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3:10: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上,静脉内导管用于将诸如盐水溶液、各种药物和/或全肠外营养液之类的流体输注到患者体内。这种导管还可以用于从患者身上抽血、和/或监控患者血管系统的各种参数。
3.为了将静脉内导管引入患者体内,可以将套针外周静脉(“iv”)导管安装在中空孔引导针上,该中空孔引导针可以包括尖锐的远侧末端。导管的内表面可以紧密地与针的外表面接合,以防止导管向回剥落并有助于将导管插入血管中。引导针的末端可以延伸到导管的远侧末端之外,以使导管能够以浅角度插入穿过患者的皮肤并进入血管。
4.为了验证针和导管在血管中的正确放置,临床医生可以确认与导管和针组件相关联的闪回腔中存在的“闪回”血液。一旦确认正确放置,临床医生就可以向血管施加压力以阻塞住血管,从而进一步减少流经引导针和导管的血液。然后,临床医生可以将针从导管中拔出,以使得能够继续通过导管通往血管。在导管已经正确定位后进行物理操作和拆卸针与导管的过程会造成意外的针刺风险以及暴露于血液和血源性病原体的大量风险。
5.另外,已经观察到从导管组件拔出针可能会将能量传递给针的各个部分。例如,在拔出引导针期间,弯曲力会(无意或有意地)施加到针上。当针由于摆脱了导管组件以及释放出了所存储的能量而振动和晃动时,针上的弯曲力可能会导致血液飞溅或从针喷出。
6.许多严重的传染性的疾病(诸如埃博拉病毒以及艾滋病)可能通过直接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而被传播。其他严重的传染性的疾病(诸如sars、mers和covid-19)是空气传播的疾病,可能只通过吸入和触摸带有空气传播的病原生物的表面然后触摸你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即被传播。在这两种情况下,拔出用过的针都会增加暴露于残留血液而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
7.本文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不限于解决任何缺陷的实施方式或仅在诸如上述描述的环境中操作的实施方式。而是该背景仅被提供用于说明可以实践本文描述的一些方式的一个示例性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以遮挡使用后的针的导管系统以及相关的系统和方法。本文公开的导管系统的实施方式可以保护防止针刺伤害,并防止由于暴露于残留血液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系统可以包括导管组件、针组件和壳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组件可以包括导管适配器和从导管适配器向远侧延伸的导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组件可以联接到导管组件。针组件可包括针座和引导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座可以联接至导管适配器的近侧端,而引导针的近侧端可以固定在针座内。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种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系统包括:导管组件,所
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适配器和从所述导管适配器向远侧延伸的导管;针组件,所述针组件联接至所述导管组件,所述针组件包括:针座和引导针,其中,所述针座联接到所述导管适配器的近侧端,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针的近侧端固定在所述针座内;以及壳体,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导管适配器的内腔内,所述壳体包括:远侧端和近侧端;腔,所述腔布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容纳所述引导针的纵轴,其中,所述引导针延伸穿过所述壳体的所述远侧端、所述腔和所述壳体的所述近侧端;和位于所述腔内的安全夹,其中,所述安全夹包括细长臂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细长臂部分成角度的屏障特征部,其中,所述屏障特征部从所述细长臂部分朝着所述引导针延伸,其中所述引导针将所述屏障特征部远离所述引导针的纵向轴线向外偏置,其中所述屏障特征部构造成在所述引导针向近侧收回时朝着所述针的所述纵向轴线运动并遮挡尖锐的远侧末端。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种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系统包括:导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适配器和从所述导管适配器向远侧延伸的导管;针组件,所述针组件联接至所述导管组件,所述针组件包括:针座和引导针,其中,所述针座联接到所述导管适配器的近侧端,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针的近侧端固定在所述针座内;以及壳体,所述壳体保持在所述导管适配器的内腔内,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近侧端、远侧端、第一中央孔和联接元件;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近侧,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近侧端、远侧端、第二中央孔和另一联接元件,其中所述联接元件和所述另一联接元件联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中央孔和所述第二中央孔形成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构造成通过其中接收所述引导针的纵轴,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构造成在处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远侧壁近侧的所述引导针向近侧收回时形成v形结构。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固定在导管适配器的内腔内。壳体可以包括远侧端和近侧端,其中近侧端构造成在组装期间通过其中接收引导针的尖锐的远侧末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腔,引导针的纵轴可以延伸穿过该腔。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可以包括位于腔内的安全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可以包括细长臂部和屏障特征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可以将屏障特征部背离于引导针的纵向轴线向外偏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屏障特征部可以构造为在引导针向近侧收回时朝着针的纵向轴线移动并遮挡住尖锐的远侧末端。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包括弹性材料和/或可以被密封成使得血液容纳在壳体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外表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保持特征部,所述一个或多个保持特征部构造成接合一个或多个对应的布置在内腔中的固定特征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的远侧端可以构造成接触或联接到位于内腔内的隔膜件,以防止残留血液暴露于空气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的腔可以包括加强肋以在安全夹上施加向下的力。该向下的力会将屏障特征部压靠于引导针的纵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腔的长度能够足以容纳引导针的尖锐的远侧末端和凹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腔可以包括切除特征部以减少该腔与引导针之间的摩擦。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可以是刚性的和/或弹性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的尖锐的远侧末端可以穿透壳体的近侧端和/或远侧端,使得引导针的纵轴可以延伸穿
过所述腔。更详细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的尖锐的远侧末端可以构造成刺穿壳体的近侧端和远侧端中的至少一者或形成穿过壳体的近侧端和远侧端中的至少一者的孔,使得所述纵轴可以延伸穿过所述腔。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以遮挡使用后的针的导管系统可以包括导管组件、针组件和壳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组件可以包括导管适配器和从导管适配器向远侧延伸的导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组件可以联接至导管组件,并且可以包括针座和引导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座可以联接到导管适配器的近侧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的近侧端可以固定在针座内。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被保持在导管适配器的内腔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元件、邻近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元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可以包括联接元件,并且第二弹性元件可以包括另一联接元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可以各自包括近侧端和远侧端。第一弹性元件可包括第一中央孔,而第二弹性元件可包括第二中央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联接元件和所述另一联接元件可以将第一弹性元件的近侧端联接到第二弹性元件的远侧端,使得第一中央孔和第二中央孔形成中央通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可以在处于第一弹性元件的远侧壁近侧的引导针向近侧收回时形成v形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央通道可以构造成在其中接收引导针的纵轴。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联接到第一弹性元件的外表面的第一外护盖和/或联接到第二弹性元件的外表面的第二外护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护盖和/或第二外护盖可以各自包括用于通过其中接收引导针的孔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的远侧端可以构造成联接到或接触设置在内腔内的隔膜件。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针延伸穿过中央通道而进入隔膜件时,所述v形结构可以沿着纵轴变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在第一弹性元件的远侧壁的近侧拔出引导针时,所述v形结构可以形成为使得引导针的尖锐的远侧末端固定在中央通道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v形结构可以进一步将引导针的凹口固定在中央通道内。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中央孔和/或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中央孔可以由引导针形成,诸如通过刺入或推动引导针穿过第一弹性元件和/或第二弹性元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中央孔和/或第二中央孔可以预先成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联接元件和/或另一联接元件可以各自包括设置在端部处的突起和孔口。
21.本实用新型的导管系统可以保护防止针刺伤害,并防止由于暴露于残留血液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2.应当理解,前述总体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并且对如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应当理解,各种实施方式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布置和指示性内容。还应该理解的是,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或者可以利用其他实施方式,并且,除非另有声明,可以做出结构改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的范围。因此,以下详细描述不应被视为限制性的。
附图说明
23.将通过使用附图以附加的具体特征和细节来描述和解释示例实施方式,在附图
中:
24.图1是用于遮挡针的末端的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的透视图;
25.图2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用以对使用后的引导针进行遮挡的示例性导管系统的截面图,示出了准备插入患者体内的处于前进或插入位置的示例性引导针;
26.图3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2的导管系统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延伸穿过示例性隔膜件的引导针的示例性末端;
27.图4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2的导管系统的截面图,示出了引导针处于收回位置;
28.图5a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包括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示例性壳体的上部透视图;
29.图5b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5a的包括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壳体的透视图;
30.图5c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5a的壳体的截面图,示出了引导针处于收回位置;
31.图6a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另一示例性壳体的透视图;
32.图6b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6a的壳体的截面图,示出了引导针在该壳体中前进;
33.图6c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6a的壳体的截面图,示出了引导针的末端固定在壳体内;
34.图7a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弹性元件的透视图;
35.图7b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另一示例性弹性元件的透视图;
36.图7c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由图7a的弹性元件和图7b的弹性元件形成的示例性壳体的透视图;
37.图7d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7c的壳体的截面图;
38.图8a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联接到导管适配器的隔膜件的示例性壳体的截面图;和
39.图8b是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图8a的壳体和隔膜件的截面图,示出了引导针的末端固定在壳体内。
具体实施方式
40.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远侧”是指导管系统或其部件的更远离使用者的部分,术语“近侧”是指导管系统或其部件的更靠近使用者的部分。因此,例如,导管首先触及患者身体的端部是导管的远侧端,而导管的相对端是导管的近侧端。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使用者”可以指临床医生、医生、护士或任何其他护理提供者,并且可以包括支持人员。
41.图1示出了在医学领域中使用的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典型地,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被保持在导管适配器内。当针处于用于插入患者脉管系统中的插入位置时,针纵向地延伸穿过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的本体12以及远侧开口14。在将针和导管插入脉管系统后,针向近侧收回以致动弹簧夹20,该弹簧夹20物理地遮挡了针的尖锐的远侧末端,以防止针刺伤害。
42.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可能会引起多种危害。例如,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包括间隙24和/或其他可能使针之上或针之中的残留血液直接暴露于空气的开口22。当使
用针来将导管引入患者的脉管系统中时,可能会将闪回血液抽到针中。从导管中拔出针后,一些血液可能会保留在针中。在从导管移除针的过程中,保留的血液可能会从针上落下,并可能污染暴露的表面和/或空气。实际上,暴露于残留血液可能会将患者体内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传播至使用者和/或周围环境中的表面。
43.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由金属构成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尖锐的边缘。这可能会增加患者或临床医生可能被割伤或刮伤的风险,特别是当从导管适配器移除现有技术的针安全装置10时。
44.现在参照图2,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26可以保护防止针刺伤害并防止暴露于残留血液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导管系统26还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如在下面进一步详细解释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系统26可以包括导管组件28、针组件30和壳体32。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管组件28可以包括导管适配器34和从导管适配器34的远侧端延伸的导管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组件30可以联接至导管适配器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组件30可以包括针座40和引导针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座40可以联接至导管适配器34的近侧端,并且引导针42的近侧端可以固定在针座40内。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被固定在导管适配器34的内腔100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包括近侧端44和远侧端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近侧端44和远侧端46可以构造成在制造导管系统26的过程中通过其中接收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在制造期间引导针42向远侧移动穿过导管组件28时,尖锐的远侧末端56可以刺穿近侧端44和/或远侧端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包括腔78,以容纳或包封引导针的纵轴60的一部分。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还可以包括位于腔内的安全夹5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可以包括细长臂部分64,该细长臂部分可以沿着引导针42的纵向轴线94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可以包括屏障特征部54,该屏障特征部可以从细长臂部分64延伸并且相对于细长臂部分64成角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屏障特征部54可以从细长臂部分64的远侧端沿大体横向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屏障特征部54可以从细长臂部分64朝着引导针42延伸和/或延伸到引导针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纵轴60可以将屏障特征部54和安全夹52向外或远离于纵向轴线94偏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向近侧收回而超出屏障特征部54的位置时,屏障特征部54可以朝向纵向轴线94移动和/或移动超出纵向轴线94,以遮挡住引导针42并防止引导针42退出壳体32的远侧端46。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屏障特征部54的第一端可以联接至细长臂部分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屏障特征部54的第二端可以联接到安全夹52的端部部分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向近侧收回超过屏障特征部54和端部部分65的位置时,端部部分65可以大致平行于纵向轴线94和/或固定在凹槽67内。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包括柔性或弹性材料,诸如硅树脂或另一合适的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或弹性材料可以是不可透过液体和/或空气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整体形成为单个单元,或可以包括结合或联接在一起的多个部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壳体32均可以是隔离的和/或气密密封的,以防止残余血液暴露于空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将包含在其内的引导针42的远侧端隔离,使得引导针42的该部分上和/或之中的任何残余血液均可以与大气以及与外部环境隔离开。在一些实施方式
中,在制造期间,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可以刺穿或穿透壳体32的近侧端44和/或远侧端46以使引导针42的纵轴60能够延伸穿过位于壳体32内部的腔78。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的外表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保持特征部96,该一个或多个保持特征部构造成与导管适配器34的一个或多个固定特征部98接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特征部98可以设置在导管适配器34的内腔100内,使得保持特征部96与固定特征部98接合而因此将壳体32固定到导管适配器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持特征部96可以包括壳体32中的一个或多个凹部,所述一个或多个凹部构造成接合导管适配器34的内腔100中的一个或多个突起或其他固定特征部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制造期间,壳体32的近侧端44可以被引入导管适配器34中且在内腔100内向远侧方向前进。以此方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特征部98可以设置在保持特征部96内,使得保持特征部96接合固定特征部98以将壳体32固定到导管适配器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特征部98和/或保持特征部96可以由所述的弹性材料或另一合适的弹性材料构成。
51.现在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的远侧端46可以构造成联接至布置在内腔100内的隔膜件38的近侧端48。以这种方式,壳体32和隔膜件38可彼此结合地作用以防止残留血液暴露于大气而污染环境。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42可以向近侧收回,使得可以将引导针42的凹口58和尖锐的远侧末端56撤回到隔膜件38中。然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膜件38的长度可以小于凹口58和尖锐的远侧末端56之间的长度或距离,这将会是减小导管适配器34的尺寸所期望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膜件38的长度小于凹口58与尖锐的远侧末端56之间的长度或距离还可以改善当导管33驻留在脉管系统中时对导管36的固定以及患者的舒适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膜件38的长度小于凹口58与尖锐的远侧末端56之间的长度或距离可以减小引导针42在导管适配器34内受到的阻力。
52.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隔膜件38的长度小于凹口58与更小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s之间的长度或距离则可能在向近侧拔出引导针42时无法在隔膜件38内同时地进行引导针42的凹口58和尖锐的远侧末端56两者的隔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壳体32可以与隔膜件38结合作用,以避免这个问题。例如,隔膜件38与壳体32结合可以使得能够在保持凹口58和远侧末端56两者同时隔离的情况下使引导针42在导管适配器34内收回,从而避免了环境污染。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口58收回到壳体32中而尖锐的远侧末端56可同时被收回到隔膜件38中。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可以向近侧收回到壳体32的腔78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腔78可以包括安全机构以将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保持在壳体32内,用以保护防止意外的针刺和残留血液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机构可以包括安全夹52,该安全夹设置在腔78内以保持尖锐的远侧末端56受到保护并限制引导针42的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和/或屏障特征部54可以在安装后密封在腔78内。
54.现在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可以整体形成为单个单元。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可以由金属、塑料、复合材料或另一合适的材料制成。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屏障特征部54和/或端部部分65的近侧拔出引导针42而使安全夹52致动将可以阻塞住壳体32的远侧端46,使得可以预防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被重新通过其中引入。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安全夹52被致动之后引导针42向近侧方向收回时,可以将引导针42和壳体32从导管适配器34中移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42可以包括针特征部102,诸如在引导针42的纵轴60上的隆起、褶皱或另一合适的针特征部。引导针42向近侧方向的收回可能导致针特征部102接触壳体32的近侧端44或安全夹52的近侧壁103,纵轴60可以延伸穿过该近侧端44或近侧壁10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的近侧端44可以包括开口101,并且针特征部102的外径可以大于开口101的直径,这可以防止引导针42通过开口101从近侧移除。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的近侧壁103可以包括开口105,并且针特征部102的外径可以大于开口105的直径,这可以防止引导针42通过开口105从近侧移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针42的收回可能导致针特征部102与开口101或开口105接触或干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针42向近侧方向的收回或拔出时,该接触或干涉可能会使保持特征部96从固定特征部98和/或壳体32脱离而被从内腔100的近侧端拉出。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针42向近侧方向收回时,可以形成壳体32的远侧端46的弹性材料可以变形,从而释放隔膜件38的近侧端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向近侧方向收回可以将壳体32的远侧端46拉离隔膜件38的近侧端48,从而将壳体32从隔膜件38移除。
59.现在参照图5a-图5c,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包括多个部件,这些部件可以例如经由粘结而联接在一起。例如,如图5a和图5b所示,壳体32可以包括上部部分74和下部部分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4和下部部分72中的每一者均可以包括如下的形状和尺寸,该形状和尺寸构造成使得上部部分74和下部部分72可以装配在一起以形成壳体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下部部分72可以包括由边缘形成的开口1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部部分72可以包括与形成开口的边缘间隔开的突台104或突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突台104可以是l形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4可以构造成被接纳到开口108中并且由下部部分72的突台104支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4和下部部分72可以经由过盈配合、粘合剂、机械元件(例如,铰链)或通过任何其他合适的方法或装置联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4可以被密封到下部部分72,以使壳体32具有气密性。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的下部部分72的近侧端44可以包括通路点66,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可以通过该通路点进入壳体32和/或从壳体32中拔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针42在通路点66处插入穿过近侧端44时,可以形成开口1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路点66可以包括视觉指示器或标记,该视觉指示器或标记识别出供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进入的预期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路点66可以包括下部部分72的近侧端44的可以供尖锐的远侧末端56通过其进入的凹痕或其他纹理、形状或颜色改变。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路点66可以相对于壳体32的近侧端44偏离中心地设置。在这些实施方式和其他实施方式中,引导针42可以沿着相对于壳体32偏离中心的线延伸穿过腔78,以与导管36对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路点66和引导针42可以相对于壳体32的近侧端44居中。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部部分7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撑元件68,该支撑元件可以包括支撑和保持引导针42的纵轴60的支撑通道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通道70可以进一步引导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朝向和/或穿过壳体32的远侧端46中的出口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通道70的位置可以与导管36对准,使得支撑通道70可以将引导针42引导到导管36中。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包括加强肋76,该加强肋可以在安全夹52上施加向下的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4可以包括加强肋76。如图5c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肋76可以是倾斜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肋76可以将安全夹52的屏障特征部54压靠于引导针42的纵轴60。在这些和其他实施方式中,上部部分74可以联接至下部部分72,或者上部部分74和下部部分72可以整体形成为单个单元。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腔78的长度和/或其他尺寸可以足以容纳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和凹口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腔78可以包括凹槽或切除特征部62以减少当引导针42引入穿过壳体32或自壳体32收回时腔78与引导针42之间的摩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切除特征部62可以从支撑元件68向近侧延伸,支撑元件68可以包括突起和/或三角形形状。
65.现在参照图6a-图6c,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整体形成为单个单元。如图6a所示,一些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整体形成为单个单元而包括腔78的壳体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全夹52可以固定在腔78内。例如,安全夹52的近侧壁103可以联接至壳体32的近侧端44和/或细长臂部分64可从壳体32的近侧端44向远侧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细长臂部分64可以沿腔78的顶表面延伸和/或靠近加强肋76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屏障特征部54可以从细长臂部分64的远侧端沿向下方向延伸。
66.如图6b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肋76可以在引导针42延伸穿过壳体32并布置在插入位置以便插入患者体内时被压缩。如图6c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针42向近侧方向收回时,使得屏障特征部54向下移动并遮挡尖锐的远侧末端56,加强肋76可以膨胀并在细长臂部分64上施加压力,这可有助于对尖锐的远侧末端56的稳固遮挡。
67.现在参照图7a-图7d,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包括第一弹性元件80和联接到第一弹性元件80的第二弹性元件8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80可以包括联接元件90,并且第二弹性元件82可以包括联接至联接元件90的另一联接元件9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联接元件90和另一联接元件91可以将第一弹性元件80和第二弹性元件82联接在一起,使得第一弹性元件80和第二弹性元件82相对于彼此成角度。例如,第一弹性元件80可以相对于第二弹性元件82以小于180
°
的角α成角度,以形成v形结构1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80和第二弹性元件82可以包括硅树脂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弹性材料。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联接元件90可以包括例如孔口84和突起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另一联接元件91可以包括构造成接纳突起86的另一孔口85和构造成插入孔口84中的另一突起87。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80和第二弹性元件82可以各自包括近侧端和远侧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80可以包括第一中央孔88,而第二弹性元件82可包括第二中央孔1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中央孔88和第二中央孔112在引导针42插入穿过第一中央孔88和第二中央孔112时对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中央孔88和第二中央孔112可以包括类似的尺寸,使得它们一起形成中央通道92以容纳引导针42。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孔中心88和第二孔中心112中的一者或两者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延伸穿过第一弹性元件8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82的引导针42形成。在一些实施方
式中,引导针42可以延伸穿过第一弹性元件8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82的至少一部分以形成中央通道92。
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32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外护盖116和/或第二外护盖117,以防止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在非指定点进入或离开壳体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护盖116和/或第二外护盖117可以是刚性的。第一外护盖116和/或第二外护盖117可以包括例如铝、金属、不锈钢、塑料或其他合适的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护盖116可以联接到第一弹性元件80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或第二外护盖117可以联接至第二弹性元件82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护盖116可以覆盖第一弹性元件80的近侧端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外护盖117可以覆盖第二弹性元件82的远侧端的至少一部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护盖116和/或第二外护盖117可以包括孔口120,该孔口可以构造成通过其中接收引导针42。
72.现在参照图8a和图8b,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元件80的远侧端118可以构造成接触或联接到设置在导管适配器34的内腔100内的隔膜件38。这可以有助于引导针42向远侧延伸穿过壳体32和隔膜件38两者并进入导管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在引导针42延伸穿过中央通道92进入隔膜件38时,第一弹性元件80和第二弹性元件82之间的角α或v形结构114可以变直,使得第一弹性元件80和第二弹性元件82二者与引导针42的纵轴60对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在引导针42从隔膜件38中拔出的情况下,可以形成所述v形结构114。
73.以这种方式形成v形结构114可以引起第二弹性元件82相对于第一弹性元件80枢转,使得引导针42的尖锐的远侧末端56被驱动到中央通道92的外周或壁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尖锐的远侧末端56因此可以被固定在第一弹性元件80的弹性材料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v形结构114的恢复时将尖锐的远侧末端56引导到中央通道92的外周或壁中也可以防止引导针42的进一步运动。因此,v形结构114的形成也可以将引导针42的凹口58固定于中央通道92内。
7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元件82或第二外护盖117的近侧壁可以包括开口,且针特征部102的外径可以大于该开口的直径,这可以防止引导针42经开口101在近侧上移除。
75.本文列举的所有示例和条件语言均旨在用于教示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实用新型和由发明人推动本行业所贡献的构思,并且应被解释为不限于这些具体叙述的示例和条件。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做出各种变化、替换和变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