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1:58: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消防器材运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消防器材是指用于灭火、防火以及火灾事故的器材。
3.常见的消防器材:手提式灭火器、灭火毯、防烟面罩、逃生绳、缓降器。
4.生活中人们时常需要对消防器材进行运输,无论是火灾现场还是建筑内部消防设备的部署,都需要用到运输设备。
5.但是,工作人员在对建筑内部的消防设备进行部署时利用到的运输设备一般在使用时,将需要部署的器材一同放置在一个置物架上,器材堆放混乱,导致工作人员取用时费时费力,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一种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用以解决普通的运输设备一般在使用时,将需要部署的器材一同放置在一个置物架上,器材堆放混乱,导致工作人员取用时费时费力,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包括移动架;
9.所述移动架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可移动的置物架,所述至少两个可移动的置物架间隔排列在所述移动架的上表面;
10.每个所述置物架的一侧均设置有限位机构;
11.所述移动架的两侧均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从与所述移动架的连接位置向远离所述移动架的方向倾斜,
12.所述移动架表面与所述导向板相错开的两侧均连接有表面同轴套接有橡胶防滑套的u形推把。
13.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置物架包括器材放置架和灭火器放置架,所述器材放置架位于所述移动架的上表面的一端,所述灭火器放置架位于所述移动架的上表面的另一端;
14.所述器材放置架的上表面连接有放置框,所述灭火器放置架的上表面连接有灭火器限位圈。
15.可选的,每个所述置物架的下表面连接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形式设置的滚轮,
16.所述移动架上表面和所述导向板上表面均开设有滑道,且数量为两条,且所述移动架上表面的滑道与所述导向板上表面的滑道一一对应连接;
17.所述滚轮与所述滑道滚动连接;
18.所述两条滑道平行开设在所述移动架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导向板的上表面。
19.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凹槽、转动杆、限位板、固定板和限位螺栓;
20.所述凹槽开设在移动架的上表面,所述转动杆两端与所述凹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转动杆的表面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边与限位板表面贴合,且,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板垂直,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螺栓螺纹连接。
21.可选的,所述置物架的一侧连接有拉带。
22.可选的,所述灭火器限位圈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23.可选的,所述移动架的底部设置有移动轮。
24.本技术提供的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工作人员先将灭火器和其他器材分别放在两个置物架的上方,之后将该设备整体拉动至指定位置进行部署工作,当工作人员需要分头进行行动时,工作人员将置物架一侧的限位机构放下,解除对置物架的限制,完成后工作人员将两个置物架从移动架的表面拉下,分头进行行动,来对器材进行部署,从而达到了多功能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滑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导向板升起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移动架;2、置物架;201、器材放置架;202、灭火器放置架;3、限位机构;301、凹槽;302、转动杆;303、限位板;304、固定板;305、限位螺栓;4、导向板;5、放置框;6、灭火器限位圈;7、滑动组件;701、滑道;702、滚轮;8、拉带;9、移动轮;10、u形推把;11、橡胶防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也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首先对本技术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33.灭火器: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使用时必须注意以免产生反效果及引起危险。
3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如图1至图4,包括移动架1。
35.所述移动架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可移动的置物架2,两个可移动的置物架2分别位于移动架1上表面的两侧,两个置物架2用于对消防器材进行放置,同时还可进行移动。
36.每个所述置物架2的一侧均设置有限位机构3,限位机构3可对置物架2进行限制,避免其从移动架1的表面进行滑动。
37.所述移动架1的两侧均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导向板4,导向板4可围绕着合页的轴心进行转动,当遇到路面凸起时,工作人员可将其向上进行转动,避免导向板4的前壁碰到路面凸起物,发生碰撞,当需要将置物架2从移动架1的表面滑出时,将导向板4放下,其可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置物架2直接从移动架1的表面跌落,而造成意外。
38.所述移动架1表面与所述导向板4相错开的两侧均连接有表面同轴套接有橡胶防滑套11的u形推把10。
39.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移动架1整体进行转移时,工作人员可利用u形推把10对其进行推动,方便对移动架1进行转移,并且其表面套设的橡胶防滑套11可增加工作人员手部与u形推把10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在推动时发生手部滑脱的情况。
40.工作人员先将灭火器和其他器材分别放在两个置物架2的上方,之后将该设备整体拉动至指定位置进行部署工作。当工作人员需要分头进行行动时,工作人员将置物架2一侧的限位机构3放下,解除对置物架2的限制。完成后工作人员将两个置物架2分别从移动架1的表面拉下,分头进行行动,来对器材进行部署。
41.可选的,两个所述置物架2分别为器材放置架201和灭火器放置架202,器材放置架201用于对灭火毯、防烟面罩、逃生绳等工具进行放置,灭火器放置架202用于对手提式灭火器进行放置。
42.所述器材放置架201的上表面连接有放置框5,所述灭火器放置架202的上表面连接有灭火器限位圈6。使用时,工作人员将灭火毯、防烟面罩、逃生绳等工具放置在放置框5的内部,而将手提式灭火器放置在灭火器限位圈6的内部。
43.可选的,每个所述置物架2的下表面连接有四个呈矩形阵列形式设置的滚轮702,使得置物架2可进行移动。
44.所述移动架1上表面和所述导向板4上表面均开设有滑道701,且数量为两条,且所述移动架1上表面的滑道701与所述导向板4上表面的滑道701一一对应连接,所述滚轮702与所述滑道701滚动连接,当置物架2移动时,其滚轮702会在滑道701的内部进行滚动。
45.所述两条滑道701平行开设在所述移动架1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导向板4的上表面。
46.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3包括凹槽301、转动杆302、限位板303、固定板304和限位螺栓305,限位机构3用于对移动架1表面的置物架2进行限位,避免其轻易发生滑动。
47.所述凹槽301开设在移动架1的上表面,所述转动杆302两端与所述凹槽301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板303与所述转动杆302的表面连接,所述固定板304的一侧边与限位板303表面贴合,且,所述固定板304与所述限位板303垂直,所述固定板304与所述限位螺栓305螺纹连接,置物架2的表面开设有与限位螺栓305对应的螺纹孔。
48.当需要对置物架2进行限位时,工作人员将限位板303向靠近置物架2的一侧进行转动,使得限位板303表面的固定板304与置物架2的表面进行贴合,之后转动限位螺栓305,使其与置物架2的表面进行固定即可。
49.同样,当需要对置物架2接触限位时,逆向进行上述操作即可。
50.可选的,所述置物架2的一侧连接有拉带8,方便工作人员对置物架2进行拉动。
51.可选的,所述灭火器限位圈6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
中,所述灭火器限位圈6的数量为三个,工作人员可同时将三个或者三种灭火器放置在其内部。
52.可选的,所述移动架1的底部设置有移动轮9,使得移动架1可进行移动。
53.该运输消防器材的装置的整体工作原理如下:
54.工作人员先将灭火器和其他器材分别放在两个置物架2的上方,同时置物架2一侧的限位机构3呈升起状态,可对置物架2的移动进行限制。之后将该设备整体拉动至指定位置进行部署工作,当工作人员需要分头进行行动时,工作人员将置物架2一侧的限位机构3放下,解除对置物架2的限制,完成后工作人员将拉带8拿起,之后利用其对置物架2进行拉动,同时置物架2下方的滚轮702会在滑道701的内部进行滚动,当置物架2移动一定距离后,会进入至导向板4的上方,最终滑出,进而工作人员可分头进行行动,来对器材进行部署。
55.不需要进行使用时,再将两个置物架2放置在移动架1的表面,操作时,工作人员可选择将置物架2先放在导向板4的一侧,同时使其下方的滚轮702与滑道701进行对应,之后将置物架2向移动架1的表面进行拉动即可,当其到达至移动架1的上方后,利用限位机构3进行限位即可。
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