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0:24: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绿色节能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


背景技术: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节能建筑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降噪、隔热等优点,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相关技术中,绿色节能建筑墙体通常采用加气砖砌筑,加气砖本身存在较多的微孔结构,能够吸收较多的声能,具有较好的降噪作用,且加气砖材质本身的隔热性好,强度高,比重轻等优点,所以加气砖在建造绿色节能建筑时被广泛使用,且由于单块的加气砖体积较小,建造时灵活多变,易于砌筑出与圈梁连接的结构,进而使圈梁浇筑成型后与墙体结构连接面积大,连接较为紧密,建造得到的绿色节能建筑整个墙体结构稳定。但是使用加气砖砌筑绿色建筑的节能墙体,存在着砌筑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缺点,在建设一些工期紧张的建筑物时,使用加气砖作为原材料进行砌筑并不适用。
4.针对于工期紧张的建筑物建造,人们通常采用装配式墙板来进行建造其墙体结构,但普通的装配式墙板仅有混凝土浇筑而得,虽然其建造的墙体结构强度与加气砖建造的墙体结构相当,但是一般的装配式墙板并不具有良好的降噪隔热效果,且比重较加气砖更重,所以一般由装配式墙板建造的建筑墙体并不能够满足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另外,由于单块的装配式墙板的体积较大,只可进行简单组装,不可进行灵活砌筑,所以操作工人在建造由装配式墙板为建筑材料的建筑物墙体时,圈梁浇筑成型后与墙体结构的连接面较小,连接不够紧密。
5.针对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具有良好隔热降噪功能,且比重轻、强度好,并且圈梁浇筑成型后与墙体结构的连接面较大,连接较为紧密。
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所述绿色建筑节能墙体由多块节能墙板砌筑而得,所述节能墙板上设置有榫卯结构、减重孔以及浇筑槽,其中,
8.所述节能墙板呈长方体板状;
9.两块相邻所述节能墙板之间通过榫卯结构进行拼接;
10.所述减重孔沿节能墙板长度方向贯通设置;
11.所述浇筑槽沿节能墙板宽度方向贯通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具有良好隔热降噪功能,且比重轻、强度好,并且在操作工人砌筑该墙体结构时,能够较为简便地进行圈梁结构的浇筑工作。具体原因在于: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墙板上减重孔的设置,使得节能墙板整体具有较轻的比重,且减重孔本身属于中空结构,能够增强节能墙板的隔音隔热功能,进而使得该
种节能建筑墙板砌筑的绿色建筑节能墙体也同样具有隔音隔热功能;第二、本实用新型的绿色建筑节能墙体在完成多块节能墙板的拼接之后,用木模板封堵好减重孔后即可开始浇筑圈梁,相比于没有设置浇筑槽的技术方案,有浇筑槽的技术方案在圈梁浇筑成型后,圈梁与墙体结构的接触面更大,连接较为紧密。
13.优选的,所述节能墙板的宽度为600mm~800mm,所述节能墙板的厚度为60mm~80mm,所述节能墙板的高度为1100mm~2200mm。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些尺寸范围的节能墙板能够满足大多数绿色节能建筑的建造要求。
15.优选的,所述减重孔的直径为40mm~50mm,所述减重孔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减重孔间隔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径为40mm~50mm的减重孔能够在减轻节能墙板较多重量的情况下实现保障节能墙板的强度,设置多个减重孔则能够减轻减重孔的较多质量。
17.优选的,所述减重孔设置有5个。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重孔的数量设置太多容易导致节能墙板的强度不足,减重孔的数量设置太少则会导致节能墙板的比重过大,5个减重孔的节能墙板是较为优选的方案。
19.优选的,所述节能墙板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加强筋。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的设置能够提高节能墙板的强度。
21.优选的,每一块所述节能墙板在与其他节能墙板拼接处的墙面设置有沉降平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块节能墙板拼接好之后,在沉降平面处涂抹水泥砂浆,有助于提高两块节能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23.优选的,所述沉降平面为一级沉降平面,所述一级沉降平面的沉降深度为4-5mm。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4-5mm深度的沉降平面能够容纳足够多的水泥砂浆,保障两块节能墙板拼接处的连接强度。
25.优选的,所述沉降平面为二级沉降平面,所述二级沉降平面的每一级的沉降深度均为2-3mm。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工人在涂抹砂浆时,如果一次性涂抹过多的砂浆,则容易因操作不当,导致涂抹不均匀进而形成一定的空洞,将沉降平面设计成二级沉降平面,操作工人涂抹水泥砂浆时,仅需要一级一级地进行水泥砂浆的涂抹工作,不易产生操作不当的情况,也不易产生空洞。
27.优选的,所述浇筑槽的深度为10mm~20mm,所述浇筑槽的宽度为50 mm ~70mm。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一种深度和宽度的浇筑槽,能够浇筑出结构强度高的圈梁。
29.优选的,所述榫卯结构为榫头及榫槽,每一块所述节能墙板的一侧面设置有榫头,另一侧面设置有榫槽,两块所述节能墙板通过榫头与榫槽实现拼接。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榫槽和榫头的设置,能够使两块节能墙板较好地拼接在一起。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2.其一、本实用新型的绿色建筑节能墙体具有良好隔热降噪功能,且比重轻、强度
好;
33.其二、本实用新型的绿色建筑节能墙体,与圈梁的连接较为牢固。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节能墙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节能墙板的俯视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节能墙板的俯视图;
3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节能墙板的俯视图。
39.图中:1、节能墙板;11、榫卯结构;111、榫头;112、榫槽;12、减重孔;13、浇筑槽;14、沉降平面;2、水泥砂浆;3、圈梁。
具体实施方式
40.实施例1
41.参看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绿色建筑节能墙体的顶部连接有圈梁3。绿色建筑节能墙体由多块节能墙板1砌筑而得,节能墙板1两两之间连接位置出涂抹有水泥砂浆2。
42.参看图2,节能墙板1呈长方体板状,具体的,本实施例节能墙板1的宽度为600mm,厚度为60mm,高度为1100mm。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节能墙板1的宽度可以为600mm~800mm,节能墙板1的厚度可以为60mm~80mm,节能墙板1的高度可以为1100mm~2200mm,这些尺寸下的节能墙板1能够满足大多数的绿色建筑墙体的建造要求,还需要说明的是,不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列举尺寸范围内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尺寸大小的简单变化,就是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43.参看图2和图3,节能墙板1上设置有榫卯结构11,两块相邻节能墙板1之间通过榫卯结构11进行拼接,本实施例的榫卯结构11为榫头111与榫槽112,每一块节能墙板1的一侧面设置有榫头111,另一侧面设置有榫槽112,两块节能墙板1通过榫头111与榫槽112实现拼接,榫头111与榫槽112的尺寸和样式可以进行采用图示方式以外的方式,凡是有助于两块节能墙板1拼接的榫卯结构11,均是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44.参看图2,节能墙板1上设置有减重孔12,减重孔12沿节能墙板1长度方向贯通设置,具体的,本实施例减重孔12设置有5个,5个减重孔12间隔设置,每个减重孔12的直径均为40mm ,在其他实施例中,减重孔12的直径可以为40mm~50mm,且各个减重孔12的直径可以相互不同,减重孔12的数量也可以不是五个,这些要素的简单改变,均是能够实现本技术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也均是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45.参看图1和图2,节能墙板1上设置有浇筑槽13。浇筑槽13沿节能墙板1宽度方向贯通设置,操作工人在完成多块节能墙板1的拼接之后,用木模板封堵好减重孔12后即可开始浇筑圈梁3,相比于没有设置浇筑槽13的技术方案,有浇筑槽13的技术方案在圈梁3浇筑成型后,圈梁3与墙体结构的接触面更大,连接较为紧密。本实施例的浇筑槽13的深度为10mm,浇筑槽13的宽度为50 mm,在其他实施例中,浇筑槽13的深度可以为10mm~20mm,浇筑槽13的宽度可以为50 mm ~70mm,这些要素的简单改变,均是能够实现本技术技术目的的技术方
案,也均是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46.参看图1和图3,每一块节能墙板1在与其他节能墙板1拼接处的墙面设置有沉降平面14。本实施例的沉降平面14为二级沉降平面,二级沉降平面的每一级的沉降深度均为2-3mm。操作工人在涂抹砂浆时,如果一次性涂抹过多的砂浆,则容易因操作不当,导致涂抹不均匀进而形成一定的空洞,将沉降平面14设计成二级沉降平面,操作工人涂抹水泥砂浆2时,仅需要一级一级地进行水泥砂浆2的涂抹工作,不易产生操作不当的情况,也不易产生空洞。
47.实施例2
48.参看图4,本实施例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节能墙板1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加强筋,从图示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加强筋设置在减重孔12的四周,每个减重孔12旁设置有4个加强筋。
49.实施例3
50.参看图5,本实施例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沉降平面14为一级沉降平面,一级沉降平面的沉降深度为4-5mm。在本实施例的沉降平面14处涂抹水泥砂浆2,同样有助于提高两块节能墙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