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4:43: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漏码检测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采血管是医疗单位采集人体血液检验疾病的常用医疗器械,现有的采血管批量码放检测时均采用人工抽检的方式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方式存在较大的漏检可能,无法实现未码放的采血管检查准确,这些未码放的采血管在后续的工序中可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影响后续工作进程。例如,药试剂空喷在工装上,造成药剂浪费,增加清洁工装工时,工作效率低。
3.并且,目前的漏码检测装置均需要使用电机进行驱动,导致成本增加,装置设置复杂,并需要对电机进行调速,增加操作环节,使操作过程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包括:传送单元,其包括沿传送方向倾斜地延伸设置的安装架,和沿所述安装架延伸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导辊,码放有采血管的码管工装承载于所述导辊而沿传送单元传送;
6.漏码检测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导辊下方,在垂直于输送面的方向上,从相邻的导辊之间露出,用于检测通过所述传送单元的码管工装内的采血管是否码放完整。
7.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码管工装具有线性阵列排布的置管槽,
8.所述置管槽的底端设置有通孔,从所述置管槽的底端至所述码管工装的底面贯通,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置管槽中部的直径。
9.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漏码检测传感器具有沿相邻的所述导辊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传感器探头,各所述传感器探头对应每排的所述置管槽设置。
10.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还包括防护挡板,其沿所述传送单元的延伸方向固定设置在所述多个导辊两侧,所述防护挡板之间形成一定宽度的限制通道。
11.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防护挡板在垂直于所述防护挡板延伸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成为l型结构,l型结构的底面固定于所述传送单元的安装架,在l型结构的竖直面向所述传送单元的内侧设置。
12.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所述防护挡板之间的宽度从首端至尾端逐渐变窄。
13.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实现方式,还包括报警
装置,用于在所述漏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码管工装内有未码放采血管的情况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码放有采血管的码管工装在传送单元的导辊上由高处向低处利用自身重力自然滑落进行传送,不需要电机驱动,降低成本,装置安装设置简单,省去对电机运行转速的调节等复杂的操控过程,使漏码检测过程更为简单。本装置能够及时提示检测人员有漏码采血管的情况,从而防止出现药试剂空喷在码管工装上,减少药剂浪费、减少清洁工装工时,提高良品率及良品数量,提高工作效率。
15.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16.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1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的仰视图。
19.其中,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0.10传送单元,11导辊,12安装架,20防护挡板,30漏码检测传感器, 31传感器探头,40码管工装,41置管槽,4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 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3.下面参照图1至图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
24.如图1、2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用于采血管的漏码检测装置,包括:传送单元10、防护挡板20、漏码检测传感器30和码管工装40。
25.传送单元10的传送方向倾斜设置,首端设于高处,接收待检测的采血管;尾端设于低处,经过检测的采血管从尾端送出。传送单元10包括导辊 11和安装架12,安装架12沿传送单元10的传送方向倾斜地延伸设置,沿安装架12延伸方向平行排列设置多个导辊11,多个导辊11的转轴两端连接于安装架12,使多个导辊11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架12。待检测的采血管码放在码管工装40内,码管工装40承载于导辊11,并依靠其自身重力在传送单元10上自然滑落,多个导辊11绕转轴转动来辅助码管工装40滑动,从而本装置利用码管工装40
的自身重力而不依靠电机驱动的方式进行传送。
26.漏码检测传感器30固定于传送单元10的安装架12,并位于传送单元10的中下游,并且,漏码检测传感器30设置于导辊11的下方,在垂直于输送面的方向上,从相邻的导辊11之间露出,在码放有采血管的码管工装 40通过时,对采血管的码放情况进行检测。
27.码管工装40具有线性阵列排布的置管槽41,在本实施方式中,置管槽41设置有多排多列。置管槽41的底端的中心设置有通孔42,从置管槽 41的底端至码管工装40的底面贯通,通孔42的直径小于置管槽41中部的直径。
28.漏码检测传感器30的传感器探头31处于相邻两个导辊11之间,从相邻的导辊11之间露出,并对应每排的置管槽41设置,传感器探头31采用能够探测采血管的透明玻璃的探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探头31设置为多个,并列排列成一排,沿相邻的导辊11延伸方向排列,各传感器探头 31与一排上的置管槽41一一对应。具体的,码管工装40的置管槽41设置为10排、10列,传感器探头31设置为10个,一次检测100根采血管的码放情况。
29.从而,传感器探头31透过置管槽41底端的通孔42,来检测置管槽41 内是否放置了采血管,在码管工装40滑落时,传感器探头31依次检测每排的置管槽41,完成对全部采血管的码放情况的检测。
30.在传送单元10上还设置有防护挡板20,用于防止出现码管工装40在滑落过程中位置左右偏移掉落的情形。传送单元10的安装架12在导辊11 整体的两侧形成向传送单元10的宽度方向延伸出的侧边部,防护挡板20 向传送单元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垂直于防护挡板20延伸方向的平面上的截面形成为l型结构,l型结构的底面固定于侧边部,l型结构的竖直面向传送单元10的内侧(即靠近导辊11的一侧)设置,使防护挡板 20的两个l型结构相对地设置在导辊11的两侧,防护挡板20之间形成一定宽度的限制通道,限制码管工装40的姿态,使码管工装40限制在限制通道内滑动。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防护挡板20之间的宽度从首端至尾端逐渐变窄。防护挡板20在首端的宽度略宽,便于码管工装40进入传送单元10,而防护挡板20之间的宽度从首端至尾端逐渐变窄,限定了码管工装40的移动路径,防止码管工装40位置左右偏移掉落传送单元10,也使码管工装40 送出时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便于后续设备的接收。
32.本装置还包括报警装置(图中未示出),报警装置可设置于漏码检测传感器30、安装架12或者设置于远端控制设备,在检测到码管工装40内有未码放采血管的空置管槽41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33.在进行漏码检测时,码放有采血管的码管工装40在导辊11上由高处向低处自然滑落进行传送,不需要电机驱动,降低成本,装置安装设置简单,省去对电机运行转速的调节等复杂的操控过程,使漏码检测过程更为简单。漏码检测传感器30的传感器探头31依次检测每排的置管槽41内是否码放有采血管,本实施方式中,码管工装40的置管槽41设置为10排、 10列,漏码检测传感器30检测100根采血管的码放情况,检测时间约为 2s。
34.如图1中所示,若码管工装40内有未码放采血管的空置管槽41时,报警装置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示检测人员有漏码采血管的情况,检测人员根据报警信号及时补充采血管,从而防止出现药试剂空喷在码管工装 40上,减少药剂浪费、减少清洁工装工时,提高良品率及良品数量,提高工作效率。
3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
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