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0:34: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


背景技术:

2.蓄电池作为重要的备用电源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通讯、金融等各行各业中。因为存在较多原因会导致蓄电池电池容量减小、早期失效,从而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养蓄电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是检测蓄电池容量、处理极板活性物质凝结、性能衰退、极板钝化等故障以及防止蓄电池早期失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检测蓄电池容量,确保蓄电池性能,保证系统长期安全地运行,必须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试验,即要求通过反复充放电提高极板的活性。目前蓄电池充放电试验装置通常采用晶间管型充电和放电,主要通过控制晶间管导通角来实现对直流输出电压的调节,放电时把原来充电设备针对的蓄电池倒相,这样就能使蓄电池的能量以有源逆变的方式回馈至电网。然而此种装置存在电网侧的功率因数比较低、谐波污染现象较严重以及体积较大等诸多问题,进而也带来较大的能源损耗。因此降低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能源损耗,降低蓄电池将能量回馈至电网过程中的能源损耗,以及减少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交流侧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一种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包括多个并联的蓄电池充放电单元;所述蓄电池充放电单元包括:电源接入模块、双向ac/dc变换模块、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双向变压模块、蓄电池、采样模块和主控驱动模块;其中:
6.电源接入模块,用于与电网连接;
7.双向ac/dc变换模块,与所述电源接入模块连接;
8.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与所述双向ac/dc变换模块连接,用于隔离所述双向ac/dc变换模块与所述双向变压模块;
9.双向变压模块,与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
10.蓄电池,与所述双向变压模块连接;
11.采样模块,与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用于在蓄电池充放电时采集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的副边谐振电流;
12.主控驱动模块,与所述采样模块和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用于输出pwm驱动信号且用于根据所述采样模块采集的副边谐振电流生成并输出同步整流驱动信号;
13.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接收所述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和pwm驱动信号,所述同步整流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内各副边开关管的通断,所述pwm驱动信
号用于控制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内各原边开关管的通断。
14.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双向变压模块为buck-boost模块,所述buck-boost模块包括第一变压支路和第二变压支路;所述第一变压支路与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蓄电池和主控驱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第一相位pwm信号,所述第一相位pwm信号用于控制第一变压支路内各开关管的通断;所述第二变压支路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蓄电池和主控驱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第二相位pwm信号,所述第二相位pwm信号用于控制第二变压支路内各开关管的通断;所述第一相位pwm信号和第二相位pwm信号之间存在固定的相移量,相移量为2π/n,n取正整数;所述主控驱动模块还用于发出第一相位pwm信号和第二相位pwm信号。
15.进一步改进地,所述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还包括直流公共母线;所述双向ac/dc变换模块经所述直流公共母线与所述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
16.进一步改进地,所述第一变压支路包括第一mos半桥和第一电感;所述第一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与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所述第一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半桥的上下桥臂相接处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变压支路包括第二mos半桥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二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与所述第一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二mos半桥的上下桥臂相接处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相位pwm信号驱动所述第一mos半桥上桥臂或第一mos半桥下桥臂;所述第二相位pwm信号驱动所述第二mos半桥上桥臂或第二mos半桥下桥臂。
17.进一步改进地,所述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
18.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包括变压器、第三mos半桥、第四mos半桥、第五mos半桥、第六mos半桥、第三电感、第四电感、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变压器的初级侧绕组并联有励磁电感;所述第三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和第四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均连接至所述直流公共母线的正极;所述第三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和第四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均连接至所述直流公共母线的负极;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三mos半桥的上下桥臂相接处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初级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第四mos半桥的上下桥臂相接处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初级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和所述第六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均与所述第一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和所述第六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均与所述第一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器副级侧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mos半桥的上下桥臂相接处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变压器副级侧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mos半桥的上下桥臂相接处连接。
19.进一步改进地,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mos半桥上下桥臂相接处之间设置有第一谐振电流互感器;所述第四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mos半桥上下桥臂相接处
之间设置有第二谐振电流互感器;所述第一谐振电流互感器和第二谐振电流互感器均用于采集所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的副边谐振电流。
20.进一步改进地,所述采样模块还与蓄电池连接,用于采集所述蓄电池的充放电电压和充放电电流;所述采样模块还与所述电源接入模块连接,用于对电网接入的电压进行差分采样。
21.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双向ac/dc变换模块包括碳化硅功率mos管组成的整流桥。
22.进一步改进地,所述第一mos半桥、第二mos半桥、第三mos半桥、第
23.四mos半桥、第五mos半桥和第六mos半桥均为碳化硅功率mos管组成的半桥。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1)通过采用高压隔离的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在充放电时均采用副边同步整流,在双向运行时无需再增加额外电路即可实现原边功率mos管的零电压开启zvs和副边功率mos管的反并联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zcs,从而减少了整个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开关损耗,据此提升了能量转换效率,同时也减小了整个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体积。
26.2)通过采用非隔离的双向变压模块,双向变压模块包含两个并联交错的变压支路,作用于两个变压支路的pwm驱动信号采用2π/n移相控制,通过两个变压支路的交错导通,降低了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纹波干扰。
27.3)双向ac/dc变换模块采用碳化硅功率mos管,同时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和双向变压模块内的各个开关管也同样采用碳化硅功率mos管,提高了整个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功率密度和能量转换效率,减少了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并兼容了经济性以及简化了电路整体设计。
附图说明
28.图1为蓄电池充放电单元组成框图;
29.图2为蓄电池充放电主电路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30.图3为同步整流生成电路原理图;
31.图4为双向转换控制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包括多个并联的蓄电池充放电单元,多个并联的方式实现n 1冗余。本实施例的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由四个并联的蓄电池充放电单元组成,每个蓄电池充放电单元充放电功率15kw。
34.如图1所示,蓄电池充放电单元包括电源接入模块、双向ac/dc变换模块、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双向变压模块、直流公共母线、采样模块、主控驱动模块和蓄电池。
35.电源接入模块,用于与电网连接。
36.双向ac/dc变换模块,与电源接入模块连接。
37.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与双向ac/dc变换模块连接,用于隔离双向ac/dc变换模块与双向变压模块。
38.双向变压模块,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
39.蓄电池,与双向变压模块连接。
40.采样模块,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和蓄电池连接,用于在蓄电池充放电时采集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的副边谐振电流。
41.主控驱动模块,与采样模块和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用于输出pwm驱动信号且用于根据采样模块采集的副边谐振电流生成并输出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接收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和pwm驱动信号,经同步整流驱动信号控制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内各副边开关管的通断,经pwm驱动信号控制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内各原边开关管的通断。
42.直流公共母线,双向ac/dc变换模块经直流公共母线与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
43.具体地,如图2所示,电源接入模块通过断路器qf1接入电网的380v三相电,第一接触器km1的左侧静触点与断路器qf1的右侧动触点连接,第一接触器km1的右侧静触点通过三相交流电抗器接入双向ac/dc变换模块。每相交流电接入双向ac/dc变换模块的一个mos半桥,双向ac/dc变换模块中的第七mos半桥t7、第八mos半桥t8和第九mos半桥t9均为碳化硅功率mos管组成的模块,模块的型号为英飞凌ff23mr12w1m1_b1。三个mos半桥上桥臂的漏极均与预充电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三个mos半桥下桥臂的源极均与预充电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断路器qf1的右侧三个动触点还与预充电电路连接。预充电电路包含有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三个二极管预充电整流桥、第一熔断器fu1、限流电阻r1和第二接触器km2。在蓄电池充放电系统刚启动时第一接触器km1断开,第二接触器km2闭合,三相电源通过二极管预充电整流桥和限流电阻r1对预充电电容c5进行预充电,避免启动过冲现象,当充电电压达到一定值后第一接触器km1闭合,第二接触器km2断开。通过独立的二极管预充电整流桥,将限流电阻r1放置于直流一侧,其开断由第二接触器km2控制。相比直接将双向ac/dc变换模块内各反并联二极管作为预充电整流桥而言,避免了将限流电阻r1放置于直流一侧带来的接线电感,同时也避免了将限流电阻r1放在交流一侧,带来的交流接触器体积较大问题。
44.优化地,双向变压模块为buck-boost模块,buck-boost模块包括:第一变压支路,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蓄电池和主控驱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主控驱动模块发出的第一相位pwm信号,第一相位pwm信号控制第一变压支路内各开关管的通断;第二变压支路,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蓄电池和主控驱动模块连接,用于接收主控驱动模块发出的第二相位pwm信号,第二相位pwm信号控制第二变压支路内各开关管的通断。第一相位pwm信号和第二相位pwm信号之间存在固定的相移量2π/n,n取正整数。
45.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变压支路包括第一mos半桥t1和第一电感l1。第一mos半桥t1也为碳化硅功率mos管组成的模块,模块的型号为英飞凌ff23mr12w1m1_b1。其中第一mos半桥t1由第一功率mos管s1和第二功率mos管s2组成。第一功率mos管s1的漏极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连接,第一功率mos管s1的源极与第二功率mos管s2的漏极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二功率mos管s2的源极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
蓄电池的正极连接。蓄电池充电时第一功率mos管s1的栅源极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一相位pwm信号,蓄电池放电时第二功率mos管s2的栅源极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一相位pwm信号。优化地,在一般实施例中第一功率mos管s1与第二功率mos管s2采用互补驱动方式。
46.第二变压支路包括第二mos半桥t2和第二电感l2。第二mos半桥t2也为碳化硅功率mos管组成的模块,模块的型号为英飞凌ff23mr12w1m1_b1。其中第二mos半桥t2由第三功率mos管s3和第四功率mos管s4组成。第三功率mos管s3的漏极与第一功率mos管s1的漏极连接,第三功率mos管s3的源极与第四功率mos管s4的漏极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均连接,第四功率mos管s4的源极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蓄电池的正极均连接。蓄电池充电时第三功率mos管s3的栅源极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二相位pwm信号,蓄电池放电时第四功率mos管s4的栅源极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二相位pwm信号。优化地,在一般实施例中第三功率mos管s3与第四功率mos管s4采用互补驱动方式。
47.优化地,能量回馈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功率mos管s1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采用高压滤波电容,在蓄电池充放电时用于滤波,进一步减少纹波干扰。
48.优化地,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包括高频变压器tn、第三mos半桥t3、第四mos半桥t4、第五mos半桥t5、第六mos半桥t6、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第三mos半桥t3至第六mos半桥t6也为碳化硅功率mos管组成的模块,模块的型号为英飞凌ff23mr12w1m1_b1。其中高频变压器tn的的初级侧绕组并联有励磁电感lm。第三mos半桥t3由第五功率mos管s5和第七功率mos管s7组成,第四mos半桥t4由第六功率mos管s6和第八功率mos管s8组成,第五mos半桥t5由第六功率mos管s9和第十一功率mos管s11组成,第六mos半桥t6由第十功率mos管s10和第十二功率mos管s12组成。第五功率mos管s5的漏极与第六功率mos管的漏极均连接至直流公共母线的正极;第五功率mos管s5的源极与第七功率mos管s7的漏极连接;第六功率mos管s6的源极与第八功率mos管s8的漏极连接;第七功率mos管s7的源极与第八功率mos管s8的源极均连接至直流公共母线的负极;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与第五功率mos管s5的源极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与励磁电感lm的第一端连接且还与高频变压器tn的初级侧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第六功率mos管s6的源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高频变压器tn的初级侧第二端连接;第九功率mos管s9的漏极与第十功率mos管s10的漏极均连接至第一功率mos管的漏极;第十一功率mos管s11的源极与第十二mos管s12的源极均连接至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九功率mos管s9的源极与第十一功率mos管s11的漏极连接,第十功率mos管s10的源极与第十二功率mos管s12的漏极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与高频变压器tn的次级侧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十功率mos管s10的源极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高频变压器tn的次级侧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九功率mos管s9的源极连接。
49.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的工作原理为:在双向dc/dc变换模块中,通过采用高压隔离的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为对称结构,此结构在普通的双向llc谐振变换器的基础上加多了一个lc谐振网络。在蓄电池充电时,第三mos半桥t3和第四mos半桥t4构成原边全桥,第五mos半桥t5和第六mos半桥t6构成副边全桥,励磁电感lm等
效到初级侧与第三电感l3和第三电容c3共同构成llc谐振网络,在蓄电池放电时,第五mos半桥t5和第六mos半桥t6构成原边全桥,第三mos半桥t3和第四mos半桥t4构成副边全桥,励磁电感lm等效到次级侧与第四电感l4和第四电容c4共同构成llc谐振网络。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在充电或放电时均采用了副边同步整流,同时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工作在准谐振模式,即第五功率mos管s5至第十二功率mos管s12的开关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或者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工作在欠谐振模式,即第五功率mos管s5至第十二功率mos管s12的开关频率低于固有频率。由此蓄电池充电时实现了原边功率mos管的零电压开启zvs,副边功率mos管的反并联二极管(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zcs。蓄电池放电时也同样实现了原边功率mos管的零电压开启zvs和副边功率mos管的反并联二极管(整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zcs。
50.buck-boost模块的工作原理为: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工作在准谐振模式时,因为开关频率固定,在蓄电池放电时无法通过改变开关频率来升压,在蓄电池充电时也无法通过改变开关频率来降压。同样地,在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工作在欠谐振模式时,因为欠谐振状态下电压增益大于一,在蓄电池放电时可以通过改变开关频率升压,但是只在频率下限以上是线性区段,并且在蓄电池充电时如果采用升频控制来实现降压,随着开关频率的升高,在过谐振状态时副边的零电流关断zcs性能退化严重甚至无法实现零电流关断zcs。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入非隔离的buck-boost模块,来实现蓄电池充电时的降压和蓄电池放电时的升压。其中:在蓄电池充电时,第一变压支路的第一功率mos管s1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一相位pwm信号,第二变压支路的第三功率mos管s3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二相位pwm信号;在蓄电池放电时,第一变压支路的第二功率mos管s2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一相位pwm信号,第二变压支路的第四功率mos管s4从主控驱动模块接入第二相位pwm信号。第一相位pwm信号和第二相位pwm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由此实现交错导通,通过交错导通方式,蓄电池充放电系统的电流纹波得到降低。
51.优化地,如图2所示,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功率mos管s5的源极之间设置有第一谐振电流互感器ct1,第一谐振电流互感器ct1的输出端与采样模块连接,在蓄电池放电时,第一谐振电流互感器ct1采集副边谐振回路的电流,用于实现同步整流。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十功率mos管s10的源极之间设置有第二谐振电流互感器ct2,第二谐振电流互感器ct2的输出端与采样模块连接,在蓄电池充电时,第二谐振电流互感器ct2采集副边谐振回路的电流,用于实现同步整流。
52.优化地,采样模块还与蓄电池连接,用于采集蓄电池的充放电电压和充放电电流。采样模块还与电源接入模块连接,用于对电网接入的电压进行差分采样。具体地,如图2所示,采样模块对蓄电池充放电电压和电流的采集通过在蓄电池充放电支路上设置电压传感器hv1和电流传感器hld1实现。
53.一般的,主控驱动模块包括主控模块和pwm驱动及数字信号驱动模块。其中主控模块包括主控制部、电压转换部、基准电压生成部、同步整流控制电路和双向转换控制电路。电压转换部用于对采样模块从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副边采集到的电流进行电压转换,即将副边谐振回路电流转换为电压ui。基准电压生成部用于生成第一基准电压v1、第二基准电压v2、第三基准电压v3和第四基准电压v4。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准电压v1、第二基准电压v2、第三基准电压v3和第四基准电压v4分别表示2.5a、2a、-2.5a、-2a所对应的参考电压。如
图3所示,同步整流生成电路包括比较器部、消影延时部以及rs触发器部。电压转换部的输出端输出电压ui且将此电压ui输入比较器部。比较器部包括第一比较器co1、第二比较器co2、第三比较器co3和第四比较器co4,第一比较器co1的正极输入端与电压转换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比较器co1的负极输入端接入第一基准电压v1,第二比较器 co2的正极输入端接入第二基准电压v2,第二比较器co2的负极输入端与电压转换部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比较器co3的负极输入端与电压转换部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比较器co3的正极输入端接入第三基准电压v3,第四比较器co4的负极输入端接入第四基准电压v4,第四比较器co4的正极输入端与电压转换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比较器co1至第四比较器co4的输出端均与消影延时部的输入端连接。rs触发器部包括上端的第一rs触发器和下端的第二rs触发器,消影延时部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rs触发器s端和r端连接,消影延时部的第三输出端、第四输出端分别与第二rs触发器s端和r端连接。第一rs触发器输出q1信号,蓄电池充电时用于输出第十功率mos管s10和第十一功率mos管s11的同步整流驱动信号,蓄电池放电时用于输出第五功率mos管s5和第八功率mos管s8的同步整流驱动信号;第二rs触发器输出q2信号,蓄电池充电时用于输出第九功率mos管s9和第十二功率mos管s12的同步整流驱动信号,蓄电池放电时用于输出第六功率mos管s6和第七功率mos管s7的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如图4所示,双向转换控制电路包括四个多路开关,分别为多路开关m1、多路开关m2、多路开关m3和多路开关m4。a表示pwm驱动信号,b表示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在充电模式时,充放电设置信号对应为高电平,左侧的两个多路开关m1和多路开关m2的a信号被选中输出,右侧两组多路开关m3和多路开关m4的b信号被选中,即副边功率mos管的驱动信号为同步整流驱动信号,原边功率mos管的驱动信号为pwm驱动信号。在放电时,充放电设置信号对应为低电平,左侧的两个多路开关m1和多路开关m2的b信号被选中输出,右侧两组多路开关m3和多路开关m4的a信号被选中。最后,左侧的其中一路的输出通过反相和左侧另一路的输出相与得到互锁信号,右侧的其中一路的输出通过反相和右侧另一路的输出相与得到互锁信号。
54.同步整流生成电路的工作原理为:以蓄电池充电过程为例说明,通过第一比较器cq1至第四比较器cq4得到电流比较信号。当电流大于2.5a时,第一比较器cq1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二比较器cq2输出为低电平,第一rs触发器q1输出为高电平,第二rs触发器q2输出为低电平,此时副边的第十功率mos管s10和第十一功率mos管s11导通,第九功率mos管s9和第十二功率mos管s12关断;当电流减到小于2.5a时,第一比较器co1输出由高变低,q1和q2输出状态均不变,功率mos管的开关状态不变;当电减小到2a以下时,第二比较器co2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副边第九功率mos管至第十二功率mos管都关断,此时通过第九功率mos管至第十二功率mos管的反并联二极管整流;当电流减小到-2a时,第四比较器co4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第一比较器co1和第二比较器co2输出不变,q1输出不变,q2输出保持低电平不变,当电流降到-2.5a时,第三比较器co3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q2输出变为高电平,此时第十功率mos管s10和第十一功率mos管s11关断,第九功率mos管s9和第十二功率mos管s12导通。
55.消影延时的工作原理为:在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原边各功率mos管开关期间,引入消影延时,当q1信号或q2输出高电平时,在消影时间内q1对应的第一rs触发器或q2对应的第二rs触发器的r输入和s输入为低电平,输出保持不变,减少双向clllc谐振变换模块的原边功率mos管开关过程对同步整流驱动信号的干扰。
5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