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压力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5-06 07:33: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制方法、一种控制装置、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压力锅等压力烹饪器具,进行无压烹饪的方式为:顶杆或者其他顶推结构顶推限压阀,并使限压阀的堵头与排气管的管口分离,从而使得排气管的两端分别与锅体和外界连通。但是,由于排气管的管体的直径较小,排气量不足,因而不能实现真正的无压烹饪,烹饪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方法。
4.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
5.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6.本技术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压力烹饪器具,该压力烹饪器具设有无压排气通道和有压排气通道,该无压排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该有压排气通道的横截面积,该控制方法包括:判断该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基于该无压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发出是否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提醒信号。
8.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其压力烹饪器具设置了相互独立的有压排气通道和无压排气通道,有压排气通道用于有压烹饪,无压排气通道用于无压烹饪,通过对无压排气通道的开合,可实现有压烹饪和无压烹饪两种烹饪模式的切换。由于无压排气通道与大气连通的通孔面积较大,因而可以实现真正的无压烹饪,烹饪效果好。
9.在使用过程中,先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便于根据用户的选择合理控制压力烹饪器具的烹饪模式,以满足用户的不同烹饪需求。当判定无压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时,发出提醒信号,提醒用户是否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供用户进行选择,这样可以防止用户因忘记关闭无压排气通道导致选错烹饪模式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10.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接收到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
12.当用户选择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时,压力烹饪器具接收到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此时即可控制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保证食材的无压烹饪效果。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该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一设定时长;基于该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
累计时长达到该第一设定时长,结束烹饪。
14.当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第一设定时长时,表明锅内食材的烹饪程度已达到所需状态,此时自动结束烹饪即可,而无需用户手动结束,这提高了压力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而当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没有达到设定时长时,继续执行判断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一设定时长的步骤即可。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接收到不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发出切换至有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提醒信号,并返回执行该判断该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的步骤。
16.当用户选择不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时,压力烹饪器具接收到不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表明用户忘记关闭无压排气通道,因而此时发出切换至有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提醒信号,提醒用户关闭无压排气通道,并返回执行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卡状态的步骤,以确保用户关闭无压排气通道后再进行烹饪。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该无压排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以有压烹饪模式运行。
18.在使用过程中,先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当判定无压排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时,表明无压排气通道被关闭,因而控制压力烹饪器具以有压烹饪模式运行即可。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以有压烹饪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判断该压力烹饪器具的压力开关是否断开;基于该压力开关断开,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切换至保压模式运行。
20.在有压烹饪的过程中,当压力开关断开时,表明锅内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此时控制压力烹饪器具切换至保压模式运行,既能够防止锅内压力继续升高而引发安全隐患,又保证锅内具有较高的压力,以保证烹饪过程的高效进行,有利于缩短烹饪时长。而当压力开关闭合时,表明锅内压力尚未达到设定压力,继续执行判断压力烹饪器具的压力开关是否断开的步骤即可。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该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二设定时长;基于该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该第二设定时长,结束烹饪。
22.当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第二设定时长时,表明锅内食材的烹饪程度已达到所需状态,此时自动结束烹饪即可,而无需用户手动结束,这提高了压力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而当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没有达到设定时长时,继续执行判断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二设定时长的步骤即可。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压力烹饪器具包括限压阀、驱动机构和检测机构;该限压阀设在该有压排气通道处;该驱动机构设在该无压排气通道处,适于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运动,用于打开或关闭该无压排气通道;该检测机构用于检测该驱动机构的位置;该判断该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确定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根据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判断该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基于该检测机构
检测到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关闭位置,判定该无压排气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基于该检测机构检测到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打开位置,判定该无压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
24.压力烹饪器具包括限压阀、驱动机构和检测机构。限压阀设在有压排气通道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有压排气通道。当限压阀关闭有压排气通道时,锅内压力能够达到限压阀限定的压力,当锅内压力超过限压阀限定的压力时,限压阀被顶开,有压排气通道实现排气。驱动机构设在无压排气通道处,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当驱动机构运动至打开位置时,无压排气通道被打开;当驱动机构运动至关闭位置时,无压排气通道被关闭。检测机构用于检测驱动机构的位置,因而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能够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有压排气通道、该无压排气通道、该限压阀和该驱动机构均设在该压力烹饪器具的锅盖上;该检测机构包括磁性件和磁感应元件,该磁性件和该磁感应元件中的一者与该驱动机构连动配合,另一者设在该压力烹饪器具的锅体上;确定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该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确定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基于该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为第一设定信号,确定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打开位置;基于该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为第二设定信号,确定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关闭位置。
26.在该实施例中,检测机构包括磁性件和磁感应元件,磁性件和磁感应元件对应设置,磁感应元件能够检测到磁性件的磁场。当磁性件与磁感应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即发生变化。因此,利用磁性件和磁感应元件的配合,能够间接检测驱动机构的位置,进而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本方案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有利于简化压力烹饪器具的电控程序,进而减少发生电控故障的概率。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磁感应元件为干簧管或霍尔传感器。
28.干簧管或霍尔传感器都是较为常用的磁感应元件,都能够与磁性件相配合,实现非接触式检测功能。其中,相较于霍尔传感器,干簧管可通过通断状态的变化来区分输出信号的变化,比如当干簧管处于断开状态时,表明无压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因而有利于进一步简化压力烹饪器具的电控程序。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该驱动机构包括:活动件,与该锅盖活动连接;和连动杠杆,与该锅盖转动连接,并与该活动件连动配合,且该连动杠杆的一端与该磁性件连动配合,该连动杠杆的另一端与该无压排气通道对应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该无压排气通道。
30.驱动机构包括活动件和连动杠杆。活动件与锅盖活动连接,能够相对锅盖运动,连动杠杆与锅盖转动连接,能够相对锅盖转动。并且,连动杠杆与活动件连动配合,当活动件相对锅盖运动时,能够带动连动杠杆运动。由于连动杠杆的一端与无压排气通道对应设置,使得连动杠杆能够打开或关闭无压排气通道。同时,连动杠杆与磁性件连动配合,因而连动杠杆运动时,能够带动磁性件运动,实现磁性件位置的变化,使得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
31.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适用于压力烹饪器具,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和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2.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该烹饪主体设有无压排气通道和有压排气通道,该无压排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该有压排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和如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与该烹饪主体电连接,用于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的运行模式。
33.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4.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7.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8.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39.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0.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1.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42.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3.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44.图8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第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5.图9是图8所示压力烹饪器具第二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6.图10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7.图1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8.图1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9.图1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组件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50.图1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1.图15是图1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2.图1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盖本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53.图17是图16所示盖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4.图18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密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19是图18所示第二密封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6.图20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7.图21是图20所示固定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58.图2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9.图23是图22所示阀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60.图2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1.图25是图24所示第一密封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62.图2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63.其中,图7至图2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64.1锅盖,11盖本体,111排气孔,112安装孔,113密封面,12固定座,121导向部,1211导向孔,122卡边,123抵接面,13安装空间,14有压排气通道,15无压排气通道,16限压阀,17检测机构,171磁性件,172磁感应元件,18蒸汽阀,19旋钮;
65.2第一密封件,21密封主体,211第一卡槽,212第二卡凸,22裙边;
66.3连接件,30阀芯,31支撑面,32限位槽,33第一卡凸,34第二卡槽;
67.4第一弹性复位件;
68.5第二密封件,51第一连接部,511限位筋,52主体部,53第二连接部,531钩接凸起;
69.6驱动机构,61活动件,62连动杠杆;
70.7第二弹性复位件;
71.8第三密封件;
72.9控制装置,902存储器,904处理器;
73.100锅盖组件,200压力烹饪器具,202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7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76.下面参照图1至图26描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压力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77.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用于压力烹饪器具200,该压力烹饪器具200设有无压排气通道15和有压排气通道14,如图10、图11和图13所示。该无压排气通道15的横截面积大于该有压排气通道14的横截面积。
78.如图1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79.步骤s302: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
80.步骤s304:基于无压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发出是否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提醒信号。
81.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其压力烹饪器具200设置了相互独立的有压排气通道14和无压排气通道15,有压排气通道14用于有压烹饪,无压排气通道15用于无压烹饪,通过对无压排气通道15的开合,可实现有压烹饪和无压烹饪两种烹饪模式的切换。由于无压排气通道15与大气连通的通孔面积较大,因而可以实现真正的无压烹饪,烹饪效果好。
82.在使用过程中,先判断无压排气通道15是否处于打开状态,便于根据用户的选择合理控制压力烹饪器具200的烹饪模式,以满足用户的不同烹饪需求。当判定无压排气通道
15处于打开状态时,发出提醒信号,提醒用户是否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供用户进行选择,这样可以防止用户因忘记关闭无压排气通道15导致选错烹饪模式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83.其中,提醒信号包括但不局限于:语音提醒信号、文字提醒信号、灯光提醒信号、声音提醒信号等。
8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85.步骤s306:基于接收到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
86.当用户选择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时,压力烹饪器具200接收到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此时即可控制压力烹饪器具200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保证食材的无压烹饪效果。
8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88.步骤s308:判断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一设定时长;
89.步骤s310:基于压力烹饪器具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第一设定时长,结束烹饪。
90.当压力烹饪器具200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第一设定时长时,表明锅内食材的烹饪程度已达到所需状态,此时自动结束烹饪即可,而无需用户手动结束,这提高了压力烹饪器具200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而当压力烹饪器具200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没有达到设定时长时,继续执行判断压力烹饪器具200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一设定时长的步骤即可。
91.其中,第一设定时长可根据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而定。
92.进一步地,第一设定时长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由用户手动设定,也可以预先存储在压力烹饪器具200的存储器902中。
9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94.步骤s312:基于接收到不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发出切换至有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提醒信号,并返回执行判断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的步骤。
95.当用户选择不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时,压力烹饪器具200接收到不以无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指令,表明用户忘记关闭无压排气通道15,因而此时发出切换至有压烹饪模式运行的提醒信号,提醒用户关闭无压排气通道15,并返回执行判断无压排气通道15是否处于打卡状态的步骤,以确保用户关闭无压排气通道15后再进行烹饪。
96.其中,提醒信号包括但不局限于:语音提醒信号、文字提醒信号、灯光提醒信号、声音提醒信号等。
9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98.步骤s314:基于无压排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控制压力烹饪器具以有压烹饪模式运行。
99.在使用过程中,先判断无压排气通道15是否处于打开状态,当判定无压排气通道15处于闭合状态时,表明无压排气通道15被关闭,因而控制压力烹饪器具200以有压烹饪模式运行即可。
10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101.步骤s316:在控制压力烹饪器具以有压烹饪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判断压力烹饪器具的压力开关是否断开;
102.步骤s318:基于压力烹饪器具的压力开关断开,控制压力烹饪器具切换至保压模式运行。
103.在有压烹饪的过程中,当压力开关断开时,表明锅内压力达到设定压力,此时控制压力烹饪器具200切换至保压模式运行,既能够防止锅内压力继续升高而引发安全隐患,又保证锅内具有较高的压力,以保证烹饪过程的高效进行,有利于缩短烹饪时长。而当压力开关闭合时,表明锅内压力尚未达到设定压力,继续执行判断压力烹饪器具200的压力开关是否断开的步骤即可。
10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105.步骤s320:判断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二设定时长;
106.步骤s322:基于压力烹饪器具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第二设定时长,结束烹饪。
107.当压力烹饪器具200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达到第二设定时长时,表明锅内食材的烹饪程度已达到所需状态,此时自动结束烹饪即可,而无需用户手动结束,这提高了压力烹饪器具200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而当压力烹饪器具200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没有达到设定时长时,继续执行判断压力烹饪器具200以保压模式运行的累计时长是否达到第二设定时长的步骤即可。
108.其中,第二设定时长可根据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而定。
109.进一步地,第二设定时长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由用户手动设定,也可以预先存储在压力烹饪器具200的存储器902中。
1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该压力烹饪器具200包括限压阀16、驱动机构6和检测机构17,如图8和图9所示。该限压阀16设在该有压排气通道14处。该驱动机构6设在该无压排气通道15处,适于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运动,用于打开或关闭该无压排气通道15。该检测机构17用于检测该驱动机构6的位置。
111.其中,该步骤s302具体包括:
112.确定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
113.根据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判断该无压排气通道是否处于打开状态;
114.基于该检测机构检测到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关闭位置,判定该无压排气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115.基于该检测机构检测到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打开位置,判定该无压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状态。
116.压力烹饪器具200包括限压阀16、驱动机构6和检测机构17。限压阀16设在有压排气通道14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有压排气通道14。当限压阀16关闭有压排气通道14时,锅内压力能够达到限压阀16限定的压力,当锅内压力超过限压阀16限定的压力时,限压阀16被顶开,有压排气通道14实现排气。驱动机构6设在无压排气通道15处,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运动。当驱动机构6运动至打开位置时,无压排气通道15被打开;当驱动机构6运动
至关闭位置时,无压排气通道15被关闭。检测机构17用于检测驱动机构6的位置,因而根据检测机构17的检测结果能够判断无压排气通道15是否处于打开状态。
1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有压排气通道14、该无压排气通道15、该限压阀16和该驱动机构6均设在该压力烹饪器具200的锅盖1上。该检测机构17包括磁性件171和磁感应元件172,如图8和图9所示,该磁性件171和该磁感应元件172中的一者与该驱动机构6连动配合,另一者设在该压力烹饪器具200的锅体上。在该驱动机构6由该打开位置运动至该关闭位置的过程中,该磁性件171与该磁感应元件17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使该磁感应元件172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
118.其中,确定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的步骤,具体包括:
119.根据该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确定该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
120.基于该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为第一设定信号,确定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打开位置;
121.基于该磁感应元件的输出信号为第二设定信号,确定该驱动机构运动至该关闭位置。
122.在该实施例中,检测机构17包括磁性件171和磁感应元件172,磁性件171和磁感应元件172对应设置,磁感应元件172能够检测到磁性件171的磁场。当磁性件171与磁感应元件172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磁感应元件172的输出信号即发生变化。因此,利用磁性件171和磁感应元件172的配合,能够间接检测驱动机构6的位置,进而判断无压排气通道15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本方案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有利于简化压力烹饪器具200的电控程序,进而减少发生电控故障的概率。
123.具体地,将磁性件171设在锅盖1上,将磁感应元件172设在锅体上;或者,将磁性件171设在锅体上,将磁感应元件172设在锅盖1上。在烹饪过程中,锅体的位置保持不变,设在锅盖1上的磁性件171或磁感应元件172的位置会随着驱动机构6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使得磁感应元件172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根据磁感应元件172的输出信号判断无压排气通道15是否处于打开状态。
12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该磁感应元件172为干簧管或霍尔传感器。
125.干簧管或霍尔传感器都是较为常用的磁感应元件172,都能够与磁性件171相配合,实现非接触式检测功能。
126.其中,相较于霍尔传感器,干簧管可通过通断状态的变化来区分输出信号的变化,比如当干簧管处于断开状态时,表明无压排气通道15处于打开状态,因而有利于进一步简化压力烹饪器具200的电控程序。
127.具体地,磁性件171可以为但不局限于磁铁。
128.其中,对于磁感应元件172为干簧管的方案,第一设定信号为接通信号,第二设定信号为断开信号。或者,第一设定信号为断开信号,第二设定信号为接通信号。
129.对于磁感应元件172为霍尔传感器的方案,第一设定信号为第一设定磁场强度,第二设定信号为第二设定磁场强度,且第一设定磁场强度大于第二设定磁钢强度,或者第一设定磁场强度小于第二设定磁场强度。
13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该驱动机构6包括:活动件61和连动杠杆62。其中,活动件61与该锅盖1活动连接。连动杠杆62与该锅盖1转动连接,并与该活动件61连动配
合,且该连动杠杆62的一端与该磁性件171连动配合,该连动杠杆62的另一端与该无压排气通道15对应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该无压排气通道15。
131.驱动机构6包括活动件61和连动杠杆62。活动件61与锅盖1活动连接,能够相对锅盖1运动,连动杠杆62与锅盖1转动连接,能够相对锅盖1转动。并且,连动杠杆62与活动件61连动配合,当活动件61相对锅盖1运动时,能够带动连动杠杆62运动。由于连动杠杆62的一端与无压排气通道15对应设置,使得连动杠杆62能够打开或关闭无压排气通道15。同时,连动杠杆62与磁性件171连动配合,因而连动杠杆62运动时,能够带动磁性件171运动,实现磁性件171位置的变化,使得磁感应元件172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
132.进一步地,驱动机构6还包括旋钮19,旋钮19位于活动件61上方,旋钮19与活动件61中的一个设有驱动斜面,使得旋钮19转动时,带动活动件61向下运动,进而带动连动杠杆62打开无压排气通道15。
133.进一步地,压力烹饪器具200包括蒸汽阀18,蒸汽阀18设有蒸汽出口,无压排气通道15与蒸汽出口连通,通过蒸汽出口向外排气。旋钮19安装在蒸汽阀18上,蒸汽阀18设有无压标识和有压标识。当旋钮19转动至对准有压标识,无压排气通道15被关闭;当旋钮19转动至对准无压标识,无压排气通道15被打开。
13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一种压力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用以盛放被烹饪食物,锅体上设置有磁感应元件172,具体为干簧管;锅盖1,锅盖1设置在锅体上;排气组件,排气组件包括有压排气通道14和无压排气通道15,有压排气通道14包括进气口、有压排气口,有压排气通道14设置有限压阀16;无压排气通道15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可移动地设置在锅盖1上的活动件,活动件向下运动,驱动连动杠杆,打开无压排气通道15;活动件向上运动,无压排气通道15在弹簧自身弹力作用下闭合,实现有压烹饪;磁铁,磁铁与连动杠杆配合,通过与磁感应元件172(干簧管)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实现有压、无压烹饪状态判别与切换。
135.由于压力烹饪器具200设置了有压排气通道14和无压排气通道15,有压排气通道14与无压排气通道15相互独立。其中,有压排气通道14用于有压烹饪,无压排气通道15用于无压烹饪。通过对无压排气通道15的开合,实现在有压烹饪和无压两种烹饪模式之间的切换。由于无压排气通道15与大气的连通的通孔面积较大,可以实现真正的无压烹饪。
136.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该压力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包括:
137.上电,压力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100旋合到位;
138.步骤s402:判断干簧管是否处于接通状态,若是,执行步骤s404,若否,执行步骤s412;
139.步骤s404:控制压力烹饪器具进入有压烹饪模式,启动功能菜单进行加热;
140.步骤s406:判断压力开关是否断开,若是,执行步骤s408,若否,返回执行步骤s406;
141.步骤s408:控制压力烹饪器具进入保压模式;
142.步骤s410:判断是否达到菜单设定的保压时长t1,若是,结束烹饪,若否,返回执行步骤s410;
143.步骤s412:提示是否进入无压烹饪模式,若接收到是的指令,执行步骤s414;若接收到否的指令,返回执行步骤s402;
144.步骤s414:控制压力烹饪器具进入无压烹饪模式,启动功能菜单进行加热;
145.步骤s416:判断是否达到功能菜单设定的烹饪时长t2,若是,结束烹饪,若否,返回执行步骤s416。
146.换言之,压力烹饪器具200上电(即接通电源),锅盖组件100旋合到位后,先判断干簧管是否处于接通状态。
147.当判定干簧管处于接通状态,则进入有压烹饪模式(或者叫压力烹饪模式)。接着启动功能菜单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判断压力开关是否断开。当判定压力开关断开,则进入保压模式,当达到设定的保压时长t1,完成烹饪。当判定压力开关没有断开,则持续加热,直至压力开关断开。
148.当判定干簧管处于断开状态,则提示是否进入无压烹饪模式。若用户选择是,则启动功能菜单,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判断是否达到设定的无压烹饪时长t2。当判定达到设定的无压烹饪时长t2,则结束烹饪;当判定没有达到设定的无压烹饪时长t2,则持续加热,直至达到t2。
149.当判定干簧管处于断开状态,则提示是否进入无压烹饪模式。若用户选择否,则提示用户转化到有压烹饪模式。当用户旋转旋钮19,将旋钮19旋转至有压标识,此时可以判定干簧管处于接通状态,则进入有压烹饪模式。
150.本控制方法解决了产品在有压及无压烹饪中的模式切换问题。
151.如图7所示,本技术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9,适用于压力烹饪器具,包括:存储器902和处理器904。该存储器902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处理器904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52.如图26所示,本技术第三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和如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控制装置9。其中,该烹饪主体设有无压排气通道15和有压排气通道14。该无压排气通道15的横截面积大于该有压排气通道14的横截面积。控制装置9与该烹饪主体电连接,用于控制该压力烹饪器具的运行模式。
153.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力烹饪器具,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9,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5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烹饪主体包括锅盖组件100和锅体,锅盖组件100盖合于锅体202。
155.如图14所示,锅盖组件100包括:锅盖1、第一密封件2和连接件3。
156.具体地,该锅盖1设有无压排气通道15,该无压排气通道15包括至少一个排气孔111,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密封件2与该锅盖1的底面对应设置,如图15所示,用于打开或关闭该至少一个排气孔111。连接件3设于该锅盖1,并与该第一密封件2相连,如图15所示。
157.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盖组件100,将用于压力密封的第一密封件2设在锅盖1下方,使得第一密封件2在烹饪过程中位于锅盖组件100与锅体202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因而能够利用锅内压力将第一密封件2紧紧压在锅盖1上,实现压力密封,且压力越大,密封越可靠,而无需额外设置预紧力,也无需负重,因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158.具体而言,相关技术中,对于限压阀密封方式,限压阀在烹饪过程中位于锅盖组件100与锅体202形成的密闭空间外,因而需要设置相应的预紧力以达到密封的性能,且对于
大排气口,限压负重及预紧力过大,导致成本上升。
159.而本方案的锅盖组件100包括锅盖1、第一密封件2和连接件3。连接件3设在锅盖1上,并与第一密封件2相连,保证第一密封件2的位置稳定性。锅盖1设有至少一个排气孔111,用于排气。第一密封件2与锅盖1的底面对应设置,而锅盖1的底面朝向锅体202,在烹饪过程中,锅盖组件100能够与锅体202盖合形成密闭空间。
160.因此,烹饪过程中,第一密封件2位于排气孔111的下侧,与排气孔111的入口相对应,因而在烹饪过程中第一密封件2位于锅盖组件100与锅体202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能够从该密闭空间的内部对排气孔111进行密封,进而实现压力烹饪。当锅内压力增大时,由于压力的方向朝外,使得第一密封件2能够与锅盖1紧密贴合,且压力越大,贴合力越大,密封越可靠,并且不受排气孔111大小的限制,对于小排气孔111和大排气孔111均能够实现良好密封。
161.如此,本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限压阀密封方式需要相应的预紧力及限压负重导致成本高的问题,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
16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连接件3为阀芯30,如图22所示。该阀芯30与该锅盖1活动连接,用于相对该锅盖1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以带动该第一密封件2打开或关闭该至少一个排气孔111。
163.连接件3采用与锅盖1活动连接的阀芯30,阀芯30能够相对锅盖1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密封件2相对锅盖1往复运动,使得第一密封件2打开或关闭排气孔111。本方案中,阀芯30既起到连接第一密封件2的作用,保证第一密封件2与锅盖1的良好配合;又起到驱动第一密封件2往复运动的作用,因而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用于驱动第一密封件2运动的结构,且便于对现有的具有阀芯30的产品结构进行适当改进即可,因而有利于简化产品结构,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164.具体地,当阀芯30运动至打开位置,第一密封件2打开排气孔111,锅内空间与外界大气连通,实现排气泄压。当阀芯30运动至关闭位置,第一密封件2关闭排气孔111,锅内空间与外界大气断开,实现压力烹饪。
165.当然,连接件3不局限于阀芯30的形式。比如,连接件3也可以与锅盖1固定连接,第一密封件2与连接件3活动连接,第一密封件2可相对连接件3上下运动或转动,实现对排气孔111的打开或封闭,也可以额外设置其他驱动第一密封件2运动的结构。
16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锅盖1设有导向孔1211。该阀芯30活动穿设于该导向孔1211。该阀芯30的底部与该第一密封件2相连,用于带动该第一密封件2沿该导向孔1211的轴线方向运动。
167.在锅盖1上设导向孔1211,阀芯30活动穿设在导向孔1211中,阀芯30的顶部位于锅盖1外侧,阀芯30的底部位于锅盖1内侧,并与第一密封件2相连,则阀芯30沿着导向孔1211往复运动时,即可带动第一密封件2沿导向孔1211的轴线方向运动,结构和原理较为简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168.同时,导向孔1211能够对阀芯30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降低阀芯30发生倾斜、移位等情况的概率,因而有利于提高阀芯30的使用可靠性。
169.进一步地,导向孔1211的轴线与排气孔111的轴线平行。
170.这样,阀芯30的运动方向与锅内蒸汽对第一密封件2的压力方向相一致,便于第一
密封件2在锅内蒸汽压力的作用下贴紧锅盖1,且不会导致阀芯30倾斜或者移位而与导向孔1211发生干涉。
171.进一步地,导向孔1211的轴线和排气孔111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172.这样既便于蒸汽向上升腾排出,也便于利用阀芯30和第一密封件2的重力来作为驱动阀芯30向打开位置运动的驱动力的至少一部分。如此,能够降低阀芯30向打开位置运动的驱动力,进而降低排气驱动力,有利于进一步简化产品结构,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17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锅盖1包括:盖本体11和固定座12,如图15所示。其中,该盖本体11设有安装孔112和该至少一个排气孔111,如图16和图17所示。固定座12与该盖本体11固定连接。该固定座12包括导向部121,如图21所示。该导向部121固定穿设于该安装孔112。该导向部121设有该导向孔1211,如图20和图21所示。
174.锅盖1包括盖本体11和固定座12。盖本体11是锅盖1的主体部52分,用于与压力烹饪器具200的锅体202相盖合。排气孔111设在盖本体11上,实现锅盖1的排气功能。固定座12与盖本体11固定连接,用于安装阀芯30,实现与阀芯30的良好配合。盖本体11还设有安装孔112,固定座12相应包括导向部121,导向部121固定穿设于安装孔112,并设有导向孔1211,与阀芯30相配合,实现对阀芯30的导向功能。
175.本方案将锅盖1拆分为盖本体11和固定座12,有利于简化盖本体11及固定座12各自的结构,便于根据产品需要合理设计盖本体11和固定座12,以优化产品的结构和性能。
176.进一步地,固定座12与盖本体11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但不局限于:螺钉连接、铆接、过盈配合固定、焊接等方式。
17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盖本体11的底面包括密封面113,如图17所示。该排气孔111和该安装孔112贯穿该密封面113。并且,该排气孔111的数量为多个,如图16所示,多个该排气孔111沿该安装孔112的周向间隔设置。
178.盖本体11的底面具有密封面113,排气孔111和安装孔112都设在密封面113所在的部位,且贯穿密封面113,有利于减小排气孔111与安装孔112之间的距离,既便于加工成型,也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件2的尺寸,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179.进一步地,沿安装孔11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排气孔111,既有利于压力烹饪器具200快速排气,也有利于减小单个排气孔111的尺寸。相较于单独设一个尺寸比较大的排气孔111,多个尺寸相对较小的排气孔111,有利于分散第一密封件2受到的蒸汽压力,进而降低第一密封件2发生失效的概率,也有利于降低第一密封件2对排气孔111的密封难度,从而提高密封可靠性。
180.同时,本方案也便于利用一个第一密封件2来同时实现对多个排气孔111开闭的控制,从而进一步简化产品结构,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181.此外,本方案也有利于第一密封件2采用周向对称的结构,如圆盘状结构,有利于第一密封件2与阀芯30之间受力均衡,进一步提高阀芯30和第一密封件2的使用可靠性。
18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锅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4,如图15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4与该阀芯30相配合,用于利用其复位弹力带动该阀芯30由该打开位置运动至该关闭位置,以使该第一密封件2关闭该排气孔111。
183.锅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4。第一弹性复位件4与阀芯30相配合,在阀芯30由关闭位置运动打开位置的过程中,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储存弹性势能。因而在阀芯30
不受其他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弹性复位件4释放弹性势能,发生复位变形,进而带动阀芯30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使得第一密封件2关闭排气孔111。
184.如此,在烹饪进程的初始阶段,即锅内压力相对较低时,第一密封件2也能够密封排气孔111,实现第一密封件2的初始自密封,这有利于锅内食材高效受热,从而提高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时长。而到了需要排气的阶段,只需驱动阀芯30运动至打开位置,第一密封件2即可打开排气孔111,实现排气泄压。
18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套设在该阀芯30上,如图15所示,且该阀芯30设有支撑面31,如图23所示。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一端与该支撑面31相接触,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另一端与该锅盖1相接触。
186.阀芯30设有支撑面31,支撑面31用于对第一弹性复位件4进行限位。装配时将第一弹性复位件4套设在阀芯30上,使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一端与支撑面31相接触,而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另一端与锅盖1相接触。当阀芯30相对锅盖1由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运动时,即可压缩第一弹性复位件4,使得第一弹性复位件4储存弹性势能,进而在阀芯30不受其他外力的情况,第一弹性复位件4能够利用其复位弹力带动阀芯30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实现第一密封件2的初始自密封。
187.其中,将第一弹性复位件4套设在阀芯30上,有利于第一弹性复位件4与阀芯30之间周向受力均衡,从而降低第一弹性复位件4及阀芯30发生倾斜、移位等情况的概率,提高第一弹性复位件4及阀芯30的使用可靠性。
188.进一步地,可以在阀芯30上设支撑凸沿,支撑凸沿朝向锅盖1的表面形成支撑面31。支撑面31沿阀芯30的周向延伸,呈环状。这有利于增加支撑面31与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支撑面31与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配合可靠性。
189.其中,第一弹性复位件4为弹簧,结构简单,成本低。
190.进一步地,锅盖1的固定座12包括抵接面123,如图21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另一端与固定座12的抵接面123相接触。相对于第一弹性复位件4与锅盖1的盖本体11相接触的方案,本方案有利于缩小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径向尺寸,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19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锅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5,如图15所示。该第二密封件5套设在该阀芯30上,并与该阀芯30及该锅盖1围设出安装空间13。如图15所示,该第一弹性复位件4位于该安装空间13内。
192.锅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5,将第二密封件5套设在阀芯30上,第二密封将能够与阀芯30及锅盖1围设出安装空间13,而第一弹性复位件4位于该安装空间13内。如此,当阀芯30运动至打开位置,使第二密封件5打开排气孔111时,锅内的汤汁、泡沫、蒸汽等物质穿过排气孔111会受到第二密封件5的阻挡,而不能直接接触阀芯30位于安装空间13内的部分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4。
193.这样,有利于避免汤汁、泡沫、蒸汽等物质对阀芯30及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污染与腐蚀,有利于延长的产品的使用寿命,也无需将阀芯30、第一弹性复位件4等部件完全拆开进行清洗,因而降低了产品的清洗难度。
194.同时,这样也有利于避免汤汁等物质长期积累导致阀芯30与锅盖1之间或者阀芯30与第一弹性复位件4之间发生堵塞等情况,因而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19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如图16所示,该第二密封件5包括:第一连接部
51、主体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
196.其中,第一连接部51与该阀芯30的顶部相连。该主体部52的顶部与该第一连接部51相连。第二连接部53与该主体部52的底部相连,并与该锅盖1相连。
197.第二密封件5包括第一连接部51、主体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第一连接部51、主体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由上到下依次相连。第一连接部51位于第二密封件5的顶部,与阀芯30的顶部相连,实现第二密封件5与阀芯30的连接功能。主体部52位于第二密封件5的中部,是第二密封件5的主体部52分,与阀芯3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安装空间13的形成。第二连接部53位于第二密封件5的底部,与锅盖1相连,实现第二密封件5与锅盖1的连接功能。
198.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53具体与锅盖1的固定座12相连。
19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该第一连接部51包括限位筋511,如图16和图17所示。该阀芯30的顶部设有限位槽32,如图22和图23所示。该限位筋511与该限位槽32相卡合。
200.第一连接部51包括限位筋511,阀芯30的顶部对应设有限位槽32,装配时将限位筋511卡入限位槽32内,即可实现第二密封件5与阀芯30的卡接配合,结构简单,且装配便捷。
201.当然,第一连接部51与阀芯30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此。比如:也可以调换限位筋511与限位槽32的位置,将限位筋511设在阀芯30的顶部,而第一连接部51对应包括限位槽32;或者,第一连接部51包括钩接凸起531,阀芯30的顶部对应设有卡边122。
20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该第二连接部53包括钩接凸起531,如图19所示。该锅盖1设有卡边122,如图21所示。该钩接凸起531钩在该卡边122上。
203.第二连接部53包括钩接凸起531,锅盖1对应设有卡边122,装配时将钩接凸起531钩在卡边122上,即可实现第二密封件5与锅盖1的钩接配合,结构简单,且装配便捷。
204.当第一连接部51包括限位筋511、阀芯30的顶部对应设有限位槽32,且第二连接部53包括钩接凸起531、锅盖1对应设有卡边122时,可以先将限位筋511卡入限位槽32内,然后按压钩接凸起531,使钩接凸起531钩在卡边122上即可。或者,也可以先将钩接凸起531钩在卡边122上,然后按压限位筋511,使限位筋511卡入限位槽32内。
205.当然,第二连接部53与锅盖1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此。比如:也可以调换钩接凸起531与卡边122的位置,将钩接凸起531设在锅盖1上,第二连接部53对应包括卡边122;或者,第二连接部53包括限位筋511,锅盖1对应设有限位槽32。
20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对于该第一连接部51包括限位筋511的方案,该限位筋511沿该第二密封件5的周向设置呈环状,如图18所示。与该限位筋511相卡合的限位槽32对应呈环状,如图22所示。
207.当第一连接部51包括限位筋511时,限位筋511沿第二密封件5的周向延伸形成环状结构。相应地,阀芯30顶部的限位槽32也沿阀芯30的周向延伸形成环状结构。这样,环状的限位筋511与环状的限位槽32相卡合,有效增加了第二密封件5与阀芯3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二密封件5与阀芯30的连接可靠性。
208.同时,也在阀芯30的顶部形成了周向密封,能够有效防止汤汁、泡沫、蒸汽等物质经第二密封件5与阀芯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空间13内,从而提高第二密封件5的密封可靠性。
2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对于该第二连接部53包括钩接凸起531的方
案,该钩接凸起531沿该第二密封件5的周向设置呈环状,如图18所示。该钩接凸起531的纵截面的轮廓线呈圆形,如图19所示。与该钩接凸起531相钩的卡边122对应呈环状,如图20所示,该卡边122为卷边。
210.当第二连接部53包括钩接凸起531时,钩接凸起531沿第二密封件5的周向延伸形成环状结构。相应地,锅盖1的卡边122也沿第二密封件5的周向延伸形成环状结构。这样,环状的钩接凸起531钩在环状的卡边122上,有效增加了第二密封件5与锅盖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第二密封件5与锅盖1的连接可靠性。
211.同时,也在第二密封件5与锅盖1之间形成了周向密封,能够有效防止汤汁、泡沫、蒸汽等物质经第二密封就按与锅盖1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空间13内,从而提高第二密封件5的密封可靠性。
212.进一步地,卡边122为卷边,便于通过卷绕的形式加工成型,降低加工难度,而钩接凸起531的纵截面的轮廓线呈圆形,与卷边的形状适配,能够实现良好配合。
2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主体部52的纵截面呈波纹状,如图19所示。
214.当主体部52的纵截面呈波纹状时,使得第二密封件5具有多个褶皱结构,有利于增加第二密封件5的纵向变形能力,便于第二密封件5在阀芯30相对锅盖1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伸缩变形。这样,第二密封件5不会影响阀芯30的运动,同时阀芯30的运动也不会影响第二密封件5的密封能力,有效提高了第二密封件5和阀芯30的使用可靠性。
2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由该主体部52的顶部至该主体部52的底部,该主体部52的横截面积增大,如图19所示。
216.由主体部52的顶部至主体部52的底部,主体部52的横截面积增大。这样,使得安装空间13的横截面积由上向下增大,则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径向尺寸也可以由上向下增大。相较于径向尺寸保持不变的方案,本方案有利于提高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复位弹力,从而提高第一密封件2初始自密封的可靠性;也有利于提高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第一弹性复位件4发生倾斜、移位等情况的概率。
2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锅盖组件100还包括:驱动机构6,如图14所示。其中,驱动机构6设在该锅盖1上,并与该阀芯30相配合,用于驱动该阀芯30运动。
218.锅盖组件100还包括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设在锅盖1上,用于驱动阀芯30运动,通过与阀芯30的配合,来为阀芯30的运动提供驱动力。只需合理设置驱动结构的位置和形式,即可实现阀芯30的间接运动。该方案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计阀芯30的形状,并且便于将阀芯30隐藏在压力烹饪器具200的内部,防止外界的物质对阀芯30的运动造成影响,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阀芯30的使用可靠性。
219.值得说明的是,驱动机构6可以驱动阀芯30单向运动,比如驱动阀芯30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或者驱动阀芯30由关闭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驱动机构6也可以驱动阀芯30双向运动,即:既能够驱动阀芯30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也可以驱动阀芯30由关闭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当然,也可以取消驱动机构6,通过手动的方式来驱动阀芯30运动。
22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该驱动机构6包括:活动件61和连动杠杆62。
221.其中,活动件61与该锅盖1活动连接。连动杠杆62与该锅盖1转动连接,并与该活动件61连动配合。该连动杠杆62的一端与阀芯30的顶部相配合,如图15所示,用于在该活动件
61的驱动下按压该阀芯30,以带动该阀芯30由该关闭位置运动至该打开位置。
222.驱动机构6包括活动件61和连动杠杆62。活动件61与锅盖1活动连接,能够相对锅盖1运动,连动杠杆62与锅盖1转动连接,能够相对锅盖1转动。并且,连动杠杆62与活动件61连动配合,当活动件61相对锅盖1运动时,能够带动连动杠杆62运动。由于连动杠杆62的一端与阀芯30的顶部相配合,使得连动杠杆62能够按压阀芯30,进而带动阀芯30由关闭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
223.反之,对于锅盖组件100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方案,当活动件61反向运动时,连动杠杆62对阀芯30的按压作用被解除,阀芯30能够在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复位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进而带动阀芯30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实现第一密封件2的初始自密封。
224.对于锅盖组件100不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方案,当活动件61反向运动时,连动杠杆62对阀芯30的按压作用被解除,当锅内蒸汽压力增大时,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密封件2向上运动,能够带动阀芯30向上运动,使得阀芯30由打开位置运动至关闭位置。
22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锅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7,如图14所示。其中,第二弹性复位件7与该活动件61相配合,用于利用其复位弹力带动该活动件61复位,使该连动杠杆62脱离该阀芯30。
226.锅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7。第二弹性复位件7与活动件61相配合,用于利用其复位弹力带动活动件61复位,使得连动杠杆62脱离阀芯30。该方案能够实现活动件61及连动杠杆62的自动复位,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因而有利于降低压力烹饪器具200的操作难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227.具体地,活动件61可以为但不局限于按压杆。第二弹性复位件7可以为但不局限于弹簧。弹簧套设在按压杆上,弹簧的一端与按压杆的限位结构(如限位凸起)相抵靠,弹簧的另一端与锅盖1上的限位结构(如限位凸起)。连动杠杆62位于按压杆的下方,且连动杠杆62与活动件61配合的部位、连动杠杆62与阀芯30配合的部位位于连动杠杆62的支点的同一侧。这样,按压杆向下运动时,连动杠杆62相对锅盖1转动,并按压阀芯30,带动阀芯30向下运动,使第一密封件2脱离锅盖1打开排气孔111。
228.进一步地,驱动机构6还包括旋钮,旋钮位于活动件61上方,旋钮与活动件61中的一个设有驱动斜面,使得旋钮转动时,带动活动件61向下运动,进而带动连动杠杆62按压阀芯30,打开排气孔111进行排气。
229.进一步地,锅盖组件100包括蒸汽阀,蒸汽阀具有排气通道,排气孔111位于排气通道的蒸汽入口处,阀芯30为蒸汽阀的阀芯30。旋钮能够在排气位置和保压位置之间转动,当旋钮转动至排气位置,带动活动件61向下运动,进而带动连动杠杆62按压阀芯30,打开排气孔111进行排气;当旋钮转动至保压位置,活动件61和连动杠杆62在第二弹性复位件7的复位弹力作用下复位,第一密封件2和阀芯30在第一弹性复位件4的复位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第一密封件2密封排气孔111。
230.进一步地,锅盖组件100还包括面盖和第三密封件8。面盖盖设在锅盖1上。第三密封件8设在面盖与锅盖1之间,用于防止锅内汤汁、蒸汽等进入面盖中。
23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阀芯30的底部设有第一卡凸33,如图22和图23所示。该第一密封件2设有第一卡槽211,如图24和图25所示。该第一卡凸33与该第一卡槽211相卡合。
232.在阀芯30的底部设第一卡凸33,第一密封件2相应设置第一卡槽211,装配时使第一卡凸33卡入第一卡槽211内,即可实现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的卡接配合,结构简单,且装配便捷。
23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阀芯30的底部设有第二卡槽34,如图22和图23所示。该第一密封件2设有第二卡凸212,如图24和图25所示。该第二卡凸212与该第二卡槽34相卡合。
234.在阀芯30的底部设第二卡槽34,第一密封件2相应设置第二卡凸212,装配时使第二卡凸212卡入第二卡槽34内,即可实现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的卡接配合,结构简单,且装配便捷。
235.进一步地,当阀芯30的底部设有第一卡凸33和第二卡槽34,第一密封件2相应设置第一卡槽211和第二卡凸212时,装配完成后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形成相互凹凸配合的结构,实现了双重卡接配合,有效增加了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的连接可靠性。
236.当然,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此。比如:阀芯30与第一密封件2也可以采用粘接、螺钉连接等方式相连。
23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该第一密封件2包括:密封主体21和裙边22,如图24和图25所示。其中,该密封主体21与该至少一个排气孔111对应设置,并与该连接件3相连,用于打开或关闭该至少一个排气孔111。该裙边22与该密封主体21的外周缘相连,并相对于该密封主体21倾斜设置,用于与该锅盖1相抵靠。
238.第一密封件2包括密封主体21和裙边22。密封主体21是第一密封件2的主体部52分,与锅盖1的排气孔111对应设置,用于打开或关闭排气孔111,实现第一密封件2与排气孔111的配合功能。并且,密封主体21与连接件3相连,实现第一密封件2与连接件3的连接功能。裙边22与密封主体21的外周缘相连,能够与锅盖1相抵靠,实现第一密封件2与锅盖1的贴紧。
239.同时,裙边22相对于密封主体21倾斜设置,则在锅内不同压力的作用下,裙边22与锅盖1的贴紧程度可以相应发生变化,与锅盖1的接触面积也相应发生变化,锅内压力越大,裙边22与锅盖1的贴紧程度越大,与锅盖1的接触面积越大,第一密封件2的密封可靠性也越大。该方案有利于减小密封主体21与锅盖1之间的作用力,进而提高密封主体21的使用可靠性。
24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该压力烹饪器具200包括电压力锅或压力电饭煲。
241.本技术第四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42.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243.本技术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
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244.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245.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246.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7.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4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4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