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电网的二次回路用排线机构

2022-05-09 16:16: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电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电网的二次回路用排线机构。


背景技术:

2.智能电网之所以智能是需要多种二次设备对一次设备的工作进行监测、控制、调节、保护以及为运行、维护人员提供运行工况或生产指挥信号所需的低压电气设备。如熔断器、控制开关、继电器、控制电缆等;由二次设备相互连接,构成对一次设备进行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电气回路称为二次回路或二次接线系统。二次回路虽非主体,但它在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向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二次回路的设备间内需要连接的电线较多,且由于各种传感器或其他监控设备都是外购件,电线的直径和规格都不一样,处于安全需要有的导线之间的间距也需要控制,一般为了便于安装、运行和维护,在二次回路中的所有设备间的连线都要进行标号,这就是二次回路标号。标号一般采用数字或数字与文字的组合,它表明了回路的性质和用途,除了进行标号来区别电线,为了便于维修更重要的还需要对电线进行排线,现有技术中一般都是将电线进行稍微整理后进行捆扎,导致后期需要更换电线时拉动电线会对其他好的电线造成损害;需要增加新的监控设备时,接线后需要对电线进行重新捆扎不仅增加了检修难度,而且操作过程繁琐,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电网的二次回路用排线机构,通过安装板、支撑板、牵引组件、连接块、连接杆、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滑杆和限位板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智能电网中用于连接设备间的电线,由于缺乏对电线的整理,使得不同尺寸的电线相互交错捆扎在一起,导致后期需要更换电线时拉动电线会对其他好的电线造成损害;需要增加新的设备时,接线后需要对电线进行重新捆扎不仅增加了检修难度,而且操作过程繁琐,费时费力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智能电网的二次回路用排线机构,包括安装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于安装板一侧,所述支撑板顶部对称开有贯穿槽道,所述贯穿槽道内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安装板之间线性阵列有若干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贯穿槽道内且相互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顶部均固定有限位板,所述支撑板一端转动配合有滑杆,所述滑杆一端分别穿过贯穿槽道、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且与安装板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朝向安装板一侧均固定有分隔弹簧;
7.所述第一限位块底部穿过贯穿槽道,相邻两所述第一限位块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所述连接杆之间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顶部与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安装
板一侧固定有驱动连接块滑动的牵引组件。
8.进一步地,所述滑杆靠近安装板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安装板侧面开有与贯穿槽道连通的螺孔,所述螺孔与滑杆端部螺纹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底部与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板两侧均固定有缓冲胶垫。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为t形结构,所述支撑板底部开有与连接块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槽。
11.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牵引板,所述牵引板一端与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牵引板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与安装板滑动连接的牵引块,所述安装板侧面开有与牵引块滑动配合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内转动配合有与牵引块螺纹连接的丝杆,所述丝杆一端穿过安装板且固定有转柄。
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四角端均开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板、支撑板、牵引组件、连接块、连接杆、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滑杆和限位板的配合使用,可以对多条电线同时进行限位固定,且便于后期对电线的检修;另外可以根据实际的电线数量情况,通过拆卸滑杆达到增加或者减少限位板数量的目的,从而便于后期增加或更换电线。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隔弹簧,当牵引组件在带动第一限位块水平滑动时,使得多个第二限位块所受到的挤压力是均匀分布的,同时配合缓冲胶垫的使用,使得被夹持固定的电线受力均匀,避免由于受到的挤压力不均匀,导致个别电线受损。
16.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电网的二次回路用排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安装板、支撑板、滑杆、丝杆、转柄和安装螺栓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1-安装板,101-螺孔,102-第二限位槽,103-安装孔,104-安装螺栓,2-支撑板,201-贯穿槽道,202-第一限位槽,3-第一限位块,4-第二限位块,5-限位板,501-缓冲胶垫,6-滑杆,7-分隔弹簧,8-连接杆,9-连接块,10-牵引组件,11-牵引板,12-牵引块,13-丝杆,14-转柄。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智能电网的二次回路用排线机构,包括安装板1和支撑板2,支撑板2固定于安装板1一侧,支撑板2顶部对称开有贯穿槽道201,贯穿槽道201内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3,第一限位块3与安装板1之间线性阵列有若干第二限位块4,第二限位块4位于贯穿槽道201内且相互滑动配合,第一限位块3与第二限位块4顶部均固定有限位板5,支撑板2一端转动配合有滑杆6,滑杆6靠近安装板1一端设有外螺纹,安装板1侧面开有与贯穿槽道201连通的螺孔101,螺孔101与滑杆6端部螺纹连接,滑杆6一端分别穿过贯穿槽道201、第一限位块3和第二限位块4且与安装板1转动配合,通过滑杆6与安装板1相互转动配合,便于拆卸第二限位块4,来增加或者减少限位板5的数量,从而便于后期增加或更换电线,第一限位块3与第二限位块4朝向安装板1一侧均固定有分隔弹簧7,通过分隔弹簧7的弹力作用,使得相邻的第二限位块4所受到的挤压力是均匀分布的,从而对夹持固定的电线形成均匀的挤压力;
25.第一限位块3底部穿过贯穿槽道201,相邻两第一限位块3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两连接杆8之间固定有连接块9,连接块9顶部与支撑板2滑动连接,安装板1一侧固定有驱动连接块9滑动的牵引组件10,通过牵引组件10带动连接块9水平滑动,再在连接杆8的配合下,同时带动连接块9两侧的第一限位块3同时进行滑动,进而挤压相邻的第二限位块4,使得限位板5对电线进行夹持固定。
26.其中,限位板5底部与支撑板2滑动连接,限位板5两侧均固定有缓冲胶垫501。
27.其中,连接块9为t形结构,支撑板2底部开有与连接块9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槽202,这样就有效的限定的连接块9的滑动轨迹,提高了滑动的稳定性。
28.其中,牵引组件10包括牵引板11,牵引板11一端与连接块9转动连接,牵引板11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与安装板1滑动连接的牵引块12,安装板1侧面开有与牵引块12滑动配合的第二限位槽102,第二限位槽102内转动配合有与牵引块12螺纹连接的丝杆13,丝杆13一端穿过安装板1且固定有转柄14,通过转动转柄14带动丝杆13转动,进而带动牵引块12上下移动,再在牵引板11的传动下,带动连接块9水平滑动。
29.其中,安装板1四角端均开有安装孔103,安装孔103内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104,通过安装螺栓104和安装孔103的配合,便于将安装板1进行固定安装。
30.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先将安装板1置于二次回路的设备之间并且进行固定,然后将多个电线依次放置在两个限位板5之间,再转动转柄14带动丝杆13转动,带动牵引块12向下移动,再在牵引板11的传动下,带动连接块9水平滑动,再在连接杆8的配合下,同时带动连接块9两侧的第一限位块3同时进行滑动,进而挤压相邻的第二限位块4,使得限位板5对电线进行夹持固定,完成电线的排线;当需要对电线进行检修时,只需要反转转柄14带动丝杆13反转,在分隔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解除对电线的固定,从而便于检修;另外,通过转动滑杆6,使其脱离安装板1,从而便于拆卸第二限位块4,来增加或者减少限位板5的数量,从而便于后期增加或更换电线。
3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
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2.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