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10:40: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0191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中间注入流路和吸入注入流路的冷冻装置。在该冷冻装置中,使从凝结器流向蒸发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既能够使用中间注入流路而合流到压缩机的中压(intermediate pressure)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吸入注入流路而合流到在吸入流路中被压缩机吸入的低压的制冷剂。因此,在使用中间注入流路时运转效率变差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吸入注入流路而使压缩机的吐出温度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19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日本特开2014-01917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冷冻装置中,在由于负载装置被停止运转等而在室内单元侧制冷剂的流通被切断并在负载装置侧开始执行抽空(pump down)运转时,室外单元的液体管的压力上升。例如,在使用超临界的CO2制冷剂等时,压缩机的吐出压力高,所以存在液体管的一部分的压力超过设计压力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防止对配管施加超过设计压力的压力的方式被改善的室外单元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本公开涉及以与包括第1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的负载装置连接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具备:制冷剂出口端口及制冷剂入口端口,用于与负载装置连接;第1流路,是从制冷剂入口端口到达至制冷剂出口端口的流路,与负载装置一起形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压缩机、凝结器及第2膨胀装置,配置于第1流路;第2流路,构成为从第1流路的凝结器与第2膨胀装置之间的部分进行分支,并使经过凝结器的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第3膨胀装置及受液器,从第2流路的自第1流路的分支点依次配置于第2流路;第3流路,将第1流路中的第2膨胀装置与制冷剂出口端口之间的部分和受液器的制冷剂入口进行连接;以及开闭阀,配置于第3流路。

根据本公开的室外单元以及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冷冻循环装置,即使在由于在负载装置侧制冷剂的流动被切断等而压力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配管的压力超过设计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3膨胀阀71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3是用于说明流量调整阀72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2膨胀阀40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开闭阀78的控制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冷冻循环装置;2:室外单元;3:负载装置;10:压缩机;20:凝结器;22:风扇;28、75、76、78:开闭阀;30:热交换器;40:第2膨胀阀;50:第1膨胀阀;60:蒸发器;70:节流装置;71:第3膨胀阀;72:流量调整阀;73:受液器;74:流路切换部;77:减压装置;80~85、88、89、91、92、94、96~98:配管;93:排气配管;100:控制装置;104:存储器;110~113:压力传感器;120~122:温度传感器;F1:第1流路;F2:第2流路;F3:第3流路;G1:吸入端口;G2:吐出端口;G3:中压端口(intermediate pressure port);H1:第1通路;H2:第2通路;PI2、PI3:制冷剂入口端口;PO2、PO3:制冷剂出口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多个实施方式,但从申请当初就预想可适当组合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此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不重复其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此外,在图1中,功能性地示出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以及配置结构,未必示出物理上的空间中的配置。

参照图1,冷冻循环装置1具备室外单元2、负载装置3以及配管84、88。室外单元2具有用于与负载装置3连接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2以及制冷剂入口端口PI2。负载装置3具有用于与室外单元2连接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3以及制冷剂入口端口PI3。配管84将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2和负载装置3的制冷剂入口端口PI3进行连接。配管88将负载装置3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3和室外单元2的制冷剂入口端口PI2进行连接。

冷冻循环装置1的室外单元2构成为与负载装置3连接。室外单元2具备:具有吸入端口G1、吐出端口G2、中压端口G3的压缩机10、凝结器20、风扇22、热交换器30、第2膨胀阀40以及配管80~83、89。热交换器30构成为具有第1通路H1以及第2通路H2,并在流过第1通路H1的制冷剂与流过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负载装置3包括第1膨胀阀50、蒸发器60、配管85、86、87以及开闭阀28。蒸发器60构成为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冻循环装置1中,蒸发器60通过来自冷却对象空间的空气的吸热而使制冷剂蒸发。第1膨胀阀50例如是与室外单元2独立地被控制的温度膨胀阀。此外,第1膨胀阀50也可以是能够使制冷剂减压的电子膨胀阀。开闭阀28在负载装置3停止运转时被关闭(closed),切断制冷剂。

压缩机10压缩从配管89吸入的制冷剂并吐出到配管80。压缩机10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而任意地变更驱动频率。另外,在压缩机10中设置有中压端口G3,能够使来自中压端口G3的制冷剂在压缩工序的途中部分中流入。压缩机10构成为依照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来调整旋转速度。能够通过调整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来调整制冷剂的循环量,调整冷冻循环装置1的能力。在压缩机10中能够采用各种类型的压缩机,例如能够采用滚动类型、旋转类型、螺旋类型等的压缩机。

凝结器20构成为使从压缩机10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散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被凝结而变化为液相。从压缩机10吐出到配管80的制冷剂在凝结器20中被凝结以及液化而流出到配管81。为了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在凝结器20中安装有输送外部气体的风扇22。风扇22将在凝结器20中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供给到凝结器20。通过调整风扇22的转速,能够调整压缩机10的吐出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侧压力)。第2膨胀阀40是能够使经过凝结器20以及热交换器30的第1通路H1的制冷剂减压的电子膨胀阀。

在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中使用的制冷剂为CO2,但在发生难以确保过冷度的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其它制冷剂。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说明,在对超临界状态的CO2那样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称为凝结器20。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说明,将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的从基准温度起的降低量也称为过冷度。

从制冷剂入口端口PI2经由压缩机10、凝结器20、热交换器30的第1通路H1、第2膨胀阀40而到达至制冷剂出口端口PO2的第1流路F1与负载装置3的配置有第1膨胀阀50以及蒸发器60的流路一起形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以下,将该循环流路还称为冷冻循环的“主制冷剂回路”。

室外单元2还具备:配管91、92、94,使制冷剂从循环流路的第1通路H1的出口与第2膨胀阀40之间的部分流到第2通路H2的入口;配管96~98,使制冷剂从第2通路H2的出口流到压缩机10的吸入端口G1或者中压端口G3;以及流路切换部74,作为从第2通路H2的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目的地,能够选择吸入端口G1及中压端口G3中的任一方。以下,将从主制冷剂回路进行分支并经由第2通路H2向压缩机10输送制冷剂的第2流路F2还称为“注入流路”。

室外单元2还具备配置于第2流路F2并存积制冷剂的受液器(接收器)73。第3膨胀阀71配置于从循环流路的第1通路H1的出口和第2膨胀阀40之间的部分进行分支的配管91与和受液器73的入口连接的配管92之间。室外单元2还具备:排气配管93,连接受液器73的气体排出口和第2通路H2,排出受液器73内的制冷剂气体;节流装置70,配置于排气配管93与通到第2通路H2的配管94之间;以及流量调整阀72,调整与受液器73的液体制冷剂排出口连接的配管94的制冷剂流量。

配管91是从主制冷剂回路进行分支并使制冷剂流入到受液器73的配管。第3膨胀阀71是能够使主制冷剂回路的高压部的制冷剂降低至中压的电子膨胀阀。受液器73是如下容器:能够在容器内分离被减压并成为二相的制冷剂的气相和液相,储藏制冷剂并调整主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循环量。与受液器73的上部连接的排气配管93以及与受液器73的下部连接的配管94是用于将在受液器73中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以分离的状态取出的配管。流量调整阀72能够通过调整从配管94排出的液体制冷剂的循环量来调整受液器73的制冷剂量。

通过这样在注入流路中设置受液器73,容易确保作为液体管的配管82、83中的过冷度。这是因为,一般在受液器73中存在气体制冷剂,所以制冷剂温度成为饱和温度,因此如果在配管82中配置受液器73则无法确保过冷度。

另外,如果在中压部分中设置受液器73,则即使在主制冷剂回路的高压部的压力高且制冷剂是超临界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受液器73的内部存积中压的液体制冷剂。因此,能够使受液器73的容器的设计压力低于高压部,还通过使容器的壁变薄来降低成本。

室外单元2还具备压力传感器110~112、温度传感器120~122、以及对压缩机10、第2膨胀阀40、第3膨胀阀71、流量调整阀72及流路切换部74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100。

压力传感器110检测压缩机10的吸入端口部分的压力PL,并将其检测值输出到控制装置100。压力传感器111检测压缩机10的吐出压力PH,并将其检测值输出到控制装置100。压力传感器112检测第2膨胀阀40的出口的配管83的压力P1,并将其检测值输出到控制装置100。

室外单元2通过使液体管具备第2膨胀阀40,能够将制冷剂压力减压到负载装置3的设计压力(例如4MPa)以下之后送出到负载装置3。由此,即使使用CO2等利用超临界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与以往相同的设计压力的通用产品作为负载装置3。

温度传感器120检测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并将其检测值输出到控制装置100。温度传感器121检测凝结器20的出口的配管81的制冷剂温度T1,并将其检测值输出到控制装置100。温度传感器122检测热交换器30的被冷却侧的第1通路H1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T2,并将其检测值输出到控制装置100。

流路切换部74包括:将配管96进行二分支而得到的配管97、98、配置于配管97、98之间的减压装置77、以及分别配置于配管97、98的开闭阀75、76。

配管97连接于配管96与中压端口G3之间,开闭阀75设置于配管97。减压装置77以及开闭阀76串联地配置于第2通路H2的出口与吸入端口G1之间。

通过开闭阀75和开闭阀76,能够切换使第2流路F2的制冷剂的目的地成为压缩机10的中压端口G3还是成为吸入端口G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流路F2通过使减压而成为二相的制冷剂流入到压缩机10,控制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并且,能够通过设置于第2流路F2上的受液器73来调整主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而且,第2流路F2通过利用热交换器30进行的热交换,还确保主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过冷却。控制装置100以能够在各运转条件下实施各目的的方式,利用开闭阀75以及开闭阀76来切换制冷剂的目的地。

室外单元2还具备:第3流路F3,连接配管83和配管92;以及开闭阀78,设置于第3流路F3。开闭阀78是为了避免在后面说明的抽空动作的开始时的配管83的压力P1的急剧上升而设置的。

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2、存储器104(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用于输入输出各种信号的输入输出缓冲器(未图示)等。CPU102将储存于ROM的程序展开在RAM等中并执行。储存于ROM的程序是记述了控制装置100的处理过程的程序。控制装置100依照这些程序来执行室外单元2中的各设备的控制。关于该控制,不限于利用软件实施的处理,还能够用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来处理。

(冷冻循环装置的通常运转时的控制)

控制装置100以使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与目标温度一致的方式,对第3膨胀阀71进行反馈控制。

图2是用于说明第3膨胀阀71的控制的流程图。控制装置100在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高于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在S21中“是”),使第3膨胀阀71的开度增加(S22)。由此,经由受液器73流入到中压端口G3或者吸入端口G1的制冷剂增加,所以吐出温度TH降低。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低于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在S21中“否”并且在S23中“是”),控制装置100使第3膨胀阀71的开度减少(S24)。由此,经由受液器73流入到中压端口G3或者吸入端口G1的制冷剂减少,所以吐出温度TH上升。

如果吐出温度TH=目标温度(在S21中“否”并且在S23中“否”),则控制装置100将第3膨胀阀71的开度维持为当前的状态。

这样,控制装置100以使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接近目标温度的方式控制第3膨胀阀71的开度。

另外,控制装置100为了确保凝结器20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度SC,以使凝结器20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T1与目标温度一致的方式对流量调整阀72进行反馈控制。

图3是用于说明流量调整阀72的控制的流程图。在根据凝结器20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T1和凝结器20的压力(用PH来近似)来确定的过冷度SC大于目标值的情况下(在S31中“是”),控制装置100使流量调整阀72的开度减少(S32)。由此,从受液器73排出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减少,受液器73内的液体制冷剂量增加,所以在主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量减少,制冷剂温度T1上升,因此过冷度SC减少。

另一方面,在根据凝结器20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T1和凝结器20的压力(用PH来近似)来确定的过冷度SC小于目标值的情况下(在S31中“否”并且在S33中“是”),控制装置100使流量调整阀72的开度增加(S34)。由此,从受液器73排出的液体制冷剂的量增加,存积于受液器73的液体制冷剂量减少,所以在主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量增加,制冷剂温度T1降低,因此过冷度SC增加。

如果过冷度SC=目标值(在S31中“否”并且在S33中“否”),则控制装置100将流量调整阀72的开度维持为当前的状态。

这样,控制装置100以使凝结器20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T1接近目标温度的方式控制流量调整阀72的开度。

另外,控制装置100在使用CO2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以使用制冷剂的超临界区域的方式进行压缩机10以及第2膨胀阀40的控制。例如,在夏季等外部气体温度高于制冷剂的超临界温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高于春季或者秋季,而使主制冷剂回路的高压部的压力上升。通过用第2膨胀阀40进行减压,能够将负载装置3与在通常制冷剂下使用的装置共用。此时,如以下那样控制第2膨胀阀40。

控制装置100以使压力P1与目标压力一致的方式对第2膨胀阀40进行反馈控制。该目标压力被设定成与使用R410等通常制冷剂的情况的压力相同的程度。

图4是用于说明第2膨胀阀40的控制的流程图。在压力P1高于目标压力的情况下(在S41中“是”),控制装置100使第2膨胀阀40的开度减少(S42)。由此,基于第2膨胀阀40的减压量增加,所以压力P1降低。

另一方面,在压力P1低于目标压力的情况下(在S41中“否”并且在S43中“否”),控制装置100使第2膨胀阀40的开度增加(S44)。由此,基于第2膨胀阀40的减压量减少,所以压力P1上升。

如果压力P1=目标压力(在S41中“否”并且在S43中“否”),则控制装置100将第2膨胀阀40的开度维持为当前的状态。

这样控制压力P1,所以能够使负载装置3内的压力成为在通常制冷剂下使用的装置的设计压力以下,能够与使用R410A等制冷剂的以往设备的负载装置实现共用化。

(注入流路的切换控制)

在温度传感器120探测到压缩机10的吐出温度TH的过量的上升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通过打开开闭阀75并关闭开闭阀76,从而增加向压缩机10的注入量,防止吐出温度进一步上升。

此时,在开闭阀75打开的状态下,如果伴随蒸发温度的上升等而中压PM上升,则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上升,所以经过热交换器30的第2通路H2的制冷剂温度也上升,热交换器30中的冷却变得不充分,因此有时无法确保第2膨胀阀40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度。

因此,控制装置100在开闭阀75打开的状态下,用温度传感器122监视制冷剂温度T2,在探测到无法确保制冷剂的过冷度的情况下,关闭开闭阀75,打开开闭阀76。由此,能够使低压侧的制冷剂和第2流路F2的制冷剂合流,使中压PM降低而确保热交换器30中的温度差。

配置于第2流路F2的受液器73等各设备针对主制冷剂回路利用第3膨胀阀71来减压,所以能够降低设计压力,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即使在降低设计压力的情况下,在由于制冷剂的过填充或者外部气体温度的上升等而压力传感器113在运转中探测到中压PM的上升时,也能够采取通过打开开闭阀76而向低压侧释放压力的安全对策。

(抽空运转时的控制)

接下来,说明抽空运转时的控制。抽空运转是指,在主制冷剂回路中对液体制冷剂流过的配管85设置开闭阀28等,通过在切断配管85的状态下使压缩机10运转而使制冷剂从负载装置3移动到室外单元2并储藏。抽空运转例如通过在停止运转前关闭第2膨胀阀40或者关闭开闭阀28后使压缩机10运转等来进行。

一般而言,对抽空运转的开始进行指示的信号并非特别地从负载装置3侧发送给室外单元2,在室外单元2中通过继续通常的运转而执行抽空运转。

在抽空运转中为如下结构:如果开闭阀28被关闭且由压力传感器110检测到的低压部的压力PL降低至设定值,则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10停止而停止抽空。压缩机10构成为在停止状态下不使制冷剂通过,所以制冷剂不会逆流到负载装置3。

但是,如果在通常运转中关闭第1膨胀阀50或者关闭开闭阀28,则配管83、84、85的压力P1会急剧上升。在压力P1超过配管83、84、85以及负载装置3的设计压力时,存在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等问题的可能性,需要将压力P1控制为不超过设计压力的范围。

因此,控制装置100通过将开闭阀78临时地打开,防止压力P1的急剧的上升。

以下,说明在抽空时执行的开闭阀78的控制。图5是用于说明开闭阀78的控制的流程图。

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51中判断压力P1是否超过设计压力。此处的设计压力是如果为短时间则可承受的压力,也可以设定成比实际的设计压力稍微低。

在步骤S51中,在压力P1未超过设计压力的情况下(在S51中“否”),无需使压力P1降低,所以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56中关闭开闭阀78,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57。

另一方面,在步骤S51中检测到压力P1超过设计压力的情况下(在S51中“是”),控制装置100执行步骤S52~S55的处理,防止压力P1的急剧上升。

在步骤S52中,控制装置100判断配管83的压力P1是否高于注入流路的配管92的压力P2。

如果P1>P2(在S52中“否”),则即使打开开闭阀78,配管83的压力P1也不会降低,所以在步骤S53中,控制装置100通过打开开闭阀76并关闭开闭阀75来降低第2流路F2的压力。然后,处理进入到步骤S54。

如果P1>P2(在S52中“是”),则在打开开闭阀78时能够使配管83的压力P1降低,所以不执行步骤S53的处理而使处理进入到步骤S54。

此外,也可以没有流路切换部74而是将配管96和中压端口G3直接连接,但在该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52、S53的处理,在步骤S51中判定为“是”的情况下使处理迅速地进入到步骤S54。

在步骤S54中,控制装置100通过打开开闭阀78并关闭流量调整阀72,将第2流路F2的中压导入到配管83而使压力P1降低。由此,能够防止压力P1超过配管83、84以及负载装置3的设计压力。

虽然也可以无需一定进行,但优选为控制装置100进而在步骤S55中使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降低,抑制配管83的压力P1进一步上升。此外,在压力P1临时地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当步骤S55的处理被执行时,之后在压力P1降低的情况下也可以接着步骤S56的处理,为了缩短抽空运转的时间而进行使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返回到原来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57中,处理临时返回到主流程,之后反复执行图5的流程图的处理。

最后,再次参照附图来总结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公开涉及以与包括相当于“第1膨胀装置”的第1膨胀阀50以及蒸发器60的负载装置3连接的方式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1的室外单元2。室外单元2具备:用于与负载装置3连接的制冷剂出口端口PO2及制冷剂入口端口PI2、第1流路F1、压缩机10、凝结器20、相当于“第2膨胀装置”的第2膨胀阀40、第2流路F2、相当于“第3膨胀装置”的第3膨胀阀71、受液器73、第3流路F3以及开闭阀78。第1流路F1是从制冷剂入口端口PI2到达至制冷剂出口端口PO2的流路,与负载装置3一起形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流路。压缩机10、凝结器20以及第2膨胀阀40配置于第1流路F1。第2流路F2构成为从第1流路F1的凝结器20与第2膨胀阀40之间的部分进行分支,使经过凝结器20的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10。第3膨胀阀71以及受液器73从第2流路F2的自第1流路F1的分支点,依次配置于第2流路F2。第3流路F3将第1流路F1中的第2膨胀阀40与制冷剂出口端口PO2之间的部分和受液器73的制冷剂入口进行连接。开闭阀78配置于第3流路F3。

如图5所示,开闭阀78构成为在第1流路F1中的第2膨胀阀40与制冷剂出口端口PO2之间的部分的压力P1超过与设计压力对应的阈值时(在S51中“是”)打开。

这样,设置有第3流路F3以及开闭阀78,所以即使在抽空运转开始时压力P1急剧上升,也能够使压力P1迅速地降低。由此,在高压部中使用利用超临界区域的CO2等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设计压力低的配管以及负载装置3。

另外,通过在第2流路F2中配置受液器73,即便是使用超临界区域的CO2等制冷剂,也能够以液体制冷剂状态存积到受液器73。另外,还能够确保使液体制冷剂流过的配管部的过冷却,冷冻循环装置的性能提高。

室外单元2还具备流量调整阀72,该流量调整阀72构成为配置于第2流路F2并调整从受液器73的液体制冷剂的排出流量。

室外单元2还具备热交换器30,该热交换器30构成为具有第1通路H1以及第2通路H2,并在流过第1通路H1的制冷剂与流过第2通路H2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30的第1通路H1配置于第1流路F1的凝结器20与配管91从配管82进行分支的分支点之间,热交换器30的第2通路H2配置于第2流路F2的流量调整阀72与压缩机10之间。

压缩机10具有吐出端口G2、吸入端口G1以及中压端口G3。室外单元2还具备流路切换部74,该流路切换部74构成为能够将经过第2流路F2的制冷剂的目的地切换为中压端口G3以及吸入端口G1中的任一方。如图5所示,流路切换部74构成为在第1流路F1中的比第2膨胀阀40靠下游的部分的压力P1低于受液器73的压力P2时(在S52中“否”),选择吸入端口G1作为目的地。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受液器73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降低受液器73的压力,所以能够容许受液器73的压力变高的运转状况,能够扩大运转范围。

室外单元2还具备:压力传感器112,检测第1流路F1中的比第2膨胀阀40靠下游的部分的压力P1;以及控制装置100,控制压缩机10及开闭阀78。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在压力传感器112检测到的压力P1从比阈值低的状态变化为比阈值高的状态的情况下(在S51中“是”),打开开闭阀78(S54),并且使压缩机10的旋转速度降低(S55)。

这样,通过使开闭阀78和压缩机10连动,即使压力P1急剧上升也能够使压力P1迅速地降低。

以上,例示具备冷冻循环装置1的冷冻设备来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冷冻循环装置1也可以利用于空气调节机等。

应理解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例示而并非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非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来示出,并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