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污水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1:07: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流体输送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地铁站、大型商场、医院等人流量密集的大型建筑中,污水产生速率高,要求用于转移污水的泵具有连续运行的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目前常用的方案是采用潜污泵对污水进行转移。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发明人认为:潜污泵安装在干式环境中时,散热条件较差,在长时间连续运转中,潜污泵的电机会长时间发热,存在损坏甚至烧毁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对安装在干式环境中的泵进行长期稳定有效的降温,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提升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水提升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污水提升装置,包括壳体、驱动件以及夹套;壳体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夹套包覆在驱动件上并与驱动件外壁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经不同的通路分别同出水口和进水口连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过程中,驱动件驱动壳体内的叶轮定轴转动,将介质从进水口吸入并从出水口排出。在此过程中,进水口较出水口压力更低,因此出水口处的部分介质会经过通路进入夹套与驱动件外壁之间的容纳空间内,并与驱动件外壁接触后经另一通路排出至进水口处。这部分吸收了驱动件热量的介质会随进水口处的介质一同经叶轮带动由出水口排出。在上述过程中,在叶轮带动介质转移的同时通过这部分介质实现了对驱动件的冷却,即只需要叶轮工作即可在不需要外加冷却系统的前提下对驱动件进行了冷却,能够减小驱动件长时间工作烧坏的可能,提高了本装置的可靠性。
7.可选的,将出水口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路位于驱动件的顶部,将进水口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路位于驱动件的底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口处的介质进入容纳空间后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即介质会在驱动件的外壁上流动后排出至进水口处。上述过程使得流入容纳空间内的介质充分与驱动件外壁接触,能够与驱动件外壁之间实现时间更久的热交换,使得驱动件的冷却效果得到了提高。
9.可选的,壳体上固定连接有将所述容纳空间与进水口连通的回水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回水管为容纳空间内完成了热交换的介质提供流动至进水口的通道,介质进入容纳空间的过程中会将部分杂质带入容纳空间内,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拆卸回水管对容纳空间进行清理,减小容纳空间内杂质沉淀进而影响散热效果的可能。
11.可选的,所述回水管位于进水口处的介质流动方向与进水口处的介质流动方向锐
角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口方向的介质流动方向为外部朝向叶轮方向,回水管在此处的端部的介质流动方向也是朝向叶轮方向,相对于其他设置方式,上述方案能够减小回水管中介质流出回水管时受到的来自进水口处流动的介质的阻碍,使得回水管内的介质能够顺畅进入进水口处,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
13.可选的,所述叶轮边缘与出水口处的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控制间隙。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合理配置控制间隙的尺寸,能够通过控制间隙将进入容纳空间内介质携带的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进一步减小容纳空间内杂质沉淀进而影响散热效果的可能。
15.可选的,所述控制间隙的介质流动方向与出水口的介质流动方向锐角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口方向的介质流动方向为叶轮朝向外部,控制间隙在此处的介质流动方向也是背离叶轮方向,相对于其他设置方式,上述方案能够减小介质向控制间隙内流动时受到的向出水口外流动的介质的阻碍,使得介质能够稳定且更多的进入控制间隙内,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和冷却效果。
17.可选的,壳体内壁上开设有环绕所述叶轮设置的环形流道,控制间隙的一端位于所述环形流道的侧壁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介质在叶片的带动下会在环形流道内形成与叶轮转向相同的旋涡,相较于同规格的容积泵拥有更大的扬程,同时较其他常用泵体对系统中的压力波动不敏感,适用于商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污水转移运输。
19.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将控制间隙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高压水通道。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高压水通道能够将控制间隙与容纳空间连通,使得出水口处的高压介质能够顺畅进入容纳空内部,进而与驱动件实现热交换。
21.可选的,所述叶轮包括后盖板,控制间隙位于后盖板与壳体内壁之间。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叶轮的后盖板与壳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实现控制间隙的设置,不需要对现有的部件进行再加工,且能够通过增加密封圈等形式进一步调整控制间隙的尺寸,装配加工方便,成本较低,适用性高。
23.可选的,所述后盖板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增加所述控制间隙长度的挡圈。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圈的设置增加了控制间隙的长度,相较于长度较短的控制间隙,上述方案能够对因受到介质携带的高压强而通过控制间隙开口的杂质进行有效阻碍,减小了高压介质中携带的杂质进入容纳空间内的可能,即减小容纳空间内杂质沉淀进而影响散热效果的可能。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使用过程中,驱动件驱动叶轮定轴转动,将介质从进水口吸入并从出水口排出。在此过程中,进水口较出水口压力更低,因此出水口处的部分介质会经过通路进入夹套与驱动件外壁之间的容纳空间内,并与驱动件外壁接触后经另一通路排出至进水口处。这部分吸收了驱动件热量的介质会随进水口处的介质一同经叶轮带动由出水口排出。在上述过程中,在叶轮带动介质转移的同时通过这部分介质实现了对驱动件的冷却,即只需要叶轮工作即可在不需要外加冷却系统的前提下对驱动件进行了冷却,能够减小驱动件长时间
工作烧坏的可能,提高了本装置的可靠性;2. 介质在叶片的带动下会在环形流道内形成与叶轮转向相同的纵向旋涡,相较于同规格的容积泵拥有更大的扬程,同时较其他常用泵体对系统中的压力波动不敏感,适用于商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污水转移运输。
附图说明
26.图1是实施例一中为表示各部件位置的剖视图。
27.图2是图1中为表示一种控制间隙的结构的a部放大图。
28.图3是实施例而中为表示各部件位置的剖视图。
29.图4是图3中为表示另一种控制间隙的结构的b部放大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蜗壳;111、出水口;12、进水底座;121、进水口;13、环形流道;131、挡圈;14、壳身;2、驱动件;3、叶轮;31、后盖板;4、容纳空间;5、夹套;6、回水管;7、控制间隙;8、高压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31.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为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提升装置,首先对其应用场景进行说明。本技术实施例记载的一种污水提升装置用于污水运输过程中,旨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潜污泵安装在干式环境中并长时间工作后散热效果差,导致电机烧毁的问题。本技术记载的一种污水提升装置能够在运输污水的同时通过污水实现散热,减小了干式环境中泵体长时间工作导致烧毁的可能。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水提升装置,参见图1和图2,图1是实施例一中为表示各部件位置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为表示一种控制间隙7的结构的a部放大图。污水提升装置包括壳体1、驱动件2以及叶轮3;壳体1包括进水口121和出水口111;驱动件2与壳体1固定连接并用于驱动叶轮3定轴转动。
34.具体的,壳体1包括壳身14、固定连接在壳身14上的蜗壳11以及固定连接在壳身14上的进水底座12;其中壳身14内部中空,蜗壳11上开设有与壳身14内部连通的出水口111,进水底座12上开设有与壳身14内部连通的进水口121。驱动件2固定连接(或螺栓连接)在壳身14上,且驱动件2的输出轴与叶轮3同轴固定连接,叶轮3置于壳身14内部并在驱动件2的带动下定轴转动,从而将进水口121处的介质增压并经出水口111转移运输。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选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伸入壳身14内部并与叶轮3同轴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与壳身14之间旋转密封。
35.污水提升装置还包括夹套5,夹套5包覆在驱动件2上并与驱动件2外壁之间形成容
纳空间4;容纳空间4经不同的通路分别同出水口111和进水口121连通。
36.示例性的,壳体1上固定连接有将容纳空间4与进水口121连通的回水管6,叶轮3边缘与出水口111处的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有与容纳空间4连通的控制间隙7,壳体1上设有将控制间隙7与容纳空间4连通的高压水通道8,叶轮3包括后盖板31,控制间隙7位于后盖板31与壳体1内壁之间。
37.具体的,夹套5呈套筒状套设在驱动件2的外部,且夹套5的两端分别与壳身14以及驱动件2的外壁密封连接(或固定连接),夹套5的内壁与驱动件2的外壁之间留有空隙并形成容纳空间4。
38.蜗壳11的底壁与叶轮3的侧壁之间存在有供介质通过的通道,这一通道即为控制间隙7;高压水通道8开设于壳身14上,且高压水通道8沿驱动件2的输出轴长度方向将壳身14贯穿,使得容纳空间4与控制间隙7连通。叶轮3将介质从进水口121吸入并向出水口111排出时,由于控制间隙7位于蜗壳11底壁处,即控制间隙7位于出水口111处,所以部分介质会进入控制间隙7内部,并经过高压水通道8进入容纳空间4内部,进而与驱动件2的外壁进行热交换,实现驱动件2的冷却。
39.回水管6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在进水底座12上,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壳身14上,壳身14上开设了将回水管6与容纳空间4连通的连接通道。由于进水口121处的压力较出水口111处的压力更低,所以在介质经过控制间隙7、高压水通道8进入容纳空间4内部,并与驱动件2进行了热交换后,介质能够通过回水管6流向进水口121,并在进水口121处与此处的介质混合,将驱动件2的热量携带离容纳空间4,达到对驱动件2冷却的目的。
40.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将出水口111与容纳空间4连通的通路位于驱动件2的顶部,将进水口121与容纳空间4连通的通路位于驱动件2的底部。
41.具体的,蜗壳11位于壳身14的顶部,进水底座12位于壳身14一侧,回水管6一端可拆卸连接在进水底座12的底部,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壳身14的底部。被叶轮3输送至出水口111的高压介质在经过控制间隙7以及高压水通道8进入容纳空间4后,由于进水口121处的压力较出水口111处的压力更低,且存在重力的影响,所以容纳空间4内的介质会向下移动,即介质会流经驱动件2的外壁后落在容纳空间4的底部,并经过此处的回水管6流向进水口121。介质能够更加全面的与驱动件2的外壁接触,进而实现更长时间的热交换,提高了驱动件2的冷却效果。
42.参见图3和图4,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回水管6位于进水口121处的出水方向与进水口121处的进水方向锐角设置,控制间隙7的进水方向与出水口111的出水方向锐角设置。
43.具体的,叶轮3的后盖板31边缘设有倒角,蜗壳11的底壁成型有向下延伸的凸边,使得这一凸边和倒角之间区域形成的控制间隙7呈向远离叶轮3的斜上方延伸状。由于出水口111方向的介质流动方向为叶轮3朝向外部,控制间隙7在此处的介质流动方向也是背离叶轮3方向,所以相对于其他设置方式,上述方案能够减小介质向控制间隙7内流动时受到的向出水口111外流动的介质的阻碍,使得介质能够稳定且更多的进入控制间隙7内,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和冷却效果。
44.回水管6连接出水口111的端部朝向叶轮3方向设置。进水口121方向的介质流动方向为外部朝向叶轮3方向,回水管6在此处的端部的介质流动方向也是朝向叶轮3方向,相对
于其他设置方式,上述方案能够减小回水管6中介质流出回水管6时受到的来自进水口121处流动的介质的阻碍,使得回水管6内的介质能够顺畅进入进水口121处,提高了该装置的可靠性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壳体1内壁上开设有环绕叶轮3设置的环形流道13,控制间隙7的一端位于所述环形流道13的侧壁上。
45.具体的,环形流道13开设在壳身14的内壁上,并与叶轮3同轴适配,即叶轮3将介质吸入后会在环形流道13内形成旋涡。这种设置相较于同规格的容积泵拥有更大的扬程,同时较其他常用泵体对系统中的压力波动不敏感,适用于商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污水转移运输。
46.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后盖板31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增加所述控制间隙7长度的挡圈131。
47.具体的,挡圈131同轴固定连接在后盖板31上,且挡圈131的外壁与后盖板31的外壁共面适配,由于控制间隙7是通过叶轮3的外壁与蜗壳11底壁形成的,所以通过挡圈131能够增加控制间隙7的长度,相较于长度较短的控制间隙7,上述方案能够对因受到介质携带的高压强而通过控制间隙7开口的杂质进行有效阻碍,减小了高压介质中携带的杂质进入容纳空间4内的可能,即减小容纳空间4内杂质沉淀进而影响散热效果的可能。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