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阵列的制作方法

2022-04-24 18:56: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阵列。


背景技术:

2.光伏发电站的发电量由三个因素决定:装机容量、日照辐射有效利用小时数、系统效率。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传输、上网的各环节不同程度造成电量损耗,如光伏组件的衰减、光伏阵列损耗(积雪、灰尘)、逆变器效率、箱变的效率、直流线损、交流线损、设备故障等。
3.随着光伏降本增加的需求不断进行,光伏组件端所使用的电池片的尺寸也不断增加,但是电池片尺寸增加会导致光伏组件的外部线缆传输损耗以及光伏组件内部损耗不断提升,从而降低光伏组件的效率以及功耗,进一步影响整体输出功率及系统的传输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组件阵列,至少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方向的电池片个数大于第二方向的电池片个数;多个电池串,包括第一电池串与第二电池串,电池串由电池片串联形成;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通过第一汇流条连接第一电池串的正极与负极,在第二方向上,第一二极管靠近光伏组件的边缘;第二二极管在第二方向上,位于光伏组件中部的电池串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一方向长度的1/2;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上离光伏组件的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长度的1/4。
6.另外,第二方向上,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长度的1/4且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长度的1/2。
7.另外,在第二方向上,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长度的3/8。
8.另外,电池串中电池片的个数为3~90片,电池片为切片电池,包括二分片、三分片、四分片等。
9.另外,光伏组件还包括:引出端,在第二方向上,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mm~30mm。
10.另外,光伏组件还包括:相对的正面以及背面;隔离层,隔离层与第一汇流条位于光伏组件的背面,隔离层位于光伏组件与第一汇流条之间,隔离层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11.另外,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与第一汇流条连接,第二汇流条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电池串在第二方向分为第一子电池串和第二子电池串,第一子电池串和第二子电池串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平行;第二汇流条的第一部分连接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池串的第一子电池串,第二汇流条的第二部分连接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池串的
第二子电池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12.另外,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电池片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13.另外,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三电池串和第三汇流条,第三电池串位于第一电池串与第二电池串之间,第三二极管通过第三汇流条连接第三电池串的正极和负极,第三汇流条连接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
14.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包括:多个串联的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为上述任一项的光伏组件;接线盒,接线盒位于光伏组件背面。
15.另外,接线盒包括第一接线盒和第二接线盒,第一接线盒由二极管、盒体和连接器插口组成,第二接线盒由另一二极管、盒体、线缆和连接器,连接器与相邻光伏组件的连接器插口连接。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一方向长度的1/2,相当于第一二极管或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的电池串的电池片的个数适中,可以避免二极管并联的电池片的个数过多,进而超过太阳能电池反向偏压极限,进而损坏光伏组件;第一二极管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上离光伏组件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长度的1/4,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第一汇流条的长度以及保证传输损耗最小,减短第一汇流条的长度有利于减小光伏组件的内阻,以使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较低。在电池模组间的组装中或者在光伏组件阵列中,第一二极管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上离光伏组件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长度的1/4 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接线盒上的线缆长度,从而降低接线盒内部电阻以及光伏组件串联电阻,而且提高了接线盒与光伏组件的稳固性,从而使电池模组间的组装更便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发生短路和断路的风险,也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一种电路连接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背面俯视图;
21.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的放大图;
22.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的俯视图;
23.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第二汇流条处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第二汇流条处一种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另一种电路连接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29.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一种电路连接示意图;图2 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背面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第二汇流条处一种结构示意图,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x,第一方向y的电池片个数大于第二方向x的电池片个数;多个电池串,包括第一电池串301与第二电池串302,电池串由电池片串联形成;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211和第二二极管221,第一二极管211通过第一汇流条连接第一电池串301的正极与负极,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二极管211靠近光伏组件的边缘;第二二极管221在第二方向x上,位于光伏组件中部的电池串之间;在第一方向y 上,第一二极管211和第二二极管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一方向y长度的1/2;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x上离光伏组件的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
30.第一二极管211和第二二极管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一方向长度的1/2,相当于第一二极管211或第二二极管221反向并联的电池串的电池片的个数适中,可以避免二极管并联的电池片的个数过多,进而超过太阳能电池反向偏压极限,进而损坏光伏组件;第一二极管211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x上离光伏组件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第一汇流条的长度以及保证传输损耗最小,减短第一汇流条的长度有利于减小光伏组件的内阻,以使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较低。在电池模组间的组装中或者在光伏组件阵列中,第一二极管211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x上离光伏组件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接线盒上的线缆长度,从而降低接线盒内部电阻以及光伏组件串联电阻,而且提高了接线盒与光伏组件的稳固性,从而使电池模组间的组装更便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发生短路和断路的风险,也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还包括:多个电池串构成电池阵列,第一电池串301包括若干并联的电池组。电池阵列为光伏组件的光伏阵列,光伏阵列组件以光电效应原理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池串301包括二组,分别为第三子电池串303以及第四子电池串304;第三子电池串303以及第四子电池串304均包括三个并联连接的电池组,具体来说,第三子电池串303包括三个第一电池组401、402、403;第四子电池串304包括第二电池组404、405、 406。
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池串302在第二方向x分为第一子电池串和第二子电池串,第一子电池串和第二子电池串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平行,第一子电池串与第二子电池串连接形成第二电池串302,第二电池串302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第三子电池串303以及第四子电池串 304连接,形成整体形状为矩形的电池阵列。
3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组并排设置,具体的,第三子电池串303和第四子电池串304
并排设置,即:三个第一电池组401、402、403和三个第二电池组404、405、406相邻并排设置。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还包括:引出端,引出端包括正极引出端111和负极引出端 112;端汇流条,端汇流条分别设置在电池阵列的首尾两端;正极引出端111通过其中一端汇流条电连接电池阵列100的正极端,负极引出端112通过另一端汇流条电连接电池阵列100 的负极端。
34.具体地,每串电池组均具有正极与负极,端汇流条包括第一端汇流条121以及第二端汇流条122。三个第一电池组401、402、403的正负极方向相同,第一电池组401、402、403 的正极端通过第一端汇流条121相连作为第三子电池串303的正极端,第一电池组401、402、403的负极端相连作为第三子电池串303的负极端。三个第二电池组404、405、406正负极方向相同,第二电池组404、405、406的正极端相连作为第四子电池串304的正极端,第二电池组404、405、406的负极端通过第二端汇流条122相连作为第四子电池串304的负极端。第三子电池串303和第四子电池串304的正负极方向相反。第三子电池串303的负极与第四子电池串304的正极位于同一侧并通过互联条相连。
35.进一步,引出端还包括与第三子电池串303的正极端连接的第一引出端、与第三子电池串303的负极端和第四子电池串304的正极端连接的第二引出端、与第四子电池串304的负极端连接的第三引出端。第一引出端为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端111,第三引出端为光伏组件 100的负极引出端112,即正极引出端111电连接电池阵列的正极端,负极引出端112电连接电池阵列的负极端。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211通过第一汇流条连接第一电池串301的正极与负极,具体可以为第一二极管211一端与第一汇流条电连接,第一二极管211另一端与引出端电连接,其中,第一二极管211另一端与正极引出端211电连接相当于第一二极管211连接第一电池串30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211另一端与负极引出端212电连接相当于第一二极管211 连接第一电池串301的负极,第三子电池串303具有均分的第一部分313以及第二部分323,第一部分313位于远离第四子电池串304的一侧,正极引出端111位于第三子电池串304的第一部分313内,即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一部分313内;第四子电池串304具有均分的第三部分314以及第四部分324,第四部分314位于远离第三子电池串303的一侧,负极引出端112位于第四子电池串304的第四部分324,即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一部分313内。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三子电池串303的第一部分313;另一个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四子电池串304的第四部分324,或者正极引出端111位于第三子电池串303的第一部分313;负极引出端112位于第四子电池串304的第四部分324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正极引出端111、负极引出端112的长度,从而减小光伏组件内电池阵列的内阻,以使光伏组件的总输出损耗较低。在电池模组间的组装,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三子电池串303的第一部分313;另一个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四子电池串304的第四部分324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接线盒的线缆长度,从而降低传输电阻,而且提高了接线盒与正极引出端111连接或者接线盒与负极引出端112 连接的稳固性,从而使电池模组间的组装更便捷,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发生短路和断路的风险,也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总输出损耗过大的问题。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一方向y上,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电池阵列的端部或者正极引出端111和负极引出端112位于电池阵列的端部,减少了正极引出端111和负极引出端112 的长度,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内部电阻,进而降低了光伏组件的传输损耗。在另一些实施
例中,正极引出端111或负极引出端112的一者位于电池阵列的端部。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不对正极引出端111和负极引出端112平行于光伏组件的第一方向y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只需满足在沿第二方向x上,第一二极管211靠近边缘即可。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x上,第一二极管211和第二二极管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且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2,再具体些,第一二极管211和第二二极管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3/8,具体可以为3/8、7/12、4/9或者1/2,此距离范围相当于进一步阐述了第一二极管221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二极管221靠近组件边缘的距离,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接线盒内的线缆长度,从而降低接线盒内部电阻以及光伏组件串联电阻,而且提高了接线盒与光伏组件的稳固性,从而使电池模组间的组装更便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发生短路和断路的风险,也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并联的电池组的个数为奇数时,电池阵列最外侧的电池串中间位置为电池组的中间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并联的电池组的个数为偶数时,电池串中间位置可以为相邻的电池组之间。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引出端111与电池串之间以及负极引出端112与电池串组之间还包括绝缘层113,正极引出端111或者负极引出端112与绝缘层113的一面粘接固定,绝缘层 113的另一面贴附于电池串背面,以实现正极引出端111或负极引出端112与电池串的绝缘,避免发生短路。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串中电池片的个数为3~90片,具体可以为10片、30片、50片、 70片或者90片;电池片为切片电池,包括二分片、三分片、四分片等。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片的尺寸可以为156.75mm、158.75mm、166mm、182mm、210mm;电池片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正方形、近视矩形等;电池片可以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或者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具体可以为硫化镉太阳能电池、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铜铟硒太阳能电池或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还包括相对的正面以及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为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光伏组件的背面为太阳能电池的背光面;第一汇流条为旁路汇流条,旁路汇流条位于光伏组件的背面,减少了光伏组件受光面的遮挡面积,相当于增加了光伏组件受光面的有效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隔离层133,隔离层133位于光伏组件的背面,且隔离层133位于光伏组件与第一汇流条之间,隔离层133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4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第二方向x上,第一汇流条的宽度范围为1mm~20mm,具体可以为2mm、5mm、10mm、15mm或者20mm;第一汇流条的厚度范围为0.1mm~1mm,具体可以为0.1mm、0.3mm、0.5mm、0.8mm或者1mm;隔离层133的宽度范围为5mm~30mm,具体可以为5mm、10mm、15mm、20mm或者30mm;隔离层133的厚度范围为0.1mm~0.5mm,具体可以为0.1mm、0.2mm、0.3mm、0.4mm或者0.5mm;本技术不对第一汇流线与隔离层 133的具体宽度的比值进行限定,只需满足隔离层13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汇流线的宽度即可。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旁路汇流条131以及第二旁路汇流条132,第一旁路汇流条131与正极引出端111相靠近;第二旁路汇流条132与负极引出端112相靠
近;在沿第二方向x上,第一旁路汇流条131一端与正极引出端111远离第一端汇流条121的一端的距离范围为5mm~30mm,具体可以为5mm、10mm、20mm、25mm或者30mm;第二旁路汇流条132一端与负极引出端112远离第二端汇流条122的一端的距离范围为5mm~30mm,具体可以为5mm、10mm、20mm、25mm或者30mm。第一旁路汇流条131一端与正极引出端111远离第一端汇流条121的一端的距离范围以及第二旁路汇流条132一端与负极引出端 112远离第二端汇流条122的一端的距离范围保证接线盒与引出端连接的稳固性,从而使电池模组间的组装更便捷。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位于电池串的电池组的背面,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位于相邻的电池组之间,本技术对第一汇流条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只需满足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x上离光伏组件的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且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mm~30mm即可。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旁路汇流条1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相同;第二旁路汇流条 13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相同,相当于第一旁路汇流条131或第二旁路汇流条132的延伸方向与端汇流条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第一旁路汇流条131、第二旁路汇流条132的长度,从而减小光伏组件内电池阵列的内阻,以使光伏组件的总输出损耗较低。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旁路汇流条1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不相同;第二旁路汇流条 13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y不相同,本技术不对第一旁路汇流条131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旁路汇流条132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定,只需满足引出端与第一汇流条之间的距离范围为 5mm~30mm即可。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与隔离层133的一面粘接固定,隔离层133的另一面贴附于光伏组件的背面,具体可以预先在隔离层133的正反两面分别粘合一层粘接层,第一汇流条可以通过粘接层与隔离层133粘接固定,以形成一个整体。该粘接层可以为具有一定粘性的胶膜,如poe胶膜,当胶膜在受热后其表面可以发生轻微的熔融,从而可以使胶膜的表面具有一定的粘性,便于粘接。由于隔离层133上背离第一汇流条的一侧也具有粘接层,从而可以通过该粘接层将该第一汇流条粘接至光伏组件的背面上,以实现第一汇流条与电池串的绝缘,避免发生短路。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二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为中部汇流条,中部汇流条位于光伏组件的背面且与相应的第一汇流条连接。第二汇流条避免端汇流条并联的电池串的数量过大,超过电池反向偏压极限,进而损坏光伏组件。若不发生热斑效应,该第二汇流条不会有电流通过,所以不会降低组件功率,反而会略微提升组件功率;如果组件在户外发电时发生热斑效应,由于电流遵从电阻最低路径的原理,第二汇流条会为电流提供更多的电流路径,确保电流有其他可行的路径,从而让电流避开发生热斑的电池片,减轻热斑效应达到增加发电量的目的。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第二汇流条位于电池串的电池组的背面,即第二汇流条位于电池片背面;在沿第一方向y上,第二汇流条的宽度范围为1mm~20mm,具体可以为1mm、 8mm、15mm或者20mm;第二汇流条的厚度范围为0.05mm~0.6mm,具体可以为0.05mm、 0.1mm、0.3mm或者0.6mm。第二汇流条的宽度范围以及厚度范围保证第二汇流条的截面积足够并联的电池串的电流分配,避免细的第二汇流条可能分配电流过大,超过安全载流量。第二汇流条位于电池串的背面,相当于第二汇流条其中一面与电池串相贴合,厚度范围可以
保证后续封装的严密性以及致密性,宽度范围使第二汇流条的表面积大,有利于提升第二汇流条的散热效果。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包括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2,第二汇流条的第一部分141连接第二二极管221和第二电池串302的的第一子电池串,第二汇流条的第二部分142 连接第二二极管221和第二电池串302的的第二子电池串;第二汇流条的第一部分141和第二汇流条的第二部分142在第一方向y上间隔设置,由于第二汇流条1的第一部分141与第二部分142与光伏组件的负极或者输出端的距离不同,因此,第一部分141与第二部分142 存在电势差,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2在第一方向y上间隔设置有利于避免电势差进行的电压偏低的情况,有利于提升光伏组件的输出效率。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条的第一部分141和第二汇流条的第二部分142在第一方向 y的间距小于等于电池片在第一方向y上的宽度,第一部分141与第二部分142通过第二二极管221连接,此间距范围可以保证第一部分141以及第二部分142与第二二极管221连接的牢固性,从而可以改善光伏组件的损耗过大的问题。
5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图6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第二汇流条处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二汇流条位于相邻的电池串之间,即第二汇流条位于无电池片的区域;在第一方向y上,第二汇流条的宽度范围为1mm~8mm,具体可以为1mm、3mm、6mm 或者8mm;第二汇流条的厚度范围为0.05mm~4mm,具体可以为0.05mm、0.1mm、1mm或者4mm。第二汇流条的宽度范围以及厚度范围保证第二汇流条的截面积足够并联的电池串的电流分配,避免细的第二汇流条可能分配电流过大,超过安全载流量。第二汇流条位于相邻的电池串之间,第二汇流条140的宽度范围与相邻的电池串的间距相对应,厚度范围使第二汇流条的表面积大,有利于提升第二汇流条的散热效果。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21以及第二区域22为接线盒安装位置,第一二极管211位于第一区域21,第二二极管22位于第二区域22。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另一种电路连接示意图,光伏组件还包括:第三二极管231、第三电池串305和第三汇流条,第三电池串305 位于第一电池串301与第二电池串302之间,第三二极管231通过第三汇流条连接第三电池串303的正极和负极,第三汇流条连接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第三汇流条包括第四旁路汇流条134、第五旁路汇流条135。指的注意的是,从组件的正极输出端往负极输出端方向,第一二极管211、第二二极管221以及第三二极管231构成串联结构。
5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第一二极管211和第二二极管22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一方向长度的1/2,相当于第一二极管211或第二二极管221反向并联的电池串300的电池片的个数适中,可以避免二极管并联的电池片的个数过多,进而超过太阳能电池反向偏压极限,进而损坏光伏组件;第一二极管211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x上离光伏组件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第一汇流条的长度以及保证传输损耗最小,减短第一汇流条的长度有利于减小光伏组件的内阻,以使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较低。在电池模组间的组装中或者在光伏组件阵列中,第一二极管211靠近组件边缘以及第一汇流条在第二方向x上离光伏组件边缘的距离小于等于光伏组件第二方向x长度的1/4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短接线盒上的线缆长度,从而降低接线盒内部电阻以及光伏组件串联电阻,而且提高了接线盒与光伏组件的稳固
性,从而使电池模组间的组装更便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发生短路和断路的风险,也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的总传输损耗过大的问题。
57.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阵列,包括:多个串联的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为上述任一项的光伏组件;接线盒,接线盒位于光伏组件背面。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以及图9,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接线盒包括第一接线盒以及第二接线盒,第一接线盒由连接器插口212、盒体210以及位于盒体210内的第一二极管 211组成,连接器插口212与第一二极管211连接并延伸至盒体210的外部,第一二极管211 的一端与正极引出端111或负极引出端112电连接,第一二极管211的另一端与第一汇流条 130电连接。盒体210具有与连接器插口212相连接的连接通道214以及与电池串表面相接触的第一盒底215,连接器插口212与第一二极管211相接触的区域构成接触端2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线盒内具有第一二极管211、连接器222、第二盒体220以及线缆226,第二盒体220具有与连接器222相连接的连接通道224以及与电池串表面相接触的第二盒底225,连接器222与相邻光伏组件的连接器插口212连接。
59.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插口212与第一二极管211连接从而减少线缆与二极管、连接器之间连接的焊接点数量,有利于减小线缆与二极管、连接器的接触电阻,进而有利于在高电流组件中降低传输损耗。
6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盒与负极引出端112电连接,具体地,第一二极管211的一端与负极引出端112电连接,第一二极管211的另一端与第二旁路汇流条132电连接;第二接线盒与正极引出端111电连接,具体地,另一个第一旁路二极管211的一端与正极引出端111电连接,第一旁路二极管211的另一端与第一旁路汇流条131电连接。
61.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