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与流程

2022-05-18 03:21: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旧楼改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2.旧楼改造是指对城区道路、路网、水电、通讯进行局部或者整体的、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并对其消防、出行、生产等条件进行改善,既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阻止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旧楼改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速度。
3.相关技术中关于旧楼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楼房的装修、水电等进行重新设计或者排布,另外一方面是加强房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其中对楼房中的承重柱进行补强就是改善的其中一条,现有的对承重柱进行加强时,在承重柱的侧面安装钢筋并进行浇筑,对承重柱进行加固。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承重柱的侧面安装钢筋并浇筑的方法,施工过程繁琐,且不便对钢筋的位置进行固定,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施工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待改造承重柱的侧面进行清理;根据承重柱的受损情况制定需要在其侧面结构的加固层的范围;将承重柱的待加固位置划分为多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上固定安装组件,然后将加强板通过安装组件固定在承重柱上;再在其他部分位置分别装配安装组件和加强板;在安装组件和加强板的外部浇筑混凝土层。
7.其中,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框一和安装框二,所述安装框一和安装框二沿承重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安装框二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框二设置在安装框一的两侧并和安装框一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板设置在安装框一和安装框二之间,所述加强板和承重柱的侧面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承重柱的侧面通过安装组件和加强板,对承重柱的侧面进行抵接固定,然后在安装组件和加强板的外部浇筑混凝土,完成对承重柱的加固改造,同时简化加固过程,提升改造效率。
9.可选的,所述安装框一和安装框二的结构相同,所述安装框一包括多个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分别和承重柱的边角处对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的端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者的限位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连接板的端部之间间隔设置,然后通过限位组件连接在一起,以便在对连接板的位置进行固定时,连接板可处朝向承重柱的方向移动,直至和
承重柱抵接,将连接板固定在承重柱的外部。
11.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背离承重柱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靠近连接板上和另一连接板相邻的一侧,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块和限位螺杆,所述限位块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连接板内的放置槽内,所述限位块在放置槽内沿朝向其相邻连接板的方向滑动设置,所述限位螺杆的端部穿过连接板内和限位块连接,所述限位螺杆和限位块螺纹配合连接,所述限位螺杆和两个限位块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纹方向相反的螺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连接板进行固定时,将限位块放置在放置槽内,然后转动限位螺杆,带动限位块在放置槽内移动,直至限位块和放置槽内壁抵接,对连接板的位置进行固定,同时在连接板和承重柱侧面抵接后对连接板的位置进行固定。
13.可选的,所述放置槽包括一体设置的限位部,所述限位块的侧壁和限位部的内壁抵接,所述限位部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连通槽,所述限位螺杆通过连通槽移动至限位部和限位块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连通槽,以便限位螺杆通过连通槽放置在放置槽内,提升安装效率。
15.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靠近承重柱的一侧边缘处开设有辅助槽一,所述辅助槽一内设置有辅助杆,所述辅助杆一沿承重柱的侧面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加强板靠近辅助槽一的一侧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加强板通过弯折部在辅助杆上转动设置,所述安装框二上和加强板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辅助槽二,所述加强板背离弯折部的一侧卡设在辅助槽一内,所述安装框二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加强板位置的固定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先将加强板固定在安装框一上,然后在固定安装框二时,将加强板的侧面卡放在辅助槽一内,然后通过固定件二对加强板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加强板转动至和承重柱的侧面抵接,同时对加强板的位置进行固定,对承重柱进行固定。
17.可选的,所述加强板上背离承重柱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加强柱,多个所述加强柱在加强板的侧面均匀间隔设置用于提升加强板的强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强板上设置加强柱,对加强板进行支撑,提升加强板整体的强度,减少在对承重柱加固时,加强板出现形变的现象。
19.可选的,所述加强柱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加强柱的侧面设置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和承重柱的边角处对应设置,所述连接筋垂直于加强柱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连接筋,并设置连接筋垂直于加强柱设置,在浇筑混凝土后,提升整体的强度,提升对承重柱的改造效果。
21.可选的,所述加强柱上开设有用于放置连接筋的卡槽,所述加强柱上靠近卡槽的位置设置有支撑板,所述连接筋和支撑板的外部缠绕有用于固定两者的钢丝。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筋放置在卡槽内,在安装时,将连接筋放置在卡槽内进行预固定,减少在固定连接筋和支撑板时,连接筋出现偏移的现象,同时提升连接筋和加强柱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提升安装效率。
23.可选的,所述连接筋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筋绕承重柱设置,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筋之间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相邻所述连接筋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重合设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相邻的连接筋的端部重合设置,提升连接筋对加强板固定的稳定性。
25.可选的,所述限位螺杆的中部固定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和连接板的端部间隔设置。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螺杆上设置螺母,以便通过螺母带动限位螺杆转动,进而对限位块的位置进行调节,提升调节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中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中安装组件的结构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中连接板的结构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中连接板的结构视图。
31.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视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中的局部剖开视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中加强柱的结构视图。
34.附图标记:1、承重柱;2、安装组件;21、安装框一;22、安装框二;221、辅助槽二;222、固定件;3、加强板;31、弯折部;4、连接板;41、放置槽;411、限位部;412、连通槽;42、辅助槽一;5、限位组件;51、限位块;52、限位螺杆;6、螺母;7、辅助杆;8、加强柱;81、支撑板;82、卡槽;83、连接筋;91、钢丝;92、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公开的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老城区旧楼翻新改造技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对待改造承重柱1的侧面进行清理;s2:根据承重柱1的受损情况制定需要在其侧面进行加固的加固层范围;s3:将承重柱1的待加固位置进行划分,分为多个部分;s4:在每个部分上固定安装组件2,然后将加强板3固定在安装组件2上,通过安装组件2固定在承重柱1上;s5:再在其他部分位置分别装配安装组件2和加强板3;s6:在安装组件2和加强板3的外部浇筑混凝土层。
37.参照图1和图2,其中,安装组件2沿承重柱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对承重柱1上不同的位置进行固定,安装组件2包括安装框一21和安装框二22,安装框一21和安装框二22沿承重柱1的长度方向设置,安装框二2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安装框二22分别设置在安装框一21的两侧,加强板3设置有两组,且分别设置在安装框一21的两侧,并分别设置在安装框一21和安装框二22之间,每组加强板3包括有多个,且多个加强板3绕承重柱1设置,加强板3的一侧和安装框一21连接,另一侧和安装框二22连接。
38.参照图2和图3,安装框一21和安装框二22的结构相同,安装框一21包括多个l形的连接板4,多个连接板4分别设置在承重柱1的边角处,连接板4的端部和与其相邻的连接板4
的端部间隔设置,在连接板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板4的限位组件5。
39.参照图4和图5,在连接板4上背离承重柱1的一侧开设有放置槽41,放置槽41设置在连接板4靠近另一连接板4的一端,限位组件5包括限位块51和限位螺杆52,限位块5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块51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放置槽41内,限位块51在放置槽41内沿朝向另一连接板4的方向滑动设置,限位螺杆52设置在两个限位块51之间,限位螺杆52沿限位块51的滑动方向设置,限位螺杆52的端部穿过连接板4延伸插设在限位块51内,限位螺杆52和限位块51螺纹配合连接。在将连接板4放置在承重柱1的侧面后,转动限位螺杆52带动限位块51移动,直至限位块51移动至和放置槽41内壁抵接,继续转动限位螺杆52带动限位块51移动,进而调节连接板4的位置移动至和承重柱1侧面抵接,对连接板4进行固定。
40.参照图4和图5,放置槽41包括一体设置的限位部411,限位块51的侧壁和限位部411的内壁抵接,在限位部41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连通槽412,连通槽412和放置槽41的开口连通,且连通槽412和限位螺杆52的位置对应设置。在安装时,先将限位螺杆52和限位块51配合,然后将限位块51放置在放置槽41内,通过限位螺杆52通过连通槽412进入到放置槽41内,在转动限位螺杆52后,带动限位块51移动至限位部411内,对连接板4的外部进行调节并固定。在限位螺杆52上固定套设有螺母6,螺母6焊接固定在限位螺杆52上,在将限位块51放置在放置槽41内后,可通过螺母6转动限位螺杆52,进而对限位块51的位置进行调节。设置在限位螺杆52上的螺纹沿相反的方向设置,且不同方向的螺纹分别与不同的限位块51配合,使得在转动限位螺杆52时,带动限位块51沿相向或者相背的方向移动,以便对连接板4的位置进行固定。
41.参照图6和图7,在连接板4上靠近承重柱1一侧的边缘处开设有辅助槽一42,在辅助槽一42内设置有辅助杆7,辅助杆7沿承重柱1侧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加强板3靠近辅助槽一42的一侧设置有弯折部31,弯折部31呈半圆状,弯折部31卡设在辅助杆7的外部,且在辅助杆7的外部转动设置,加强板3同时和两个辅助槽一42内的辅助杆7连接,在安装框二22上和加强板3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辅助槽二221,在安装框二2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加强板3的固定件222,固定件222可设置为螺栓,螺栓贯穿安装框二22且端部延伸至辅助槽二221内,螺栓安装框二22螺纹配合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22可设置为多个,多个固定件222沿承重柱1的侧面方向间隔设置,通过多个固定件222对加强板3相对承重柱1的位置进行调节并固定,提升加强板3的稳定性。
42.在安装时,先将连接板4固定在承重柱1上,然后将弯折部31和辅助杆7配合,将加强板3的侧面卡放在辅助槽一42内,然后对安装框二22进行固定,同时将加强板3的侧面卡放在辅助槽二221内,在对安装框二22进行固定后,转动螺栓至其端部和加强板3的侧面抵接,继续转动螺栓,带动加强板3绕辅助杆7转动,直至加强板3转动至其侧面和承重柱1侧面抵接,对加强板3进行固定。
43.参照图3和图7,在加强板3上背离承重柱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用于提升加强板3强度的加强柱8,多个加强柱8在加强板3上均匀设置,对加强板3进行支撑,减少加强板3出现形变的现象,提升对承重柱1固定的稳定性。
44.参照图3和图7,加强柱8在加强板3上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加强柱8的侧面设置有连接筋83,本实施例中连接筋83采用钢筋,连接筋83呈l形且和承重柱1的边角处对应设置,连接筋83沿水平方向设置,即连接筋83垂直于加强柱8设置,在加强柱8上和连接筋83对应的
位置开设有卡槽82,连接筋83卡设在卡槽82内,在加强柱8和卡槽82连通开设有开口,以便将连接筋83通过开口放置在卡槽82内,连接筋83和加强板3间隔设置。在将连接筋83和加强板3的外部浇筑混凝土,将连接筋83和加强板3包裹在混凝土内,提升整体对承重柱1支撑的强度。设置卡槽82,以便在放置连接筋83时,对连接筋83进行预固定,进行后续的安装。
45.参照图3和图7,在加强柱8上设置有支撑板81,支撑板81设置在卡槽82靠近地面的一侧,在连接筋83放置在卡槽82内后,连接筋83的侧面和支撑板81抵接,支撑板81和加强板3之间间隔设置,在连接筋83放置在卡槽82内后,通过钢丝91缠绕在连接筋83和支撑板81的外部,对连接筋83进行固定,提升连接筋83和加强柱8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连接筋83沿竖直方向上移动放置在卡槽82内,设置支撑板81对连接筋83靠近地面的一侧进行支撑,在通过钢丝91对连接进行固定后,减少连接筋83在竖直方向上出现偏移的现象。同时设置支撑板81和连接筋83均与加强板3间隔设置,在浇筑混凝土后,在连接筋83和加强板3之间形成混凝土层,提升整体的强度。
46.参照图3和图7,连接筋83设置有多个,且多个连接筋83绕承重柱1设置,两个相邻的连接筋83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连接筋83的端部与其相邻的连接筋83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重合,通过多个连接筋83和连接筋83的端部之间在竖直方向上重合设置,对加强柱8上的不同位置进行连接固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后,提升对加强板3的固定强度,同时提升对承重柱1的加固效果。
47.参照图3和图7,设置连接筋83的端部沿朝向地面的方向弯折形成抵接部92,抵接部92的侧面和加强柱8的侧面抵接,在放置连接筋83时,将连接筋83通过卡槽82上的开口放置在卡槽82内,然后沿朝向地面的方向移动连接筋83,使得连接筋83和卡槽82内壁抵接,同时抵接部92和加强柱8侧面抵接,减少在对连接筋83进行固定时,连接筋83在卡槽82内出现偏移的现象,在提升加固效果的同时,提升安装效率。
48.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将安装框一21固定在承重柱1上,然后将加强板3的侧面上和辅助杆7扣合,对安装框二22进行安装,同时将加强板3背离辅助杆7的一侧卡放在辅助槽二221内,然后通过固定件222将加强板3的侧面调节至和承重柱1抵接同时对加强板3进行固定,将连接筋83放置在卡槽82内,然后通过钢丝91将连接筋83固定在加强柱8上,最后将整个安装组件2浇筑在混凝土内,完成对承重柱1的加强改造,同时简化加固过程,提升安装效率。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