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9:05: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2.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能源能够被合理利用,另一部分能源则以不同形式变成了余热余能:这些余热余能可以直接排放,但是余热余能的直接排放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从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需要对余热余能进行进一步的回收利用;具体的,有些能源消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低温余热蒸汽,也就是乏气,对这些乏气的回收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消耗过快的问题以及能源消耗过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3.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4010054u,一种用于生产无水氟化氢的蒸汽冷凝液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水箱、第一蛇形换热管、出液管、第二蛇形换热管、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回收水箱的上方安装有进水管,进水管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水泵和第一电磁阀,回收水箱内设置分别设置有第一蛇形换热管和第二蛇形换热管;所述第一蛇形换热管的下方右侧连接有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下方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收水箱的上方右侧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回收水箱左侧内壁的下方安装有第二水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蛇形换热管和第二蛇形换热管之间的配合使用,能够对蒸汽冷凝液进行两次换热,使余热回收更加充分。蒸汽在第一蛇形换热管内进行冷凝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水箱的水温升高,使越靠近进液管端的水温越高,形成水箱上部的水温高于水箱下部的水温,因此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水温仅仅是水箱上部的水温,形成水温差距增大;并且第二蛇形换热管和第一蛇形换热管相互垂直交错设置,使蒸汽冷凝形成的冷凝水通过第二蛇形换热管沿水箱的高度方向往复流动,由于水箱上部的水温升高容易形成水温高于冷凝水的温度,降低了冷凝水的放热;并且利用大量的水泵促进循环,使结构复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放热快速的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蓄水箱,所述蓄水箱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蓄水箱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所述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液化室,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蓄水箱侧壁,所述液化室位于所述蓄水箱的中上部,所述液化室底部连通放热室,所述放热室的上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低于所述液化室的底部,所述出口连通所述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位于所述放热室的下部,所述循环管的出水口贯穿所述蓄水箱侧壁,所述出水口的位置低于所述出口。
7.作为限定,所述液化室由所述蓄水箱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所述液化室连通若干
液化腔,各所述液化腔沿所述液化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作为另一种限定,各所述液化腔分别设有放热腔,各所述放热腔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放热室与所述放热腔相连通。
9.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放热室与所述放热腔分别呈板状结构。
10.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进水管设有第一电磁阀和水泵,所述第一电磁阀电连接 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水泵。
11.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出水管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电连接所述plc 控制器。
12.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蓄水箱设有第一水位传感器和第二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箱的顶部,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蓄水箱的底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13.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蓄水箱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14.作为另一种限定,沿所述蓄水箱的高度方向设有循环通道,所述循环通道内设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15.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循环通道分别位于所述蓄水箱的两侧。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7.本实用新型的蓄水箱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液化室,进气管的另一端贯穿蓄水箱侧壁,液化室位于蓄水箱的中上部,液化室底部连通放热室,放热室的上部设有出口,出口低于液化室的底部,出口连通循环管,循环管位于放热室的下部,循环管的出水口贯穿蓄水箱侧壁,出水口的位置低于出口;这种设置结构简单,蒸汽冷凝液通过进气管进入液化室,蒸汽冷凝液在液化室内液化放热使蓄水箱中上部的水温升高,中上部水温升高形成热水,热水向蓄水箱的顶部流动形成对流,增加了热量扩散,提高了放热速度;液化后的冷凝水进入放热室,冷凝水在放热室内继续放热,使蓄水箱中下部的水温升高,加快了放热速度;冷凝水通过液位差由放热室流入循环管,并在循环管内流动,使系统结构简单;冷凝水在蓄水箱的底部继续放热,使蓄水箱底部的水温升高,增加了放热面积,延长了放热时间,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主要利用热水上升形成对流,加快放热速度;利用温度差使冷凝水多阶段放热,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综上,本实用新型利用热水上升形成对流,加快放热速度;利用温度差使冷凝水多阶段放热,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适用于蒸汽冷凝液余热回收。
附图说明
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蓄水箱的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化室、放热室和循环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热室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液化室的剖视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蓄水箱的截面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图。
27.标注部件:1-蓄水箱,101-进水管,102-出水管,2-进气管,3-液化室,301
‑ꢀ
液化腔,4-放热室,401-放热腔,5-循环管,6-第一电磁阀,7-水泵,8-plc控制器, 9-第二电磁阀,10-第一水位传感器,11-第二水位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3-循环通道,14-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实施例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
30.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凝液余热回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蓄水箱1,蓄水箱 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进水管101和出水管102,出水管102位于蓄水箱1的底部,蓄水箱1内部设有冷凝液放热单元,冷凝液放热单元包括进气管2、液化室3、放热室4和循环管5,进气管2的一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通液化室3,进气管2的另一端贯穿蓄水箱1的侧壁,进气管2和蓄水箱1连接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进气管2和蓄水箱1之间还可以通过橡胶密封件密封,进气管2远离液化室3端通过法兰连接蒸汽冷凝液,液化室3位于蓄水箱1的中上部,液化室3通过进气管2固定,液化室3还可以通过支架固定连接蓄水箱1的内壁,使液化室3稳定性增加;这种设置通过蒸汽冷凝液在液化室3内冷凝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热水向上流动形成对流,使蓄水箱1中部、上部和顶部的水温升高,增加了放热速度;液化室3底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放热室4,这种设置使液化室3内的冷凝水进入放热室4继续放热,使蓄水箱1中下部的水温升高,增加了放热面积、延长了放热时间,加快了放热速度;放热室4的上部设有出口,出口低于液化室3的底部,出口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循环管 5,循环管5位于放热室4的下部,即循环管5位于蓄水箱1的底部,循环管5的出水口贯穿蓄水箱1侧壁,出水口的位置低于出口,优选出水口的位置低于出口高于循环管5,这种设置通过液位差使冷凝水流出放热室4,并在循环管5内流动,使系统的结构简单,增加了放热面积,延长了放热时间,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出水口的位置低于出口高于循环管5,这种设置延长了冷凝水在循环管5内的流动时间,进一步增加了冷凝水的放热时间,提高了余热的回收效率;出水口流出的冷凝水进入下一阶段利用;在工作时,首先,通过进水管101向蓄水箱1内注入冷水,之后,蒸汽冷凝液通过进气管2进入液化室3,并在液化室3内冷凝放热形成冷凝水,冷凝水进入放热室4继续放热,放热室4内的冷凝水经过出口流入循环管5继续放热,冷凝水由循环管5的出水口流出,最后,蓄水箱1内的冷水吸收热量由出水管102排出;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使结构简单,放热快速,提高了余热的回收利用效率。
31.本实施例液化室3的一个优选结构为,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液化室3由蓄水箱1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液化室3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通多个液化腔 301,多个液化腔301沿液化室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这种设置增加了放热面积,提高了放热效率,优选放热室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进一步增加了放热面积,提高了放热效率;多个液化腔301分别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放热腔401,多个放热腔401 之间相互连通,多个放热腔401之间通过底部相互连通,放热室4与放热腔401相连通,放热室4与放热腔401底部相连通,放热室4的
出口也可以设置在放热腔401上,即放热腔401上部设有出口,这种设置使每个放热腔401形成的冷凝水通过放热室4 的出口流入循环管5;优选放热腔401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增加了放热面积,提高了放热效率;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增加了放热面积,提高了放热效率。
32.本实施例蓄水箱1的一个优选结构为,如图2、图6、图7所示,进水管101法兰连接第一电磁阀6,第一电磁阀6通过电线连接plc控制器8,plc控制器8通过电线连接电源,进水管101通过螺栓连接水泵7,水泵7通过电线连接plc控制器8,这种设置可以节省了人工,实现了注水的自动化;出水管102通过法兰连接第二电磁阀9,第二电磁阀9通过电线连接plc控制器8,实现了蓄水箱1排出自动化,提高了劳动效率;蓄水箱1的顶部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水位传感器10,第一水位传感器10 电连接plc控制器8,蓄水箱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第二水位传感器11,第二水位传感器11电连接plc控制器8,蓄水箱1的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温度传感器12,温度传感器12用于测量蓄水箱1内的水温,温度传感器12电连接plc控制器8,沿蓄水箱 1的高度方向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循环通道13,循环通道13内设有循环泵14,循环泵14电连接plc控制器8,这种设置使蓄水箱1上部的水流和下部的水流进行充分混合,使蓄水箱1内的水温达到一致;温度传感器12与循环通道13为别位于蓄水箱1的两侧,这种设置提高了温度传感器12的测温准确性,plc控制器8、第一电磁阀6、水泵7、第二电磁阀9、第一水位传感器10、第二水位传感器11、循环泵14 和温度传感器12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程序,通过plc控制器8设置阈值,实现了蓄水箱1的注水、排水自动化,节省了人工;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节省了人工,实现了蓄水箱1的注水、排水自动化。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34.在工作时,首先,plc控制器8使水泵7通过进水管101向蓄水箱1内注入冷水,当水位达到第一水位传感器10位置时,plc控制器8使水泵7停止注水,并关闭第一电磁阀6,之后,蒸汽冷凝液通过进气管2进入液化室3和各个液化腔301,并在液化室3和各个液化腔301内冷凝放热形成冷凝水,放出热量用于使蓄水箱1的水温升高,冷凝水进入放热室4和各个放热腔401继续放热,加热蓄水箱1的水温,放热室4和各个放热腔401内的冷凝水经过出口流入循环管5继续放热,冷凝水由循环管 5的出水口流出,同时plc控制器8使循环泵14转动,同时温度传感器12用于检测蓄水箱1的水温,最后,当水温达到设定阈值时,plc控制器8打开第二电磁阀9,使蓄水箱1内的热水由出水管102排出,当蓄水箱1内水位达到第二水位传感器11 处时,plc控制器8关闭第二电磁阀9,打开第一电磁阀6,并使水泵7向蓄水箱1 内注入冷水。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