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加热锅及电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5:31: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锅及电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2.电加热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厨房用品,包括电饭锅、电磁炉锅、电炒锅等。我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烹饪的食材只占据锅体本身容积的一部分,有时候可能只利用锅体容积的1/2,甚至更少。所以电加热过程中很多的能量浪费在锅体自身加热上,而锅上半部分利用频率有很低,同时较大的锅体也导致温升较慢。
3.为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采用加大功率或者改良锅体材质、厚度方法来提升锅体的温升和效率,但是这些方法对热效率提升有限,且会额外浪费资源和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加热锅的能量利用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加热锅及电加热设备。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电加热锅,其特点在于,所述电加热锅包括锅本体和加热部,所述锅本体的容纳腔用于容纳待加热物,所述锅本体包括至少两个锅段,所述至少两个锅段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
7.所述加热部至少设置于所述锅本体的侧壁的外表面,并与相应的所述锅段对应,以加热相应的所述锅段。
8.在本方案中,电加热锅的锅本体具有多个锅段,并且至少在锅本体的侧壁上设置加热部,从而使得锅本体中的各个锅段能够通过对应的加热部进行加热,进而也能够根据需求开启相应锅段的加热部,使锅本体能够根据锅本体容纳腔内的待加热物的情况进行加热,避免能量浪费锅本体自身的加热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和锅本体内温升的效率。
9.较佳地,所述锅段包括底部锅段和上部锅段,所述加热部包括竖直加热部和水平加热部,所述竖直加热部设置于所述上部锅段的侧壁的外表面;所述水平加热部设置于所述底部锅段的底壁的外表面。
10.在本方案中,加热部可以包括竖直加热部和水平加热部,水平加热部是指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于锅本体外表面的加热部,其通常设置于锅本体的底部,对底部的锅段进行加热;竖直加热部是指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于锅本体侧壁外表面的加热部。
11.较佳地,所述加热部包括加热膜,所述加热膜覆盖于对应所述锅段的外表面;
12.和/或,所述加热部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连接于对应所述锅段的外表面。
13.在本方案中,加热部可以为覆盖于锅段外表面的加热膜,也可以是连接于锅段外表面的加热管。
14.较佳地,所述加热部通过焊接或通过导热胶固定于对应所述锅段的外表面。
15.较佳地,所述锅本体还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锅段之间,以
使所述至少两个锅段形成所述锅本体的容纳腔。
16.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相邻的两个锅段之间设置密封部,使得多个锅段依次连接之后能够形成容纳腔,从而能够容纳并加热待加热物;并且,密封部还可以避免相邻两个锅段之间的热传导,能够进一步提升能量的利用率。
17.较佳地,所述密封部包括环状本体,所述环状本体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锅段的连接处,且所述环状本体的表面与所述锅段的连接面抵接。
18.较佳地,所述环状本体的抵接面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包括凸出于所述抵接面的凸条和凹陷于所述抵接面的凹槽,所述凸条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凹槽。
19.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环状本体的抵接面上设置抵接部,当相邻两个锅段相互连接时,对抵接部的凸条产生挤压,使其变形,从而提升密封性能;在凸条被挤压时,凹槽能够为凸条的变形留有容纳空间,使得锅段与锅段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20.较佳地,所述密封部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自所述环状本体的外侧弯折延伸,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与所述锅段的外表面贴合。
21.在本方案中,密封部还包括延伸部,延伸部能够与锅段的外表面贴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密封的性能,也能使得锅段与锅段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22.较佳地,所述电加热锅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锅段之间,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锅本体的容纳腔内的待加热物的液位。
23.在本方案中,通过传感器能够检测锅本体内的待加热物的液位高度,从而能够根据液位高度使得相应的加热部开启并加热对应的锅段。
24.较佳地,所述锅本体还包括密封部,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端穿过所述密封部,以使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端与所述锅本体的容纳腔内连通。
25.在本方案中,传感器可以通过密封部与锅本体的内侧连通,当锅内待加热物的液位高至传感器所在的位置,传感器便能检测液位的高度;并且通过密封部安装传感器,还可以使得传感器的安装更为可靠和紧密,避免待加热物从传感器的安装处泄漏。
26.较佳地,所述电加热锅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环绕于所述锅本体的外侧,且与所述锅本体间隔设置以形成隔热腔。
27.在本方案中,支架与锅本体之间能够形成隔热腔,从而减少热量向周围空间扩散,也能够降低用户能够接触到的电加热锅的表面温度。
28.较佳地,所述电加热锅还包括位于所述锅本体和所述支架之间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锅段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29.在本方案中,通过连接件能够将相邻两个锅段和支架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结构紧凑。
30.较佳地,所述电加热锅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且设有开口;所述加热部的导线通过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把手内,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31.在本方案中,把手能够供用户手持,方便用户使用;而且把手还能够作用电气元件的容纳腔,使得结构紧凑,还能够便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32.一种电加热设备,其特点在于,所述电加热设备包括如上述的电加热锅。
33.在本方案中,电加热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电加热锅,其锅本体具有多个锅段,并且
至少在锅本体的侧壁上设置加热部,从而使得锅本体中的各个锅段能够通过对应的加热部进行加热,进而也能够根据需求开启相应锅段的加热部,使锅本体能够根据锅本体容纳腔内的待加热物的情况进行加热,避免能量浪费锅本体自身的加热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和锅本体内温升的效率。
34.较佳地,所述电加热设备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内设有供电模块;所述电加热锅包括把手,所述加热部的导线通过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把手内;
35.当所述电加热锅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时,所述把手与所述底盘连接,以使所述加热部与所述底盘的供电模块电连接。
36.在本方案中,电加热设备还可以包括底盘,并在底盘内设置供电模块,从而将供电与电加热锅进行拆分,提升电气元件使用时的安全性能;而且也能够简化电加热锅本身的结构,使得用户便于使用电加热锅。
37.较佳地,所述加热部包括水平加热部,所述水平加热部设置于所述锅段的底壁的外表面;
38.所述底盘的上表面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水平加热部。
39.在本方案中,水平加热部可以设置于电加热锅内,底盘上的凹槽可以用于容纳水平加热部,从而在使用时能够限制电加热锅相对底盘的位置,而还能够避免电加热锅的晃动。
40.较佳地,所述底盘内还设有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的位置与所述锅段的底壁相对应,所述加热模块用于加热所述锅段的底壁。
41.在本方案中,也可以在底盘中设置加热模块,对底部的锅段进行加热,从而能够简化电加热锅底部结构,降低成本。
42.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电加热锅的锅本体具有多个锅段,并且至少在锅本体的侧壁上设置加热部,从而使得锅本体中的各个锅段能够通过对应的加热部进行加热,进而也能够根据需求开启相应锅段的加热部,使锅本体能够根据锅本体容纳腔内的待加热物的情况进行加热,避免能量浪费锅本体自身的加热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和锅本体内温升的效率。
附图说明
4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图1中电加热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4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加热锅的剖面示意图;
4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加热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4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密封部的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锅中具有密封部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锅中支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锅中连接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1.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0为图9中支架的剖面示意图。
53.附图标记说明
54.电加热设备1
55.电加热锅10
56.锅本体100
57.锅段110
58.底部锅段111
59.上部锅段112
60.第二连接部1121
61.密封部120
62.环状本体121
63.抵接部122
64.凸条1221
65.凹槽1222
66.延伸部123
67.竖直加热部211
68.水平加热部212
69.加热膜220
70.加热管230
71.传感器300
72.支架400
73.支架本体410
74.第一连接部420
75.间隔部430
76.第一加强件440
77.第二加强件450
78.底部支架510
79.底部壳体520
80.连接件600
81.第一固定部610
82.第二固定部620
83.把手700
84.容纳腔710
85.安装板711
86.手持部720
87.插接件730
88.控制模块800
89.底盘20
90.底盘本体21
91.凸块22
92.供电模块23
具体实施方式
93.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9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加热锅10,电加热锅10可以将电能转变为对待加热物加热的热能,电加热锅10对待加热物的加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蒸煮、炒制、炸制等。
95.电加热锅10包括锅本体100和加热部,锅本体100的容纳腔710用于容纳待加热物,待加热物可以为固体物、液体物或者固液混合物。如图1-4所示,锅本体100包括至少两个锅段110,至少两个锅段110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加热部至少设置于锅本体100的侧壁的外表面,并与相应的锅段110对应,以加热相应的锅段110。
96.电加热锅10的锅本体100可以具有多个锅段110,并且至少在锅本体100的侧壁上设置加热部,从而使得锅本体100中的各个锅段110能够通过对应的加热部进行加热,进而也能够根据需求开启相应锅段110的加热部,使锅本体100能够根据锅本体100容纳腔710内的待加热物的情况进行加热,避免能量浪费锅本体100自身的加热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和锅本体100内温升的效率。
97.在具体实施时,至少在锅本体100的侧壁上设置加热部,从而使得加热部能够加热对应的锅段110。对于锅本体10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加热部,或者还可以通过其他设备对其进行加热,比如通过底盘20对锅本体100的底部进行加热。
9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锅段110包括底部锅段111和上部锅段112,其中底部锅段111位于锅本体100底部处的锅段110,也即为锅底部分,上部锅段112为位于底部锅段111上方的锅段110,也即为锅侧壁部分。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上部锅段112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具有多个;当具有多个上部锅段112时,多个上部锅段112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并与底部锅段111形成锅本体100的容纳腔710。
99.相应地,加热部包括竖直加热部211和水平加热部212,竖直加热部211设置于上部锅段112的侧壁的外表面;水平加热部212设置于底部锅段111的底壁的外表面。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水平加热部212还可以设置在其他装置,并对锅底部分进行加热。
100.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加热部包括加热膜220,加热膜220覆盖于对应锅段110的外表面;和/或,加热部包括加热管230,加热管230连接于对应锅段110的外表面。
101.在具体实施时,电加热锅10中的加热部可以均为加热膜220,也可以均为加热管230,还可以加热膜220和加热管230兼备。比如,如图2所示,电加热锅10中的加热部均为加热膜220。如图4所示,电加热锅10中的竖直加热部211为加热管230,电加热锅10中的水平加热部212可以为加热管230(图中未示出),也可以为加热膜220(图中未示出)。
102.在具体实施时,加热部通过焊接或通过导热胶固定于对应锅段110的外表面。
103.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锅本体100还包括密封部120,密封部120连接于相邻两个锅段110之间,以使至少两个锅段110形成锅本体100的容纳腔710。通过在相邻的两个锅段110之间设置密封部120,使得多个锅段110依次连接之后能够形成容纳腔710,从而能够容纳并加热待加热物;并且,密封部120还可以采用传导性能较差的材料制成,避免相邻两个锅段110之间的热传导,使得加热部的热量处于对应的锅段110上。
104.如图2-4所示,锅本体100的锅段110为分体式,分体的两个锅段110之间可以设置密封部120,从而将分体的多个锅段110形成密封的整体,当放置待加热物时,不会泄漏待加
热物。并且,密封部120还起到了隔热的作用,避免两个锅段110之间的热量传导。
105.在具体实施时,密封部120可以根据锅段110之间的密封连接需求,以及锅本体100的内侧壁的使用需求等,具有相应的结构形式。
106.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4和图5所示,密封部120包括环状本体121,环状本体121设置于相邻两个锅段110的连接处,且环状本体121的表面与锅段110的连接面抵接。
107.在具体实施时,锅段110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连接,环状本体121设置于上方锅段110的下端面和下方锅段110的上端面之间,且分别与两个端面贴合,使得两个锅段110的连接处能够被密封。
10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环状本体121的抵接面设有抵接部122,抵接部122包括凸出于抵接面的凸条1221和凹陷于抵接面的凹槽1222,凸条1221的至少一侧设有凹槽1222。当相邻两个锅段110相互连接时,对抵接部122的凸条1221产生挤压,使其变形,从而提升密封性能;在凸条1221被挤压时,凹槽1222能够为凸条1221的变形留有容纳空间,使得锅段110与锅段11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109.如图6所示,抵接部122环绕环状本体121的抵接面设置,在凸条1221的两侧均设有凹槽1222。
110.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密封部120还包括延伸部123,延伸部123自环状本体121的外侧弯折延伸,延伸部123的内表面与锅段110的外表面贴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密封的性能,也能使得锅段110与锅段11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111.如图6所示,延伸部123和环状本体121可以形成l形结构,环状本体121的上下表面分别与上下锅段110的表面抵接贴合,延伸部123的内表面则与位于上方的锅段110的外侧壁贴合。在具体实施时,延伸部123和环状本体121可以为一体成型。
112.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加热锅10还包括传感器300,传感器300设置于相邻两个锅段110之间,传感器300用于检测锅本体100的容纳腔710内的待加热物的液位。
113.在具体实施时,传感器300可以为水浸传感器300。如图1和图2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加热膜220之间设置传感器300,通过传感器300可以检测锅本体100内液位的高度,从而可以根据锅本体100内液位的高度启动相应的加热膜220进行加热,从而能够节约能源,避免浪费。其中,当相邻两个传感器300浸入待加热物中时,则说明位于传感器300下方的锅本体100内具有待加热物,需要进行加热操作,则可以启动位于传感器300下方的所有加热膜220进行加热。以及,可以相邻两个锅段110的周向方向设置多个传感器300,通过多个传感器300能够检测待加热物的周向方向上的多个液位,避免因锅本体100放置不平衡或锅内待加热物状态等情况而导致的检测误差。具体地,比如放置锅本体100的操作平面,或者锅本体100内的待加热物可能固形物较多,锅内的待加热物的液位不处于水平方向,通过一个传感器300可能会使得检测结果不精确。通过设置多个传感器300,可以在锅本体100的同一高度检测不同位置处的液位情况,根据多个液位数据进行处理,输出最终的液位结果而控制加热膜220的启动。
114.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锅本体100还包括密封部120,传感器300的检测端穿过密封部120,以使传感器300的检测端与锅本体100的容纳腔710内连通。传感器
300可以通过密封部120与锅本体100的内侧连通,当锅内待加热物的液位高至传感器300所在的位置,传感器300便能检测液位的高度;并且通过密封部120安装传感器300,还可以使得传感器300的安装更为可靠和紧密,避免待加热物从传感器300的安装处泄漏。
115.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电加热锅10还包括支架400,支架400环绕于锅本体100的外侧,且与锅本体100间隔设置以形成隔热腔。从而减少热量向周围空间扩散,也能够降低用户能够接触到的电加热锅10的表面温度。
116.如图7所示,支架400包括支架本体410和第一连接部420,支架本体410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壁,且支架本体410的一端与锅本体100连接;第一连接部420与支架本体410的另一端连接,并朝向支架本体410的内部延伸,第一连接部420用于与锅本体100固定连接并与锅本体100形成隔热腔。其通过在锅本体100的外侧设置支架400,并且支架400通过其支架本体410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并通过其第一连接部420使支架本体410与锅本体100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隔热腔,从而能够减小锅具的热量损失,也能够避免用户无意碰触锅具时被烫伤。
117.如图7所示,位于顶端的锅段110可以向远离容纳腔710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1121,并形成大致l型结构。当支架400安装于位于顶端的锅段110外侧后,支架本体410可以沿着竖直方向环绕锅本体100的外侧壁,第一连接部420沿着水平方向向锅本体100延伸,并与锅本体10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支架本体410和第一连接部420可以形成大致l型的结构。支架400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制成,比如支架400可以为塑料件。如图2所示,在该支架400的下方还可以依次设置多个支架400,位于下方的支架400的支架本体410与位于上方的支架400的支架本体410接触,以及位于下方的支架400的第一连接部420与锅本体100的侧壁固定连接。
118.如图9和图10所示,支架400还包括间隔部430,间隔部430与第一连接部420连接,且间隔部430与支架本体410间隔设置,间隔部430的高度低于支架本体410的高度。间隔部430的设置可以增加支架400的结构强度,并且隔间部位于支架本体410和锅本体100之间,当锅本体100的热量向周围环境发散时,部分热量可以先经过间隔部430与锅本体100之间的空间,再经过间隔部430与支架本体410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提升隔热的效果。
119.如图10所示,间隔部43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420的上表面连接,并向远离第一连接部420的方向延伸。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中,支架本体410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420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隔间部位于支架本体410的内部,并沿竖直方向延伸。间隔部430也大致为环状结构,间隔部430与支架本体410可以同轴设置。在间隔部430的部分位置处设有豁槽,该豁槽可以为固定件固定支架400预留出空间。
120.如图9所示,间隔部430朝向支架本体410内部的表面和第一连接部42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件440,第一加强件440自间隔部430的表面向支架本体410的内部凸起。
121.如图9所示,间隔部430朝向支架本体410内部的表面即为间隔部430的内侧壁,间隔部430的内侧壁与第一连接部420之间可以设有多个第一加强件440,多个第一加强件440环绕间隔部430的内侧壁设置。
122.如图9所示,间隔部430、支架本体410和第一连接部42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件450。通过第二加强件450能够进一步提升支架400的结构强度。
123.如图7所示,间隔部430位于延伸部123的外侧,第一加强件440位于延伸部123的上
方,能够对密封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当密封件变形时,能够阻挡密封件的形变而导致密封不到位。相应地,如图4所示,对于加热部为加热管230时,间隔部430和第二加强件450也能够对加热管23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124.上述支架400可以设置于锅本体100的外侧壁处,并与设置于外侧壁处的加热膜220对应,使得加热膜220能够被容纳于隔热腔内。
125.如图2所示,对于底部设有水平加热部212的电加热锅10,电加热锅10还包括具有底部支架510和底部壳体520,底部支架510与锅本体100的底部连接,底部壳体520与底部支架510连接,并形成容纳部分,水平加热部212可以位于该容纳部分内,保护水平加热部212不被磨损。
126.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电加热锅10还包括位于锅本体100和支架400之间的连接件600,连接件600包括第一固定部610和与第一固定部610连接的第二固定部620,第一固定部610分别与相邻两个锅段11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620用于与支架400固定连接。
127.如图8所示,第一固定部610和第二固定部620形成大致l型的结构,第一固定部610可以分别与相邻两个锅段110进行焊接,以提升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第二固定部620和支架400的第一连接部420则可以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其中,第一连接部420和第二固定部620对应设有通孔,紧固件可以自下而上穿过通孔将连接件600与支架400固定连接。从而能够使得装配过程更为便利。
12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电加热锅10还包括把手700,把手700的一端与支架400连接,且设有开口;加热部的导线通过开口伸入把手700内,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129.如图2所示,加热部的导线和传感器300的导线均可自开口伸入把手700内,把手700包括靠近开口一侧的容纳腔710和远离开口一侧的手持部720,容纳腔710内可以设有控制模块800,导线自开口伸入容纳腔710内后可以与控制模块800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容纳腔710具有倾斜设置安装板711,安装板711的外表面具有插接件730,控制模块800的电连接端可以设置于该插接件730内,以使得插接件730与对应的装置插接后,控制模块800能够与对应装置内的电连接端电连接。
1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设备1,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加热设备1包括如上述的电加热锅10。
131.电加热设备1通过采用上述的电加热锅10,其锅本体100具有多个锅段110,并且至少在锅本体100的侧壁上设置加热部,从而使得锅本体100中的各个锅段110能够通过对应的加热部进行加热,进而也能够根据需求开启相应锅段110的加热部,使锅本体100能够根据锅本体100容纳腔710内的待加热物的情况进行加热,避免能量浪费锅本体100自身的加热上,提升能量的利用率和锅本体100内温升的效率。
132.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电加热设备1还包括底盘20,底盘20内设有供电模块23;电加热锅10包括把手700,加热部的导线通过开口伸入把手700内;当电加热锅10设置于底盘20上时,把手700与底盘20连接,以使加热部与底盘20的供电模块23电连接。从而将供电与电加热锅10进行拆分,提升电气元件使用时的安全性能;而且也能够简化电加热锅10本身的结构,使得用户便于使用电加热锅10。
133.如图2所示,可以将供电模块23设置于底盘20内,并通过将电加热锅10与底盘20插接的方式,使得电加热锅10内的电气元件与供电模块23电连接,以对电加热锅10进行供电。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将其他的部分设置于底盘20内,从而能够尽量精简电加热锅10的部件,使得电加热锅10的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134.如图2所示,底盘20包括底盘本体21和凸块22,底盘本体21为大致平板状结构,电加热锅10的锅本体100可以设置于底盘本体21上。在底盘本体21的一端设置凸块22,凸块22的上表面可以设有与把手700插接件730匹配的插接口,使得当电加热锅10放置于底盘本体21上时,把手700的插接件730能够与凸块22的插接口位置相对并插接,形成电连接。插接口可以为防水插接口。
135.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加热部包括水平加热部212,水平加热部212设置于锅段110的底壁的外表面;底盘20的上表面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用于容纳水平加热部212。从而在使用时能够限制电加热锅10相对底盘20的位置,而还能够避免电加热锅10的晃动。
136.如图2所示,底部支架510和底部壳体520均可被容纳于容纳槽内,使得锅本体100的底面能够与底盘本体21的上表面贴合,使得底盘本体21能够承受电加热锅10的重量。
137.作为另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底盘20内还设有加热模块,加热模块的位置与锅段110的底壁相对应,加热模块用于加热锅段110的底壁。
138.在具体实施时,水平加热部212还可以设置在电加热锅10以外的其他部件中,比如设置于底盘本体21内,并且水平加热部212在底盘本体21内的位置与电加热锅10设置于底盘本体21上时的位置相对,从而使得水平加热部212能够对底部锅段111进行加热。
13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