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取暖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3:58: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暖器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取暖器的缺点在于,由于受热的空气比冷空气轻,取暖器内部产生的热风气流从出风口排出后膨胀上升,热空气聚集在室内空间的上方,而人所处的位置是在室内空间的下半部分,因此导致取暖器开启很久后还是很冷的现象;目前的取暖器对室内升温速度较慢,热能使用率低;另外一个缺点在于,取暖器吹出的热风气流随着与使用者的距离变远而变弱,使得位于取暖器较远的位置,难以让人感受到取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取暖器组件。
4.一种取暖器组件,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有依次邻接的导流表面、科恩达表面和扩散表面;所述导流表面与取暖器的出风口邻接;所述导流表面向出风口外延伸;所述科恩达表面绕一轴线延伸;所述扩散表面远离所述轴线向外延伸。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取暖器组件,通过设置向外延伸的扩散表面,热风气流可随扩散表面的角度向前输送,从而使热风气流不会直接往上升,而是跟着扩散表面角度向外向前输送;
6.扩散表面结合科恩达表面,利用科恩达效应提供气流加速放大的区域,热风气流从靠近科恩达表面流过并产生科恩达效应,气流倾向于紧靠科恩达表面流动,实现热风气流的卷吸加速,大大提高了热风气流的输送距离,使得即使距离取暖器较远的用户也能感受到暖风效果,取暖器在室内加热的时候,可以提升30%以上的热能使用率,使室内温度升温速度超过3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流板,也可加装在现有的取暖器面板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节省工艺流程。
7.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呈环状或弧形状。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导流板可呈环状,并环绕出风口的边缘设置,使得出风口边缘的热风气流均得到导流板的加速以及导向,提高热能使用率,加速室内升温速度;导流板也可设置成弧形状,设置在出风口的上方,对上升的热风气流进行导向并聚集加速;导流板不同形状可以为取暖器提供多种设计选择,增加使用者或用户选择的机会。
9.进一步地,所述扩散表面位于所述导流表面的外侧并与之成角度。
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扩散表面位于所述导流表面的外侧并与之成角度,所述扩散表面相对所述导流表面向外翘,使热风气流具有更好的线性轮廓,热风气流更好地在扩散表面释放喷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热风气流来说达到湍流前损失更少的能量和更少的速度,进一步提高热风气流的输送距离,并提高热能使用率,即使使用者位
于取暖器较远位置也能感受到较好的取暖效果。
11.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表面与所述科恩达表面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
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导流表面与所述科恩达表面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可以使热风气流输送平稳、减少摩擦损失和噪音。
13.进一步地,所述科恩达表面与所述扩散表面之间的连接位置通过一弧形凹面连接。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经过科恩达表面加速的热风气流,在进入扩散表面前,通过弧形凹面进行过渡,可以增强热风气流的放大特性,同时减少气流的摩擦损失,使热风气流达到需要的流动特性,热风气流更均匀地吹向用户。
15.进一步地,所述科恩达表面和轴线形成的圆心角在10
°
~180
°
的范围内。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科恩达表面和轴线形成的圆心角在10
°
~180
°
的范围内,使热风气流达到最大空气卷吸和最大副气流量。
17.进一步地,还包括面板;所述取暖器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面板上;所述导流板设置在面板上。
18.进一步地,所述面板上设有凹陷部;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底部;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顶部边缘位置;位于所述导流板与出风口之间的凹陷部侧壁面为弧形面。
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凹陷部以及弧形面,以增大热风气流的引流面积,使热风气流更有效地积聚在导流板上,进一步对热风气流进行加速积聚。
20.进一步地,还包括热风产生组件;所述热风产生组件设置在取暖器内部,并向所述出风口吹热风。
21.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板的断面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组件的热风气流流动示意图。
26.图中:10、导流板;11、导流表面;12、科恩达表面;121、轴线;13、扩散表面;14、弧形凹面;20、面板;21、出风口;22、凹陷部;23、弧形面;θ、科恩达表面和轴线形成的圆心角。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空心”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一种取暖器组件,包括用于引导气流的导流板10、面板20和热风产生组件;
31.具体的,所述热风产生组件设置在取暖器内部,并产生热风;热风产生组件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32.具体的,所述取暖器的出风口21设置在所述面板20上;所述导流板10设置在面板20上;
33.更具体的,所述面板20上设有凹陷部22;所述出风口21设置在所述凹陷部22的底部;所述导流板10设置在所述凹陷部22的边缘位置;位于所述导流板10与出风口21之间的凹陷部22侧壁面为弧形面23;热风产生组件产生热风,并吹向吹风口,通过设置凹陷部22以及弧形面23,以增大热风气流的引流面积,使热风气流经过弧形面23后,更有效地积聚在导流板10上,对热风气流进行加速积聚。
34.具体的,所述导流板10设有依次邻接的导流表面11、科恩达表面12和扩散表面13;所述导流表面11与取暖器的出风口21邻接;所述导流表面11向出风口21外延伸;所述科恩达表面12绕一轴线121延伸;所述扩散表面13远离所述轴线121向外延伸;热风气流从面板20的弧形面23进入导流表面11,进而经过科恩达表面12,再从扩散表面13进行扩散输送;
35.通过设置向外延伸的扩散表面13,热风气流可随扩散表面13的角度向前输送,从而使热风气流不会直接往上升,而是跟着扩散表面13角度向外向前输送;扩散表面13结合科恩达表面12,利用科恩达效应提供气流加速放大的区域,热风气流从靠近科恩达表面12流过并产生科恩达效应,气流倾向于紧靠科恩达表面12流动,实现热风气流的卷吸加速,大大提高了热风气流的输送距离,使得即使距离取暖器较远的用户也能感受到暖风效果;
36.具体参考图3,所述扩散表面13位于所述导流表面11的外侧并与之成角度,该角度为10~15
°
,本实施例优选为11
°
;所述扩散表面13与水平面成锐夹角,本实施例优选为30
°
;所述扩散表面13相对所述导流表面11向外翘,使热风气流具有更好的线性轮廓,热风气流更好地在扩散表面13释放喷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热风气流来说达到湍流前损失更少的能量和更少的速度,提高热风气流的输送距离,并提高热能使用率,即使使用者位于取暖器较远位置也能感受到较好的取暖效果。
37.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表面11与所述科恩达表面12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使热风气流输送平稳、减少摩擦损失和噪音。
38.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科恩达表面12与所述扩散表面13之间的连接位置通过一弧形凹面14连接;经过科恩达表面12加速的热风气流,在进入扩散表面13前,通过弧形凹
面14进行过渡,可以增强热风气流的放大特性,同时减少气流的摩擦损失,使热风气流达到需要的流动特性,热风气流更均匀地吹向用户。
39.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科恩达表面12和轴线121形成的圆心角θ在10
°
~180
°
的范围内,其可优选为60
°
,使热风气流达到最大空气卷吸和最大副气流量。
40.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10呈环状或弧形状;所述导流板10可呈环状,并环绕出风口21的边缘设置,使得出风口21边缘的热风气流均得到导流板10的加速以及导向,提高热能使用率,加速室内升温速度;导流板10也可设置成弧形状,设置在出风口21的上方,对上升的热风气流进行导向并聚集加速;导流板10不同形状可以为取暖器提供多种设计选择,增加使用者或用户选择的机会;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导流板10呈弧形状,并设置在所述凹陷部22的边缘位置,导流板10可通过焊接、打螺丝、卡扣连接等常规方式与所述面板20连接,在此不作赘述。
4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在室内加热的时候,可以提升30%以上的热能使用率,使室内温度升温速度超过3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流板,也可加装在现有的取暖器面板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节省工艺流程。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
43.例如,面板的结构方式不局限于设置凹陷部形成弧形面使导流板与出风口进行过渡,实现该效果的其他结构方式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例如,导流板的形状不局限于环状或弧形状,还可以是直线形、椭圆形、u形等形式。
44.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