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后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7:2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座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轴承座。


背景技术:

2.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如车辆轮毂轴承,轴承一般需要单独的轴承座加以固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添加润滑剂保证轴承的正常工作。
3.现有技术中,在轴承使用时,一般需要定期检查维护,添加润滑剂等,尤其是在矿山等复杂工况使用的车辆机械,由于路面颠簸,空气扬尘多,需要更加频繁的对轴承进行润滑剂添加,给车辆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我们公开了一种后轴承座来满足在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轴承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使用时,需要频繁对轴承添加润滑剂,造成使用不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轴承座,包括下基座和安装在所述下基座顶侧的上盖,所述下基座和上盖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用于容纳轴承的凹槽,所述下基座上开设有下储油仓,所述下储油仓通过漏油口与位于所述下基座上的所述凹槽相连通,所述上盖内开设有上储油仓,所述上储油仓通过油管连通至所述下储油仓,所述油管上安装有单向阀门,所述上储油仓上设有出油单元,所述出油单元通过单向阀机构与所述上储油仓相连通,所述出油单元与位于所述上盖上的所述凹槽相连通,所述上盖的顶部安装有延伸柱,所述延伸柱的顶侧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与所述上储油仓相连通,所述滑孔的内壁上通过安装板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滑孔相匹配。
6.优选的,所述单向阀机构包括密封板,所述上储油仓的底侧内壁开设有上漏油孔和下漏油孔,并形成台阶孔,所述密封板的一侧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下漏油孔的孔壁上,所述密封板的顶侧与所述上漏油孔的底端相匹配,所述下漏油孔与所述出油单元相连通,所述密封板的底侧设有复位单元。
7.优选的,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下漏油孔的孔壁上,所述弹片的顶侧与所述密封板的底侧相匹配。
8.优选的,所述出油单元包括两个出油孔,所述上盖上开设有输油通道,所述输油通道与所述下漏油孔相连通,两个所述出油孔位于所述输油通道的两端位置,两个所述出油孔均与位于所述上盖上的所述凹槽相连通。
9.优选的,位于所述上盖和下基座上的所述凹槽的两侧内壁上均设有多个凸出限位块。
10.优选的,位于所述上盖和下基座上的所述凹槽内安装有耐磨垫,所述上盖和下基
座之间安装有减震垫。
11.优选的,所述活塞的顶侧安装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的顶侧与所述弹簧的底端相连接。
12.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上储油仓和下储油仓,并通过油管连接,利用车辆在行驶时的振动,使活塞滑孔内来回移动,通过单向阀控制管道通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上储油仓和下储油仓内的润滑油循环流动,通过出油单元给轴承持续润滑,减小对轴承添加润滑油的次数,便于使用。
1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两个出油孔的设置,可以对轴承的两侧同时进行润滑,提高润滑效率,耐磨垫与减震垫均具有一定的变形量,耐磨垫可以与轴承外侧壁紧密贴合,减震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上盖和下基座之间的距离,弥补制造误差,使上盖和下基座更好的固定轴承,使轴承与上盖和下基座形成一个近似刚性体,从而减小单体的振动。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切图;
19.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20.图中:1、下基座;2、上盖;3、延伸柱;4、配重块;5、转轴;6、滑孔;7、下储油仓;8、上储油仓;9、漏油口;10、耐磨垫;11、凸出限位块;12、减震垫;13、弹簧;14、活塞;15、安装板;16、油管;17、上漏油孔;18、密封板;19、下漏油孔;20、输油通道;21、出油孔;22、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参考图1-4所示的一种后轴承座,包括下基座1和安装在下基座1顶侧的上盖2,下基座1和上盖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用于容纳轴承的凹槽,下基座1上开设有下储油仓7,下储油仓7通过漏油口9与位于下基座1上的凹槽相连通,上盖2内开设有上储油仓8,上储油仓8通过油管16连通至下储油仓7,油管16上安装有单向阀门,上储油仓8上设有出油单元,出油单元通过单向阀机构与上储油仓8相连通,出油单元与位于上盖2上的凹槽相连通,上盖2的顶部安装有延伸柱3,延伸柱3的顶侧开设有滑孔6,滑孔6与上储油仓8相连通,滑孔6的内壁上通过安装板15安装有弹簧13,弹簧13的底端安装有活塞14,活塞14与滑孔6相匹配。
23.基于以上机构,下基座1和上盖2安装在一起,轴承安装在凹槽内,下储油仓7内装有润滑油,在下基座1和上盖2发生上下振动时,连接弹簧13的活塞14由于惯性发生震颤,在滑孔6内做来回移动,活塞14向上运动时,单向阀机构关闭,同时单向阀门打开,油管16畅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位于下储油仓7内的润滑油经油管16被吸入上储油仓8内,活塞14向下运动时,单向阀门关闭,油管16通路被阻断,单向阀机构打开,位于上储油仓8内的润滑油经单向阀机构流向出油单元,再经出油单元流向轴承,给轴承持续润滑。
24.如图3和4所示,单向阀机构包括密封板18,上储油仓8的底侧内壁开设有上漏油孔17和下漏油孔19,并形成台阶孔,密封板18的一侧通过转轴5转动安装在下漏油孔19的孔壁上,密封板18的顶侧与上漏油孔17的底端相匹配,下漏油孔19与出油单元相连通,密封板18的底侧设有复位单元,密封板18通过转轴5发生转动,密封板18在复位单元的作用下向上转动,并将上漏油孔17封闭,防止润滑油导流,在气压作用下,密封板18推动复位单元向下转动,与上漏油孔17之间形成一定间隙,使润滑油流出。
25.如图4所示,复位单元包括弹片22,弹片22的一端安装在下漏油孔19的孔壁上,弹片22的顶侧与密封板18的底侧相匹配,通过设置弹片22,弹片22的弹力推动密封板18向上转动,并封闭上漏油孔17,在收到压力时,弹片22变形,密封板18反向转动。
26.如图3和4所示,出油单元包括两个出油孔21,上盖2上开设有输油通道20,输油通道20与下漏油孔19相连通,两个出油孔21位于输油通道20的两端位置,两个出油孔21均与位于上盖2上的凹槽相连通,通过两个出油孔21的设置,可以对轴承的两侧同时进行润滑,提高润滑效率。
27.如图1和4所示,位于上盖2和下基座1上的凹槽的两侧内壁上均设有多个凸出限位块11,通过多个凸出限位块11的设置,使轴承与凹槽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便于润滑油流到轴承上,同时可以回流到下储油仓7内。
28.如图1-4所示,位于上盖2和下基座1上的凹槽内安装有耐磨垫10,上盖2和下基座1之间安装有减震垫12,耐磨垫10与减震垫12均具有一定的变形量,耐磨垫10可以与轴承外侧壁紧密贴合,减震垫1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上盖2和下基座1之间的距离,弥补制造误差,使上盖2和下基座1更好的固定轴承,使轴承与上盖2和下基座1形成一个近似刚性体,从而减小单体的振动。
29.如图2和3所示,活塞14的顶侧安装有配重块4,配重块4的顶侧与弹簧13的底端相连接,通过配重块4的设置,增加重量,使活塞14的惯性增加,更好的在滑孔6内来回移动。
30.本实用工作原理:
31.下基座1和上盖2安装在一起,轴承安装在凹槽内,下储油仓7内装有润滑油,车辆在颠簸的路面行驶时,整车发生颠簸振动,在下基座1和上盖2发生上下振动时,连接弹簧13的活塞14由于惯性发生震颤,在滑孔6内做来回移动,活塞14向上运动时,单向阀机构关闭,同时单向阀门打开,油管16畅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位于下储油仓7内的润滑油经油管16被吸入上储油仓8内,活塞14向下运动时,单向阀门关闭,油管16通路被阻断,单向阀机构打开,位于上储油仓8内的润滑油经单向阀机构流向出油单元,再经出油单元流向轴承,因而可以给轴承持续润滑,减小对轴承添加润滑油的次数,便于使用。
32.密封板18通过转轴5发生转动,密封板18在复位单元的作用下向上转动,并将上漏油孔17封闭,防止润滑油导流,在气压作用下,密封板18推动复位单元向下转动,与上漏油
孔17之间形成一定间隙,使润滑油流出,通过两个出油孔21的设置,可以对轴承的两侧同时进行润滑,提高润滑效率,耐磨垫10与减震垫12均具有一定的变形量,耐磨垫10可以与轴承外侧壁紧密贴合,减震垫1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上盖2和下基座1之间的距离,弥补制造误差,使上盖2和下基座1更好的固定轴承,使轴承与上盖2和下基座1形成一个近似刚性体,从而减小单体的振动。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