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

2022-05-11 18:26: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岩溶洼地群水流调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2.岩溶峰丛洼地是全球岩溶地区普遍发育的地貌组合形态,通常表现为以峰丛石山为边界构成的封闭洼地。在碳酸盐岩连续分布、岩溶发育强烈的山区,洼地不会独立存在,而是由多个洼地构成网格状或棋盘状的峰丛洼地群。
3.洼地的形成过程主要为:随着河流等区域侵蚀基准面下降,基岩裂隙、节理(组)在地表水流向下侵蚀、溶蚀作用下逐步扩大,形成地表与地下的水流通道—落水洞,同时地表物质随地下水流搬运,导致地形降低下凹,逐渐形成浅碟形至碗状洼地,随着地貌进一步演化,多个洼地会合并形成长条形或不规则的大洼地。在洼地形成过程的早期和中期,洼地排水通畅,洼地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河流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水流向下侵蚀、溶蚀能力减弱,洼地内逐渐发生淤积,导致落水洞堵塞;同时,底部存在高差的相邻洼地,在侧向水流作用下发生连通,导致低位洼地内涝灾害频发,旱季时,因缺少降水、地表水漏失而发生旱情。
4.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调节旱涝灾害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供一种能够调节旱涝灾害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包括连通岩溶峰丛洼地群的上游洼地与下游洼地地表水流的暗渠,所述暗渠连通有朝向上方延伸的若干个蓄水池,其中,若干个所述蓄水池分布在岩溶峰丛洼地群的岩溶峰丛洼地;所述蓄水池的上端位于地表以上;所述暗渠内设置有阶梯式拦水坝,所述阶梯式拦水坝与所述蓄水池对应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式拦水坝位于所述暗渠与所述蓄水池的交汇处的上游或下游。
8.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式拦水坝的上端面与所述暗渠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
9.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位于地表以上的侧壁上设置有提水天窗,所述提水天窗内设置有提水管路,所述提水管路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暗渠内,所述提水管路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提水天窗外;位于所述提水天窗外的所述提水管路上设置有水泵。
10.进一步地,所述提水天窗设置在所述蓄水池靠近岩溶峰丛洼地地表的一端。
11.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蓄水池与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之间,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蓄水池的上端入水口;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将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的蓄水通过所述蓄水池排至所述暗渠内。
12.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岩溶峰丛洼地高位的提水井,所述提水井穿过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与所述暗渠连通。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既可以在雨季将低位洼地内涝积水排至暗渠,还可以在缺少降水、地表水漏失而发生旱情的季节在暗渠内提取水源,以缓解旱情。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其中,1、暗渠;2、蓄水池;3、阶梯式拦水坝;4、排水管;5、提水井;6、提水天窗;7、提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18.实施例1
19.参考图1,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包括连通岩溶峰丛洼地群的上游洼地与下游洼地地表水流的暗渠1,暗渠1连通有朝向上方延伸的若干个蓄水池2,其中,若干个蓄水池2分布在岩溶峰丛洼地群的岩溶峰丛洼地;蓄水池2的上端位于地表以上;暗渠1内设置有阶梯式拦水坝3,阶梯式拦水坝3与蓄水池2对应设置。
20.在本实施例中,蓄水池2的上端端面高于地表,优选高于2-3m,蓄水池的池口宽度优选为1.5-3m。
21.在本实施例中,阶梯式拦水坝3位于暗渠1与蓄水池2的交汇处的上游或下游,优选为上游。
22.在本实施例中,阶梯式拦水坝3的上端面与暗渠1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
23.在本实施例中,蓄水池2位于地表以上的侧壁上设置有提水天窗6,提水天窗6内设置有提水管路7,提水管路7的第一端位于暗渠1内,提水管路7的第二端延伸至提水天窗6外;位于提水天窗6外的提水管路7上设置有水泵。其中,设置有提水天窗6处的阶梯式拦水坝3优选设置在暗渠1与蓄水池2的交汇处的下游。
24.在本实施例中,提水天窗6设置在蓄水池2靠近岩溶峰丛洼地地表的一端。
25.本实施例提供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还包括排水管4,排水管4设置在蓄水池2与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之间,排水管4的一端与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连通,另一端延伸至蓄水池2的上端入水口;排水管4上设置有排水泵,排水泵将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的蓄水通过蓄水池2排至暗渠1内。
26.在本实施例中,蓄水池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控制排水管4通断的开关阀门。
27.其中,排水管4与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连通的一端设置有过滤装置,用于滤除杂物,以免堵塞排水管。
28.本实施例提供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还包括位于岩溶峰丛洼地高位的提水井5,提水井5穿过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与暗渠1连通。
29.其中,岩溶峰丛洼地高位为有人聚居的岩溶峰洼地处。
3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描述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在结构、方法或功能等方面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岩溶峰丛洼地群的上游洼地与下游洼地地表水流的暗渠,所述暗渠连通有朝向上方延伸的若干个蓄水池,其中,若干个所述蓄水池分布在岩溶峰丛洼地群的岩溶峰丛洼地;所述蓄水池的上端位于地表以上;所述暗渠内设置有阶梯式拦水坝,所述阶梯式拦水坝与所述蓄水池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式拦水坝位于所述暗渠与所述蓄水池的交汇处的上游或下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式拦水坝的上端面与所述暗渠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位于地表以上的侧壁上设置有提水天窗,所述提水天窗内设置有提水管路,所述提水管路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暗渠内,所述提水管路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提水天窗外;位于所述提水天窗外的所述提水管路上设置有水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水天窗设置在所述蓄水池靠近岩溶峰丛洼地地表的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蓄水池与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之间,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蓄水池的上端入水口;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泵,所述排水泵将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蓄水区的蓄水通过所述蓄水池排至所述暗渠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岩溶峰丛洼地高位的提水井,所述提水井穿过岩溶峰丛洼地的地表与所述暗渠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属于岩溶洼地群水流调控技术领域,其包括连通岩溶峰丛洼地群的上游洼地与下游洼地地表水流的暗渠,暗渠连通有朝向上方延伸的若干个蓄水池,其中,若干个蓄水池分布在岩溶峰丛洼地群的岩溶峰丛洼地;蓄水池的上端位于地表以上;暗渠内设置有阶梯式拦水坝,阶梯式拦水坝与蓄水池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岩溶峰丛洼地群水流联合调控系统,既可以在雨季将低位洼地内涝积水排至暗渠,还可以在缺少降水、地表水漏失而发生旱情的季节在暗渠内提取水源,以缓解旱情。以缓解旱情。以缓解旱情。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峰 樊连杰 卢海平 李文莉 何愿 栾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12.24
技术公布日:2022/5/1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