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灯具的制作方法

2022-04-24 10:42: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属于照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其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体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皮下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3.目前普通的照明灯具,只能提供一个友好、舒适的照明环境,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给予更多的厚望,比如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因此如何对现有的照明灯具进行改进,提升照明灯具的发光性能,成为现在照明灯具改进的重点。
4.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灯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该灯具不仅照明效果较佳,而且还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具有防腐、防菌功能。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壳体、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的发光模组、用于驱动所述发光模组进行发光的控制模组以及石墨烯层,所述石墨烯层靠近所述发光模组设置,以被所述发光模组产生的热能激发并释放远红外线,且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朝靠近所述发光模组的热源方向逐渐递增。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石墨烯层为采用水性石墨烯材料喷涂制备的石墨烯涂层,且所述石墨烯涂层能够在热力驱动下释放波长在4~14μm之间的远红外线。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石墨烯涂层的厚度在30~100μm之间。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光模组包括光源板和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的灯珠,所述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光源板上,且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沿靠近所述灯珠的方向逐渐递增。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光源板连接所述灯珠并实现发光的一侧为正面,所述石墨烯层涂覆在所述光源板的正面,且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在所述灯珠的周边达到最大。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源板的背面也涂覆有所述石墨烯层。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石墨烯层涂覆在所述光源板上发热温度大于60℃的区域。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发光模组和所述控制模组的底盘以及扣合在所述底盘上的出光灯罩,所述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底盘上。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石墨烯层涂覆在所述底盘上发热温度大于60℃的区域。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具还包括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的发电膜,所述石墨烯层设置在所述发电膜上,且可被所述发电膜独立激发释放远红外线。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灯具通过在靠近发光模组的位置处设置石墨烯层,使得石墨烯层可在发光模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激发下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同时,通过将石墨烯层的厚度设置成沿靠近热源的方向逐渐递增,有效提升了远红外线的释放效率,在保证灯具照明效果的同时,使得灯具可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
附图说明
17.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分解图。
18.图2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灯具取消出光灯罩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石墨烯层设置在光源板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3中光源板上的石墨烯层的厚度变化截面示意图。
21.图5是石墨烯层设置在底盘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水平”、“内”、“外”、“上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25.请参阅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灯具100,包括壳体1、收容在壳体1内的发光模组2、用于驱动发光模组2进行发光的控制模组3以及位于壳体1内的石墨烯层4,其中,石墨烯层4靠近发光模组2设置,从而能够被发光模组2工作时产生的热能激发,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灯具100在发光的同时能够自壳体1向外辐射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而且具备防腐、防菌功能。除此之外,灯具100内还包含用于外接电源的接线模组5,该接线模组5通常由绝缘本体以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组成,并与控制模组3电性连接,由于接线模组5为成熟配件,故在本说明书中不再赘述。
26.壳体1包括底盘11、扣合在底盘11上的出光灯罩12以及由底盘11和出光灯罩12围
设形成的收容腔(未标号),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接线模组5以及石墨烯层4均收容在收容腔内。具体地,灯具100通过底盘11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且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石墨烯层4均固定在底盘11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底盘11上还设有朝背离出光灯罩12的一侧凸出的安装部111。
27.可选地,控制模组3固定在安装部111内,以部分容纳控制模组3,使控制模组3相对于发光模组2变矮,避免对发光模组2所发出的光线造成遮挡。事实上,控制模组3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元器件的限制,其厚度很难缩减,如果直接将控制模组3安装在底盘11上,对于出光角度较小的发光模组2而言,其厚度可能并不会遮挡光线,但对于采用大角度的发光模组2而言,相同的设置方式则可能导致控制模组3对扩大出光角度后的光线进行遮挡,从而影响混光效果。
2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底盘11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它常见的灯具底盘的形状,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附图中,仅以底盘11为圆形进行举例说明,但不应以此为限。
29.发光模组2与控制模组3驱动连接,且可在控制模组3的控制作用下发光。在本实用新型中,发光模组2包括光源板21和设置在光源板21上的灯珠22,光源板21设置有多个,且相邻两个光源板21之间电性连接,以形成环绕安装部111的环形结构,灯珠22沿着光源板21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布,形成环绕安装部111的一圈环形发光带,以使得发光模组2能够形成较为均匀的出光区域,优选的,光源板21上开设有螺纹孔,以便发光模组2通过贯穿螺纹孔的螺纹结构连接固定在底盘11上,实现发光模组2和壳体1、控制模组3之间的组装固定。
30.灯珠22连接在光源板21上,并可在控制模组3的驱动作用下发光,灯珠22在光源板21上的排布方式不限,可以呈阵列式排布,也可以呈交叉式间隔分布。在本实用新型中,发光模组2还包括与灯珠22一一对应设置的透镜单元(未标号),透镜单元罩设在灯珠22上,以保证灯珠22的出光均匀。
31.石墨烯在导热涂料或导热膜的应用过程中,无论是喷涂、涂布还是压延工艺,其成膜厚度都很薄,这就限制了其在分散系统中的排列方式,导致其片层以相同的水平方向附着于基材表面,其热量传导路径最短,导致其在水平方向上微观的优异的导热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以控制好石墨烯在溶液中的固含量及片层尺寸大小,使其在干燥固化后片层之间具有合适的堆叠密度及边界充分的接触,其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极大的降低接触热阻,形成高导热网络,故宏观块体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也会大幅提升。
32.石墨烯的小尺寸效应、二维片层结构、疏水性和导电性使其可作为添加剂用于防腐涂料中改善涂层的防腐性能。小尺寸的石墨烯可以填充到涂料的孔洞中,同时石墨烯的二维片层结构在涂料中层层叠加,形成致密的物理隔绝层,石墨烯作为一种纳米结构的二维不透膜,通过“迷宫式”的物理屏障作用能够有效地在环境介质和基体之间架起屏障,从而延缓了金属基体的腐蚀,极大地提高了金属的耐腐蚀能力。
33.正因为石墨烯具有上述功能,所以本实用新型在壳体1内也设置了石墨烯层4,以达成更好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将石墨烯层4靠近发光模组2设置,且石墨烯层4的厚度朝靠近发光模组2的热源方向逐渐递增,从而石墨烯层4可被发光模组2产生的热能激发并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
34.在本实用新型中,石墨烯层4为采用水性石墨烯材料喷涂制备的石墨烯涂层,且该
石墨烯涂层可在热力驱动下释放波长在4~14μm之间的远红外线。进一步的,石墨烯涂层的厚度在30~100μm之间,如此可保证石墨烯层4在被发光模组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激发的同时,有效降低灯具100的重量,提升灯具100的实用性。此外,控制石墨烯层4的厚度还可避免其对灯具100的发光效果造成影响,进一步的,还可利用石墨烯本身的散热性能提升灯具100的散热效果,提高灯具100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35.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设置在光源板21上,且在靠近灯珠22的方向上石墨烯层4的厚度逐渐递增,事实上,在发光模组2中,灯珠22为其发热的中心(即热源),光源板21上的温度沿靠近灯珠22的方向逐渐升高,且在灯珠22的外周边缘达到峰值,因此,将石墨烯层4的厚度设置为沿靠近灯珠22的方向逐渐递增(即热源附近的石墨烯层4的厚度最厚;越远离热源,石墨烯层4的厚度越小),使得灯具100在保证其照明效果的同时,还能够释放更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同时达到防腐、防菌功能。
36.进一步的,定义光源板21上连接灯珠22并实现发光的一侧为正面,则在本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以喷涂的方式涂覆在光源板21的正面,且石墨烯层4的厚度在灯珠22的周边达到最大,从而不仅能够通过石墨烯层4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而且此时所释放出来的远红外线最多。
37.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还能够以喷涂的形式涂覆在光源板21的背面或光源板21整体涂覆,如此可进一步增加石墨烯层4的喷涂面积,进一步提升了石墨烯层4释放远红外线的量。当然,光源板21的背面是否需要涂覆石墨烯层4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不作限制。
38.当石墨烯层4涂覆在光源板21的背面时,需要从光源板21的具体材质来决定石墨烯层4的具体涂覆厚度,比如:当光源板21为铝基板时,光源板21背面的石墨烯层4的涂覆厚度应当相同;当光源板21为非铝基板时,光源板21背面的石墨烯层4的涂覆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当光源板21贴合底盘11设置时,此时光源板21背面的石墨烯层4的涂覆厚度应当相同,以保证光源板21背面平整,方便与底盘11组装,而当光源板21与底盘11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时,此时光源板21背面的石墨烯层4的涂覆厚度可以设置为相同,也可以设置为不同,当设置为不同时靠近灯珠22位置处的涂覆厚度最大。
39.请参阅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也可涂覆在底盘11内侧壁上,这是因为:发光模组2和控制模组3均是灯具100中的主要发热元件,当石墨烯层4以喷涂的形式涂覆在底盘11的内侧壁上时,同样在靠近发光模组2和/或控制模组3的方向上,将石墨烯层4的厚度也设置成逐渐递增,此时也可以提升石墨烯层4的远红外线的释放效率和释放量。
40.进一步的,石墨烯层4还可直接涂覆在控制模组3的表面,以进一步方便石墨烯层4被控制模组3工作时产生的热力激发。由于控制模组3的发热中心位置无法通过肉眼直接判断,故可通过红外热像仪对控制模组3工作时的表面温度进行标定,继而使得石墨烯层4的涂覆厚度在控制模组3表面温度最高的位置处达到峰值,且自温度最高的位置至温度最低的位置,石墨烯层4的厚度呈线性减薄,此时也可以提升石墨烯层4的远红外线的释放效率和释放量。
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仅以石墨烯层4单独制备在光源板21或底盘11的内表面或控制模组3的表面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还可同时制备在光源板21、底盘11的内表面、控制模组3的表面中的任意两种或全
部结构上,也可以制备在靠近光源板21的其他任意位置处,以方便石墨烯层4被灯具100工作时产生的热力激发。总而言之,石墨烯层4的具体设置位置与热源的位置和红外热像仪的拍摄结果相关,比如:激发温度为80度,那么可以根据红外热像仪的拍摄结果来确定具体的涂覆区域和涂覆厚度。
42.可选的,灯具100还具有独立设置用于承载石墨烯层4的发电膜(未图示),发电膜收容在壳体1内并与发光模组2错位设置,以避免发电膜对发光模组2的出光造成影响。进一步的,发电膜与控制模组3控制连接,且可被控制模组3独立驱动,使得石墨烯层4可在发电膜的驱动下独立工作,进行远红外线的释放。
43.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灯具的制备方法200,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44.s1、将发光模组2和控制模组3组装到壳体1的底盘11上,并进行通电;
45.s2、待发光模组2发光稳定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对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的红外热像图进行采集并标定;
46.s3、根据红外热像图在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及底盘11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喷涂水性石墨烯,以制备石墨烯层4,且石墨烯层4的厚度与红外热像图中热分布场的温度成正比;
47.s4、将出光灯罩12扣合在底盘11上,此时灯具100制备结束。
48.以下说明书部分将针对步骤s1~s4进行详细说明。
49.步骤s1具体为:将控制模组3固定安装在安装部111内,并将发光模组2围绕控制模组3和安装部111固定在底盘11上,再将控制模组3与发光模组2电性连接,使得发光模组2可在控制模组3的控制作用下发光。
50.步骤s2具体为:待发光模组2发光稳定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对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进行温度采集,并获取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工作时的红外热图像,该红外热图像能够对发光模组2和控制模组3工作时由电力转化而成的热力情况进行展示,方便对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的热力情况进行标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红外热像图的采集时,可使得红外热像仪与由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组合形成的组合体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以保证红外热像图获取的准确性。
51.进一步的,红外热像图的标定具体为根据红外热像图的热分布场划定等温区域,以对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表面的温度改变及其分布特点进行标注,方便后续根据划定的热分布场进行石墨烯层4的制备。
52.步骤s3具体为:对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进行断电,根据步骤s2中热分布场在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上的分布情况进行石墨烯层4的制备。事实上,石墨烯层4被热力激发并释放波长为4~14μm的远红外线的最适合温度为60℃,而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上由于电力转化并辐射形成的热分布场的温度存在差异,因此,可通过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的红外热像图的热分布场的标定判定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上适合激发石墨烯层4释放远红外线的区域,使得石墨烯层4喷涂的区域为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上红外热像图温度大于60℃的区域。
53.优选的,石墨烯层4的制备区域为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上65℃~85℃的等温区域,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也可以制备于发光模组2和/或控制模组3和/或底盘11的整体或部分位置,只要能够保证最终获得的灯具100的发光效果和释放远红外线的能力较优即可。
54.进一步的,石墨烯层4为采用水性石墨烯材料经喷涂制备获得,以保证制备的石墨烯层4的厚度均匀,且石墨烯层4随着热场分布温度的逐渐上升,呈线性变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石墨烯层4的制备为采用经电脑程序控制的喷涂设备喷涂获得,并通过控制喷涂设备的喷涂时间和喷涂量控制石墨烯层4的制备,实现石墨烯层4厚度的渐变,且在该过程中可通过喷涂设备自带的喷涂程序设定石墨烯层4喷涂的变化曲线为y=ax2 b,其中,x为温度,y为石墨烯层4的制备厚度,a、b为常数,y
max
为工艺允许的制备石墨烯层4的最大厚度值,当温度x为85℃时,石墨烯层4的厚度为100μm。
55.可选的,当石墨烯层4通过发电膜进行驱动时,石墨烯层4的厚度既可以呈线性变化,也可以采用均一厚度进行制备,且当石墨烯层4的厚度呈线性变化时,仍可利用采集获取的红外热图像标定的热力中心,在靠近热力中心的方向上,控制石墨烯层4的厚度在30~100μm的范围内线性上升。
56.步骤4具体为:检查发光模组2、控制模组3以及底盘11和/或发电膜上制备的石墨烯层4的均匀性,并检查发光模组2和控制模组3或发光模组2、发电膜与控制模组3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检查无误后,将出光灯罩12扣合在底盘11上完成灯具100的制备。
5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灯具100通过在底盘11、发光模组2以及控制模组3中的一种或几种结构上设置石墨烯层4,使得石墨烯层4可在发光模组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激发下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同时,通过设置石墨烯层4的厚度朝靠近热源的方向逐渐递增,有效提升了远红外线的释放效率,在保证灯具100照明效果较佳的同时,使得灯具100可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具的制备方法200,通过使用红外热像仪获取底盘11、发光模组2以及控制模组3工作时的红外热像图,可根据红外热像图对石墨烯层4的喷涂位置进行选择,在保证灯具100能够正常使用并释放远红外线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灯具100的制备成本。
5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