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出餐储存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3:47: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一种出餐储存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自动化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饮食方面,自动烹饪设备逐渐增多,被人们慢慢接受。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吃饱,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多样化,对餐饮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但在日常的餐饮门店,由于顾客自身原因,没有及时领取制作好的食品,而在制作好的餐食未被取出的情况下,会阻碍其他顾客领取餐食、出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出餐效率的出餐储存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餐储存设备,该出餐储存设备包括:
7.储存箱体,所述储存箱体具有容纳腔;
8.出餐组件,所述出餐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出餐组件沿所述储存箱体的高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9.升降模组,所述升降模组与所述储存箱体连接,所述升降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储存箱体沿其高度延伸方向往复运动。
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餐组件包括推送托盘和驱动模组,所述推送托盘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模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壁并与所述推送托盘连接,通过所述驱动模组驱动所述推送托盘沿所述储存箱体的宽度延伸方向移动。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模组包括固定板、电机、齿轮和齿条,所述齿条连接于所述推送托盘的下表面,且所述齿条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储存箱体的宽度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储存箱体的内壁,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固定板,所述齿轮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模组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推送托盘的下表面,所述齿条连接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餐组件还包括滑轨,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相对的两内壁,所述推送托盘的两侧分别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餐组件还包括自重滑道,所述自重滑道设置于所述推送托盘的上表面。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推送托盘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至少两条所述自重滑道。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餐储存设备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推送托盘在所述储存箱体上的相对位置。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发射元件和反射元件,所述发射元件设置于所述推送托盘的下表面,所述反射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且所述发射元件与所述反射元件对应设置。
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餐储存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内壁连接。
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出餐储存设备包括储存箱体、出餐组件和升降模组,其中,储存箱体具有容纳腔,出餐组件设置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出餐组件沿储存箱体的高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于容纳腔内,升降模组与储存箱体连接,通过升降模组能够驱动储存箱体沿其高度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在出餐时,将盛有餐食的餐盘置于出餐组件上,以供顾客拿取餐盘,若有顾客未及时拿取对应的餐盘时,通过升降模组驱动储存箱体沿其高度延伸方向上升或下降,使另一出餐组件作为出餐通道,方便其他顾客拿取位于其他出餐组件上的餐盘,而未被及时拿取的餐盘则先储存于储存箱体内,提高了出餐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餐储存设备的立体图。
21.图2为图1中的出餐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25.参照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餐储存设备的立体图。该出餐储存设备包括储存箱体1、出餐组件2和升降模组3。储存箱体1具有容纳腔11,出餐组件2设置有多个,多个出餐组件2沿储存箱体1的高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于容纳腔11内。升降模组3与储存箱体1连接,用于驱动储存箱体1沿储存箱体1的高度延伸方向往复运动。
26.在出餐时,由其他设备从储存箱体1的后方将餐盘5推送至出餐组件2上,若顾客及
时取餐,则出餐组件2带动餐盘5及餐盘内的餐食一并向前端推出,供顾客取餐,若在餐盘5推送至出餐组件2时,顾客没有及时取餐,则由升降模组3将储存箱体1整体提升一定高度,方便其他顾客拿取位于其他出餐组件2上的餐盘5,而未被及时拿取的餐盘5则先储存于储存箱体1内,即,本技术通过升降模组3可以增加出餐通道,并且可以储存顾客未及时取出的餐食,提高了出餐效率。
27.参照图2所示,图2为图1中的出餐组件的立体图。出餐组件2包括推送托盘21和驱动模组22,推送托盘21的两侧分别与容纳腔11的相对两内壁滑动连接,驱动模组22设置于容纳腔11的内壁并与推送托盘21连接,通过驱动模组22驱动推送托盘21沿储存箱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移动。本技术通过驱动模组22驱动推送托盘21沿储存箱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移动,使出餐实现了自动化操作,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出餐效率。
28.具体地,出餐组件2还包括滑轨23,滑轨23设置于容纳腔11相对的两内壁,推送托盘21的两侧分别与滑轨23滑动连接,本技术通过滑轨23的设置,使推送托盘21的移动更顺畅。驱动模组22包括固定板221、电机222、齿轮223、齿条224和安装板225。安装板225设置于推送托盘21的下表面,齿条224连接于安装板225的下表面,且齿条224的长度延伸方向与储存箱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相同。固定板221固定于容纳腔11的内壁,电机222安装于固定板221,齿轮223连接于电机222的输出端,且齿轮223与齿条224。通过电机222驱动齿轮223转动,进而带动齿条224移动,使推送托盘21能够沿储存箱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往复移动,使推送托盘21能够带动置于推送托盘21上的餐盘5移动至储存箱体1外。本技术为齿轮齿条推送出餐,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且移动过程稳定可靠,防止餐盘倾倒,同时,本技术先将安装板225设置于推送托盘21的下表面,再在安装板225上安装齿条224,使齿条224的安装更稳固。
29.为了能够使餐盘5在推送托盘21上可靠地自动滑动,出餐组件2还包括自重滑道24,自重滑道24设置于推送托盘21的上表面,进一步地,每个推送托盘2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条自重滑道24,该两条自重滑道24间隔设置,且自重滑道24的长度延伸方向与储存箱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相同。本技术通过在推送托盘21上设置有自重滑道24,使餐盘5能够在推送托盘21上稳固地自动移动。
30.出餐储存设备还包括检测组件25,检测组件25用于检测推送托盘21在储存箱体1上的相对位置。具体地,检测组件25包括发射元件251和反射元件252,发射元件251设置于推送托盘21的下表面,反射元件252设置于安装板225,且发射元件251和反射元件252对应设置。在推送托盘21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发射元件251和反射元件252能够检测出推送托盘21在储存箱体1上的相对位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以对推送托盘21的移动距离进行定位,从而实现准确推送餐食。
31.为了使储存箱体1的结构更稳固,该出餐储存设备还包括固定件4,固定件4与容纳腔11的相对两内壁连接。
32.在本实施例中,该出餐储存设备整体分为三层,每层出餐组件功能、结构相同。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出餐储存设备整体也可以分为四层或四层以上。
33.具体实施时,在餐盘5内盛装好由自动化设备制作好的餐食,由其他设备从储存箱体1后方将盛装好餐食的餐盘5沿自重滑道24推送至推送托盘21上,若顾客及时取餐,则由电机222驱动齿轮223转动,齿轮223带动齿条224沿储存箱体1的宽度延伸方向向前端移动,进而带动推送托盘21、自重滑道24及位于自重滑道24上的餐盘5向储存箱体1的前端推出于
储存箱体1,方便顾客取餐。若在餐盘5被推送至推送托盘21中时,顾客没有及时取餐,则由升降模组3将储存箱体1整体提升一定高度,使另一出餐组件2作为出餐通道,方便其他顾客拿取位于其他出推送托盘21上的餐盘5,而未被及时拿取的餐盘5则先储存于储存箱体1内,避免了制作好的餐食未被取走而阻碍其他顾客领取餐食的情况,提高了出餐效率。
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