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门内饰板的制作方法

2022-04-17 04:24: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内饰板。


背景技术:

2.车门内饰板是汽车车门中的一个,其安装在车辆空间内的车门上,以起到装饰和供扶手安装的功能。
3.车门内饰板要求具备一定程度的强度,以避免损坏。
4.现有技术中,为提高车门内饰板的强度,一般在车门内饰板的背面安装十字交叉的加强柱,这种加强柱结构对于车门内饰板强度的提升有限,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大的车门内饰板。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内饰板,包括板本体、扶手以及多个第一加强柱;所述板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扶手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柱的截面分别呈第一环形,所述第一环形包括呈正六边形的第一外环和呈正六边形的第一内环,所述第一外环和所述第一内环的各边分别一一对应且相互平行;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柱呈蜂窝状排列在所述第二表面上。
7.进一步地,所述扶手和所述板本体一体设置,所述扶手由所述板本体向第一表面外的方向突起形成。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表面设有在所述板本体突起形成所述扶手时形成的缺口,所述缺口呈条形并将所述第二表面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向第二表面外突起,所述第二区域向第二表面内凹陷;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柱呈蜂窝状排列在所述第一区域上,所述车门内饰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柱;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柱的截面分别呈第二环形,所述第二环形包括呈正六边形的第二外环和呈正六边形的第二内环,所述第二外环和所述第二内环的各边一一对应且相互平行;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柱呈蜂窝状排列在所述第二区域上。
9.进一步地,所述板本体具有第一边缘和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分别处于所述缺口的两端上;设各所述第一加强柱的高度分别为h1,设各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第一距离,设各所述第一加强柱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第二距离;各所述第一加强柱中:设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中的较小值分别设为l1;h1与l1正相关。
10.进一步地,设板本体的厚度为δ,1.0
×
δ≤h1≤5
×
δ。
11.进一步地,设高度最高的所述第一加强柱的高度为h
1max
,设高度最低的所述第一加强柱的高度为h
1min
;1.5
×h1min
≤h
1max
≤2.5
×h1min

12.进一步地,设各所述第二加强柱的高度分别为h2,设各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短距离为第三距离,设各所述第二加强柱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短距离为第四距
离;各所述第二加强柱中:设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四距离中的较小值分别设为l2;h2与l2正相关。
13.进一步地,设板本体的厚度为δ,1.0
×
δ≤h2≤5
×
δ。
14.进一步地,设高度最高的所述第二加强柱的高度为h
2max
,设高度最低的所述第二加强柱的高度为h
2min
;1.5
×h2min
≤h
2max
≤2.5
×h2min

15.进一步地,设所述第一内环的边长为a1,所述板本体的厚度为δ;2.5
×
δ≤a1≤5
×
δ;设所述第一内环和所述第一外环之间的距离为d1;δ/3≤d1≤3
×
δ/4。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车门内饰板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内饰板,第一加强柱对板本体的结构强度进行了加强,其中,蜂窝状的多个第一加强柱布置方式,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板本体的结构强度,在扶手和板本体受到作用力时,板本体不易出现损坏。由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加强柱并将多个第一加强柱布置为蜂窝状,对车门内饰板的强度提升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内饰板的三维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内饰板的背面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中的a-a方向剖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中的b-b方向剖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中的c处放大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中的d处放大图。
24.图中,1、板本体;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缺口;121、第一区域;122、第二区域;2、扶手;3、第一加强柱;31、第一内环;32、第一外环;4、第二加强柱;41、第二内环;42、第二外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车门内饰板,包括板本体1、扶手2以及多个第一加强柱3;所述板本体1具有第一表面11和与所述第一表面11相对的第二表面12;所述扶手2设于所述第一表面11上;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柱3的截面分别呈第一环形,所述第一环形包括呈正六边形的第一外环32和呈正六边形的第一内环31,所述第一外环32和所述第一内环31的各边分别一一对应且相互平行;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柱3呈蜂窝状排列在所述第二表面12上。
31.在安装在车门上时,板本体1的第一表面11朝向车内,第二表面12处于车门外层结构和板本体1之间,车内乘车人员可通过扶手2放置手臂。
32.本实施例中,使用时,第一加强柱3对板本体1的结构强度进行了加强,其中,蜂窝状的多个第一加强柱3布置方式,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板本体1的结构强度,在扶手2和板本体1受到作用力时,板本体1不易出现损坏。由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加强柱3并将多个第一加强柱3布置为蜂窝状,对车门内饰板的强度提升效果显著。
33.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扶手2和所述板本体1一体设置,所述扶手2由所述板本体1向第一表面11外的方向突起形成。
34.本实施方式中,将扶手2和板本体1设置为一体,在扶手2受到作用力时,作用力能够更好地传递至板本体1上,从而避免扶手2单独受到作用力而损坏的情况。
35.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第二表面12设有在所述板本体1突起形成所述扶手2时形成的缺口13,所述缺口13呈条形并将所述第二表面12分为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所述第一区域121向第二表面12外突起,所述第二区域122向第二表面12内凹陷;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柱3呈蜂窝状排列在所述第一区域121上,所述车门内饰板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柱4;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柱4的截面分别呈第二环形,所述第二环形包括呈正六边形的第二外环42和呈正六边形的第二内环41,所述第二外环42和所述第二内环41的各边一一对应且相互平行;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柱4呈蜂窝状排列在所述第二区域122上。
36.使用时,第一区域121向第二表面12外突起,同时将在第一表面11上形成对应的凹陷,该凹陷使得扶手2上表面的面积增大,从而更有利于乘坐者放置手臂;第二区域122向第二表面12内凹陷,同时将在第一表面11上形成对应的突起,其中,第二区域122凹陷使得第二表面12和车门外层结构之间的空间变大,从而更有利于各类部件的安装。
37.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121内设置第一加强柱3,在第二区域122内设置第二加强柱4,使得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的强度都得到提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板本体1的强度。
38.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所述板本体1具有第一边缘和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分别处于所述缺口13的两端上;设各所述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分别为h1,设各所述第一加强柱3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第一距离,设各所述第一加强柱3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第二距离;各所述第一加强柱3中:设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中的较小值分别设为l1;h1与l1正相关。
39.在使用时,板本体1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分别固定在车门上,而板本体1的中部悬空设置,因此,越是远离第一边缘或第二边缘,板本体1越容易凹陷。
40.为避免第一区域121的板本体1凹陷失效,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中的较小值表示第一区域121中的第一加强柱3远离第一边缘或第二边缘的程度,该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中的较小值越大,第一区域121越容易凹陷。对此,将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设置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中的较小值正相关,越容易凹陷的位置则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越高,从而使得第一加强柱3的加强效果越好。
41.优选地,h1与l1呈正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设h1=x1×
l1,x1为h1与l1的正相关系数,x1的具体大小可通过第一加强柱的高度h1最大值除以l1的最大值获得。其中,x1的大小随着车身尺寸的不同而不同,原因如下:随着车身尺寸的不同,车门内饰板的尺寸,即车门内饰板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即不同车身尺寸中的l1的最大值不同;同时,随着车身尺寸的不同,预留给第一加强柱的空间不同,因此不同车身尺寸中的h1的最大值不同,因此x1值随着车身尺寸的改变而改变。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车门内饰板的尺寸和预留给第一加强柱的空间确定x1的大小。
42.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设板本体1的厚度为δ,1.0
×
δ≤h1≤5
×
δ。
43.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设置为板本体1的1.5倍至5倍,板本体1的刚度良好,如下表,下表展示了第一加强柱3在不同高度时,各板本体1在承载相同作用力下的实验情况:
[0044][0045]
其中,刚度的测试方法为:对板本体1施加一定压力,利用如位移传感器等装置测量得到该压力下板本体1的形变位移量,利用该压力处于该位移量可以得到刚度的大小。
[0046]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设高度最高的所述第一加强柱3
的高度为h
1max
,设高度最低的所述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为h
1min
;1.5
×h1min
≤h
1max
≤2.5
×h1min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变化较小,不会产生高度突变的情况。
[0047]
具体地,高度最高的第一加强柱3出现在第一区域121的中部位置。
[0048]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设各所述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分别为h2,设各所述第二加强柱4与所述第一边缘的最短距离为第三距离,设各所述第二加强柱4与所述第二边缘的最短距离为第四距离;各所述第二加强柱4中:设所述第三距离和所述第四距离中的较小值分别设为l2;h2与l2正相关。
[0049]
本实施方式中,同理,板本体1上,第二区域122越是远离第一边缘或第二边缘,板本体1越容易凹陷。
[0050]
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中的较小值表示第二区域122中的第二加强柱4远离第一边缘或第二边缘的程度,该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中的较小值越大,第二区域122越容易凹陷。对此,将第四加强柱4的高度设置为第三距离和第四距离中的较小值正相关,越容易凹陷的位置则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越高,从而使得第二加强柱4的加强效果越好。
[0051]
优选地,h2与l2呈正比关系,同理,设h2=x2×
l2,x2为h2与l2的正相关系数,x2的具体大小可通过第一加强柱的高度h2最大值除以l2的最大值获得。其中,x2的大小随着车身尺寸的不同而不同,原因如下:随着车身尺寸的不同,车门内饰板的尺寸,即车门内饰板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即不同车身尺寸中的l2的最大值不同;同时,随着车身尺寸的不同,预留给第一加强柱的空间不同,因此不同车身尺寸中的h2的最大值不同,因此x2值随着车身尺寸的改变而改变。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车门内饰板的尺寸和预留给第一加强柱的空间确定x2的大小。
[0052]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设板本体1的厚度为δ,1.0
×
δ≤h2≤5
×
δ。
[0053]
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设置为板本体1的1.5倍至5倍板本体1的刚度良好。其中,对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h2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结果与对第一加强柱3的高度h1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结果类似,不再列表进行说明。
[0054]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设高度最高的所述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为h
2max
,设高度最低的所述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为h
2min
;1.5
×h2min
≤h
2max
≤2.5
×h2min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柱4的高度变化较小,不会产生高度突变的情况。
[0055]
具体地,高度最高的第二加强柱4出现在第二区域122的中部位置。
[0056]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6,设所述第一内环31的边长为a1,所述板本体1的厚度为δ;2.5
×
δ≤a1≤5
×
δ;设所述第一内环31和所述第一外环32之间的距离为d1;δ/3≤d1≤3
×
δ/4。
[0057]
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加强柱3的大小进行限定,使得第一加强柱3的整体大小不至于过大或过小,起到的强度增大效果良好,同时对第一内环31和第一外环32之间的大小进行限定,增强每个第一加强柱3的强度,参阅下表,下表展示了第一加强柱3的第一内环31的边长a1在不同大小时,各板本体1在承载相同的作用力下的实验情况:
[0058][0059]
参阅下表,下表展示了第一加强柱3的第一内环31和第一外环32之间的距离d1在不同大小时,各板本体1在承载相同的作用力下的实验情况:
[0060][0061]
优选地,设第二内环41的边长为a2,2.5
×
δ≤a2≤5
×
δ;设所述第二内环41和所述第二外环42之间的距离为d2;δ/3≤d2≤3
×
δ/4。
[0062]
同理,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加强柱4的大小进行限定,使得第二加强柱4的整体大小不至于过大或过小,起到的强度增大效果良好,同时对第二内环41和第二外环42之间的大小进行限定,增强每个第二加强柱4的强度。
[0063]
其中,对第二内环41的边长a2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结果与对第一外环32a1的边长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结果类似,不再列表进行说明。对第二内环41和第二外环42之间的距离d2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结果与对第一内环31d1的边长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结果类似,不再列表进行说明。
[0064]
优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δ为2.2mm,a1=a2=8mm,d1=d2=0.9mm,h
1max
=h
2max
=5.5mm;设高度最小的第一加强柱的高度为h
1min
,高度最小的第二加强柱的高度为h
2min
,h
1min
=h
2min
=2.5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未设置第一加强柱3和第二加强柱4的方式,此实施方式中的车门内饰板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车门内饰板的强度有较大的提升。
[006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6]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