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2022-05-06 11:15: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路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0003]
传统的桩板墙、锚固桩、锚索桩等支挡结构技术成熟、抗震性能较好,尤其是预应力锚索桩较刚性支挡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但抗滑桩主要采用人工挖孔桩。在斜坡砂层中挖孔易坍塌、成孔困难,且在恶劣的高寒缺氧环境下大面积采用人工挖孔,将严重威胁工人人身安全,施工风险高;而预制桩在打桩过程中土体受到冲击力的强烈挤压,容易造成边坡坡体开裂,引发工程事故。
[0004]
钻孔桩通过机械钻孔成桩,明显减少人工作业量,利于组织施工,可以达到其它支护形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建筑基坑支护、边坡支挡、桥梁及高层建筑等结构基础工程。钻孔桩水平承载性能好、抗弯能力强、前后排桩变形协调高,水平承载与抗震设计趋于成熟,与预制桩、人工挖孔桩相比,钻孔桩受季节气候、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等影响小。在高寒缺氧、高烈度地震的高原地区,钻孔桩具有显著的优势。
[0005]
但是,在松散土的地质条件,采用钻孔桩作为单一的斜坡路堤加固手段,容易造成钻孔桩设计不满足设计要求或者预留量太多造成工程浪费的问题。
[0006]
同时,目前有关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抗震设计方法尚不多见,尤其是高烈度地震区。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在松散土的地质条件,采用钻孔桩作为单一的斜坡路堤加固手段,容易造成钻孔桩设计不满足设计要求或者预留量太多造成工程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9]
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包括位于松散土自然斜坡上的斜坡路堤,所述斜坡路堤上部具有第1塑性区,斜坡路堤的低位坡脚向高程较低处的自然斜坡上具有第2塑性区,所述斜坡路堤内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所述第1塑性区和第2塑性区之间设置有沿所述斜坡路堤纵向布置的单排钻孔桩,所述钻孔桩上部位于所述斜坡路堤内,所述钻孔桩下部位于所述松散土内,所述斜坡路堤的路堤边坡上设置有边坡加固防护装置。
[0010]
第1塑性区和第2塑性区均为:在一定地震烈度下,该区域进入塑性破坏状态;与其相邻的区域未进入塑性破坏状态;而地震烈度参见《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有相关规定,属于行业规定。一般选地震区的地震烈度数≥六度。
[0011]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所述斜坡路堤上部具有第1塑性区,斜坡路堤的低位坡脚向高程较低处的自然斜坡上具有第2 塑性区,在钻孔桩加
固斜坡路堤的基础上,在所述斜坡路堤内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对斜坡路堤进行加固,提高斜坡路堤的抗震水平,并在所述斜坡路堤的路堤边坡上设置有边坡加固防护装置,来减小第2塑性区对斜坡路堤的影响,通过钻孔桩、双向土工格栅和边坡加固防护装置,来对斜坡路堤进行综合加固,以防止出现单用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设计不满足要求或者预留量太多,造成工程浪费的问题,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12]
优选地,所述斜坡路堤内水平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双向土工格栅,沿所述斜坡路堤横截面方向,最外侧的所述双向土工格栅延伸至路堤边坡上。
[0013]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本技术所述的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14]
s1.确定所述斜坡路堤位于地震区的度数,当地震区的度数≥六度时,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确定所述第1塑性区和所述第2塑性区的位置及尺寸参数,并在斜坡路堤下部设置单排钻孔桩;
[0015]
s2.基于第1塑性区的位置及尺寸参数对所述斜坡路堤进行加固;
[0016]
s3.基于第2塑性区的位置及尺寸参数对所述路堤边坡进行加固。
[0017]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通过试验总结与详细分析,提出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18]
优选地,六~八度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1g~0.3g的地区;
[0019]
九度以上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4g的地区。
[0020]
优选地,当加速度峰值a
peak
满足0.4g≤a
peak
≤0.6g时,
[0021]
所述第1塑性区为路堤顶面以下6d深度范围内的路基区域;
[0022]
所述第2塑性区为斜坡路堤的低位坡脚向高程较低处宽b=10d范围、垂直坡面以下深度不小于4d范围的自然斜坡区域。
[0023]
优选地,定义所述钻孔桩桩径为d,所述斜坡路堤的低位坡脚与所述钻孔桩桩中心的水平距离l1≥8.0d,
[0024]
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相邻所述钻孔桩的桩间距≤2.5d;
[0025]
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相邻所述钻孔桩的桩间距≤1.5d;
[0026]
优选地,步骤s2具体为:
[0027]
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高度不小于3.0m的路堤边坡采用截水骨架防护,高度小于3.0m的路堤边坡采用空心砖或植物防护;在路堤边坡内水平铺设双向土工格栅;
[0028]
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高度不小于3.0m的路堤边坡采用截水骨架或框架锚固防护,高度小于3.0m的路堤边坡采用空心砖或植物防护,并加宽路堤边坡平台的设计宽度、放缓路堤边坡的设计坡度,在路堤边坡内铺设双向土工格栅;
[0029]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所述路堤边坡沿高度方向间隔hc水平铺设一层幅宽l
fi
的双向土工格栅,所述l
fi
按以下公式确定:
[0030]
式中l
fi
为第i层双向土工格栅的幅宽,单位m,i=1,2,3

;h
p
为路堤边坡坡脚至第1塑性区底部的竖向距离,单位m;hc为相邻两层双向土工格栅的竖向间距,单位m,hc取0.6m;h为路堤边坡坡脚至铺设双向土工格栅的竖向距离,单位m;j为大于0的偶数,j=2,4,6

;li为铺设双向土工格栅位置的路基全断面宽度;k为大于0的奇数,j=1,3,5


[0031]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所述路堤边坡沿高度方向间隔的双向土工格栅,相邻所述双向土工格栅之间的距离为hc,所述双向土工格栅的水平铺设幅宽为l
fi
,所述l
fi
按以下公式确定
[0032][0033]
式中a
peak
为九度以上地震区加速度峰值,单位m/s2;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m/s2;l
t
为路堤边坡至自然斜坡的水平距离,单位m;一般情况下,当时,l
fi
取li;q=1,2, 3


[0034]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加宽后的边坡平台宽度不小于3.0m,放缓后的路堤边坡坡率不小于1:1.75,所述路堤边坡坡率为边坡高度与边坡宽度的比值;
[0035]
优选地,斜坡路堤的路堤顶面加宽为路堤顶面两侧加宽,总加宽宽度不小于1.5m。
[0036]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所述第2塑性区采用截水骨架加强边坡防护;
[0037]
当所述斜坡路堤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所述第2塑性区采用注浆或微型桩或框架锚固进行加固,所述第2塑性区加固深度l按以下公式确定:
[0038]
[0039]
式中l为垂直于自然坡面的边坡深度,单位m;d为钻孔桩桩径,单位m。
[0040]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通过试验总结与详细分析,提出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该方法针对六~八度地震区、九度以上地震区区别加固设计,有效避免了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设计不足或者过度设计,而且该方法还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41]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42]
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所述斜坡路堤上部具有第1塑性区,斜坡路堤的低位坡脚向高程较低处的自然斜坡上具有第2 塑性区,在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基础上,在所述斜坡路堤内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对斜坡路堤进行加固,提高斜坡路堤的抗震水平,并在所述斜坡路堤的路堤边坡上设置有边坡加固防护装置,来减小第2塑性区对斜坡路堤的影响,通过钻孔桩、双向土工格栅和边坡加固防护装置,来对斜坡路堤进行综合加固,以防止出现单用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设计不满足要求或者预留量太多,造成工程浪费的问题,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43]
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通过试验总结与详细分析,提出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44]
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通过试验总结与详细分析,提出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该方法针对六~八度地震区、九度以上地震区区别加固设计,有效避免了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设计不足或者过度设计,而且该方法还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附图说明
[0045]
图1是本发明高烈度地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横断面示意图。
[0046]
图2是本发明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振动台试验得到的pga放大系数云图 (a
peak
=0.4g)。
[0047]
图2-1是本发明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振动台试验得到的pga放大系数云图 (a
peak
=0.5g)。
[0048]
图2-2是本发明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振动台试验得到的pga放大系数云图 (a
peak
=0.6g)。
[0049]
图3是本发明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振动台试验得到的钻孔桩桩身弯矩分布图。
[0050]
图4是本发明高烈度地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尺寸示意图。
[0051]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1、斜坡路堤;1.1、路堤边坡;1.2、路堤顶面;1.3、低位坡脚;2、钻孔桩;z、自然斜坡;p-1、第1塑性区;p-2、第 2塑性区;g、双向土工格栅;d、松散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0053]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54]
实施例1
[0055]
如图1和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包括位于松散土d自然斜坡z上的斜坡路堤1,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路堤1上部具有第1塑性区p-1,斜坡路堤1的低位坡脚1.3向高程较低处的自然斜坡z上具有第2塑性区p-2,所述斜坡路堤1内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g,所述第1塑性区p-1和第2塑性区p-2之间设置有沿所述斜坡路堤1纵向布置的单排钻孔桩2,所述钻孔桩2上部位于所述斜坡路堤1内,所述钻孔桩2下部位于所述松散土d内,所述斜坡路堤1的路堤边坡1.1上设置有边坡加固防护装置。
[0056]
上述方案中,双向土工格栅g水平设置包括沿斜坡路堤1纵向设置和/或沿斜坡路堤1横向设置。
[0057]
优选地,所述斜坡路堤1内水平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双向土工格栅g,沿所述斜坡路堤1横截面方向,最外侧的所述双向土工格栅g延伸至路堤边坡1.1 上。
[0058]
本实施例中,第1塑性区p-1和第2塑性区p-2均为:在一定地震烈度下,该区域进入塑性破坏状态;与其相邻的区域未进入塑性破坏状态;而地震烈度参见《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有相关规定,属于行业规定。一般选地震区的地震烈度数≥六度,其中,六~八度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1g~0.3g的地区;九度以上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4g的地区。
[0059]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所述斜坡路堤1上部具有第1塑性区p-1,斜坡路堤1的低位坡脚1.3向高程较低处的自然斜坡z上具有第2塑性区p-2,在钻孔桩2加固斜坡路堤1的基础上,在所述斜坡路堤1内水平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g,对斜坡路堤1进行加固,提高斜坡路堤1的抗震水平,并在所述斜坡路堤1的路堤边坡1.1上设置有边坡加固防护装置,来减小第2塑性区p-2对斜坡路堤1的影响,通过钻孔桩 2、双向土工格栅g和边坡加固防护装置,来对斜坡路堤1进行综合加固,以防止出现单用钻孔桩2加固斜坡路堤1设计不满足要求或者预留量太多,造成工程浪费的问题,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60]
实施例2
[0061]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本技术所述的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62]
s1.确定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地震区的度数,当地震区的度数≥六度时,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确定所述第1塑性区p-1和所述第2塑性区p-2的位置及尺寸参数,并在斜坡路堤1下部设置单排钻孔桩2;
[0063]
s2.基于第1塑性区p-1的位置及尺寸参数对所述斜坡路堤1进行加固;
[0064]
s3.基于第2塑性区p-2的位置及尺寸参数对所述路堤边坡1.1进行加固。
[0065]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通过试验总结与详细分析,提出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
法,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66]
优选地,六~八度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1g~0.3g的地区;
[0067]
九度以上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4g的地区。
[0068]
优选地,当加速度峰值a
peak
满足0.4g≤a
peak
≤0.6g时,
[0069]
所述第1塑性区p-1为路堤顶面1.2以下6d深度范围内的路基区域;
[0070]
所述第2塑性区p-2为斜坡路堤1的低位坡脚1.3向高程较低处宽b=10d 范围、垂直坡面以下深度不小于4d范围的自然斜坡z区域。
[0071]
优选地,定义所述钻孔桩2桩径为d,所述斜坡路堤1的低位坡脚1.3与所述钻孔桩2桩中心的水平距离l1≥8.0d,
[0072]
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相邻所述钻孔桩2的桩间距≤ 2.5d;
[0073]
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相邻所述钻孔桩2的桩间距≤ 1.5d;
[0074]
优选地,步骤s2具体为:
[0075]
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高度不小于3.0m的路堤边坡 1.1采用截水骨架防护,高度小于3.0m的路堤边坡1.1采用空心砖或植物防护;在路堤边坡1.1内水平铺设双向土工格栅g;
[0076]
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高度不小于3.0m的路堤边坡 1.1采用截水骨架或框架锚固防护,高度小于3.0m的路堤边坡1.1采用空心砖或植物防护,并加宽路堤边坡1.1平台的设计宽度、放缓路堤边坡1.1的设计坡度,在路堤边坡1.1内铺设双向土工格栅g;
[0077]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所述路堤边坡1.1沿高度方向间隔hc水平铺设一层幅宽l
fi
的双向土工格栅g,所述l
fi
按以下公式确定:
[0078][0079]
式中l
fi
为第i层双向土工格栅g的幅宽,单位m,i=1,2,3

;h
p
为路堤边坡1.1坡脚至第1塑性区p-1底部的竖向距离,单位m;hc为相邻两层双向土工格栅g的竖向间距,单位m,hc取0.6m;h为路堤边坡1.1坡脚至铺设双向土工格栅g的竖向距离,单位m;j为大于0的偶数,j=2,4,6

;li为铺设双向土工格栅g位置的路基全断面宽度;k为大于0的奇数,j=1,3,5


[0080]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所述路堤边坡1.1沿高度方向间隔的双向土工格栅g,相邻所述双向土工格栅g之间的距离为hc,所述双向土工格栅g的水平铺设幅宽为l
fi
,所述l
fi
按以下公式确定
[0081][0082]
式中a
peak
为九度以上地震区加速度峰值,单位m/s2;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m/s2;l
t
为路堤边坡1.1至自然斜坡z的水平距离,单位m;一般情况下,当时,l
fi
取li;q=1,2, 3


[0083]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加宽后的边坡平台宽度不小于3.0m,放缓后的路堤边坡1.1坡率不小于1:1.75,所述路堤边坡1.1 坡率为边坡高度与边坡宽度的比值;
[0084]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斜坡路堤1的路堤顶面1.2加宽为路堤顶面1.2两侧加宽,总加宽宽度不小于1.5m。
[0085]
优选地,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六~八度地震区时,所述第2塑性区p-2 采用截水骨架加强边坡防护;
[0086]
当所述斜坡路堤1位于九度以上地震区时,所述第2塑性区p-2采用注浆或微型桩或框架锚固进行加固,所述第2塑性区p-2加固深度l按以下公式确定
[0087]
式中l为垂直于自然坡面的边坡深度,单位m;d为钻孔桩2桩径,单位m。
[0088]
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通过试验总结与详细分析,提出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该方法针对六~八度地震区、九度以上地震区区别加固设计,有效避免了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设计不足或者过度设计,而且该方法还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
[0089]
实施例3
[0090]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实施例1所述的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1]
1钻孔桩2设置
[0092]

在六~八度地震区,斜坡路堤1下部设置单排钻孔桩2,斜坡路堤1低位坡脚1.3与单排钻孔桩2桩中心的水平距离l1不小于8.0dd为钻孔桩2桩径,桩间距不大于2.5d;
[0093]

在九度以上地震区,斜坡路堤1下部设置单排钻孔桩2,斜坡路堤1低位坡脚1.3与单排钻孔桩2桩中心的水平距离l1不小于8.0d,桩间距不大于 1.5d;
[0094]
2路堤边坡1.1加固防护
[0095]

在六~八度地震区,高度不小于3.0m的路堤边坡1.1采用截水骨架防护,高度小
于3.0m的路堤边坡1.1采用空心砖或植物防护;路堤边坡1.1沿高度方向间隔hc水平铺设一层幅宽lfi的双向土工格栅g,所述lfi按实施例2 中对应公式确定。
[0096]

九度以上地震区,高度不小于3.0m的路堤边坡1.1采用截水骨架或框架锚固防护,高度小于3.0m的路堤边坡1.1采用空心砖或植物防护;还应加宽路堤边坡1.1平台宽度、放缓路堤边坡1.1;路堤1.1边坡沿高度方向间隔hc 水平铺设一层幅宽l
fi
的双向土工格栅g,所述l
fi
按实施例2中对应公式确定。
[0097]
3第2塑性区p-2加固
[0098]

在六~八度地震区,桩前自然斜坡z加固宽度b=10d的第2塑性区p-2 采用截水骨架加强边坡防护;
[0099]

在九度以上地震区,桩前自然斜坡z加固宽度b=10d的第2塑性区p-2 采用注浆或微型桩或框架锚固进行加固,第2塑性区p-2加固深度l所述lfi 按实施例2中对应公式确定。
[0100]
4桩身加强配筋
[0101]
在桩身配筋时,钻孔桩2桩顶以下4d~5d范围加强配筋。
[0102]
在上述方案中:
[0103]
所述六~八度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1g~0.3g的地区。
[0104]
所述九度以上地震区为加速度峰值a
peak
≥0.4g的地区。
[0105]
所述低位坡脚1.3为斜坡路堤1左、右两侧高程较底的路堤坡脚。
[0106]
所述步骤2的

中,加宽后的边坡平台宽度不小于3.0m,放缓后的路堤边坡1.1坡率不小于1:1.75,所述路堤边坡1.1坡率为边坡高度与边坡宽度的比值。
[0107]
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1塑性区p-1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确定,0.4g≤a
peak
≤0.6g时所述第1塑性区p-1为路堤顶面1.2以下6d深度范围内的路基区域。
[0108]
所述步骤3的

中,路堤顶面1.2加宽为路堤两侧加宽,加宽宽度不小于 1.5m。
[0109]
所述步骤3中,所述桩前自然斜坡z的第2塑性区p-2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确定,0.4g≤a
peak
≤0.6g时所述第2塑性区p-2为斜坡路堤1低位坡脚1.3向高程较低处宽b=10d范围、垂直坡面以下深度不小于4d范围的自然斜坡z。
[0110]
所述斜坡路堤1填筑在松散土d上方。
[0111]
参照图2,钻孔桩2加固斜坡路堤1振动台试验成果在试验中钻孔桩2桩径d=5cm表明,路堤顶面1.2以下区域6d深度范围内在0.5g时发生了塑性变形破坏,形成了第1塑性区p-1,路基面出现大量张拉裂缝及震陷宏观响应,对应的加速度响应是该区域的pga放大系数在加速度峰值a
peak
=0.5g时达到峰值,而在加速度峰值a
peak
=0.6g时该区域的pga放大系数减小。另一方面,加载0.6g正弦波后,钻孔桩2桩前自然斜坡z的pga放大系数持续增大,宏观现象和加速度响应与第1塑性区p-1类似,随a
peak
增大逐渐发展为第2塑性区p-2。由于钻孔桩2侧向约束,第1塑性区p-1与第2塑性区p-2在0.6g时尚未连成一片。双塑性区的形成与振动波持续向上传播造成的岩土体剪切破坏以及坡面临空放大效应凸显有关。本发明基于振动台试验成果,分别提出第1 塑性区p-1和第2塑性区p-2。
[0112]
在九度以上地震区,加宽路堤顶面1.2宽度是为了提高第1塑性区p-1土体侧向围压,达到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目的;而沿路堤高度方向,在第1塑性区p-1范围内竖向间隔水平铺设双向土工格栅g,则也有利于提高土层抗剪能力,上述两种设计措施均可提高第1塑
性区p-1的抗震能力。
[0113]
在九度以上地震区,桩前自然斜坡z的第2塑性区p-2采用注浆或微型桩或框架锚固进行加固的作用在于提高桩前自然斜坡z土体抗剪强度,增强其抗滑能力,从而降低钻孔桩2的弯曲变形。
[0114]
对于钻孔桩2,约定指向坡顶侧为桩后,指向坡脚侧为桩前。针对钻孔桩 2变形特征,约定桩后受拉为正,桩前受拉为负。参照图3可知,加载0.1g正弦波时,钻孔桩2桩身弯矩峰值基本呈线性分布,随加速度峰值a
peak
增大,弯矩逐渐呈反“s”型分布,且a
peak
越大、反“s”型分布特征越明显;对于a
peak
=0.2g~ 0.6g,最大弯矩点正值均位于桩深4.6d处。由此可见,在桩身配筋时,钻孔桩 2桩顶以下4d~5d范围应加强配筋。
[0115]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高原强震区松散土斜坡路堤加固系统及方法,有效避免了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设计不足或者过度设计,还具有流程清晰、易于实施、操作简便等特征,适于高原强震区钻孔桩加固斜坡路堤的设计需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良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