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利用高硬度地下水培育生物絮团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9:42: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虾人工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高硬度地下水培育生物絮团的设备。


背景技术:

2.在人工养殖对虾的过程中,需要对水体中的生物絮团进行培育,通过调节水体环境,提高水体中益生菌的优势,利用益生菌对有害菌进行压制,并且益生菌在代谢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菌体蛋白质、各种胞外产物和代谢物与浮游动植物、营养盐、有机碎屑以及一些无机物质经生物絮凝形成团聚物即为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可以为对虾提供丰富的饵料。
3.专利文件(cn201510735041.x)提出了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及将生物絮团用于水产养殖的方法,其主要技术方案是:通过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再与玉米淀粉、水混合均匀,对混合物膨化加工后再切碎成0.45~0.55mm的固体颗粒,将固体颗粒与养殖水按(1~1.2)∶1的体积比混合,再向养殖水中加入芽孢杆菌,使得活菌数在(2~5)
×
1010cfu/l,收集培养单元内的固体悬浮物得到生物絮团;进行水产养殖时,按照每立方米养殖池水体添加0.3~0.5千克生物絮团,将生物絮团泼洒进入养殖水体,在养殖期间,维持生物絮团与养殖池水体的体积比在10%~15%,该发明通过生化处理秸秆获得碳源,降低了生物絮团培养成本,促使生物絮团更加快速地生成,获得粒径为500~1000微米的生物絮团;调节养殖水体水质,并提高饵料利用率。
4.现有方案可以对生物絮团进行培育,并对生物絮团加以应用,并且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钙盐和镁盐,或是灌入地下水,来供给益生菌所需的钙镁离子,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直接向水体中投放钙盐和镁盐,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直接使用水泵抽取高硬度地下水灌入养殖水体时,抽水速度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水体钙镁离子含量超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下问题:传统的生物絮团培育方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使用成本较高,并且易造成钙镁离子浓度超标。
6.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高硬度地下水培育生物絮团的设备,包括储水桶顶端固定连接的抽水泵,抽水泵通过水管和储水桶连通,储水桶的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补水管,补水管上方设置有泄水管,泄水管和储水桶连通,通过这样的设计,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抽水泵将高硬度地下水抽取到储水桶的内部,通过补水管排放到对虾的养殖水体中,对水中的钙镁离子进行补充,有效的降低了养殖成本,泄水管可以对多余的地下水进行排放,使得储水桶内部的水位高度始终和泄水管平齐,对高硬度地下水的添加速度进行了限制,避免了养殖水体中钙镁离子浓度过高的问题。
7.优选的,所述储水桶远离补水管的一侧底端和连接管连通,连接管和补水桶的底端连通,通过这样的设计,补水桶内部存放有使用钙盐和镁盐勾兑的水,当抽水泵所抽取的
地下水不足时,储水桶内部的水压下降,补水桶内部的水通过连接管进入储水桶内部,避免储水桶内部水位继续下降,从而防止补水管的出水速度受到影响,稳定装置向对虾养殖水体添加钙镁离子的速度。
8.优选的,所述补水桶顶端转动连接有顶盖,通过这样的设计,操作者可以通过打开顶盖便捷的向补水桶内部投放钙盐和镁盐。
9.优选的,所述补水桶远离连接管的一侧顶端嵌入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架,支架和补水塞滑动连接,补水塞和进水管的底端开口在同一竖直直线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当补水桶内部的水向储水桶内部补充时,补水桶内部水位下降,补水塞向下移动,进水管被打开,自来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补水桶内部,对补水桶内部的水进行补充。
10.优选的,所述补水塞的底端直径大于进水管底端开口的直径,补水塞设置为圆锥形,通过这样的设计,补水塞可以将进水管的底端开口准确且充分的堵住,关闭进水管的底端开口。
11.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内部固定连接有滑杆,滑杆和密封板滑动连接,密封板和连接管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支撑弹簧套设在滑杆外部,通过这样的设计,当储水桶内部水充足时,储水桶内部的水压和支撑弹簧的弹力和补水桶内部的水压处于平衡状态,可以避免补水桶内部的水流出,防止资源浪费,当储水桶内部水不足时,储水桶内部水压下降,补水桶内部的水可以及时的补充到储水桶内部。
12.优选的,所述密封板远离支撑弹簧的一侧胶粘有密封圈,密封圈嵌入连接管内壁开设的凹槽,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密封板和连接管内壁之间的密封性。
13.优选的,所述密封板的直径小于连接管内部腔室的直径,通过这样的设计,密封板被顶开后,补水桶内部的水可以顺畅的通过连接管补充到储水桶内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抽水泵将高硬度地下水抽取到储水桶的内部,通过补水管排放到对虾的养殖水体中,对水中的钙镁离子进行补充,有效的降低了养殖成本,泄水管可以对多余的地下水进行排放,使得储水桶内部的水位高度始终和泄水管平齐,对高硬度地下水的添加速度进行了限制,避免了养殖水体中钙镁离子浓度过高的问题。
16.2、补水桶内部存放有使用钙盐和镁盐勾兑的水,当抽水泵所抽取的地下水不足时,储水桶内部的水压下降,补水桶内部的水将密封板顶开,对储水桶内部进行补充,避免补水管的出水速度受到影响,稳定装置向对虾养殖水体添加钙镁离子的速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补水桶、进水管和顶盖的局部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水桶、补水桶和连接的局部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10、储水桶;120、补水桶;130、连接管;210、抽水泵;211、补水管;212、泄水管;220、进水管;221、支架;222、补水塞;230、顶盖; 310、滑杆;311、密封板;312、支撑弹簧;31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25.实施例1
26.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高硬度地下水培育生物絮团的设备,由以下部件装配而成:
[0027][0028]
装配说明:在储水桶110的右侧开设不同高度的孔洞,将抽水泵210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在储水桶110的顶端,并且将抽水泵210的输出端通过水管和储水桶 110连通,将补水管211镶嵌在储水桶110侧面底端开设的孔洞中,并使用热熔胶进行固定和密封,将泄水管212镶嵌在储水桶110侧面顶端开设的孔洞中,并使用热熔胶进行固定和密封。
[0029]
工作原理说明:操作人员对抽水泵210通电,抽水泵210通过水管抽取高硬度地下水,并输送至储水桶110内部,补水管211将储水桶110内部的水箱养殖水体中排放,伴随着储水桶110内部水位的上升,补水管211的排水速度逐渐达到合适的速度,直至储水桶110内部水位和泄水管212平齐,此时补水管211的排水速度恰好合适,泄水管212可以将储水桶110内部过多的水排出,避免补水管211 的排水速度过快。
[0030]
实施例2
[0031]
如图1-5所示,一种利用高硬度地下水培育生物絮团的设备,由以下部件装配而成:
[0032][0033][0034]
装配说明:在储水桶110的右侧开设不同高度的孔洞,将补水管211镶嵌在储水桶110侧面底端开设的孔洞中,并使用热熔胶进行固定和密封,将泄水管212 镶嵌在储水桶110侧面顶端开设的孔洞中,并使用热熔胶进行固定和密封,将连接管130的两端分别嵌入储水桶110和补水桶120的底端孔洞,使用热熔胶进行固定和密封,在密封板31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穿过一组滑杆310,并将支撑弹簧312 套在滑杆310的外部,将滑杆310固定在连接管130的内部,并且使用热熔胶将支撑弹簧312固定连接在密封板311和连接管130的内壁之间,在密封板311远离支撑弹簧312的一侧胶粘密封圈313,在补水桶120远离储水桶110的一侧顶端嵌入进水管220,在补水塞222的两侧分别穿过一组支架221,将两组支架221的顶端
固定连接在进水管220的底端,保持进水管220底端开口和补水塞222在同一竖直直线上。
[0035]
工作原理说明: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因为外界原因导致储水桶110内部存储的水量不足时,伴随着储水桶110内部水压下降,补水桶120内部的水将密封板311顶开,通过连接管130进入储水桶110的内部,避免补水管211的出水速度受到影响,补水桶120因为向储水桶110供水导致水位下降后,补水塞222因为水位下降而向下移动,自来水通过进水管220输送至补水桶120的内部,操作者通过打开顶盖230可以向补水桶120的内部添加无机盐,用以对水进行勾兑。
[003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