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屏蔽式多用途潜水泵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13:59: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潜水泵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屏蔽式多用途潜水泵。


背景技术:

2.潜水泵通常只是简单的放置于水中,进行散热,也有采用电机内部过水,但其结构较为复杂,且实际使用中发现其流速较慢,也不够理想,且水中泥沙等杂质易进入电机内,造成内部磨损;此外水泵为了获得较高的扬程,需要在较高的转速,但随着转速的增加,水泵中电机的运行稳定性下降,又会影响水泵的性能,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电机运行时的稳定性尤为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水冷式的屏蔽式多用途潜水泵。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屏蔽式多用途潜水泵,包括电机及泵体,电机包括机壳、定子、转子本体、转轴、上端盖及下端盖,上端盖及下端盖分别设置在机壳的两端,定子和转子本体设置在机壳内,转轴固定设置在转子本体上;上端盖向机壳内延伸处出有上轴套,下端盖向机壳内延伸出有下轴套,且转轴从上轴套及下轴套中穿过并延伸入泵体,转子本体位于上轴套与下轴套之间,并在靠上端盖一侧的转轴固定上设置有与转子本体相抵的止动耐磨片,止动耐磨片不与上轴套接触;转子本体包括转子和屏蔽套,屏蔽套呈筒状且的靠上端盖的一侧为封闭端,封闭端上形成有供转轴穿过的轴孔,止动耐磨片抵在屏蔽套封闭端的外侧;机壳为内外双层结构,两层机壳之间形成屏蔽腔,定子安装于屏蔽腔内,且屏蔽腔内填充有树脂;所述的上端盖还包括:
5.安装沿,所述的安装沿一体成型在上端盖上且向机壳相反的方向延伸,
6.过滤挡板,所述的过滤挡板上带有通孔并固定设置在安装沿上,
7.过滤丝棉块,在安装沿与过滤挡板之间形成过滤腔室,所述的过滤丝棉块设置在过滤腔室内,
8.限位支撑沿,在上轴套内且靠上端盖外端面的一侧内一体成型有限位支撑沿,转轴与限位支撑沿之间形成有间隙,且转轴的一端从靠近上端盖端面的限位支撑沿一侧延伸出,
9.冷却吸水叶轮,所述的冷却吸水叶轮设置在靠限位支撑沿一侧的转轴的端上;
10.内挡板,在上轴套与上端盖同轴设置,且在上端盖的端面设置有与上轴套内部连通的过水孔,
11.所述的下端盖还包括,
12.密封支撑沿,在下轴套内且靠转子本体的方向的一侧内一体成型有密封支撑沿,在所述的转轴与密封支撑沿间隙配合;
13.并在密封支撑沿远离转子本体一侧的下轴套上设置有与转轴侧壁相抵的密封件,
且在定子内侧的机壳与转子本体之间形成有过留间隙,并在下端盖位于下轴套的外侧设置有连通机壳内部与泵体的排水口,排水口上设置有滤芯;泵体的中部设置有与状轴固定连接的泵轮,泵体位于泵轮的两侧形成有上进水腔与下进水腔,泵体的侧壁一端设置有与上进水腔连通的上进水口,泵体远离电机的一端形成有与下进水腔连通的下进水口,且在本体的侧壁中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的排水口与上进水腔连通。
14.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电机还包括:
15.轴向止推组件,所述的止动组件抵在转子本体的屏蔽套带开口的一端,且转子本体与下轴套之间,包括从转子本体向下轴套方向依次设置的石墨推力片,合金摩擦片及万向微调摩擦片座,而下轴套的端面形成有与冷却吸水叶轮相抵的密封限位沿;
16.在密封支撑沿远离转子本体一侧的下轴套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的密封件设置在密封槽上;
17.在所述的密封槽的两侧壁上设置限位凸部,
18.所述的密封件的两侧设置有与限位凸部相抵且滑动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槽与限位凹部相抵能确保密封件与密封槽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19.所述的限位槽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的限位凸部为由第一抵触部、中间接触部及第二抵触部依次连接形成的等腰梯形,中间接触部与限位槽的底部相抵,并在所述的第一抵触部与中间接触部的连接处及第二抵触部与中间接触部的连接处上分别设置有承接圆角部,承接圆角部能减小对密封件的挤压与磨损;
20.其中所述的等腰梯形状的限位凸部的高度为h1,下底长度为l1,所述的限位槽的深度为h2,宽度为l2,所述的h1>h2,所述的l2>l1。电机的转轴为喷瓷转轴,为了降低密封件的磨损,可在密封件涂覆一层耐磨涂层,从而能提高密封件的耐磨效果,从而确保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2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件设置在密封槽上,且密封件远离密封槽的一端延伸出密封槽;
22.所述的密封件延伸出密封槽的一端与转轴相抵且与转轴旋转配合;并在所述的密封件延伸出密封槽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密封部,所述的第一密封部的截面呈半圆状,密封件通过第一密封部与转轴密封配合;
23.在密封件与密封槽底部相抵的一端形成弧面承接部,在所述的弧面承接部的中部形成有轴面接触部,所述的轴面接触部与密封槽底部之间形成有浮动间隙。
24.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密封件的轴面接触部上设置有若干按圆柱均匀分布的定位孔,在所述的密封槽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按圆柱均匀分布的且与定位孔一一对应的限位孔,并在对应设置的定位孔与限位孔之间设置有缓冲限位件,
25.在所述密封件的第一密封部所在的一端两侧一体成型有向外延伸并分别抵向转轴侧壁的密封延伸部,密封延伸部的截面呈弧形,密封件两侧的密封延伸部互为对称设置且处在同一圆弧上,
26.在所述的密封延伸部的末端一体成型有截面呈圆形的密封抵触部,密封抵触部圆形截面的圆心与密封延伸部所在的圆弧重合,所述的密封延伸部通过末端的密封抵触部与转轴的侧壁相抵;
27.并在所述的密封件内一体成型有两端分别向密封件两侧的密封延伸部内延伸的
支撑筋;所述的支撑筋的截面呈弧形,且分别延伸入密封延伸部末端的密封抵触部内;所述的支撑筋位于密封延伸部的中部,且在支撑筋延伸人密封抵触部内的末端形成有弧形钩状的支撑部,弧形的支撑部所在的圆内切于弧形的支撑筋所在的圆;支撑筋可以由弹簧钢片或者其它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28.并在密封件两侧的密封延伸部的中部形成有向下轴套方向延伸并与下轴套相抵的密封齿,在密封件不出现浮动的情况下,其中一侧的密封齿会与下轴套相抵并挤压,另一侧的密封齿与下轴套避免相贴和。
2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缓冲限位件包括
30.限位缓冲帽,所述的限位缓冲帽设置在限位孔底部,限位缓冲帽与限位孔底部相抵的一端外壁呈锥面多段结构,底部呈平面,从而能确保限位缓冲帽的受力平衡;
31.定位套筒,所述的定位套筒插设在限位缓冲帽上,且定位套筒的一端高出限位缓冲帽同时延伸出限位孔并插入定位孔,
32.缓冲支撑头,缓冲支撑头套设在定位套筒延伸出限位孔的一端上,且所述的缓冲支撑头远离定位套筒的一端形成有封闭部,所述的封闭部抵在定位孔的底部;
33.定位杆,所述的定位杆设置在限位缓冲帽内,穿定位套筒及缓冲支撑头并从缓冲支撑头的封闭部上穿出,并在定位杆的中部一体成型有定位块,
34.缓冲套筒,所述的缓冲套筒套设在定位杆上且位于定位块靠缓冲支撑头的一侧,且缓冲套筒与定位块相抵,
35.限位缓冲簧,所述的限位缓冲簧套设在定位杆上,且限位缓冲簧的两端抵在缓冲支撑头与缓冲套筒的之间。限位缓冲簧在密封件未出现浮动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的压缩力,从而确保密封件能且在转轴的侧壁上,但压缩力并不会将密封件卡在转轴上。
3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缓冲套筒与定位套筒之间互为滑动连接,所述的定位套筒与缓冲支撑头之间互为滑动连接,且在限位支撑簧的作用下,定位套筒与缓冲支撑头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
37.所述的定位杆位于限位缓冲帽内的一端形成有增大接触部,定位杆穿出缓冲支撑头的一端与封闭部滑动连接,且定位杆穿出封闭部并插入密封件的定位孔底部,定位孔的底部形成有与定位杆滑动配合的承接孔,所述的承接孔的深度大于定位杆延伸出缓冲支撑帽的高度。
3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密封部的端面形成有密封配合部,在所述的转轴上形成有与密封配合部配合的密封接触部;
39.所述的密封配合部采用中部高两侧逐级降低的阶梯状结构,包括密封顶部,及形成在密封顶部两侧的密封阶梯部,所述的密封顶的高度及密封阶梯部中的各阶梯高度相等;
40.所述的密封接触部与密封配合部相适配,且呈中部底两侧逐级增高的阶梯状结构;且密封阶梯部的阶梯高度等于密封接触部中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高度。
4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密封配合部的密封顶部及密封阶梯部的各阶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接触翅,所述接触翅抵在转轴上密封接触部的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面上;
42.所述的密封阶梯部的阶梯数为1-4个,所述的接触翅的垂直高度与密封接触部中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高度比为1.2-1.5;接触翅的高度与接触翅的厚度比为1.3-1.8;
43.所述的密封顶部与密封阶梯部的连接处或密封阶梯部上相邻的阶梯的连接处与配合的密封接触部上的阶梯状结构所在的阶梯连接处不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有轴向位移间隙;
44.并在密封接触部阶梯状结构中各阶梯的连接处上形成有第一弧面连接部;
45.且所述的接触翅可以但不限于为倾斜翅或垂直翅结构。
4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每个所述的接触翅的端面形成有接触弧面部,所述的接触翅通过接触弧面部与密封接触部相抵,且在所述的第一密封部内一体成型有加强筋,所述的加强筋与转轴同轴设置,且在加强筋靠转轴的一侧上形成有分别向每个接触翅内延伸的延伸筋,
47.且在所述转轴的侧壁上形成有与密封件密封接触的呈内凹的密封段,所述的密封段包括中间承接段及设置在中间承接段两侧的弧形密封段,所述的中间承接段与转轴的侧壁同轴设置;
48.所述的密封抵触部与弧形密封段相抵,且密封接触部截面所在的圆内且于弧形密封段所在的圆;
49.所述的密封接触部形成在中间承接段的中部;
50.并在所述的密封支撑沿靠转子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的拆卸盖板,所述的密封槽形成在密封支撑沿与拆卸盖板之间。
5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
52.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设置在电机的一侧,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控制电机的运行,
53.浮球,所述的浮球固定设置在电机带控制器的一侧外侧,通过设置浮球可以做浮水泵,大流量排灌用;若把电机轴朝上,换上增氧叶轮可以做为增氧泵使用,把浮球拿掉可以做为潜水泵使用,换上铁泵头铁叶轮可以做大流量排污泵使用,换上轴流式叶轮,可以做为城市排涝用。
54.光电报警器,所述的光电报警器固定设置在浮球上,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55.在密封支撑沿靠转子本体一侧的下轴套与止动组件之件形成有承接腔,在所述的承接腔内设置有传感器,感应传感器可以为湿度传感器或水浸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与检测下轴套内是否有水;传感器为湿度传感器时,通过在控制器内设置一个判断下轴套内有水的湿度值,当达到这个值则判断下轴套内有水,湿度传感器选用能在湿度100%的情况下保持24小时工作的传感器,从而防止湿度传感器被浸泡损坏;若为水浸传感器时,则水接触水传感器使其触发则控制器判断下轴套内有水;其中控制器控制电机运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步骤s1,控制器通电,延迟h1时间后进入步骤s2;
57.步骤s2,通过传感器检测下轴套内是否有水,若为否则进入步骤s6,若为是则进入步骤s3;
58.步骤s4,通过控制器确定传感器检测下轴套内的有水所存在的时间,当持续的时间大于h2则进入步骤s5,当持续时间小于h2时则进入步骤s6;
59.步骤s5,当传感器检测到下轴套内的有水所存在的时间大于h2时则控制器控制光电报警器报警;
60.步骤s6,当传感器检测到下轴套内的有水所存在的时间小于h2或未检测到下筒体内有水存在时,则控制器控制电机启动,后进入步骤s7;
61.步骤s7,控制器始终通过传感器检测下轴套内是否有水,当未检测到水则一直保持在步骤s7,当检测到下轴套内的有水则进入步骤s8;
62.步骤s8,控制器控制电机停止并控制光电报警器报警。
6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通过冷却吸水叶轮及排水口与上进水腔连通的设置能确保电机内部水的流速,从而确保电机的冷却效果;而设置的密封件能防止上进水腔侧的水进入下轴套内后进入转子本体内,从而确保转子本体良好的密封效果;上述控制方式,能在下轴套内进水时及时响应并报警,从而及时停止电机的工作并进行维修,从而能降低对电机的损坏。
附图说明
6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65.图2是图1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66.图3是图2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67.图4是本发明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68.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部件名称:1-泵体、2-机壳、3-转子本体、4-转轴、5-上端盖、6-下端盖、7-上轴套、8-下轴套、9-安装沿、10-过滤挡板、11-过滤丝棉块、12-限位支撑沿、13-冷却吸水叶轮、14-密封支撑沿、15-密封件、16-滤芯、17-轴向止推组件、18-密封槽、19-限位凸部、20-限位槽、21-承接圆角部、22-第一密封部、23-轴面接触部、24-定位孔、25-限位孔、26-密封延伸部、27-密封抵触部、28-支撑筋、29-支撑部、30-限位缓冲帽、31-定位套筒、32-缓冲支撑头、33-封闭部、34-定位杆、35-定位块、36-缓冲套筒、37-限位缓冲簧、38-增大接触部、39-加强筋、40-延伸筋、41-中间承接段、42-弧形密封段、43-控制器、44-浮球、45-光电报警器、46-传感器、47-密封齿、48-密封配合部、48a-密封顶部、48b-密封阶梯部、49-密封接触部、50-接触翅、51-接触弧面部、52-定子。
具体实施方式
69.参照图1至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70.一种屏蔽式多用途潜水泵,包括电机及泵体1,电机包括机壳2、定子52、转子本体3、转轴4、上端盖5及下端盖6,上端盖5及下端盖6分别设置在机壳2的两端,定子52和转子本体3设置在机壳2内,转轴4固定设置在转子本体3上;上端盖5向机壳2内延伸处出有上轴套7,下端盖6向机壳2内延伸出有下轴套8,且转轴4从上轴套7及下轴套8中穿过并延伸入泵体1,转子本体3位于上轴套7与下轴套8之间,并在靠上端盖5一侧的转轴4固定上设置有与转子本体3相抵的止动耐磨片,止动耐磨片不与上轴套7接触;转子本体3包括转子和屏蔽套,屏蔽套呈筒状且的靠上端盖5的一侧为封闭端,封闭端上形成有供转轴4穿过的轴孔,止动耐磨片抵在屏蔽套封闭端的外侧;机壳2为内外双层结构,两层机壳2之间形成屏蔽腔,定子52安装于屏蔽腔内,且屏蔽腔内填充有树脂;所述的上端盖5还包括:
71.安装沿9,所述的安装沿9一体成型在上端盖5上且向机壳2相反的方向延伸,
72.过滤挡板10,所述的过滤挡板10上带有通孔并固定设置在安装沿9上,
73.过滤丝棉块11,在安装沿9与过滤挡板10之间形成过滤腔室,所述的过滤丝棉块11设置在过滤腔室内,
74.限位支撑沿12,在上轴套7内且靠上端盖5外端面的一侧内一体成型有限位支撑沿12,转轴4与限位支撑沿12之间形成有间隙,且转轴4的一端从靠近上端盖5端面的限位支撑沿12一侧延伸出,
75.冷却吸水叶轮13,所述的冷却吸水叶轮13设置在靠限位支撑沿12一侧的转轴4的端上;
76.内挡板,在上轴套7与上端盖5同轴设置,且在上端盖5的端面设置有与上轴套7内部连通的过水孔,
77.所述的下端盖6还包括,
78.密封支撑沿14,在下轴套8内且靠转子本体3的方向的一侧内一体成型有密封支撑沿14,在所述的转轴4与密封支撑沿14间隙配合;
79.并在密封支撑沿14远离转子本体3一侧的下轴套8上设置有与转轴4侧壁相抵的密封件15,且在定子52内侧的机壳2与转子本体3之间形成有过留间隙,并在下端盖6位于下轴套8的外侧设置有连通机壳2内部与泵体1的排水口,排水口上设置有滤芯16;泵体1的中部设置有与状轴固定连接的泵轮,泵体1位于泵轮的两侧形成有上进水腔与下进水腔,泵体1的侧壁一端设置有与上进水腔连通的上进水口,泵体1远离电机的一端形成有与下进水腔连通的下进水口,且在本体的侧壁中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的排水口与上进水腔连通。
80.当潜水泵放入水中运行时,冷却吸水叶轮13会在状轴的带动下旋转,从而使得外部的水经过过滤挡板10再经过设置有过滤丝棉块11的过滤腔室,后通过转轴4与限位支撑沿12之间的间隙进入上轴套7内,后再通过上轴套7与止动耐磨片之间的缝隙进入定子52与转子本体3之间形成有过留间隙,最后充下端盖6的排水口进入上进水腔。且通过冷却吸水叶轮13及排水口与上进水腔连通的设置能确保电机内部水的流速,从而确保电机的冷却效果;而设置的密封件15能防止上进水腔侧的水进入下轴套8内后进入转子本体3内,从而确保转子本体3良好的密封效果。
81.实施例二
8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的电机还包括:
83.轴向止推组件17,所述的止动组件抵在转子本体3的屏蔽套带开口的一端,且转子本体3与下轴套8之间,包括从转子本体3向下轴套8方向依次设置的石墨推力片,合金摩擦片及万向微调摩擦片座,而下轴套8的端面形成有与冷却吸水叶轮13相抵的密封限位沿;
84.在密封支撑沿14远离转子本体3一侧的下轴套8上设置有密封槽18,所述的密封件15设置在密封槽18上;
85.在所述的密封槽18的两侧壁上设置限位凸部19,
86.所述的密封件15的两侧设置有与限位凸部19相抵且滑动配合的限位槽20,限位槽20与限位凹部相抵能确保密封件15与密封槽18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87.所述的限位槽20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的限位凸部19为由第一抵触部、中间接触部及第二抵触部依次连接形成的等腰梯形,中间接触部与限位槽20的底部相抵,并在所述的第一抵触部与中间接触部的连接处及第二抵触部与中间接触部的连接处上分别设置有承接圆角部21;
88.其中所述的等腰梯形状的限位凸部19的高度为h1,下底长度为l1,所述的限位槽20的深度为h2,宽度为l2,所述的h1>h2,所述的l2>l1。电机的转轴4为喷瓷转轴4,为了降低密封件15的磨损,可在密封件15涂覆一层耐磨涂层,从而能提高密封件15的耐磨效果,从而确保密封件15的使用寿命。
89.通过密封槽18的设置能用于固定密封件15,从而确保密封件15安装的稳定性,密封件15两侧的限位槽20与密封槽18两侧的限位凸部19配合;而由于限位凸部19的高度为h1,下底长度为l1,限位槽20的深度为h2,宽度为l2,h1>h2,l2>l1,从而是的密封件15能在密封槽18上进行径向方向上的位移浮动,从而能在转轴4出现抖动时确保密封件15能抵住状轴,从而确保密封件15与转轴4之间的密封效果。
90.实施例三
9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的密封件15设置在密封槽18上,且密封件15远离密封槽18的一端延伸出密封槽18;
92.所述的密封件15延伸出密封槽18的一端与转轴4相抵且与转轴4旋转配合;并在所述的密封件15延伸出密封槽18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密封部22,所述的第一密封部22的截面呈半圆状,密封件15通过第一密封部22与转轴4密封配合;
93.在密封件15与密封槽18底部相抵的一端形成弧面承接部,在所述的弧面承接部的中部形成有轴面接触部23,所述的轴面接触部23与密封槽18底部之间形成有浮动间隙。
94.通过密封件15延伸出密封槽18,从而能在确保密封件15能抵在转轴4上的同时也能防止转轴4与下轴套8相抵;而在密封件15延上形成的截面为半圆状的第一密封部22,通过弧面与转轴4侧壁的轴面进行配合能降低密封件15的磨损,从而确保了密封件15的使用寿命。而在密封件15与密封槽18底部相抵的一端形成弧面承接部,通过弧形的过渡能减少与密封槽18之间的摩擦力;在弧面承接部的中部形成有轴面接触部23,轴面接触部23与密封槽18底部之间形成有浮动间隙,浮动间隙的设置为密封件15径向位移提供了空间,从而减少密封件15在径向位移时与密封槽18之间的挤压。
95.实施例四
96.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所述密封件15的轴面接触部23上设置有若干按圆柱均匀分布的定位孔24,在所述的密封槽18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按圆柱均匀分布的且与定位孔24一一对应的限位孔25,并在对应设置的定位孔24与限位孔25之间设置有缓冲限位件,
97.在所述密封件15的第一密封部22所在的一端两侧一体成型有向外延伸并分别抵向转轴4侧壁的密封延伸部26,密封延伸部26的截面呈弧形,密封件15两侧的密封延伸部26互为对称设置且处在同一圆弧上,
98.在所述的密封延伸部26的末端一体成型有截面呈圆形的密封抵触部27,密封抵触部27圆形截面的圆心与密封延伸部26所在的圆弧重合,所述的密封延伸部26通过末端的密封抵触部27与转轴4的侧壁相抵;
99.并在所述的密封件15内一体成型有两端分别向密封件15两侧的密封延伸部26内延伸的支撑筋28;所述的支撑筋28的截面呈弧形,且分别延伸入密封延伸部26末端的密封抵触部27内;所述的支撑筋28位于密封延伸部26的中部,且在支撑筋28延伸人密封抵触部27内的末端形成有弧形钩状的支撑部29,弧形的支撑部29所在的圆内切于弧形的支撑筋28所在的圆;支撑筋28可以由弹簧钢片或者其它弹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100.并在密封件15两侧的密封延伸部26的中部形成有向下轴套8方向延伸并与下轴套8相抵的密封齿47,在密封件15不出现浮动的情况下,其中一侧的密封齿47会与下轴套8相抵并挤压,另一侧的密封齿47与下轴套8避免相贴和。
101.通过缓冲限位件与定位孔24及限位孔25的配合,能避免密封件15出现旋转;而在密封件15两侧形成有延伸并分别抵向转轴4侧壁的密封延伸部26,通过密封延伸部26与第一密封部22在转轴4上进行三重密封,从而确保了密封件15与转轴4之间良好的密封性;而在密封延伸部26的末端设置的与转轴4侧壁相抵的密封接触部49,通过弧面与转轴4侧壁的轴面进行接触,能确保密封效果的同时还能降低密封接触部49的磨损;在密封件15内设置的支撑筋28能对密封延伸部26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防止密封延伸部26变型,支撑筋28末端设置的支撑部29在密封接触部49受力时对其起到良好的支撑与加强的作用。弧形的支撑部29所在的圆内切于弧形的支撑筋28所在的圆,从而能确保支撑部29良好的支撑效果;密封抵触部27圆形截面的圆心与密封延伸部26所在的圆弧重合,从而能确保密封延伸部26与密封接触部49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而密封件15不出现浮动的情况下,其中一侧的密封齿47会与下轴套8相抵并挤压,另一侧的密封齿47与下轴套8避免相贴和,从而使得在密封件15出现浮动的情况下总确保有一侧的密封齿47会与下轴套8密封配合,从而确保了密封件15与轴套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102.实施例五
103.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的缓冲限位件包括
104.限位缓冲帽30,所述的限位缓冲帽30设置在限位孔25底部,限位缓冲帽30与限位孔25底部相抵的一端外壁呈锥面多段结构,底部呈平面,从而能确保限位缓冲帽30的受力平衡;
105.定位套筒31,所述的定位套筒31插设在限位缓冲帽30上,且定位套筒31的一端高出限位缓冲帽30同时延伸出限位孔25并插入定位孔24,
106.缓冲支撑头32,缓冲支撑头32套设在定位套筒31延伸出限位孔25的一端上,且所述的缓冲支撑头32远离定位套筒31的一端形成有封闭部33,所述的封闭部33抵在定位孔24的底部;
107.定位杆34,所述的定位杆34设置在限位缓冲帽30内,穿定位套筒31及缓冲支撑头32并从缓冲支撑头32的封闭部33上穿出,并在定位杆34的中部一体成型有定位块35,
108.缓冲套筒36,所述的缓冲套筒36套设在定位杆34上且位于定位块35靠缓冲支撑头32的一侧,且缓冲套筒36与定位块35相抵,
109.限位缓冲簧37,所述的限位缓冲簧37套设在定位杆34上,且限位缓冲簧37的两端抵在缓冲支撑头32与缓冲套筒36的之间。限位缓冲簧37在密封件15未出现浮动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的压缩力,从而确保密封件15能且在转轴4的侧壁上,但压缩力并不会将密封件15卡在转轴4上。
110.通过支撑杆上的定位对缓冲套筒36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而缓冲套筒36与缓冲支撑头32在限位缓冲簧37的作用下能起到良好的弹性缓冲的效果,从而使得缓冲支撑筒能相对定位套筒31滑动,从而使得密封件15能出现弹性的径向方向上的移动,进而确保密封件15能与转轴4牢牢得贴合。其中限位缓冲帽可以由缓冲橡胶或塑料等制成,缓冲支撑头、定位杆、缓冲套筒及定位套筒可以由铝合金制成。
111.实施例六
112.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的缓冲套筒36与定位套筒31之间互为滑动连接,所述的定位套筒31与缓冲支撑头32之间互为滑动连接,且在限位支撑簧的作用下,定位套筒31与缓冲支撑头32的底部之间形成有缓冲间隙;
113.所述的定位杆34位于限位缓冲帽30内的一端形成有增大接触部38,定位杆34穿出缓冲支撑头32的一端与封闭部33滑动连接,且定位杆34穿出封闭部33并插入密封件15的定位孔24底部,定位孔24的底部形成有与定位杆34滑动配合的承接孔,所述的承接孔的深度大于定位杆34延伸出缓冲支撑帽的高度。
114.通过缓冲间隙能在密封件15出现浮动的情况下为缓冲支撑头32提供位移的空间,增大接触部38的设置能在定位杆34在受力时增大定位杆34与限位缓冲帽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降低定位杆34穿破限位缓冲帽30的情况出现;而承接孔的设置能为密封件15浮动提高空间,避免定位杆34穿破密封件15。
115.实施例七
116.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所述第一密封部22的端面形成有密封配合部48,在所述的转轴4上形成有与密封配合部48配合的密封接触部49;
117.所述的密封配合部48采用中部高两侧逐级降低的阶梯状结构,包括密封顶部48a,及形成在密封顶部48a两侧的密封阶梯部48b,所述的密封顶的高度及密封阶梯部48b中的各阶梯高度相等;
118.所述的密封接触部49与密封配合部48相适配,且呈中部底两侧逐级增高的阶梯状结构;且密封阶梯部48b的阶梯高度等于密封接触部49中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高度。
119.通过密封配合部48采用中部高两侧逐级降低的阶梯状结构,通过密封配合部48中的密封顶部48a及密封阶梯部48b与密封接触部49接触,从而实现了多段密封的效果,而封阶梯部的阶梯高度大于或等于密封接触部49中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高度,从而能确保封阶梯部的阶梯面等于密封接触部49中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面配合的密封性能。
120.实施例八
121.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密封配合部48的密封顶部48a及密封阶梯部48b的各阶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接触翅50,所述接触翅50抵在转轴4上密封接触部49的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面上;
122.所述的密封阶梯部48b的阶梯数为1-4个,所述的接触翅50的垂直高度与密封接触部49中阶梯状结构的阶梯高度比为1.2-1.5;接触翅50的高度与接触翅50的厚度比为1.3-1.8;
123.所述的密封顶部48a与密封阶梯部48b的连接处或密封阶梯部48b上相邻的阶梯的连接处与配合的密封接触部49上的阶梯状结构所在的阶梯连接处不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有轴向位移间隙;
124.并在密封接触部49阶梯状结构中各阶梯的连接处上形成有第一弧面连接部;
125.且所述的接触翅50可以但不限于为倾斜翅或垂直翅结构。
126.通过在密封配合部48的密封顶部48a及密封阶梯部48b的各阶梯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接触翅50,密封配合部48通过接触翅50与密封接触部49的阶梯面接触,从而能减少密封配合部48与密封接触部49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减小磨损;密封顶部48a与密封阶梯部
48b的连接处或密封阶梯部48b上相邻的阶梯的连接处与配合的密封接触部49上的阶梯状结构所在的阶梯连接处不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有轴向位移间隙,从而在转轴4出现轻微轴向偏移时也能确保密封件15与转轴4之间的密封效果;接触翅50可以但不限于为倾斜翅或垂直翅结构;密封阶梯部48b的阶梯数为1-4个,从而能确保密封阶梯部48b的密封效果;接触翅50的高度与接触翅50的厚度比为1.3-1.8,从而能确保接触翅50的结构强度。
127.实施例九
128.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每个所述的接触翅50的端面形成有接触弧面部51,所述的接触翅50通过接触弧面部51与密封接触部49相抵,且在所述的第一密封部22内一体成型有加强筋39,所述的加强筋39与转轴4同轴设置,且在加强筋39靠转轴4的一侧上形成有分别向每个接触翅50内延伸的延伸筋40,
129.且在所述转轴4的侧壁上形成有与密封件15密封接触的呈内凹的密封段,所述的密封段包括中间承接段41及设置在中间承接段41两侧的弧形密封段42,所述的中间承接段41与转轴4的侧壁同轴设置;
130.所述的密封抵触部27与弧形密封段42相抵,且密封接触部49截面所在的圆内且于弧形密封段42所在的圆;
131.所述的密封接触部49形成在中间承接段41的中部;
132.并在所述的密封支撑沿14靠转子本体3的一侧设置有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的拆卸盖板,所述的密封槽18形成在密封支撑沿14与拆卸盖板之间。
133.通过在接触翅50的端面形成接触弧面部51,通过弧面与密封接触部49接触,再减小接触面积的同时确保密封的效果,设置的加强筋39与延伸筋40的配合能降低接触翅50出现变型的概率,从而提高接触翅50的结构强度;而在转轴4的侧壁设置弧形密封部,通过弧面与密封抵触部27配合既能确保密封也能降低磨损;密封支撑沿14靠转子本体3的一侧设置有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的拆卸盖板,所述的密封槽18形成在密封支撑沿14与拆卸盖板之间,从而能便于密封件15的安装及限位凸部19的加工等。
134.实施例十
135.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包括
136.控制器43,所述的控制器43设置在电机的一侧,电机与控制器43电连接,控制器43控制电机的运行,
137.浮球44,所述的浮球44固定设置在电机带控制器43的一侧外侧,通过设置浮球44可以做浮水泵,大流量排灌用;若把电机轴朝上,换上增氧叶轮可以做为增氧泵使用,把浮球44拿掉可以做为潜水泵使用,换上铁泵头铁叶轮可以做大流量排污泵使用,换上轴流式叶轮,可以做为城市排涝用。
138.光电报警器45,所述的光电报警器45固定设置在浮球44上,且与控制器43电连接;
139.在密封支撑沿14靠转子本体3一侧的下轴套8与止动组件之件形成有承接腔,在所述的承接腔内设置有传感器46,感应传感器46可以为湿度传感器46或水浸传感器46,传感器46与控制器43电连接,用与检测下轴套8内是否有水;传感器46为湿度传感器46时,通过在控制器43内设置一个判断下轴套8内有水的湿度值,当达到这个值则判断下轴套8内有水,湿度传感器46选用能在湿度100%的情况下保持24小时工作的传感器46,从而防止湿度传感器46被浸泡损坏;若为水浸传感器46时,则水接触水传感器46使其触发则控制器43判
断下轴套8内有水;其中控制器43控制电机运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0.步骤s1,控制器43通电,延迟h1时间后进入步骤s2;
141.步骤s2,通过传感器46检测下轴套8内是否有水,若为否则进入步骤s6,若为是则进入步骤s3;
142.步骤s4,通过控制器43确定传感器46检测下轴套8内的有水所存在的时间,当持续的时间大于h2则进入步骤s5,当持续时间小于h2时则进入步骤s6;
143.步骤s5,当传感器46检测到下轴套8内的有水所存在的时间大于h2时则控制器43控制光电报警器45报警;
144.步骤s6,当传感器46检测到下轴套8内的有水所存在的时间小于h2或未检测到下筒体内有水存在时,则控制器43控制电机启动,后进入步骤s7;
145.步骤s7,控制器43始终通过传感器46检测下轴套8内是否有水,当未检测到水则一直保持在步骤s7,当检测到下轴套8内的有水则进入步骤s8;
146.步骤s8,控制器43控制电机停止并控制光电报警器45报警。
14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控制方式,能在下轴套8内进水时及时响应并报警,从而及时停止电机的工作并进行维修,从而能降低对电机的损坏。
148.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