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20:46: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指一种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当前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均对空间要求极高,零组件的尺寸同样在缩减,一线板对板厂家的板对板插头与插座配合后的最低高度已经达到了0.6mm的超低高度,端子间距也达到了0.25mm的距离,如此微小的连接器,对于连接器结构强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相较于传统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现有智能手机大规模的功能集成,对电流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02010176952.4号专利是申请研发的一款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产品,通过结构改进,该产品已经能够适应电流传输能力至5a以上,准确来说插座与插头均可满足10a的电流传输,但是随着pcb主板与电池之间的电流传输更大,现有要求提出传输电流达到15a,而202010176952.4号专利申请的插头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大电流的传输,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实现插头端子与插头加强件一次冲压成型,降低成本。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对板插头,包括插头本体、若干插头端子及插头加强件,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及形成于所述顶壁、一对插头侧壁与插头引导部之间的岛部接收腔,所述插头端子一体成型于一对所述插头侧壁上,所述插头加强件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引导部上,两个独立的插头加强件在纵向方向上排列成型于一个插头引导部上,每个所述插头加强件均包括沿纵向延伸出所述插头本体外的焊脚,所述插头端子包括形成于所述插头侧壁内外两侧的接触部及沿纵向延伸出所述插头本体外的插头端子焊脚,所述插头加强件的焊脚与所述插头端子焊脚朝向一致,所述插头加强件是与所述插头端子一体冲压而成。
5.优选地,每组插头端子的横向两端均有一个插头加强件一体冲压成型,所述插头端子焊脚与所述插头加强件的焊脚连接于同一个料带上。
6.优选地,每个所述插头加强件包括覆盖一部分所述插头引导部底表面的覆盖底部、自所述覆盖底部横向外侧向上折弯并覆盖一部分所述插头引导部横向外侧面的横向外围壁、自所述覆盖底部纵向外侧向上折弯并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纵向外侧面的纵向外围壁,所述插头加强件的焊脚是自所述纵向外围壁顶部沿纵向外侧折弯延伸形成的。
7.优选地,所述插头加强件还包括自所述覆盖底部横向内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加强顶部,所述加强顶部与所述覆盖底部的折弯处形成导引斜面,所述加强顶部包括自所述导引斜面处向上延伸形成竖直臂及自所述竖直臂顶端朝横向内侧折弯形成的水平臂。
8.优选地,所述水平臂的自由端贯穿形成有通孔,所述水平臂的自由端暴露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岛部接收腔内,所述通孔内填充满塑胶材料。
9.优选地,所述同一插头引导部上的一对插头加强件的沿横向中线对称,两个所述插头加强件的覆盖底部、横向外围壁及加强顶部分别组合。
10.优选地,所述插头端子在所述顶壁上表面沿纵向方向延伸出所述顶壁外形成所述插头端子焊脚,所述插头端子的接触部包括自所述插头端子焊脚沿所述顶壁表面折弯至所述插头侧壁的内侧面上的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及自所述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下端反向折弯延伸于所述插头侧壁外侧面上的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所述插头加强件的焊脚与所述插头端子焊脚朝向同一方向且顶面共面。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座及前述插头,所述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插座端子及插座加强件,所述插座本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纵向两端向上凸出形成的插座侧壁、形成于所述插座本体横向两端的插座引导部及自所述底壁向上凸出形成的岛部,所述插座加强件覆盖于所述插座引导部外,所述插座侧壁与所述岛部之间形成有插头侧壁接收腔,所述插头配接所述插座时,所述插座本体的岛部扣入所述插头的岛部接收腔,所述插头侧壁插入所述插头侧壁接收腔内,所述插头端子与所述插座端子电接触,所述插头加强件与所述插座加强件电接触,所述插头加强件的纵向外围壁作为接触部与所述插座加强件电接触。
12.优选地,所述插座引导部包括插头引导部接收腔、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横向外侧的纵向外周壁及位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纵向两侧的一对横向外周壁,所述插座加强件包括覆盖于所述纵向外周壁表面的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纵向两侧沿横向方向延伸覆盖于所述横向外周壁顶面与外侧面的顶面遮盖部与横向外周壁遮盖部及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延伸至所述横向外周壁靠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一侧的弹性臂部,所述顶面遮盖部在靠近所述横向外周壁内侧向下折弯形成有导引部,从上往下看,所述导引部与所述弹性臂部不重叠,所述导引部的底部低于所述弹性臂部的顶部。
13.优选地,所述顶面遮盖部在位于所述弹性臂部一侧的内边缘打薄形成有导引斜面,在插头未插入所述插座时,从上往下观察,所述导引斜面与所述弹性臂部不存在重叠的情况。
14.本技术板对板插头通过将所述插头加强件在纵向方向分割成独立的两个,使所述插头加强件与所述插头端子一次冲压成型,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所述加强顶部的设计可以增强所述插头引导部的强度,并增大散热面积,利于大电流的传输。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16.图1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组合图;
17.图2为沿图1所示a-a虚线的剖视图;
18.图3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座的立体组合图;
19.图4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座的插座本体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20.图5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立体图;
21.图6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的俯视图;
22.图7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座的插座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3.图8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一的立体组合图;
24.图9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一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25.图10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一的插头本体的立体图;
26.图11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一的插头加强件的立体图;
27.图12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一的插头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8.图13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二的立体组合图;
29.图14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二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30.图15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二的插头加强件的立体图;
31.图16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三的立体组合图;
32.图17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三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33.图18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三的插头本体的立体图;
34.图19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三的插头加强件的立体图;
35.图20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三的插头加强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36.图21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四的立体组合图;
37.图22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四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38.图23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四的插头本体的立体图;
39.图24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四的插头加强件与插头端子的立体图;
40.图25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实施例四的插头加强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2.本技术的方向定义以图1所示x方向为左右方向的右方(或横向方向),以y方向为前后方向的前方(或纵向方向),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的上方(或垂直方向)。
43.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贴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插头a及贴装于另一印刷电路板上的插座b,所述插头a与所述插座b相互扣持连接。
44.所述插头a包括插头本体10、成型于所述插头本体10内的若干插头端子20及固定于所述插头本体10横向两端的插头加强件30。所述插座b包括插座本体40、安装于所述插座本体40上插座端子50及安装固定于所述插座本体40横向两端的插座加强件60。
45.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的插座b的插座本体40包括底壁41、自所述底壁41纵向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座侧壁42、自所述底壁41位于一对所述插座侧壁42之间向上凸出形成的岛部45、形成于所述插座本体40横向两端的插座引导部44及形成于所述岛部45与一对所述插座侧壁42之间的插头侧壁接收腔43。
46.所述插座本体40的底壁自下向上开设有若干端子槽46,所述插座端子50向上组装于所述端子槽46内,所述插座端子50包括延伸于所述底壁41处的端子槽46内并露出于所述端子槽46底部的支撑臂部51、自所述支撑臂部51纵向外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位于所述岛
部45纵向侧面并朝向所述插座侧壁42的插座端子第二接触部52、自所述支撑臂部51纵向内侧向上折弯形成的位于所述插座侧壁42纵向侧面的插座端子第一接触部53、自所述第一接触部53顶端反向折弯延伸形成的固持部54及自所述固持部54低端垂直折弯朝纵向外侧延伸于所述插座本体40底壁41下表面的焊脚55。
47.重点参阅图4所示,所述岛部45的横向两端朝向所述插座引导部44处设有被保护部451,所述被保护部451包括水平面低于所述岛部45的台面部453、自所述台面部453斜向下方倾斜形成的避让斜面452、自所述台面部453向下凹陷形成的卡槽454及自所述卡槽454向横向外侧开设连通所述避让斜面452的连通槽455。
48.所述插座引导部44包括外周壁441,442及位于所述外周壁441,442之间的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所述外周壁包括纵向外周壁441及连接于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两端的一对横向外周壁442,所述横向外周壁442与所述插座侧壁42连接。
49.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对应所述岛部45横向延伸处形成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口4431,所述贯通口4431一直延伸至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下端。所述纵向外周壁441的横向外侧与内侧分别设有第一、第二延伸槽4411,4412,所述第二延伸槽4412与所述贯通口4431连通。所述横向外周壁442中间向上凸出形成支撑肩部4421,在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外周分别设有位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纵向外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安装台阶部4425、隔断所述支撑肩部4421与所述插座侧壁42的连通台阶部4426及位于所述支撑肩部4421纵向内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弹性避让部4424。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连通台阶部4426及弹性避让部4424相互连通形成一个u型台阶部。所述支撑肩部4421包括靠近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一侧的薄壁部4422及自所述薄壁部4422沿横向方向朝向所述插座侧壁42方向延伸形成的厚壁部4423。所述厚壁部4423的顶面低于所述薄壁部4422的顶面,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位于所述薄壁部4422处的纵向宽度大于位于所述厚壁部4423处的纵向宽度,即所述薄壁部4422的厚度小于所述厚壁部4423的厚度,从而增加了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位于所述薄壁部4422处的纵向宽度。所述横向外周壁442靠近所述纵向外周壁441一侧设有阶梯部49。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部分在垂直方向上贯穿形成第三延伸槽4428。
50.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7所示,所述插座加强件60包括沿纵向方向覆盖于所述纵向外周壁441顶面的主体部61、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外端向下折弯延伸入所述第一延伸槽4411的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2、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内侧向下折弯并延伸至所述岛部45横向端部的被保护部451上的中央引导部63、自所述主体部61纵向两端延伸至所述支撑肩部4421顶面上的顶面遮盖部66、自所述顶面遮盖部66纵向外侧向下折弯延伸于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上的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及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自由端反向折弯并通过所述连通台阶部4426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的弹性臂部65。
51.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部65还可以是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横向外侧反向折弯后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
52.所述纵向外周壁遮盖部62的自由端642作为焊脚固定至印刷电路板上,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的底端作为焊脚通过所述第三延伸槽4428延伸至印刷电路板上焊接固定。所述主体部61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一侧在所述中央引导部63纵向两侧向下翻折形成有斜面引导部611。
53.所述中央引导部63包括自所述主体部61横向内侧向下折弯延伸于所述第二延伸
槽4412内的第一中央导引臂631、自所述第一中央导引臂631底部横向折弯并沿所述贯通口4431延伸至所述岛部45两侧的被保护部451底部的支撑底臂632、自所述支撑底臂632斜向上延伸至所述被保护部451上方的第二中央导引臂634及自所述第二中央导引臂634自由端向下折弯并卡入所述卡槽454内的卡入端部635。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用于引导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插入并保护所述插座本体40的纵向外周壁441与岛部45横向两端的被保护部451。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与纵向内侧面覆盖部34分别被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引导并进入所述支撑底臂632上方的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之间,但是在插入状态下,所述纵向外侧面覆盖部35与所述纵向内侧面覆盖部34不与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产生电性接触。插入过程中,所述支撑底臂632受压与贴装的印刷电路板产生支撑力量使所述第一、第二中央导引臂631,634具备一定的弹性。
54.所述顶面遮盖部66包括覆盖基部661、自所述覆盖基部661内侧位于所述阶梯部49向下折弯形成的导引部662及打薄所述覆盖基部661位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处的内侧缘形成的导引斜面663。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厚壁部4423的顶面不被所述顶面遮盖部66所覆盖而暴露于外界。所述引导部662的底部位于所述阶梯部49的上方。
55.所述弹性臂部65包括自所述横向外周壁遮盖部64横向方向的自由端反向折弯形成的拉紧部651、自所述拉紧部651在横向方向延伸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上的弹性主体臂652及自所述弹性主体臂652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凸出的接触凸部653。所述拉紧部651延伸于所述安装台阶部4425、连通台阶部4426及弹性避让部4424上,即沿着所述支撑肩部4421的厚壁部4423延伸,而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则延伸至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位于所述薄壁部4422位置处。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在所述薄壁部4422位置处具有沿纵向方向更多的形变空间,所述接触凸部653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内。在所述插头a未插入所述插座b内时,即所述插座b处于自然状态下,从上往下观察(即图11所示),所述顶面遮盖部66的导引斜面663不遮盖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在所述弹性臂部65被插头加强件30的横向外侧面覆盖部33的接触部331向纵向外侧挤压时,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可能部分位于所述导引斜面663下方。
56.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臂主体臂652位于所述弹性避让部4424朝向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43一侧,且与所述薄壁部4422的内侧面之间存在形变间隙,在所述弹性臂部65的接触凸部653被纵向挤压时,所述弹性主体臂652在所述形变间隙内产生形变。
57.请参阅图8至图25所示,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的四个实施例示意图,以下将按实施例分别对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进行详细描述。
58.实施例一
59.请参阅图2、图8至图12所示,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60.所述插头a的插头本体10包括顶壁11、自所述顶壁11纵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插头侧壁12、形成于所述插头本体10横向两端的插头引导部14及形成于所述顶壁11、一对插头侧壁12与插头引导部14之间的岛部接收腔13。
61.所述插头端子20在横向方向上呈两排一体成型于一对插头侧壁12上,所述插头引导部14包括底表面141、横向外侧面142、一对纵向外侧面143及朝向所述岛部接收腔13的斜面144。沿所述底表面141、横向外侧面142及顶壁11延伸形成有嵌入槽145。所述纵向外侧面143延伸形成有在所述纵向外侧面142连通所述嵌入槽145的埋入槽146,所述埋入槽146下
端延伸至所述底表面141的纵向两端。所述嵌入槽145在所述顶壁11表面先沿横向方向延伸,尔后再分叉沿纵向两侧延伸出所述顶壁11外。
62.所述插头加强件30包括包裹所述插头引导部14纵向外侧面142与横向外侧面143外的外围壁31、自所述外围壁31底端垂直折弯形成的覆盖底部32、在横向一端自所述外围壁31顶部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覆盖顶部33及自所述覆盖顶部33末端沿纵向两侧延伸形成的焊脚332。
63.所述外围壁31呈u形结构,包括覆盖于所述横向外侧面142外的横向外围壁311及自所述横向外围壁311纵向两端垂直折弯并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143外的纵向外围壁312。所述覆盖底部32包括自一对所述纵向外围壁312底部相对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纵向覆盖底部322及自所述横向外围壁311底部垂直折弯延伸形成于一对所述纵向覆盖底部322之间的横向覆盖底部321。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自由端向下冲压形成导引斜面323。所述覆盖顶部33是自所述横向外围壁311顶端垂直折弯延伸形成的,包括延伸基部331、自所述延伸基部331自由端分叉后沿纵向两侧延伸形成的所述焊脚332及形成于所述延伸基部331自由端的分叉口333。
64.在垂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纵向外围壁312的自由端313与所述焊脚332至少部分重叠,使所述纵向外围壁312的长度延长,增大散热的功能,同时,所述自由端313的底部设有避让缺口314以避免二者之间产生干涉。
65.所述插头加强件30、插头端子20是与所述插头本体10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横向外围壁311、覆盖顶部33嵌入所述插头引导部14的嵌入槽145内。所述纵向外围壁312与纵向覆盖底部322嵌入所述埋入槽146内。所述覆盖顶部33顶面暴露于所述插头本体10的顶壁11外。所述纵向外围壁312作为接触部与所述插座加强件60的接触凸部653接触。
66.所述插头端子20包括在自所述顶壁11上表面在纵向方向延伸出所述顶壁11外的插头端子焊脚24、自所述插头端子焊脚24沿所述顶壁11表面折弯至所述插头侧壁12的内侧面上的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22及自所述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22低端反向折弯延伸于所述插头侧壁12外侧面上的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23。所述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23上开设有凹槽结构。所述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23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插头端子第一接触部22方向这折弯形成有嵌入所述插头侧壁12内的嵌入端部25。所述嵌入端部25可防止所述插头端子第二接触部23与所述插头侧壁12的外侧面分离。
67.在插头a插入所述插座b时,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纵向外围壁312先接触所述引导部611、导引部662及导引斜面663并被引导与所述插头引导部接收腔433对位,继续下压,所述接触凸部653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接触部(纵向外围壁)312实现电性接触以传输电流,所述弹性主体臂652被朝向所述薄壁部4422挤压形变并提供弹性力。所述插头加强件30与所述插座加强件60通过纵向方向的两个接触部312与两个接触凸部653电性接触传输电流,对于电流的传输承载可以达到15安培。
68.所述插头a与所述插座b配合时,所述岛部45收容于所述插头a的岛部接收腔13内,所述插头a的插头侧壁12收容于所述插座b的插头侧壁接收腔43内,所述插头引导部14引导入所述插座引导部44内。所述插头端子20卡入所述插座端子50的插座端子第一、第二接触部53,52之间,所述插头端子20的第一、第二接触部22,23分别与所述插座端子50的第一、第
二接触部53,52电性接触。
6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与纵向覆盖底部322是分别折弯延伸形成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覆盖底部321与纵向覆盖底部322也可以是一体结构,通过拉伸工艺制造,使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暴露表面进一步加大,增加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散热能力,提升电流通过能力。
70.当处于工作状态时,电流从插座b的接触凸部653传导至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纵向外围壁312,沿纵向外围壁312、横向外围壁311、延伸基部331及一对焊脚332流入对应的印刷电路板内。
71.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厚度大于所述插头端子20的厚度以使所述插头加强件30获得更低的阻抗。
7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的插头加强件30的覆盖顶部33自所述外围壁31顶部折弯延伸于所述顶壁11上,以此,增加了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面积,将所述插头引导部14紧紧包裹以增加插头引导部14的强度,同时,增大了插头加强件30的表面积,为大电流传输可能出现的散热问题制造有利条件。
73.实施例二
74.请参阅图2、图13至图15所示,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75.相较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覆盖顶部33的延伸基部331与焊脚332结合处向上折弯形成折弯部334,所述折弯部334使所述焊脚332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延伸基部331的水平位置。最终使所述延伸基部331被完全包裹于所述顶壁11内,即所述延伸基部331不暴露于外界。所述导引斜面323则更向内折弯包裹于所述插头引导部14内。
76.同时,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插头加强件30的焊脚332与所述插头端子20的插头端子焊脚24处于同一方向上,在注塑成型后,便于同时裁切所述连接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焊脚332上的料带及连接于所述插头端子焊脚24上的料带。即一道工序完成对所述插头加强件30与插头端子20的料带切除。
7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是相似技术方案,都实现了,通过延伸基部331来加强顶壁11的强度,同时增加散热的面积。
78.实施例三
79.请继续参阅图16至图20所示,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80.本实施例三的板对板插头a的插头本体、插头端子均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81.主要区别在于,实施例三的插头加强件30包括覆盖于所述插头引导部14底表面141上的覆盖底部32、自所述覆盖底部32纵向两端及横向外侧向下折弯并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143与横向外侧面142上的外围壁31及自所述覆盖底部32横向内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连接部34。
82.所述覆盖底部32沿纵向延伸覆盖于所述底表面141,所述外围壁31包括自所述覆盖底部32纵向两侧向上折弯延伸并覆盖于所述纵向外侧面143上的纵向外围壁312及自所述覆盖底部32横向外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覆盖于所述横向外侧面142上的横向外围壁311。所述横向外围壁311表面冲压形成向横向外侧凸出的凸包313,所述纵向外围壁312作
为接触部用于与所述插座端子60的接触凸部653电接触进行电传输。所述纵向外围壁312与所述横向外围壁311之间存在缝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外围壁312与所述横向外围壁311也可以是一体无缝结构,通过冲压拉伸工艺制成,如此可以有效增强所述插头引导部14的强度,但是可能会降低插头引导部14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之间的结合力。
83.所述连接部34是自所述覆盖底部32横向内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并在折弯处形成有导引斜面323。所述连接部34包括自所述覆盖底部32向上折弯延伸形成的竖向连接部341、自所述竖向连接部341顶部折弯延伸形成的水平连接部342及自所述水平连接部342沿纵向两侧延伸出所述插头本体10外的焊脚343。所述水平连接部342上贯穿形成有穿孔344以使塑胶材料填充增加插头本体10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结合力,且所述水平连接部342的上表面暴露于所述插头本体10的顶壁11外便于散热。所述竖向连接部341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岛部接收腔13横向壁面的水平面的宽度以使所述竖向连接部341的宽度尽量加大。
84.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厚度大于所述插头端子20的厚度。所述焊脚343与所述插头端子焊脚24位于同一方向,便于一次裁切所述插头端子20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料带。
85.本实施例的插头加强件30通过在所述覆盖底部32的横向内侧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所述连接部34,使所述连接部34在垂直方向上不与所述覆盖底部32产生投影重合,降低了冲压难度,而同时兼顾了包裹面积以增加强度及散热能力。
86.实施例四
87.请继续参阅图2、图21至图25所示,为本技术板对板插头a实施例四的示意图。实施例四与前述实施例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与背景技术文件中的插头a存在更大的相似性。
88.本实施例四的板对板插头a的插头本体10、插头端子20与实施例三的结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89.本实施例的插头加强件30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本体10的插头引导部14上,每个所述插头引导部14上的插头加强件30包括在纵向方向排布的一对30a,30b,所述插头加强件30a,30b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所述插头端子20包括在纵向排布的两排插头端子20。每排插头端子20的横向两端分别对应两个插头加强件30a或30b,且所述插头端子20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是通过同一片金属板材冲压而成,连接于同一个料带上。
90.每个插头加强件30a,30b均包括覆盖底部32、自所述覆盖底部32横向外侧与纵向外侧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外围壁31、自所述外围壁31底部折弯形成的焊脚315及自所述覆盖底部32横向内侧面沿所述斜面144延伸形成的加强顶部35。
91.所述外围壁31包括自所述覆盖底部32横向外侧向下折弯并包裹于所述横向外侧面142上的横向外围壁311及自所述覆盖底部32纵向外侧向下着玩延伸并包裹于所述纵向外侧面143上的纵向外围壁312。所述覆盖底部32覆盖于所述底表面141上。所述横向外围壁311上侧的宽度大于下侧的宽度,使所述横向外围壁311与所述覆盖底部32之间产生空隙,而所述空隙内填充满塑胶以增强所述横向外围壁311与所述插头引导部14之间的结合力。所述纵向外围壁312靠近所述横向外围壁311一侧向下延伸至所述顶壁11平齐,所述纵向外围壁312靠近所述插头端子20一侧的顶端向纵向外侧折弯形成所述焊脚315,所述焊脚315与所述插头端子焊脚24的顶面平齐。所述插头端子20的厚度与所述插头加强件30的厚度一致。
92.所述覆盖底部32的横向内侧向上折弯处形成有导引斜面323,所述加强顶部35是
自覆盖底部32的横向内侧向上折弯延伸后再水平折弯形成的。具体地,所述加强顶部35包括自所述导引斜面323处沿所述斜面144向上延伸形成竖直臂351及自所述竖直臂351顶端朝横向内侧折弯形成的水平臂352,所述水平臂352的自由端贯穿形成有通孔353。所述水平臂352的自由端暴露于所述插头本体10的岛部接收腔13内。所述通孔353被所述塑胶材料填充以增强结合力。
93.本实施例的板对板插头a通过将所述插头加强件30在纵向方向分割成独立的两个,使所述插头加强件30与所述插头端子20一次冲压成型,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所述加强顶部35的设计可以增强所述插头引导部14的强度,并增大散热面积,利于大电流的传输。
9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