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液器和冰箱的制作方法

2022-05-06 05:06: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液器和冰箱。


背景技术:

2.随着外接环境的变化,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会存在未完全气化的情况。当未气化的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吸入时,极易造成液击,影响压缩机使用寿命。因此,通常在蒸发器出口处设置一个储液器。当冷量需求小时,储藏部分液体制冷剂,当冷量需求大时,储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气化以满足冷量需求。
3.然而,液态制冷剂从储液器进入蒸发器管路时,液态制冷剂与管路内壁或者逆向流动的气液混合物碰撞,造成了制冷剂回流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液器和冰箱,解决了现有的储液器存在回流噪音大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液器,应用于冰箱,所述冰箱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盘管,所述蒸发盘管与所述储液器连通,所述储液器包括:
6.储液器本体,所述储液器本体两端开设有出气口及进气口,所述储液器本体内具有储液腔,所述出气口及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储液腔连通;
7.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设置有回油孔;
8.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回油孔连接,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蒸发盘管的水平段,以使制冷剂从所述储液腔内引流到所述蒸发盘管的水平段。
9.可选的,所述引流管的材料为塑胶,所述储液器本体的材料为金属,所述蒸发盘管的材料为金属。
10.可选的,所述引流管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回油孔至所述储液腔内。
11.可选的,所述进气管包括围设形成所述进气管的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回油孔,所述第一内侧壁与所述引流管的外侧壁抵接。
12.可选的,所述储液器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将所述引流管限位于所述进气管上。
13.可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分别穿设于所述引流管,且位于所述进气管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的配合以使所述引流管限位于所述进气管上。
14.可选的,所述进气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回油孔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储液腔连通,且所述第二端为弯曲结构。
15.可选的,所述储液器本体包括围设形成所述储液器本体的第二内侧壁,所述进气
管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储液腔的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内侧壁之间具有倾斜角度。
16.可选的,所述储液器本体包括圆筒部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圆筒部两端的第一圆台部和第二圆台部,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圆台部,所述第一圆台部的直径在所述第二圆台部至所述圆筒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圆台部的直径在所述第一圆台部至所述圆筒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冰箱,包括蒸发器,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所述储液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储液器相对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器通过在进气管靠近进气口的一端设置回油孔,并在蒸发盘管的连接端内设置引流管,且引流管的一端连接回油孔,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于水平段,通过此引流管弱化重力作用影响,使不规则流动的液态制冷剂逐步形成稳态流动,直到进入蒸发盘管的水平段,通过将制冷剂平稳的导入蒸发盘管,降低了回流噪声的产生。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所示的储液器中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3所示的引流管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液态制冷剂从储液器进入蒸发器管路时,多数情况下,当气体制冷剂通过进气管
进入储液器本体时,气体制冷剂容易直接撞击储液器本体的内侧壁,也容易在进气管的出口类似喷泉向四周喷射,产生噪音。气体制冷剂流动的阻力增大,进而增加整机的能耗。从而,增加了冰箱整机的噪音及能耗。
28.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储液器和冰箱。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29.请参阅图1至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液器100,应用于冰箱,冰箱包括蒸发器800,蒸发器800包括蒸发盘管810,蒸发盘管810与储液器100连通。其中,储液器100包括储液器本体10、进气管20和引流管30。储液器100通过在进气管20靠近进气口的一端设置回油孔210,并在蒸发盘管810的连接端内设置引流管30,且引流管30的一端连接回油孔210,引流管30的另一端设置于水平段812,通过此引流管30弱化重力作用影响,使不规则流动的液态制冷剂逐步形成稳态流动,直到进入蒸发盘管810的水平段812,通过将制冷剂平稳的导入蒸发盘管810,降低了回流噪声的产生。
30.储液器本体10两端开设有出气口140及进气口150,储液器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60,储液器本体10还包括围设形成储液器本体10的第二内侧壁。储液器本体10包括圆筒部120以及分别连接于圆筒部120两端的第一圆台部130和第二圆台部110。其中,进气口150开设于第一圆台部13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台部130的直径在第二圆台部110至圆筒部120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圆台部110的直径在第一圆台部130至圆筒部120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将储液器本体10设置此形状既可以满足储液器100对液体制冷剂的预设储藏量,又能进一步降低储液器100的噪音及能耗。
31.储液器本体10与蒸发盘管810通过焊接连接,可以保证制冷剂从储液腔内通过引流管从回油孔引流到蒸发盘管的水平段,进而减小了噪音。
32.可以理解的是,储液器本体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铜、铝或铁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33.可以理解的是,储液器本体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铜、铝或铁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34.进气管20设置于储液腔160内,进气管20通过焊接与储液器100连接。进气管20靠近进气口150的一端设置有回油孔210。进气管20包括围设形成进气管20的第一内侧壁,第一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回油孔210。主要作用是避免制冷系统内油分在储液器100内积聚过多,导致储液器100储液能力不足,从而失效的情况。但是,回油孔210的存在,不但可以排出储液器100内的油分,同样可以排出储液器100内的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800管路,与管路内壁或者逆向流动的气液混合物碰撞,造成了制冷剂回流噪音。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还设置至少一个引流管30,其中,一个回油孔210与一个引流管30对应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器100包括多个回油孔210和一个引流管30,一个引流管30和多个回油孔210连接。通过引流管30将制冷剂引流至蒸发盘管810的水平段812,减小了重力影响,进而减小了噪音。示例性的,回油孔210为进气管20的第一内侧壁上单面通孔。
3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侧壁与引流管30的外侧壁抵接,以使得制冷剂只能通过引流管30流至蒸发器800管路中。
36.进气管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30和第二端220,第一端230与进气口150连通,
回油孔210设置在第一端230,第二端220与储液腔160连通,且第二端220为弯曲结构。进气管20通过在第二端220具有弯曲结构,能够较好地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降低了气体制冷剂流动时产生的噪音及阻力。
37.进气管20的第二端220朝向储液腔160的第二内侧壁,第二端220的端面与第二内侧壁之间具有倾斜角度。通常情况下,进气管20的端面与储液器本体10的内侧壁平行,或者进气管20的端面朝向远离出气口140的方向延伸,当进气管20的端面与储液器本体10的内侧壁平行时,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20的出口喷出时,直接喷射到储液器本体10的内侧壁上,由于反射作用,气体会成角度反射回来,再次进入进气管20,造成气流流动紊乱,气体流动阻力增大,产生较大的噪音及较高的能耗。当进气管20的端面朝向远离出气口140的方向延伸时,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20的出口喷出时,朝向出气口140的反方向流动,这样虽然避免了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20的出口喷出时,直接喷射到所受储液器本体10的内侧壁上,但是,增加了气体制冷剂从出气口140流出所需的能耗。因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进气管20的出口朝向储液腔160的第二内侧壁设置,且第二端220的端面与第二内侧壁之间具有倾斜角度,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20的出口喷出时,直接喷射到所受储液器本体10的内侧壁上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会出现气流流动紊乱,气体流动阻力增大,产生较大的噪音及较高的能耗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气体制冷剂从进气管20的出口喷出时,朝向出气口140的反方向流动的情况发生。
38.请继续按参阅图3和图4,图3为图1所示的储液器中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引流管沿a-a方向的剖视图。引流管30设置在蒸发盘管810内,引流管30的一端穿设于回油孔210至储液腔160内,引流管30的另一端设置于蒸发盘管810的水平段812。能够降低气体制冷剂流动时产生的噪音及阻力,进而了降低了整机的噪音及能耗。在一些实施例中,引流管30为空心塑胶材质管路。塑料材质的引流管30相比于直接将制冷剂从引流孔引入金属材质的蒸发盘管810内,可以弱化制冷剂的重力作用影响,以减小噪音。
39.储液器100还包括限位结构60,限位结构60用于将引流管30限位于进气管20上。限位结构60为塑胶材质,当限位结构60卡进引流管30后,可以锁死引流管30,以使得引流管30无法轻易脱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结构60包括第一限位件610和第二限位件620,第一限位件610和第二限位件620分别穿设于引流管30,且位于内侧壁的两侧,第一限位件610和第二限位件620的配合以使引流管30限位于进气管20上。
40.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结构60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得引流管30固定于进气管20上,也可以方便控制引流管30插入储液腔160内的深度。
41.储液器100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0和第二连接管50,第一连接管40的一端与储液器100的出气口140连接,第二连接管50的一端与蒸发盘管810连接。
42.蒸发器800还包括第一侧板820和第二侧板830,第一侧板820和第二侧板830分别设置在蒸发盘管810的两侧。蒸发盘管810包括连接段和水平段812,其中,连接段与储液器100连通。
43.国家标准对于冰箱噪音的要求,是考核冰箱在稳定运行阶段的测试值。但实际冰箱使用环境复杂,工况多变,往往在压缩机启动,压缩机停机,制冷需求切换等时刻容易产生异响噪音。这一部分噪音由于能量大,不规律等特征易引起用户体验不佳,进而降低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44.因此,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冰箱,包括蒸发器800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100,在此不在赘述储液器100。储液器100与蒸发器800连通,储液器100相对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45.通过此储液器100,在冰箱压缩机停机,终止制冷阶段,蒸发器800内制冷剂不再向储液器100内流动。储液器100内油分沿着回油孔210,引流管30回流进入蒸发盘管810内,储液器100内液态制冷剂同步通过回油孔210,引流管30进入蒸发盘管810内。相比于无引流管30结构时回流制冷剂由于重力作用,直接撞击管壁造成不规则声音波动,该方案制冷剂在回流时,通过软质引流管30引流,在引流管30内弱化重力作用影响,使不规则流动的液态制冷剂逐步形成稳态流动,直到进入水平管段,再排出制冷剂,实现回流制冷剂“软着陆”。从而降低回流噪声的产生和传递。
46.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液器100和冰箱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条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