行限位的第二带动板;
44.第八弹簧,第二带动板上侧与第二连接板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八弹簧;
45.第三带动板,第二带动板底部连接有第三带动板;
46.第三连接板,连接管内部左上侧连接有第三连接板;
47.卡位杆,第三连接板中部滑动式连接有卡位杆;
48.第九弹簧,卡位杆左侧与第三连接板之间连接有第九弹簧;
49.带动杆,卡位杆顶部左侧连接有带动杆。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用于存放本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的悬挂机构,悬挂机构包括有:
51.第二滑套,连接管内部右上侧连接有两个第二滑套;
52.第二滑动杆,两个第二滑套内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便于本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悬挂的第二滑动杆;
53.第十弹簧,第二滑套左侧均与第二滑动杆左侧之间连接有第十弹簧。
5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旋转环底部开有十字卡槽,十字卡槽为凹陷形。
55.本发明具有以下至少一个优点:1、本发明通过设有不同型号的备用钻头,使得本设备在准备钻孔时,可根据需求进行更换钻头,进而使得本设备的实用性得以提高。
56.2、本发明在第五弹簧的复位作用下,使得第一滑动杆卡进卡孔内,如此,可对气缸进行限位,避免气缸在工作时发生晃动。
57.3、本发明通过卡位板对推动板进行限位,使得人们无需手动一直按压住推动杆,可较少人们的工作量。
58.4、本发明通过第二带动板带动卡位板往右移动,使得卡位板与推动板分离,如此,便无需人们手动控制卡位板移动,降低人们操作的麻烦。
59.5、本发明通过设有第二滑动杆,使得本设备可以悬挂存放,如此,在人们需要使用时,便无需到处寻找本设备。
附图说明
60.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1.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62.图3为本发明的转换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3.图4为本发明的转换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4.图5为本发明的转换机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65.图6为本发明的带动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6.图7为本发明的带动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7.图8为本发明的带动机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68.图9为本发明的定位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69.图10为本发明的定位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70.图11为本发明的卡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71.图12为本发明的卡位机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72.图13为本发明的解锁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73.图14为本发明的解锁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74.图15为本发明的悬挂机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75.图16为本发明的悬挂机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76.图中标记为:1-连接管,2-第一连接杆,3-电机,4-第一弹簧,5-推动杆,6-转换机构,61-第二连接杆,62-第一连接环,63-第一旋转环,64-第二弹簧,65-第三连接杆,66-滑动环,67-第三弹簧,68-第一带动板,69-第二连接环,610-第四弹簧,611-备用钻头,7-带动机构,71-第三连接环,72-第二旋转环,73-气缸,74-第四连接环,8-定位机构,81-第一滑套,82-第一滑动杆,83-第五弹簧,9-卡位机构,91-推动板,92-第六弹簧,93-第一连接板,94-卡位板,95-第七弹簧,10-解锁机构,101-第二连接板,102-第二带动板,103-第八弹簧,104-第三带动板,105-第三连接板,106-卡位杆,107-第九弹簧,108-带动杆,11-悬挂机构,1101-第二滑套,1102-第二滑动杆,1103-第十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7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78.实施例1
79.一种便于消防管道的安装设备,请参阅图1和图2,包括有连接管1、第一连接杆2、电机3、第一弹簧4、推动杆5、转换机构6和带动机构7,连接管1内部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一连接杆2,第一连接杆2用于起导向作用,两个第一连接杆2上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电机3,电机3顶部设有开关,开关与电机3通过电性连接,两个第一连接杆2下侧均与电机3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4,连接管1上部滑动式连接有推动杆5,推动杆5用于带动电机3移动,推动杆5移动后与电机3接触,连接管1内底部设有转换机构6,转换机构6用于更换不同型号钻头,转换机构6部件与电机3输出轴连接,连接管1与转换机构6部件之间连接有带动机构7,带动机构7用于带动转换机构6部件移动。
80.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转换机构6包括有第二连接杆61、第一连接环62、第一旋转环63、第二弹簧64、第三连接杆65、滑动环66、第三弹簧67、第一带动板68、第二连接环69、第四弹簧610和备用钻头611,连接管1内部下侧通过螺栓均匀间隔固接有四块安装板,每块安装板的中部均焊接有第二连接杆61,第二连接杆61用于起导向作用,四根第二连接杆61上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连接环62,第一连接环62内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旋转环63,第一旋转环63顶部与电机3输出轴底部连接,第一旋转环63底部开有十字卡槽,十字卡槽为凹陷形,第一连接环62底部前后两侧均与第二连接杆61下侧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64,每块安装板上均焊接有两个第三连接杆65,第三连接杆65用于起导向作用,同侧的两个第三连接杆65顶部之间均滑动式连接有滑动环66,四个滑动环66底部均与同侧的两个第三连接杆65下侧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67,四个滑动环66内部均滑动式连接有第一带动板68,四个第一带动板68下部外侧均与同侧的滑动环66外侧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610,四个第一带动板68下部内侧均焊接有第二连接环69,四个第二连接环69内部均转动式连接有不同型号的备用钻头611,备用钻头611用于钻孔,每个钻头611的顶部均能够与十字卡槽卡接。
81.请参阅图2、图6、图7和图8,带动机构7包括有第三连接环71、第二旋转环72、气缸73和第四连接环74,连接管1内部下侧焊接有第三连接环71,第三连接环71用于起导向作用,第三连接环71底部中间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旋转环72,连接管1下部转动式连接有第四连接环74,第四连接环74右侧与第二旋转环72右侧之间通过螺栓固接有气缸73,气缸73用于
带动第一带动板68移动,气缸73伸缩杆穿过第二旋转环72,气缸73底部右侧设有按钮,按钮与气缸73通过电性连接。
82.使用时,人们将本设备放置在需要钻孔的地面上,随后根据对孔洞大小的需求,挑选相应型号的备用钻头611,如此,可提高本设备的实用性,然后转动第四连接环74,第四连接环74带动气缸73和第二旋转环72转动,使得气缸73转动至挑选好的备用钻头611所属的第一带动板68处,然后按压按钮,控制气缸73启动,气缸73伸缩杆伸长带动第一带动板68往内侧移动,第一带动板68带动第二连接环69往内侧移动,此时第四弹簧610被压缩,进而带动备用钻头611往内侧移动至与第一旋转环63接触,使得备用钻头611卡进十字卡槽内,再次按压按钮,控制气缸73关闭,然后手动推动推动杆5,推动杆5往下移动至与开关接触,使得电机3启动,进而带动电机3往下移动,此时第一弹簧4被压缩,电机3输出轴带动第一旋转环63和第一连接环62往下移动,此时第二弹簧64被压缩,进而带动备用钻头611往下移动,备用钻头611带动第二连接环69、第一带动板68和滑动环66往下移动,此时第三弹簧67被压缩,同时电机3输出轴带动第一旋转环63转动,进而带动备用钻头611转动,当备用钻头611往下移动至与地面接触时,使得备用钻头611对地面进行钻孔,钻孔完毕,停止对推动杆5施加压力,此时第一弹簧4复位,带动电机3往上移动复位,同时第二弹簧64复位,带动第一连接环62和第一旋转环63往上移动复位,此时第三弹簧67复位,带动滑动环66、第一带动板68、第二连接环69和备用钻头611往上移动复位,随后按压按钮,控制气缸73启动,使得气缸73伸缩杆收缩复位,然后按压按钮,控制气缸73关闭,此时第四弹簧610复位,带动第一带动板68、第二连接环69和备用钻头611往外侧移动复位,如此,便可完成钻孔,随后将推动杆5往上拉动至与开关分离,此时电机3关闭,随后人们可对消防管道进行安装。
83.实施例2
84.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请参阅图2、图8和图10,还包括有定位机构8,定位机构8用于对第四连接环74进行限位,定位机构8包括有第一滑套81、第一滑动杆82和第五弹簧83,第四连接环74右侧设有第一滑套81,第一滑套81内部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动杆82,第一滑动杆82用于对第四连接环74进行限位,第一滑动杆82左侧与按钮接触,连接管1下部前后左右四侧均开有卡孔,第一滑动杆82与右侧的卡孔接触,第一滑动杆82左侧与第四连接环74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83。
85.当人们需要转动第四连接环74时,手动将第一滑动杆82往内按压,此时第五弹簧83被拉伸,使得第一滑动杆82与右侧的卡孔分离,同时使得第一滑动杆82与按钮分离,随后转动第四连接环74带动第一滑套81和第一滑动杆82转动,第一滑动杆82转动至与任意一个卡孔接触时,第五弹簧83都会复位,带动第一滑动杆82复位,使得第一滑动杆82卡进相应的卡孔内,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第一滑动杆82移动至与备用钻头611相应的卡孔内为止,当第一滑动杆82往外侧移动复位后,第一滑动杆82与按钮接触,控制气缸73启动,如此,第一滑动杆82在气缸73工作时,可对气缸73进行限位,避免气缸73晃动,需要气缸73关闭时,按压一下第一滑动杆82,使得第一滑动杆82与按钮分离,然后松开第一滑动杆82,第一滑动杆82在第五弹簧83的作用下复位,使得第一滑动杆82再次按压按钮,如此便可关闭气缸73。
86.请参阅图2、图11和图12,还包括有卡位机构9,卡位机构9用于对推动杆5进行限位,卡位机构9包括有推动板91、第六弹簧92、第一连接板93、卡位板94和第七弹簧95,推动杆5上部焊接有推动板91,推动杆5上部与套有第六弹簧92,第六弹簧92的两端分别与推动
板91和连接管1内顶部连接,连接管1内部右上侧焊接有第一连接板93,第一连接板93中部滑动式连接有卡位板94,卡位板94用于对推动板91进行限位,推动板91移动后与卡位板94接触,卡位板94左侧与第一连接板93左侧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七弹簧95。
87.当推动杆5往下移动时带动推动板91往下移动,此时第六弹簧92被拉伸,当推动板91往下移动至与卡位板94接触时,挤压卡位板94往右移动,此时第七弹簧95被压缩,当推动板91往下移动至与卡位板94分离时,此时第七弹簧95复位,带动卡位板94往左移动复位,使得卡位板94对推动板91进行限位,进而达到对推动杆5限位的目的,如此,便无需人们手动一直按压住推动杆5,可较少人们的工作量,当推动杆5需要往上移动复位时,人们手动将卡位板94往右拉动,此时第七弹簧95被压缩,使得卡位板94与推动板91分离,此时第六弹簧92复位,带动推动板91和推动杆5往上移动复位,随后松开卡位板94,此时第七弹簧95复位,带动卡位板94往左移动复位。
88.请参阅图2、图13和图14,还包括有解锁机构10,解锁机构10用于带动卡位板94移动,解锁机构10包括有第二连接板101、第二带动板102、第八弹簧103、第三带动板104、第三连接板105、卡位杆106、第九弹簧107和带动杆108,连接管1内部右上侧焊接有第二连接板101,第二连接板101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二带动板102,第二带动板102用于对卡位板94进行限位,第二带动板102移动后与卡位板94接触,第二带动板102上侧与第二连接板101顶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八弹簧103,第二带动板102底部焊接有第三带动板104,连接管1内部左上侧焊接有第三连接板105,第三连接板105中部滑动式连接有卡位杆106,卡位杆106左侧与第三连接板105之间连接有第九弹簧107,卡位杆106顶部左侧焊接有带动杆108,卡位杆106用于对第三带动板104进行限位,带动杆108上部右侧与推动板91接触。
89.当推动杆5带动推动板91往下移动时,推动板91与带动杆108分离,此时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的第九弹簧107复位,带动带动杆108往右移动,当推动板91往下移动至与卡位板94接触时,卡位板94对推动板91进行限位,当人们需要推动板91往上移动复位时,人们手动再次将推动杆5往下按压,推动杆5带动第三带动板104往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带动板102往下移动,此时第八弹簧103被压缩,当第二带动板102往下移动至与卡位板94接触时,带动卡位板94往右移动,使得卡位板94与推动板91分离,如此,便无需人们手动控制卡位板94移动,降低人们操作的麻烦,当第三带动板104往下移动至与卡位杆106接触时,带动卡位杆106往左移动,进而带动带动杆108往左移动,此时第九弹簧107被拉伸,当第三带动板104往下移动至与卡位杆106分离时,此时第九弹簧107复位带动卡位杆106和带动杆108往右移动,使得卡位杆106对第三带动板104进行限位,如此,可避免第三带动板104在第八弹簧103的复位作用下复位,随后人们松开推动杆5,此时推动杆5在第六弹簧92的复位作用下往上移动复位,进而带动推动板91往上移动复位,当推动板91往上移动至与带动杆108接触时,带动带动杆108往左移动,进而带动卡位杆106往左移动,此时第九弹簧107被拉伸,使得卡位杆106与第三带动板104分离,此时第八弹簧103复位,带动第二带动板102往上移动复位,进而带动第三带动板104往上移动复位,使得第二带动板102与卡位板94分离,此时卡位板94在第七弹簧95的复位作用下往左移动复位。
90.请参阅图2、图15和图16,还包括有悬挂机构11,悬挂机构11用于存放本设备,悬挂机构11包括有第二滑套1101、第二滑动杆1102和第十弹簧1103,连接管1内部右上侧焊接有两个第二滑套1101,两个第二滑套1101内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动杆1102,第二滑动
杆1102便于本设备悬挂,第二滑套1101左侧均与第二滑动杆1102左侧之间连接有第十弹簧1103。
91.当人们不需要使用本设备时,手动将第二滑动杆1102往右拉动,此时第十弹簧1103被压缩,随后通过第二滑动杆1102将本设备挂在设备存放处,如此,在人们需要使用时,便无需四处寻找,可节约人们的时间,使用时,将本设备取下,此时第十弹簧1103复位,带动第二滑动杆1102往左移动复位,如此,便可将第二滑动杆1102收起。
92.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